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如磐 3 除了玩就是玩
文章来源: 嘉崚子2019-02-28 01:13:01

我们当年上小学, 真是轻松, 不像现在天朝的孩子们, 从小就被驱赶在竞争的窄路上, 拼命地跑, 好辛苦。 那时虽然没有电视, 更没有手机, 但是我们可以玩的东西却很多, 可以用来玩的时间也很多。 家里的大人们也不怎么拘束着孩子, 任凭我们的天性自然发展, 父母要做的事情, 大概就是每学期的期末去学校开个家长会罢了。 当然, 我们兄弟每学期结束时, 都会在书包里装一张奖状带回家, 所以父母亲对于我们, 也真没有什么不放心的事。 每天放学回家, 我们都可以尽情地玩, 而到了寒暑假, 写完了假期作业, 那就是每天都在玩了。

玩是要有伙伴的, 我们兄弟四个, 就是最紧密的伙伴。 1955 年, 家里又添了一个小妹妹, 她太小, 又是女孩子, 没法跟我们一起玩。 然而除了自家兄弟, 我们还有一大帮小伙伴, 那就是也住在北红楼的邻居们的孩子, 他们有刘家五兄弟(占捷, 占河, 占贤, 占烈, 占元), 加上我们张家四兄弟, 李家三兄弟(胜利, 胜岩, 胜x, 忘记了), 周家两兄弟(家骞, 家骅), 和许家的一个独生子(文林), 等等, 这么多的伙伴, 也是一个大部队了, 想玩什么游戏都行。

那么, 我们都玩儿些什么呢? 很多很多。

逛公园。

那时鞍山只有一个大公园, 就是二一九公园, 我在前文中已经提到了, 很漂亮。 逛公园多数是我们家自己的娱乐, 那通常是在一个天气好的星期天, 全家人坐上一辆大马车, 浩浩荡荡地出行。 那些马车, 有点像今天的出租汽车, 停在那里等生意, 很容易叫到的。 这逛公园, 是我们家在我上幼儿园的时期就有的习惯了, 一直坚持到 1958 年搬家, 后来因为新家离公园太远, 才很少再去了。 公园很大很美, 里面有一个劳动湖, 可以划船, 也就稍微弥补一下我们无法去北海公园划船的遗憾。 我们虽然还小, 却又很快学会了划船, 看见有人不会划, 那船一直在水上打圈子, 就在心里偷偷地乐。 不过, 每次划完了船, 手上都会打几个水泡, 泡破了, 水一流掉, 就很疼, 即使这样, 还是喜欢划船。 公园里的动物园和花园也都是我们特别爱去的地方, 从不会漏过。 还有儿童乐园, 滑滑梯, 荡秋千, 坐摇车, 每次都是玩得胡天胡地, 舍不得离开。 父亲常常在这种时候, 用一架老式 120 相机拍下一些照片, 日后成了我们全家非常珍贵的记忆。

不过, 有一次, 在回家的路上, 出了一点险情。 我们的马车, 从公园出来, 到东山街的时候, 那里是有一个大下坡的, 通常, 赶车的老板到了这里, 都要紧紧地拉住刹车(东北话称为拉闸), 以防超速。 那一天, 这刹车出了毛病, 不管用了, 车的重量就推着辕马跑起来, 马儿受了惊(东北话, 说“马毛了”), 狂奔不止, 把坐在前面的车老板都摔下去了。 后来幸亏有路边的能人, 在紧急时刻抓住了马缰绳, 才让马车慢慢停下来。 当时我们坐在车里, 毫无办法, 可真是吓得够呛, 后来想起来, 还挺后怕的。 当然, 也有我们这一大群邻居的孩子们自己去逛公园的时候, 那都是走去走回的, 而且还要有已经上了中学的孩子头儿带队。 不过这种时候, 我们就自由得多, 玩得更高兴, 一点儿都不觉得累。

遊千山。

鞍山附近, 有一些名胜, 最著名的就是千山和汤岗子温泉。 我没机会去汤岗子温泉, 但是跟着全家一起去过几次千山遊玩。 千山又叫千朵莲花山, 是一处很美的风景区, 离鞍山市区有三十多里地, 那时要坐长途车才能到达。 千山以峰秀、石峭、谷幽、庙古、佛高、松奇、花盛而著称, 厚重的历史宗教文化和神奇瑰丽的自然风光, 古往今来一直是吸引游人的最美的佛教圣山, 有“释道同源、皇家仙山”的美誉, “峰海松涛郁葱蓉,灵秀神州百岳钟”。 父母亲带我们游千山时, 千山还不像现在这样有名, 游人也不太多, 游千山时留下的照片, 成了我们全家宝贵的记忆。 上山的路, 多是些小径, 倒还不算陡峭, 我们走上去并不费力。 山里空气清新, 野趣盎然, 松涛鸟鸣, 溪水潺潺, 这些都是在市里难得一见的, 所以每次去千山都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候。 从山里采回来一些树叶花草, 被我夹在课本里, 过些日子, 就成了植物标本, 再翻开课本时, 闻到标本的清香, 就仿佛又漫步在山间, 沐浴在大自然中了。

