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师的故乡-哥本哈根
文章来源: 婉妮2023-09-24 11:40:29

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就像一本厚重的书,有着自己的故事,任后人翻阅。在欧洲,有很多这样的城市。我们喜欢沿着这些城市的大街小巷行走,想走遍那些有故事的角落,用眼睛去观察,用脚去丈量,用心去寻觅。从所到之处,了解她的历史,品味她的文化,熟悉她的风情,领略她历史上的恢弘、精彩和炫丽。

哥本哈根,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因为那里走出了玻尔和安徒生这样的大师。

六月初的哥本哈根,风和日丽,气温比我们事先预计的要高。人们已换上了夏装,短衫单裤,女孩子们很多穿着漂亮的裙装。公园里的绿树荫下,青草坪上,都聚集了不少休闲的人们。他们随意地在草地上坐着,躺着,有些人裸露着身体的某些部分,让肌肤更多地接受阳光的洗礼。一年中过长的寒冷天气,让这里的人格外喜欢阳光,喜欢温暖,喜欢亲近大自然。

在哥本哈根的几天,我们每天在街上行走。沿着贯穿城市的运河,有着一条条开阔平坦的道路,伸展向四面八方,通过桥梁,将运河两岸连通。路旁的树木呈现出新绿色,艳丽的花朵竞相开放。走在绿树下花丛中,静心怡人。上下班时段,如潮水般的自行车洪流穿行在街道两侧,颇为壮观,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朝气和活力。

我们也经常在一条条弯曲狭小的步行小巷穿行,小巷中人流涌动。一座座年代感很强的古朴建筑,通过一条条青砖铺就的小径延绵相连。路面的青砖边角及砖面已被一定程度磨损,造成一些凹凸不平。在这样的路上走的时间长了,脚底会稍微感觉不适。小巷两旁是一个接一个普普通通又独具特色的窄窄门店。这些带有浓厚历史痕迹的景物,把我们带回到那逝去的年代。

彷佛被数百年的文化积淀冲击着,让人有一种在这座城市的历史和现实中穿梭的感觉。多年来听过很多关于这座城市的传说,如今置身其中,头脑中对她的想象在眼前的现实中变得鲜活、具体,两者越来越趋同。

我们打卡这座城市的大多地标性景点:走过处于交通网络中心的市政厅广场,进入市政厅大楼,浏览丹麦最大的火车站-哥本哈根中央车站,参观有着八角形广场的阿马林宫和位于城堡岛的克里斯蒂安堡宫,驻足长堤公园港口岩石上的美人鱼雕象,观赏位于市中心的哥本哈根大学植物园,探访著名的涂鸦城,徘徊于停靠着很多船舶的新港,漫步在紧邻新港的哥本哈根最大的广场-国王新广场 ……。所到之处,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历史建筑,在我们脑海里都留下难忘的瞬间和精美的画面。

沿着弯曲的窄路,我们走入城市中心的一条小道,那是一条平平常常的街道。在很多老旧楼宇中一座再普通不过的老楼前,Google map 提示我们这里是哥本哈根大学。环顾四周,窄窄的街面,密集相连的老建筑,看不到一点大学的迹象。没有校门,没有一般意义上的校园,更没有宽大的体育场。我们有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进一步辨识,是的,这里就是哥本哈根大学,那所1479年就创建的大学。走上高高的台阶,进入学校的接待中心。那里的人告诉我们哥本哈根大学共有六个校区散落在这座城市的不同地方,我想这里应该是最古老的校区吧。可惜短短几天,我们不可能一一拜访其他校区。好奇心引导我们走进旁边一个不大的庭院,这是由几栋老房子环绕成的院落。庭院里绿植成荫,背阳的墙上爬满绿叶植物。几张小小的木桌木椅分布在庭院中,三两学生模样的年轻人坐在木桌前看书。走出小院,沿着狭窄的小巷来到一座老建筑的前面。一座座青铜雕像依次坐落在大门两侧,雕像表面已现斑驳,看上去经历过无数雪雨风霜。这些雕像中的科学家是这所学校的骄傲,在数百年中他们创造了这座学校的历史和辉煌。面对这样的校园,这样的校舍,让我不禁想起那句话:所谓大学之大,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这是曾经的清华大学校长,教育家梅贻琦所言。大学不在校园大小,楼房的多少和高低,而在于有没有大师。

