涓涓细流 感人动心…读龙应台《大江大海1949》
文章来源: BeautyinAutumn2010-02-01 09:33:01

读完龙应台的《大江大海 1949 》这本书,我就有股特别的冲动想写写我的伯父。

台湾的作家,年少时知道有琼瑶和三毛,出了国才接触了白先勇、柏杨、陈若曦等台湾知名的好笔头,老实说,龙应台我还真是不大熟悉。一位编辑朋友回港生病滞留,伊妹儿来让众文学好手“救场”,她原定在旧金山市立图书馆的读书会上谈读龙应台的《大江大海 1949 》的读书感想不能如约赴场,救场如救火,我正好闲赋在家时间大把,于是自愿顶替她去谈谈读书感。

既然是读书感,我得先把这本书读一下才是。网上找来龙应台的这本电子书连接,打开一看,那么多章节,我就懒散地提不起兴趣读那么长的文字,看看标题,似乎又是有关那个年头共产党的胜利和国民党的败溃,历史的老调重谈,我便一天天地推后读它。

终于有一天,在接连两周的阴雨之后一个百无聊赖的日子里,我坐在沙发上抱着电脑,不知道做什么好,便再次打开龙应台的电子书很不认真地读了起来。

谁知道只一个开头就吸引了我全部的注意力,“战争,有胜利者吗?”她,龙应台,以一个失败者的下一代为荣!这是怎样的一个女子?她到底想传达一种怎样的信念?

龙应台的笔从 2009 年开始,从她 1989 出生在德国的孩子身上联想到自己对父母的嘴里的故乡那份生疏和不甚了解,她兴起给她的孩子“讲故事”的想法,哪怕所说的只是半截山水画, 不是全副写真,她只希望她的孩子能够感察一点点那个时代的脉动。

我一下就体会到了她那颗做母亲的心,很多时候,我也很想和我的孩子说一说我小时候的年月,那种单纯的快乐和贫穷的苍白,然而,更多的时候想到两个世界的岁月的差异,孩子的不明白而欲言又止。也许,好好读读龙应台的故事,能启发我如何和我的孩子说那曾经的往事。

我于是读了下去。接下来的二十多章节,龙应台的笔一下子走回到几十年前的中国,从她的母亲离家开始,经历战乱直到流亡到一个孤岛上,再到她的出生, 这个世上多了一个叫应台的小女孩。我竟然一口气读得欲罢不能!没想到她的笔触是如此感人,我几乎是一边读一边流泪,无论是描写她能干的母亲还是她从军的父亲,每一字每一句都饱含了她几十年的生活岁月的墨水,她下笔流畅,一气呵成,我读得感动莫名、泪湿衣襟! 虽然那个年代我并不熟悉,虽然她的生活经历与我的完全没有交集的地方,但是,我总能从中感受到她笔尖上的颤动和她心中的激情与澎湃!

她写她年迈已患上失忆症的母亲,有时已不认得她的独身女儿却能清清楚楚地记得她来自淳安,故乡是什么?是清澈的江水,是高耸的门楼!乡愁又是什么?我轻声的在心里朗诵余光中的那首小诗:

小时侯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

没有经历过那种撕心裂肺的想念父母和亲人的痛楚的人是幸运的!可是,在那个战乱的年月,不幸的人确实太多了。龙应台提到有一年她带着他八十岁的老父亲在台北大剧院观看“四郎探母”,她笔下那个带着湖南腔,坐在脱了线的藤椅上在蚊虫乱飞的警官宿舍唱戏的男人,是她的父亲,在我的眼中却也是我的伯父。

“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我好比虎离山,受了孤单;我好比浅水龙,困在了沙滩……”

在“汉贼不两立”的政治斗争之间,在爱情和亲情无法两全之间,在个人处境和国家利益严重冲突之间,中年的四郎乍见母亲,崩溃跪倒,脱口而出:“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 ” , 龙应台的父亲,看到这个当口,“老泪纵横,哽咽出声”,我读到此处一样心痛难当,我想起很多年前的一天,邮递员送来的一封被政府拆开过的从香港转寄来的一封信,当时生病在床的父亲接过信,忽然爆发出似乎压抑很久的男人的哭声,年少的我吓得目瞪口呆!