千山里面, 名胜古迹很多, 我现在还能记得的, 有五佛顶, 木鱼石, 夹扁石,一步登天, 天上天, 七步紧, 八步松, 无量观, 龙泉寺, 中会寺, 南泉庵, 等等。 时时都能看到和尚尼姑道士道姑, 却不懂得他们到底是做什么的。 留给我印象最深的, 却是那夹扁石, 两块巨石, 高有数丈, 中间的缝隙只有一尺多宽。 一条上山的小径, 恰恰从这从这缝隙中穿过, 人们只能侧着身体才能蹭过去, 胖人恐怕就有些困难了。 不过那年头胖子不多, 我还真没看到有哪个人过不去的。 可是每次路过夹扁石, 我总是心惊胆战, 就怕那两块巨石会突然合拢起来, 把我夹扁, 现在想起来, 真是有点儿可笑。

秋天去千山, 能看到散布满山的红叶, 还能吃到最新鲜的南果梨和香水梨, 南果梨是脆的, 香水梨吃起来却是软软的。 这香水梨是千山特产, 个头不太大, 却有一种独特的香气。 嫩黄色的外皮, 在向阳的那一面染上了娇艳的红晕。 熟透之后, 香气四溢, 果肉濡软, 甜蜜多汁, 咬一口下去, 舒服得浑身汗毛孔都会张开来。 从小到大, 这香水梨, 真可以说是我吃过的最美味的梨子了! 过了几十年后, 有一次回北京, 又吃到了久违的香水梨, 虽然依然香甜可口, 却再也找不回儿时的那种感觉了。

去远足。

千山是无法经常去遊玩的, 可是到近处爬山, 就是我们这帮秃小子们常有的功课了。 鞍山鞍山, 顾名思义, 就是像马鞍一样的山, 这在一马平川的辽东平原上就很稀罕了。 男孩子们, 见山就想爬。 恰好鞍山市区就有一座小山包, 叫做烈士山, 山顶上有个高高的水塔, 非常显眼, 离老远就能看得见。 这烈士山是解放后才改的名字, 从前不知道叫什么名。 烈士山离市中心的那个大圆环广场不远, 从家里走过去, 大概半小时就到了吧, 这点儿路对我们来说根本不算事。 当然, 如果坐叮当响的有轨电车过去, 会更快些, 票价五分, 想坐多远就可以坐多远。 不过, 我最喜欢站在司机后面, 看他怎么开车。

除了烈士山, 我们还经常去铁架山远足, 那要远得多, 得走差不多两个小时才能到。 不过,铁架山要比烈士山好玩得多, 因为沿路有很多风景可看, 季节对的时候, 还能采榛子, 摘山楂, 吃个肚儿圆。 另外, 从铁架山回来的路上, 会有几个大水塘, 在那儿可以捞鱼虫, 好带回家来喂热带鱼。

父亲在家里养了一大缸热带鱼, 还有金鱼。 这些美丽的鱼儿们如果能吃到活的鱼虫, 就会长得更好。 热带鱼有很多品种, 有大有小, 都很漂亮, 名字也很有趣, 有燕儿鱼, 电灯眼儿, 还有斑马, 孔雀, 金钱豹, 以及红箭, 蓝箭, 小飞机。 鱼虫很小, 比芝麻粒还小, 它们在水里, 不会游, 而是一跳一跳的, 看起来很滑稽。 洒一些鱼虫到鱼缸里, 那些热带鱼们立刻就开始疯抢, 一会儿就吃光了, 然后鱼儿们就又恢复了温文尔雅的样子, 在那里各自散步, 好像没打过架似的。 我也特别喜欢热带鱼, 经常趴在窗台上的鱼缸边上, 一看老半天, 有时就会幻想着, 自己也变成了一条小鱼, 在水里游来游去, 多自由。

打麻将。

我们小小的年纪, 刚上小学不久, 就学会了打麻将, 当然, 会玩的只是那种推倒糊, 并且不会算番, 也不赢钱, 玩着高兴而已。 玩牌的人, 有刘家五兄弟, 我们张家四兄弟, 还有李家三兄弟。 只有一副牌, 是李家的, 所以大家只能轮番上阵, 从来不会有三缺一的情形发生。 那副麻将牌, 挺精致的, 正面是牛骨, 背面是竹子, 油光水滑, 没准是前清的古董吧, 不过那时我们谁都没在意这件事。 打麻将时, 必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尽快凑齐手里的牌, 能够下听和胡牌都是很令人兴奋的, 难怪打麻将会上瘾, 尽管我们并不赌钱。 我们去李家打麻将, 都是趁李家大人不在的时候, 否则是不敢去玩的。