在众多雕像中,我们一眼认出尼尔斯·玻尔。

尼尔斯·玻尔1885年10月出生在哥本哈根。父亲是哥本哈根大学的教授,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十八岁进入哥本哈根大学学习,直至在这所学校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22年因他“对原子结构以及从原子发射出的辐射的研究”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玻尔的名字对于学习理科的人可以说是如雷贯耳。在那个时代,围绕着对微观现象的解释,一批天才的科学家拓展思路,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作为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思想家,玻尔的贡献对于量子力学和理论物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的研究成果为后人理解微观世界的奇妙现象提供了关键的洞察力,同时他的科学思维也为量子力学的解释提供了重要的框架。在大约一个世纪前那个科学发展发生颠覆性变革的时期,玻尔始终站在最前沿,这奠定了他在量子力学领域领军人物的地位,也使得他在科学史上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

玻尔,有着超凡的想象力,是敢于颠覆经典物理传统思维方式的伟大科学家,他把毕生精力贡献在自然科学最深邃最顶级的研究中,在对科学的追求和对真理的寻觅中实现着生命的价值。

穿过市区,走过路易斯皇后桥,我们沿着Sortedam lake来到距离湖畔不远的玻尔研究所。这是1921年由玻尔建立并担任首位所长的哥本哈根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几栋朴素的低层楼房似乎向人们展示着历史。相对于周围的一般民居,研究所的楼房明显陈旧。我们在研究所大楼的周围走了一会儿。那一刻,我的心情难以平静。就是在这些极普通的建筑中,曾经有那么多闻名遐迩、在科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大师,和玻尔一起,共同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科学家以追求真理和寻求世界本真为己任,锲而不舍,留下了承前启后的历史烙印。那真是一个大师辈出的年代。在当今这物欲横流的世界,这种科学精神,这份历史担当更显得何其珍贵。

汉斯·安徒生,一位在哥本哈根不能不说的人物。

在哥本哈根市政厅广场,有一尊安徒生的铜像。整个铜像呈坐姿,安徒生戴着高高的礼帽,侧扬着头部,望着左方的天空。左手握着一根手杖,右手拿着一本书。铜像的一侧是市政厅大楼,另一侧是喧嚣的街道。两个谦和温婉的年轻女孩请我在铜像前为她们拍照留影,并自我介绍说是来自台湾的游客。

汉斯·安徒生,出生于1805年4月,自幼家境贫寒。曾经接受过小学教育的父亲是一名鞋匠,喜欢文学,从小给安徒生念故事听,他的母亲是一名洗衣妇,全家人生活在一间狭小的房子里。尽管生活贫困,但父亲的影响和母亲的鼓励使小安徒生在自由自在的环境中成长,心中种下了酷爱想象的种子。安徒生的父亲在1816年因病离世,以后幼小的安徒生与母亲相依为命。过于困苦的生活使得他不得不在十四岁时就外出谋生。艰辛的生活让安徒生比一般孩子更早去面对自己的未来,他曾尝试做过多种工作。从小经历的磨难,对底层人们生活的了解,给了安徒生更多的积累和感悟,让他对人世间的苦难有更深刻的思考。后来他开始学习写作。安徒生性格内向,敏感,自卑。他一生的个人生活也并不幸福,终身未婚,将全部精力和情感投入到文学创作中。

安徒生笔下的那些栩栩如生的童话形象不止打动过孩子,也感动过成年人。《卖火柴的小女孩》、《拇指姑娘》、《丑小鸭》、《豌豆公主》、《皇帝的新衣》……。一篇篇家喻户晓的故事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播种下真诚、善良、勇敢和爱心的种子,教化了多少代人。

安徒生,一个对社会有着深刻洞察力及超强思辨能力的作家,他的作品是批判性的。也许他性格中的那些特质:敏感,孤独,多思,使他对身边的世界比普通人有更敏锐的感知,更深度的思考和更清晰的认识。他用那生花的妙笔,将现实中的黑暗和对穷苦大众的同情贯穿在他的故事中,对人世间的是非,穷富,悲欢,美丑,善恶表述了自己鲜明的态度,他的作品是深刻的,有社会意义的,给整个世界留下了无以估量的珍贵精神财富。

玻尔和安徒生,分别在科学和文学两个浑然不同的领域为世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的工作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片孕育了大师的土地一定有着使科学思维、创造力得已生存的肥沃土壤。不论他们出生时的社会地位是高贵还是卑微,也不论他们生长的环境是富足还是贫穷,都得以在这片土地上自由自在地成长,不受任何束缚地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施展才华,发挥超凡的思维能力,做出了划时代的成就。他们的卓越也为这片养育他们的土地赢来无以伦比的荣耀。产生大师的时代,一定有着自由思想、独立精神的土壤。

时间真快,一周多的哥本哈根之行结束了。再见,丹麦。再见,哥本哈根。

我们将登上邮轮,开启波罗的海的十天之旅。接下来的日子一定有更多的精彩等待着我们。 

                                                                 ( 2023年6月初稿,2023年9月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