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残酷青春的箴语
文章来源: 朱头山2019-01-20 19:27:43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台湾导演杨德昌1991年的作品。本片获1991年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判团大奖及影评人大奖,法国三大洲影展最佳导演奖,新加坡影展最佳导演奖,台湾第28届金马奖最佳影片奖,第36届亚太影展最佳影片奖。 二十多年过去了,杨德昌也去世了,但这部片子的声誉越来越高,甚至有人把它誉为华语片第一位。而最近美国一家公司将该片转成数码全长版,当它出现在华人电影网站多瑙时,我花了快四个小时看完了这部片子。

这是一部根据台北发生的真实案件改编的影片。60年代初,杨德昌就读的学校夜间部初二的男生茅武因女友移情,在牯岭街刺死了他的女友,当时震惊台湾社会,也给杨德昌留下深刻印象——那一年杨德昌14岁……

后来,杨德昌同学在美国学电脑,攻硕士。因为一个偶然的原因改行拍上了电影。1991年,杨同学把牯岭街的一些故事搬上了银幕。或许是因为这个故事混杂着导演本人过去中学阶段的真实成长经验与时代抑郁体验,故在影片中交织呈现出比从前作品更复杂的情感关系。在杨德昌的创作生涯中,很少有如此庞大的制作架构。尤其是对年代写实性微小细节的雕琢,都处处流露着创作者对自身成长经验的虔敬感情。而且这部作品在保持他一贯的内省风格同时,同从前作品相当不一样地弥漫着一股特殊的有着些许温暖意味的情感,虽然这种情感表现得很克制…

大陆的姜文拍过一部著名的青春片“阳光灿烂的日子”,而这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英文名叫“Brighter summer day", 汉译非常类似,讲的故事也很类似:青春。但牯片把青春表现得更为残酷,也更为深刻!

简单介绍下故事情节:在台北,建国中学夜间部的男生小四是个置身学校帮派对立之外的好学生,父亲是奉公守法的公务员,母亲在小学代课,1949年从大陆迁来台北。家里共有5个孩子,张震是家里的老四,所以被叫做小四。小四与家世不幸的女同学小明十分投缘,暗生情愫,但大家都知道小明是逃亡的黑老大哈尼的女朋友。小明父亲早逝,母亲多病,寄人篱下,她很早熟,属于典型的”绿茶婊“,周旋于不同男生之间。

小明的男友哈尼回到台北,过于自信自己的势力,哈尼单刀赴会“眷村帮”,结果被对方的老大小山东推到了汽车轮下丧生。小四参与了围剿“眷村帮”替哈尼复仇的行动,小山东被杀。小四父亲涉嫌政治案件被迫写交待材料并被解聘,受到迫害,近乎神经质;母亲受牵连被免掉了教职。小四因为冲撞校方被勒令退学,准备努力学习考日间部的插班生。

一次小四带小明到他的好朋友,高干马司令的儿子小马家玩。小明见小马有权有势,就卖身投靠,顺便让妈妈到马家当佣人。这件事让小四难以承受,他与小马吵翻。在牯岭街的旧书市上,小四带刀本来想伏击小马,看见了小明,再次向她表明心迹,而小明却断然拒绝了。失去控制的小四接连向小明捅了7刀,小明当场死去。小四被拘捕,初审被判死刑,由于此是国民党当局迁台后第一宗少年杀人案,各界纷争后,台湾高等法院更审为15年徒刑。

这部电影与我本人的经历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台湾的60年代,很像大陆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时我正处中学时代。青春的荷尔蒙,改变了我们的身体,也改变了我们的行为。我们的教育,熏陶我们彷佛是古代的士大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以为只要努力,就可以实现一切,不用去谄媚。爱情也如孔雀东南飞描述的那样,从一而终,忠贞不二。

而我们面临的社会,是个等级森严,人身依附的关系社会,不谄媚只有死路一条。爱情也是充满功利和尔虞我诈,女为利己者容。想象中的社会和现实中的社会如此不同,青春就成了个罗马斗兽场,残酷无比,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男孩青春期参与帮派,打斗似乎是世界共性的问题,但我确实注意到现在中国的中学不如以前那么明显,而在海外的中学生中,爱读书的民族如中国,印度,犹太人就比其他种族陷入帮派的情况要少。牯片在描写帮派斗争方面非常写实,对帮派头子所具有的那种天生的领导力也有了非常鲜活到位的描述。

情杀是自古第一杀人动机,在青春期则表现得更为明显了。电影中有两个女孩,小翠和小明。她们虽然很年轻,但对这个社会的认识的并不单纯了。小四天真的地方,是以为通过自己,能保护她们,改变她们,从而让她们过上更为道德的生活。这样的活 ,首先激怒了小四只不过拿来作backup 的小翠,然后激怒了小四真心相爱的小明。“你不可能改变这个世界,而我和这个世界是一样的”,这句让小明送命的话,代表了女人的核心价值观。她的意思应该是说,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男人提供保护,提供生活基础,女人贡献她们的感情和身体,这没什么错,天经地义。你什么都没有,就凭几句甜言蜜语,就想独占我的身体和感情,还话中有话,暗示我是个荡妇坏女人。你算老几,轮奸也轮不到你!

小马则是一个和小四完全不同的人。他是个官二代,在黑道里也吃得开。台湾和大陆是一样的,黑道必须在白道的夹缝里生存。小马和小四是好朋友,在很多方面都罩着小四,甚至把自己玩过的女孩送给小四玩。所以小四也不是啥好人,和鲁迅说的那句,可怜之人必有可恶之处。小马对小明并没啥好感,曾因小明走火扇了她一耳光,还告诫小四不要为了女人坏了大事,女人吗, 就那么会事,有点刘备的那句“兄弟是手足,妻子是衣裳”的意思。小明送上门,他也笑纳,确实可能没意识到小四那么在意。小马代表了男性中对男女关系看透了的一类,但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们总是如鱼得水。

这部电影确实堪称经典,看一遍确实不够。过一段时间再看,可能又能写一篇观后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