学溜冰。

当年, 鞍山的冬天很冷, 最冷的时候, 摄氏零下二三十度是常有的事, 所以每年冬天我们都会从头到脚地全副武装起来。 小孩子不兴戴皮帽子, 所以我们都是戴的棉帽子, 后来进化成条绒面的栽绒棉帽。 然后, 上身是秋衣毛衣加棉袄, 下身是秋裤毛裤加棉裤。 那毛衣毛裤都是母亲给我们一针一针织出来的。 五个孩子, 就需要十件, 而我们都是在长身体的时候, 所以, 母亲的业余时间, 除了看专业书籍和杂志之外, 永远都是在为我们织这些织不完的毛衣毛裤。 有了这样的武装, 我们在严寒的日子里也可以出去玩了。

东北人有冰上运动的习惯, 一到冬天, 到处都是冰雪, 连马路上也都结着冰, 二一九公园里的劳动湖, 湖面就是天然的冰场, 就是冰面不太平整, 有些疙瘩裂缝什么的, 滑起来不是很安全, 容易摔跟头。 一些学校的体育场也浇上了冰场, 就连我家北红楼后面的空地也被浇出了一个小小的冰场, 所以, 到处都可以看见溜冰的人们。 我们的溜冰装备, 从低档到高档, 依次有脚滑子, 冰车, 简易冰鞋, 和正规冰鞋。 此外还有不入档次的, 就是脚上那双胶底棉鞋, 在随便哪里的冰面上猛跑几步, 就可以打出溜了, 我们经常比赛谁能溜得最远, 最高纪录好像有十多米呢。 脚滑子是自己就能做的, 锯一块木板, 比鞋底大点儿就行, 找两根粗铁丝, 钉在木板上, 再在前后方分别拴上麻绳, 一只脚滑子就做成了。 玩的时候, 把脚滑子用那麻绳牢牢地捆在一只脚上, 就可以上街去滑了, 左脚蹬, 右脚滑, 能跑得飞快。 如果两只脚都绑上脚滑子, 就得有点儿技术才能滑得又好又快, 还不摔跟头。 冰车, 是需要大人的帮助才能做的。 先要找几块木板钉在一起, 大小要至少能让一个孩子盘腿坐在上面, 然后在下面的两根横梁上, 用螺丝钉分别拧上两根角钢, 冰车就能玩了。 滑冰车的方法有两种, 第一种是一人坐冰车, 另一人负责推, 然后两人轮换着坐车或者推车。 第二种是自己一个人滑, 那就需要每只手各拿一只冰穿子, 用力撑着冰面向前滑, 这也需要练一练才能滑好的。

至于简易的和正规的冰鞋, 必须跟父母要钱才能买到, 如果能拥有一双花样刀或者跑刀, 就会让别的孩子们眼红了。 穿上冰鞋在冰上滑, 才是真正的滑冰, 通常都是要到收费的冰场去滑。 一般是女孩子玩花样刀, 男孩子玩跑刀, 当然也没那么绝对, 关键看你拥有哪种刀了。 打冰球, 当时还不普及, 只是在冰场上, 偶尔能看见一些大人脚蹬球刀, 手握球杆, 横冲直撞, 急转急停, 我们就只有瞪眼看着羡慕的份了。 冬天的活动, 除了溜冰, 我们还玩撞拐, 冲大炮, 和挤香油, 等等, 都是男孩子们好勇斗狠, 还能让身体热起来的游戏, 非常有趣味, 大家都乐此不疲。

过大年。

那时人们不怎么说过春节, 而是说过年, 或者过大年。 过年是一年里最大的节日, 至于元旦国庆什么的, 我们孩子们都不太在乎, 为什么呢? 因为过年不用上学, 又吃得好, 玩得痛快, 还穿新衣服。 我们最喜欢的, 是放鞭炮。 父母给的过年零花钱, 够买一挂五百响的小鞭, 余下的钱, 还能买点儿钢鞭, 二踢脚, 呲花之类的, 就等着大年三十开始放, 年夜饭吃完, 孩子们就都上街放鞭炮了, 那才是真正令人难忘的年味儿。

一挂五百响的小鞭, 没有人会舍得一次放光, 那样虽然过瘾, 却实在是燃放得太快了, 如果一下子放完了, 之后就只能瞪眼儿看着别人放鞭炮了, 你要是想从别人口袋里讨几个鞭炮来放, 那是难于上青天。 顶多顶多, 给你个臭了火的, 没捻儿, 掰两截儿当呲花点吧。 所以, 我们都是把那一挂鞭买回来之后, 仔细把长长的火药捻慢慢地拆下来, 拆的时候要小心, 别把小鞭的捻儿扯掉了。 于是, 这一挂鞭就可以拆出一大捧单独的小红鞭炮来, 等到年三十晚上和大年初一早上, 点一个, 听一声炸响, 可以快乐地消磨好半天呢。 小鞭有两种放法, 一种是点燃了扔出去, 让它在空中炸响, 还一种是用指甲掐着小鞭的尾巴, 不扔, 就让它在手指尖上炸, 这很刺激, 但是也需要一点勇气和技巧, 是可以向别的小伙伴们炫耀的放法。 钢鞭要比小鞭大许多, 爆炸力也强得多, 没人敢捏在手上放, 必须把它插在雪堆上, 或者戳在地上, 点着了, 赶紧跑, 耳朵还是会被震得嗡嗡地响。

