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日本 三:这次带回来的书
文章来源: cxyz2016-09-11 05:14:34
说到读书, 我实在是算不上一个勤奋且有成就的读书人。做学生时读书是因为有闲,又能够享受阅读,所以杂七杂八的书读了不少。 书读得虽多,记性却是不好, 读书就如狗熊掰棒子,掰一个丢一个, 无论到了什么时候, 拿在手里的始终是那最后的一个,当然也就谈不上好的积累了。 生完Emmy到Allen大起来,是我读书的断档期, 正正经经的书没有读过几本。 大块儿的时间太有限,零零碎碎的时间也得挤。杂志会看,大都在看医生时的等待室里,是有了时间捡起来翻到哪页是哪页, 没了时间扔开去,断在哪里就哪里, 回过头不会再去想的那种。  

从上次或上上次回国, 开始逛逛书店, 买几本书打在行李里带回来, 享受一下读纸装书的质感。 带回来的书也没有正正经经找时间去读, 放一本在包里, 一本在床头,送Allen上课在旁等待时,上床后入睡前, 拿起来翻一翻。这样断断续续, 读完一本书的时间得用月去计, 实在是在用读杂志的方法来读书了。  所以买来的书多是篇章短小的散文集, 如果用这种方法读小说, 有了情节的紧迫感, 恐怕是不能够这么平和淡然一步一步相安无事地读下去的。
 
这是这次背回来的部分书籍。
 
《河西走廊》是杂志社做编辑的大学同学在微信群里免费派发时, 我讨来的, 去年寄到了父母家里, 这次回去带了过来。齐邦媛的《巨流河》网评极高, 在北京忙里偷闲逛王府井书店时恰巧看到, 就买了下来。 琦君和李娟的书没有读过,网上有人推荐,拿过来放在了自己的书单上。 琦君的散文网上找到过一些片段,翻了几页, 文字出奇的清淡,正如她自己评价的是 “ 清汤挂面” 式的文字, 却又觉那字字分明的直白下面, 有一股若有若无的甘澈,如日本的清酒,是让人想要仔细品味一下的。 李娟是生在七十年代尾的新生代散文作者, 有人用 “浑然天成” 形容她的文字, 就是“浑然天成”这四个字引起了我的兴趣, 买来试读。因为怕琦君的书不好找到, 回国前托北京的同学鸿帮着买 -- 结果就是被当成了礼物送给了我。

白先勇和林清玄是我一直喜爱的作者, 尤其是白先勇的文字。 喜爱写作的人读别人的书, 很多都有一个不自禁的习惯, 看到一个地方, 如果对文字的表达不满意, 就会寻思如果是自己会怎么来写, 怎么样措辞造句才会读起来更上口形式上更清晰表达上更准确情绪上更饱满。 一篇别人的文章里需要自己润色改进的地方多了,思维停滞太多次,就会严重影响阅读的流畅感, 不能很好的享受。 白先勇的文字, 是没有这个麻烦的, 增一分则太肥, 减一分则太瘦, 他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所以读起来可以一气呵成,舒适畅快。还有不能不提的是他文字的韵致。 不仅仅是诗歌, 好的文字都应该是有韵律感的, 单字的音调, 句式的长短,停顿的缓急,情绪的张合, 着色的浓淡,抑扬顿挫行云流水的境界, 也不是每个作家都能达到的了。 

林清玄虽然以佛理禅意著称, 我最喜欢的却是他写乡下老家风土人情的文章,文字有张力,肆意泼墨, 大胆留白,有些章节让人惊艳。 和很多人的半路出家不同, 林清玄是从小就认定了写作的。 他记述自己小时候练习写作, 每天必须写一则日记, 每则日记都要达到要求的字数。 有字数的要求并不意味着他会让自己的文字去滥竽充数, 他说他写字是有几个基本原则的, 其中之一便是精练, 能用一个字完整表达的绝对不用两个字。 在这一点上, 我跟林清玄是心有戚戚焉。 将文字的精炼发挥到极致的, 非古文莫属, 下一次回国决定找些古典书籍来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