那是我第一次听说我有个伯父,这个伯父 1949 年去了台湾, 1979 年经香港的友人转回来一封寻母信。我无法知道父亲的哭声中的种种复杂的情感,是多年的兄长还活着的庆幸,还是终于到了有一天洗去国民党特务家属的罪名 …… 我所注意到的是从那以后,这个我从没见过面的伯父常常托他香港的朋友寄来外币,那时外币是自动转换成人民币兑换卷,同时你还有在华侨商店购买普通市民买不到的东西的特权。伯父对他母亲的孝心不仅使得我的祖母的最后几年过得有滋有味, 更使得我们一家包括我的生活改善了很多,我还记得我的第一辆女士小轮自行车就是凭着侨汇卷在华侨商店里买的。

几年以后,当我的祖母病重之际,伯父正身处在香港岛上,电话中听着兄弟告知“母病危”,却无法前往见那最后一面,我可以想象得到握住电话筒的他是如何的心如刀绞,怎样的潸然泪下!

龙应台这本书的后半部分花了很多的笔墨,用了很多的史料描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她的写法有点电影里的蒙太奇,一会儿是中国的对日战争,一会儿是国共开战,其间还穿插了苏联、德国、二战期间各国战俘营的情形,有些段落真实得残忍,让我读得心惊胆颤!虽然,那个时代已经离我那么远,但是从她的笔下,我依然能读出硝烟的弥漫和战火的纷飞!

没有亲身经历过战争的人,说“理解”都是只停留在感官之上,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能真正知道那两个字的意义!

记得那一年我和伯父倘佯在台北故宫的大厅里观赏国民党从北京故宫运出的国宝,伯父告诉我当年的国民政府是如何历经艰难把那晶莹剔透的玉白菜运来了宝岛,说到战争中的艰辛,他对我说:“多少年了,我闭上眼睛都能看到河里一具具漂浮的尸体!民国三十八年,我从上海的警官宿舍的操场上被招呼上卡车,什么都没带就走了,一路往南,去哪里都不知道,沿路只见江河之中漂浮在水面上的尸体 ……”

还记得公元 1985 年,父亲和伯父在分别三十多年后第一次在香港会面,从封闭了几十年的中国大陆第一次看到外面的世界的父亲才了解到一直被宣传成“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的台湾同胞”并不是那么回事儿,那个习惯性的称呼“共匪”的兄长带着从红色中国出来的小老弟穿梭在香港的大街小巷中见识“罪恶的资本主义”的真面目!

龙应台在她的书的结尾说:“我不管你是哪一个战场,我不管你是谁的国家,我不管你对谁效忠、对谁背叛,我不管你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我不管你对正义或不正义怎么诠释,我可不可以说,所有被时代践踏、污辱、伤害的人,都是我的兄弟、我的姊妹?”这也许是她这本书真正想表达的意念吧!

1949 对她和她父母那一辈战乱中辗转的中国人以及不幸卷入世界大战的人类,确实是大江大海。正如她所说的“所有的颠沛流离,最后都由大江走向大海; 所有的生离死别,都发生在某一个车站、码头。上了船,就是一生。”

而这本《大江大海 1949 》书,对于我却是涓涓细流!让我一个生活在今天的与当年的战事毫无关联的海外中国人,能够站在一个合适的高度,细细品味生活、人生、人性和命运!

读完书的我和写完书的龙应台一样,心中涌动着不尽的感恩和无尽的谦卑!

龙应台《大江大海1949》电子书连接:http://webnotes.sitefrost.com/dnovelviewcat.php?tid=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