放二踢脚, 最有意思, 但是二踢脚也最贵, 我们每人兜里也就只有一两只吧, 如果谁有四五个二踢脚, 那他就是小地主了。 二踢脚也有两种放法, 一种是拿在手里点, 必须用拇指和食指轻轻地捏着顶端, 然后点火, 在手的下部炸了第一响之后, 二踢脚会飞到天上去炸第二响, 第一声是闷的, 第二声是脆的, 很好听。 这里的关键, 是你的手不能把二踢脚捏得太紧, 否则它飞不出去, 第二响就会在手里炸了, 那就得立刻上医院去缝手。 二踢脚的第二种放法, 需要一根两尺长的铁管, 握在手里, 或者斜放在地上, 尾部悬空。 把二踢脚插在铁管里, 露出药捻, 点着之后, 二踢脚就会顺着铁管的方向飞出去, 炸响第二声, 我们管这个叫做小钢炮。 有一年, 不记得是谁的小钢炮打偏了, 炸坏了对面一家的窗玻璃, 吓得我们所有人立刻作鸟兽散, 藏起来, 过了好半天才敢再出来放鞭炮, 臭小子们就是这样过年的。

过年时, 我们除了放鞭炮, 还玩火药枪, 不过说是火药枪, 其实是只能打纸炮的, 这枪, 有买来的, 也有自己做的, 但是我还没有这做枪的本事, 只会用黄泥巴做个假枪, 那是比比划划的样子货, 一摔就碎。 所谓纸炮, 就是一张纸, 上面一排排地做进去一粒粒绿豆大的火药, 就是纸炮。 玩之前, 要先把这一粒粒的小纸炮剪下来, 或者放在硬地上, 用石头一砸一个响。 或者放在火药枪里, 一扣扳机, 就打出一声响来, 晚上还能看见一团火星, 好玩。

有一年, 父亲从外地出差回来, 给我们每个孩子都买了个礼物。 我得到的是什么物件, 已经记不得了, 但是我却清清楚楚地记得, 二哥得到了一把小手枪, 太让我羡慕了! 枪是左轮枪, 铝制的, 拿在手里却还有点儿份量, 有扳机, 能打纸炮。 最惹眼的是, 那小左轮枪有一个真皮的枪套, 还配了一条宽宽的小皮带, 和一条斜挎在肩上的武装带, 这完整的一套, 披挂在身上, 真是太威风了。 只可惜这不是我的, 只能偶尔借来, 戴上, 出去招摇过市, 又惹得其他小伙伴们一片眼红, 自我感觉仍然非常良好。 即使年过完了, 纸炮枪还是会经常玩的。

看游行。

刚解放的那些年, 鞍山市经常举办各种游行, 鞍钢有钱, 又有传统, 游行就办得很精彩。 只要说得出一点名堂的日子, 就会有游行, 五一, 十一, 元旦, 过年, 那更是一定少不了的, 其它值得庆祝的日子也还有很多。 家门口的街上就能看, 如果想看更多的队伍, 就要到胜利路去, 或者到站前和圈楼那一带的大马路去。 游行时, 人很多, 队伍很长, 节目也是五花八门的, 特别好看。

我最喜欢的, 是铜管乐队, 队员们都穿着威风凛凛的制服, 戴着插上羽毛的高帽子, 那些小号圆号长号低音号, 还有长笛黑管什么的, 更是被太阳照得闪闪发光。 乐队前面的指挥, 精神抖擞, 举着一个圆头权杖, 打出各种手势, 有板有眼地走着, 于是整个乐队就按照他的命令, 奏出许多好听的曲子, 老远就能听得见。 只要铜管乐队一来, 我就会跟在边上走, 一直把他们的曲目都听过一遍才罢休。

鼓号队也是我喜欢的, 因为它特别提精神。 最前面是女生的小军鼓方阵, 然后是一排四个或者两排八个大鼓, 一鼓两人, 鼓手身高马大, 披红挂彩, 整齐一致地敲出各种鼓点, 无论怎样变化, 那鼓点的节奏都特别强, 听几遍就记住了。 鼓锤的头部包着红绸子, 每敲几下就会在头上绕着圈子, 耍出几个锤花, 特别好看。 号队的规模很大, 通常是十人一排, 总共十排, 那就是一百人了, 有一把头号做指挥。 每人一把军号, 下面缀着红绸红穗, 整齐而耀眼, 当他们鼓起腮帮, 吹起号曲时, 旋律简单明快, 却是震天价响, 声音足能传出几里地去。 号队和前面的鼓队踩在一个点上, 那动静和气势, 比铜管乐队还要大。

