在青年点当业余会计

一个人的成长如此孤寂,有时,我们需要一个灵魂里的伙伴,来见证与分享所有快乐与忧愁……
打印 (被阅读 次)

   整理书籍时翻出了这本四十八年前发的小册子,记得是回城那天特意带回来的,还以为早已弄丢了呢;再次翻看小册子里的内容,有些快要遗忘的事重又浮现在眼前——

   下乡第二年,也就在刘队长被调走十几天后,针对青年点账目普遍混乱的情况,县里开始实行青年点财务管理正规化。或许是因我字写得好,大队上选择我担任青年点的会计,当然是业余会计。全县的知青会计集中到县城培训了五天,五天里包吃住。每人发了本《上山下乡经费管理试行办法》作为教材,另外还发了五个账本:现金账、粮食物资账、收支账、往来账、伙食账,没有银行账户,银行账户由大队掌握。培训内容主要是教我们怎么设会计科目,怎么做会计凭证,怎么填伙食盘点表——上月结存加本月购进减本月结存等于本月耗用。记账方式采用收支记账法:财产增加时两笔账都记收方,财产减少时两笔账都记支方,钱变物、物变钱的财产转化和不动用财产的转账都是有收有支。那时还不兴借贷记账法。

   看了《上山下乡经费管理试行办法》中的经费开支标准,才得知我们竟然享有那么多补助,这是我们先前不曾知道的——知青所享有的专项补助包括:建房补助费每人二百三十元、农具家具补助费每人五十元、学习材料费每人十元、医疗费每人十元(知识青年享受社员同等医疗待遇,按合作医疗规定进行报销),这些款项一次性拨给大队,由大队统一支配使用。另外,知青每人每月还有十一元的生活补助费,县财政用信汇委托书拨款到公社,公社用转账支票通过信用社按月划拨到大队列账,青年点用钱时去大队上领取......五天的培训很快就结束,带着沉甸甸的五个账本乘车返回,五天里收获很大:顿顿白面馒头,学到了很多不曾接触过的会计知识,课余时间还可以逛逛繁华的县城。

   大队选择了青年点里身体最壮的小杨当司务长,司务长比较忙,除了帮伙房购买油盐酱醋,隔三差五还要去大队仓库推粮。按照《上山下乡经费管理试行办法》里的新规定,大队只承担青年点的做饭工,司务长出的内勤工由会计记账,年底由青年点的副业收入解决,会计处理账目利用的是晚上时间,不耽误挣工分,不算内勤工。

   小杨担任司务长后,伙食情况有所改善,村里不是经常杀猪,有时大家想吃猪肉了,司务长就会让我去大队上多支些钱回来,第二天早上他便推着独轮车去了公社,回来时已近中午,除了猪肉,还会带回一些其他的副食品,这一天也是大家最高兴的日子。当然猪肉也不能常吃,十几天吃一次已经是不错了。

   只要司务长要用钱,我就会去大队会计那儿支取——填写一份生活费领款凭证,用多少支多少,只是不给我看账上的余额。不过每次取钱,大队会计总会爽快地支给我,其实我们需要花钱的地方不多,口粮存在大队仓库,蔬菜自己种,每月所需现金很少。

   由于我们的节俭,到回城的那一天,生活补助费的余额应该是笔不小的数目了,这一点我比其他知青更清楚,我们走后,这笔余额最后可能都转入了大队的营业外收入账户,如果是那样,也算是我们给村民们造福了。直到现在,每逢聚会大家总还埋怨我:“你那时干嘛不多支些钱花呀?”我总是说:“责任在司务长,每次都是他要用钱了我才去支的啊!”大家想了想也有道理。如今回想起来,那时的我们真的太单纯。

Guerrilla 发表评论于
无独有偶,我也当过知青队的会计,是业余的(不计报酬的)。平时下地,晚上做账:))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