在游行队伍中经常看到的腰鼓队, 彩旗队, 高跷队, 秧歌队, 和旱船队, 也都是让我兴趣盎然的, 尤其是高跷队。 踩高跷的都是男的, 却有差不多一半化妆成了女的, 我猜可能是一种传统, 或者可能是女生力量比较弱, 所以才不用女生吧。 踩高跷是有点难度的, 他们要把长长的高跷牢牢地绑在小腿上, 即使游行队伍暂时停下来的时候, 他们也得不停地走动, 以便保持平衡, 顶多有时能靠着墙休息一下。 我们小孩子本来就个子矮, 仰头看他们好像顶着天似的, 特别滑稽。 他们都穿着彩色的绸衣, 长长的裤腿一直把脚都盖上, 脸上化着浓妆, 头上戴着唱戏用的帽子或者头饰, 手里舞着扇子或者花手绢。 每当旁边的乐队吹起唢呐, 敲起锣鼓, 高跷队伍就迈开步子扭起来了, 一对一对地转悠, 胳膊都能扭出花儿来, 真热闹。 游行结束以后, 大人们就把手中的小彩旗扔给我们这些孩子们, 这也是我们看游行之后的一大收获, 经常是兴高采烈, 拿着一大把纸糊的红红绿绿小彩旗回家去, 以后玩游戏的时候用。

看修马路。

东北有句土话,叫“卖呆儿”, 是看热闹的意思。 我们看修马路, 就属于一种卖呆儿。 大人们可能会觉得, 修马路有什么好看的, 但是我们这些臭小子们就是喜欢看, 蹲在那儿一看好半天。 那些年鞍山到处都在搞建设, 所以也到处都在修马路, 有得是旧马路翻新加宽, 有的是土路改建柏油路。 如果是土路改建柏油路, 那最好看。 先得有技术员支起罗盘标杆望远镜, 测量划线。 接着就来了挖土机, 或者人工, 把路面挖去一两尺深, 压道机再过来压平了。 然后铺上一层卵石砂土, 压实了, 上面再铺一层大块石头, 再用小块碎石找平, 用压道机一遍又一遍地碾。 接着就开始喷第一遍沥青, 那是用一辆车, 载着一个大槽子, 底下烧着火, 把大块的沥青扔到槽子里, 慢慢地就融化了。 有一个工人, 从头到脚穿着防护服, 手里一根长长的钢管, 一头连着沥青槽, 另一头是个喷头。 沥青车那边, 有两个工人用杠杆压一个沥青泵, 看起来非常费力气。 拿钢管的工人一拧开关, 融化了的沥青就喷了出来, 像黑亮黑亮的小雨伞, 喷下来, 慢慢盖满了整个路面。 于是后面的工人就扬起大铁锹铺沙子, 再用大耙子把沙子摊平了, 压道机又开过来, 左一遍右一遍地压。 就这样, 沥青和沙子要铺好几遍, 马路才算修好了。

我们那时还小, 不知道这沥青对人的健康是有伤害的, 还经常把那温软的沥青搓成小黑球来玩, 被大人们说了以后才不玩了, 但是还是要继续看修马路。 别的不说, 单单是那压道机, 就够我们看半天的, 前面是一个很宽的大铁轮, 比我个头还高, 后面有两个更高的大铁轮, 足有我两个人高。 车上有个巨大的飞轮, 漆成红色, 不停地转着, 蒸汽机吭呲吭呲地喘着气, 喷着黑烟和白烟, 跟神话里的大怪物一样。 当时特佩服那个开压道机的司机师傅, 觉得他特有本事, 能把压道机的大轮子紧贴着马路牙子, 开过来倒过去的。 说来也怪, 我们男孩子就喜欢看这些机器, 可是就没有一个女孩子会跟我们一起围着看修马路的。

打嘎儿。

打嘎儿可能是只有东北的男孩子才玩的游戏, 我后来在其它的地方都没见过有人玩。 说起来, 打嘎儿的规则和垒球有点儿类似。 有进攻方, 也有防守方, 可以分组, 也可以单打独斗。 玩法挺复杂, 还要有专门做出来的嘎板儿和嘎儿, 这里就不多说了。

踢毽子也是我们爱玩的游戏, 那时我们都学会了踢毽子的各种花式, 有打, 奔, 跪, 坐, 千, 粘, 跨, 好多种。 仅一个打, 又分单打, 双打, 连打, 等等。 最好的毽子, 是用鸡毛做的, 那是用大花公鸡的脖羽和尾羽做成的, 物以稀为贵。 二等的毽子, 是用山羊毛做的。 最次的毽子, 用纸就能做, 不过踢不久就报销了。 做毽子必须用铜钱, 东北话叫大钱儿, 所以我们每个男孩子都有好多铜钱, 什么康熙通宝乾隆通宝嘉庆通宝的, 有的很漂亮, 就成了我们交换其它东西的本钱, 比如用来换玻璃球。

所有的男孩子都会弹玻璃球, 玻璃球有大有小, 有清一色的, 有里面带彩色花的。 我技术最好的时候, 可以大力弹出自己的玻璃球, 把一米开外的别人的玻璃球打走。 赢者把对方的玻璃球据为己有, 非常神气。 除了这些, 我们还玩扇牌, 下军棋, 下跳棋, 打弹弓, 捉迷藏, 这大家都知道, 就不多说了。

看小人书和字书。

东北话, 把连环画称为小人书, 从小学二年级开始, 我就差不多能看懂小人书里的文字说明了, 虽然自己家里也买了一些小人书, 毕竟不多, 所以我们还是经常到街上的小人书摊去看。 在书摊看小人书, 一分钱看一本或者两本, 这取决于你要借的小人书有多厚。 我们通常都是一次借几本, 然后趁着摊主盯得不严的时候偷偷交换, 这样就能多看几本。 看小人书时主要是看画, 念字倒在其次, 大概懂那意思就行。 有些书的插画非常漂亮, 我就会来回来去地看, 翻得都快记住了, 才还回去。

最喜欢的一套小人书, 是三国演义, 故事精彩, 人也画得精神, 有特点, 一照面就知道是画的哪个人。 特别是其中的几集, 桃园结义, 三英战吕布, 长坂坡, 温酒斩华雄, 草船借箭, 火烧连营, 三气周瑜, 空城计, 尤其好, 都深深地印在脑子里了。 水浒传也看, 只是觉得不如三国演义画得好, 差点儿意思, 不过也记住了好多。 那时还出了不少苏联故事的小人书, 有攻打冬宫, 夏伯阳, 卓娅与舒拉, 无脚飞将军, 乡村女教师, 等等, 就不如看中国的兴趣大了。

我读到小学三年级以后, 又长本事了, 开始看字儿书。 “字儿书”也是东北话, 就是指的小说, 没有插图, 或者只有很少的插图, 全凭认字读故事了。 当时我的大哥已经上中学了, 有资格办借书证, 他就不断地从图书馆借小说回来, 我们也跟着沾光, 看起小说来了。 家里有个小书架, 书架对面, 和沙发之间有个小空间, 能容两个小孩儿。 书架上有个布帘子, 穿在铁丝上, 平时就遮盖着书架上的书。 现在为了找个安静的地方看书, 我们把这书架上的布帘子搭在沙发扶手上, 就可以在这个小帐篷下边, 坐在地板上看书了, 父母亲看见了, 就当没看见, 任由我们为所欲为, 自得其乐。 于是, 在这个小帐篷里, 我看了许多书, 大部分是从图书馆借来的, 另外, 也有一些是自己家的。

这一时期里, 我看过好多书, 最喜欢也印象最深的, 是法国作家 儒勒 凡尔纳 的小说。 他的代表作, 是那大名鼎鼎的三部曲, “勃兰特船长的儿女”, “海底两万里”, 和“神秘岛”。 这三本书带给我的, 是一种启蒙式的效果, 让我沉浸其中, 爱不释手。 我生活在一个重工业为主体的城市, 从家里到外面, 听到和看到的都是与钢铁有关的东西。 是凡尔纳的那一只生花妙笔, 为我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在他的笔下, 我看到了格里那凡爵士的勇敢, 慷慨, 博学, 与睿智, 看到了尼摩船长的天才, 正直, 坚毅, 与果敢, 看到了格兰特船长儿女的天真, 乐观, 聪敏, 与博爱, 我也看到了曾经的罪犯艾尔通从前的狡诈与残忍, 和悔悟后的友情, 坚韧,与献身精神。 除了这些人性的描写, 凡尔纳还把我带入了知识的海洋, 并用那些跌宕起伏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 描绘出一个广阔的新天地。 说实话, 这是我在后来的许多阅读中, 无法重复的体验。

下面三段, 引自百度。 如果朋友们没有读过这个三部曲, 可以由此得到一些印象。 不过, 我仍然建议直接读一下这三本书, 相信你也会爱不释手的。

“故事讲述了游船“邓肯号”船主格里那凡爵士得到两年前遇难失踪的苏格兰航海家格兰特船长的线索,请求英国政府派遣船只去寻找。英国政府对苏格兰人一直是歧视的,竟拒绝了他的请求。格里那凡对英国政府的态度颇为愤慨,毅然决定自行组织旅行队,亲自去完成这一事业。他带着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穿过南美洲的草原,横贯澳洲内地和新西兰,环绕了地球一周。一路上,他们以无比的毅力和勇敢,战胜了无数艰险,终于在太平洋的一个荒岛上找到了格兰特船长。这部小说谴责了贫困、失业和人压迫人的现象,对殖民制度提出了控诉,对那些为自由而斗争的人民表示了同情。这部小说可以启发青年培养勇敢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精神,而且还能丰富青年的科学知识。”

“三部曲的第二部,叙述了法国生物学者阿龙纳斯在海洋深处旅行的故事。这事发生在1866年,当时海上发现了一只被断定为独角鲸的大怪物,他接受邀请,参加追捕,在追捕过程中不幸落水,泅到怪物的脊背上,其实这怪物不是什么独角鲸,而是一艘构造奇妙的潜水船。潜水船船长尼摩邀请他作海底旅行。他们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地中海,进入大西洋,看到许多罕见的海生动植物和水中的奇异景象,又经历了许多危险;最后,当潜水船到达挪威海岸时,阿龙纳斯不辞而别,把他所知道的海底秘密公诸于世。”

“第三部,它把前两部的情节的线索都连结了起来。故事是叙述在美国南北战争的时候,有五个被围困在南军城中的北方人趁着偶然的机会用气球逃脱了。他们中途被风暴吹落在太平洋中的一个荒岛上,但是他们并没有灰心失望,他们团结互助,以集体的智慧和劳动,克服了重重困难,建立起幸福的生活。他们从赤手空拳一直到制造出陶器、玻璃、风磨、电报机……他们挽救了在附近另一孤岛独居了十二年而失去理智的罪犯艾尔通,使他恢复了人性,成为他们的忠实的伙伴。这些荒岛上的遇难者虽然什么也不缺,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返回祖国的努力。一天,他们终于登上了在格兰特船长的儿子罗伯尔指挥下的邓肯号,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几个遇难者在荒岛上度过的岁月里,不断发现了不可思议的奇迹。每当他们在危急的时候,似乎总有一个神秘的人在援助他们。原来这人就是《海底两万里》一书中的主人公、潜水船诺第留斯号的发明者、反抗压迫的战士——尼摩船长。”

除了上面所说的三部曲, 我还读了凡尔纳的其它一些小说, 有: 气球上的五星期, 八十天环游地球, 机器岛, 地心游记, 环游月球, 蓓根的五亿法郎, 等等。 他的科幻小说极大地超越了前人, 而且, 即使后人也少有能够与他比肩的, 因为他的幻想虽然新奇而超前, 却符合科学原理。 他的很多幻想在若干年后, 经过科学家之手, 成为了现实。 后世很多科学家和发明家, 都坦言, 自己的成就是受到凡尔纳的启发, 才能够获得的。 凡尔纳的科幻小说能如此引人入胜, 还出自他渊博的知识, 和深厚的文学素养,他总是能够在科学畅想的同时, 编织出复杂曲折而又有趣的故事, 情节惊险, 充满看似奇特, 却又合情合理的巧合, 再陪衬以非凡的大自然奇景的描写,造成一种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 同时, 凡尔纳的文笔流畅, 叙述轻快, 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 对世界各国的历史和风俗, 手到拈来, 实在是让少年时期的我, 佩服得五体投地。

话又说回来,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和中期的中国, 文化气氛远比后来宽松, 出版物也没有受到那么严酷的审查。 所以我们这一代人, 所能读到的书, 还可以称得上是丰富多彩的。 除了凡尔纳的小说之外, 我还有机会读到许多五花八门的书,真可以列一个很长的单子, 包括:(当然还有很多, 不可能一一列出来了。)

“怪老人”, 这是一本苏联科幻小说, 写一位几千年前神通广大的老人, 突然降临男孩的家, 以及随后发生的许多有趣的事情。 比如, 怪老人在看足球赛时, 认为那么多人抢一个球, 实在太可怜, 他就揪下几根胡子, 变出来21个足球扔到球场上, 却搅乱了比赛。 如此等等, 趣事层出不穷, 看得我止不住地乐。

“昆虫的故事”, 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作品, 书中每篇故事配有极其精美的彩色插图, 都是作者自己画的。 根据他在乡间乐园长期的生活和观察研究, 法布尔在书中为许多昆虫写了传记, 细致入微, 充满了人情味。 美丽却残忍的螳螂, 辛苦工作的小蜜蜂, 几经蜕变最后换上漂亮新衣的蝗虫, 甚至那收集粪便的蜣螂, 都在他的笔下栩栩如生, 非常可爱, 法布尔真是有一颗仁慈的心。

“安徒生童话”, 就不需要我多说了, 海的女儿, 拇指姑娘, 丑小鸭, 皇帝的新衣, 这些故事都是会永远铭刻在我心里的, 即使后来我长大了, 也依然如此。

“黎达动物故事集”, 是法国童话作家黎达的作品, 她用拟人的手法描写的动物们, 都充满了人类家庭中可以见到的那种温馨, 令人过目不忘, 回味无穷。 她写的棕熊的一家, 熊妈妈带着熊孩子到野外觅食, 熊妈妈喊道:“嗅啊嗅啊!” 于是熊孩子们就跟着喊道:“嗅啊嗅啊!” 终于在丛林里找到了甜蜜的浆果, 大快朵颐。 还有一对穿着晶莹蓝色外衣的翠鸟夫妇, 在爱情中甜蜜地生活, 一起捕鱼, 一起抚育幼鸟。 可是后来妻子去世, 丈夫也失去了生活的乐趣, 导致了一个凄凉的结尾。

“鼓手的故事”, 苏联小说, 推崇少年的忠诚和集体主义, 是一种宣传共产主义精神的读物。 当年我并没意识到这里有什么不对, 只是成长后, 历经磨难, 才反思到这些。

“福尔摩斯侦探案”, 是大名鼎鼎的 柯南 道尔 系列作品。 血字的研究, 巴斯克维尔猎犬, 四签名, 这些名篇, 经常看得我毛骨悚然, 但是那曲折的情节和精确的分析, 却又使我不忍释手, 必须读完而后快。

读书, 实在是为我的少年时的心灵, 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和未来的窗户。

集邮。

五十年代中期, 集邮活动在中国非常流行, 大人小孩都在玩, 我们家也不例外。 大哥是家里集邮的主力, 一来是他比我们大了几岁, 已经上中学了, 活动能力很强。 二来也可能他比我们更有钱吧, 我猜。 我那时每个月有一块钱的零花钱, 经常是攒起来买书买小刀买钢笔什么的。 一套新邮票怎么也得好几角钱, 我是舍不得花钱在这上面的。 可是大哥集邮敢花钱, 那他一定比我富, 也可能父母给他有专门的集邮预算, 那我就不清楚了。 因为集邮所要花的钱可不少, 不光要买邮票(这是大宗花费), 还得订集邮杂志, 买集邮簿, 小镊子, 剪刀, 胶水, 放大镜, 整个一套乱七八糟的东西。 集邮簿太贵, 有时还得买硬纸和玻璃纸来, 自己做集邮簿, 这个我是可以参加的, 因为我的手工课成绩很好。

当年中国发行的邮票主要有三种, 纪念邮票, 特种邮票, 和普通邮票, 此外还有小型张, 小全张, 首日封什么的, 另外, 还有东北专用的邮票, 几年之后才停发了, 所以这集邮里面的名堂和讲究还挺多的。 大哥的集邮方式很规矩, 纪票有一套本子, 特票有一套本子, 普票有一套本子, 另外还有一套本子放古票(前清票民国票)和外国票。 纪票特票和普票, 还有更细的规矩, 那就是每一套邮票发行之后, 一定要原价买一套新票, 另外再集齐这一套票的盖销票, 放在一起, 如果这一套还同时出了小型张或者小全张, 那也要照这规矩办。 买新票, 只要去集邮公司就行了, 到后来, 更是在集邮公司开了户头, 那么只要有新票发行, 就一定可以买到一套, 不会缺货。 可是, 要想集齐一套盖销票, 就没那么容易了, 尤其是, 如果这套新票总共有二十张, 那最后的那张20分甚至50分的票就最难找了。 怎么办呢, 一是厚着脸皮跟不集邮的人去要, 二是集邮者之间搞交换, 互通有无。 我们有时甚至跑到一些五六十岁的老头儿家里去交换邮票, 还受到人家的热情招待呢, 集邮的人们在这方面消息是很灵通的。 大哥的集邮成绩很好, 当时发行的邮票都集全了, 一套都不缺。

小小一方邮票, 里面别有洞天。 它既是精美的艺术品, 也是世界各国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博物馆。 我们从这些邮票里学到了好多知识, 也开拓了眼界。 前清的小龙票很有收藏价值, 大哥的本子里集到了好几张。 孙中山的头像, 同一图案, 有很多种, 颜色不同, 面值各异。 欧美票大多是雕版, 苏联和东欧票就印得很漂亮, 当然这也可能是因为集邮公司当时能进的外国邮票, 只能来自苏联和东欧吧。 其实一些小国家, 比如叙利亚, 邮票也很漂亮的。 但是那是我觉得最好看的, 还是中国邮票, 而且越出越好看。 我最喜欢的, 是那些特种邮票, 政治色彩不浓, 艺术水平却很高, 花卉, 人物, 戏曲, 山川, 文物, 古迹, 汽车, 火车, 建筑, 桥梁, ……, 都能给我带来美的喜悦和欣赏, 在我的少年时代,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惜, 这些精美而又珍贵的集邮簿, 在后来的文革中, 大部分遗失了, 这是后话。

怎么样, 我们那时的课余生活, 确实挺好玩的吧? 我这里还没有把所有好玩的事情全都写出来呢, 另外, 我也没写女生们玩些什么, 因为我对她们玩的东西, 跳房子踢口袋跳皮筋过家家这些, 实在是没有什么概念, 想写也写不出来。

好玩的日子, 真是过得飞快, 可是不知不觉地, 这日子慢慢地就不好玩了。 那么, 生活后来变成了什么样子, 就等我下一篇再来讲吧。

 

随想录:

我们这一代人, 幼时生活在既无电视, 又无互联网的年代, 但是在解放初期, 大体上还能过正常的生活, 享受童年的各种乐趣。 刚解放时的政治运动, 还没有真正影响到我们儿童一代的生活, 但是后来发生的很多事件, 却在那时就已经埋下了种子。 我们受到的教育, 也逐渐被后来所谓的“无产阶级政治”所浸透, 对中国几代人的思想造成了极其恶劣的致命影响, 这也是好多人没有想象到的。 我真不知道, 还需要多少年, 才能彻底肃清这种恶劣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