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74章 婚娶(1)

  婚姻与六礼

  婚姻是种族延续的礼制表现。婚俗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发展中形成的观念,它包含着人们对婚姻的思想观念、社会基础、意识形态以及宗教信仰、家庭伦理道德等诸多方面的文化背景。婚姻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它完全脱离了母系社会中的群婚现象,使得男女在交媾生育方面向前迈进了一步,最终走进了父系社会的社会制度。

  婚姻是指两个方面的行为范畴。《说文解字》:“婚,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从女从昏。”由此可以看出:“婚”是因为要出嫁女儿所产生的礼制行为。又云:“姻,婿家也,女子所因,故曰姻,从女从因。”这就是说“姻”是因为女的到来所产生的家庭关系,故而被称做“姻”。即现在所说的姻亲关系。“婚”与“姻”原本无女,只写做“昏”与“因”,女旁是后来加上的。古人把黄昏认做吉时,结婚仪式在“昏”时举行,所以言“昏”。又因女人属阴,昏时进入一日时辰的阴的时间段,阴人逢阴时,阴愈盛,所以将昏认做吉时。“姻”是女子因之有了丈夫,父母因之嫁女,所以言“姻”。《礼记》中对婚姻的注疏是“婿曰昏、女曰因,婿以昏时来迎,女则因之而去,故名‘婚姻’。”

  根据古籍记载,我国在新石器时代的后期就有了“夫妻之道”。到了伏羲时代,男女嫁娶的礼仪基本形成。在这一时期的婚姻礼仪中规定以“俪皮”为礼。所谓“俪”,就是成双的意思,“俪皮”是男女二人相匹配的意思。这也是从古到今人们称夫妻为“伉俪”或“贤伉俪”的由来。“俪皮”就是两张鹿皮,是由男方送给女方作为聘礼使用的。这大概是婚姻中要有聘礼的由来。

  到了夏商两代,婚礼制度逐渐完备。发展到周代和春秋战国时期,婚姻制度不仅更加完备,而且非常复杂,要举行婚礼需经过六种礼仪才能完成,因而,婚礼仪式又被称做“六礼之仪”。六礼,即问名、纳彩、纳征、纳吉、请期和迎亲。六礼始于周代,以后各代的婚礼均沿袭此制。北宋仕宦之家婚礼用六礼,一般人家仅用四礼,即问名与纳彩合并,请期与纳征合并。到了明代,六礼中只用纳彩、纳币、请期。清代婚礼制度中只重视纳彩、迎亲。六礼多行于豪门官宦之家。陕北习俗中只重视纳彩、纳征与迎新。

  一、纳彩。纳彩是传统婚聘六礼中的第一礼,是“纳其彩择其礼”的意思。相当于现在婚嫁中的“提亲”或“说媒”。男家请媒人到女家去提亲,如果女家同意议婚,则男家以活雁为礼物,再到女家求婚。《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彩用雁。”郑玄注云:“将欲与彼合婚姻,必先使媒氏,下通其言,女氏许之,乃后使人纳其彩择之。”又疏云:“纳彩,言纳者,以其始相彩择,恐女家不许,故言纳。”纳彩用雁,是因雁是候鸟,随气候南北迁移,有云“雁”木落南翔,冰沣北徂。顺乎阴阳调和,也就是指女子已大,是该出嫁的时候了。另有说法是雁雌雄专一,一旦失却配偶则终身不再成双,取其意来象征妻从夫后忠贞不贰。纳彩在其初时,大夫用雁,公卿用羔羊,士用雉,后来一律用雁,但历代豪富之家的纳彩礼每有增加,如北齐自皇子以下至于九品,用羔羊一只,雁一只,酒、黍、稷、米、面各一斛。唐代纳彩有用合□、嘉禾、阿胶、九子蒲、蒲苇、双石、棉絮、长命缕、干漆等九种者。贫穷之家纳彩无雁则用雉、鸡、鹅等代替。

  纳彩是六礼中的第一礼,所以在称呼上也很有讲究。一般用“忝眷”,如果是单名,则可增加一字,改称“年忝眷”,这是因为“纳彩帖”需要用四张大红金帖书写,每页每行的字数必须成双的缘故。如果一家由父亲出面而另一家则是由兄长出面,父亲出面者书称“忝眷待生”,兄长出面者书称“忝眷晚生”。

  二、问名。是六礼中的第二礼。由男方家托媒妁之人持着男方家当婚之子的庚帖送给女方并索取女方家庚帖。然后据此占卜吉凶,合八字并准备合婚仪式。《仪礼·士昏礼》:“宾执雁,请问名,主人许,宾入授。”旧时问名均有词语,多为:某既受命,将加诸卜,敢请女为谁氏,生辰庚年。魏晋以前,问名只用于占卜,魏晋以后将其扩充为议门第、财产、职位、容貌等,南宋一度取消问名仪式,明代又将其恢复。

  庚帖中的八字,就是宿命论中的“四玉柱”,就是出生年月日时与天干地支的对应。古人很重视八字,认为八字不仅决定着婚姻的合配问题,而且还左右着人一生中的命运。古时候,父母为了不让自己的儿女在八字上显现出不吉利,当儿女出生以后,尤其是女孩子出生以后,就请算命先生为自己的儿女另批一套八字,以掩饰不吉。因为在封建社会的习俗中,女孩子一定要嫁出去,是不能留在娘家老死的,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她也将是孤坟一座,不能上任何人家的祖坟,在民间称做“女儿坟”。

  问名在古礼中也应拿一些礼品,一般都是以雁作为主要礼品。纳彩与问名在古礼中也有分开进行的,也有一次完成的。因为这里有个庚帖书写问题,所以,此二礼是否一次完成取决于婚姻双方的文化修养。

  庚帖的书写一般是用一张宽约一寸、长约八寸的红纸,上写男女双方的出生年月日时。其式样是:

  男××乾造××年××月××日×时建生

  女××坤造××年××月××日×时瑞生

  庚帖中的八字必须是双数,如果出现单数时,应当增减一个无关大局的字来凑够双数。男女两家接到对方的八字以后,要将八字在自己家里的正厅中央供奉神佛或祖先牌位前放置三天。民俗将这一做法说成是,如果在这三天里家中发生争吵、失盗、财物损失等意想不到的事,就认为这桩婚姻是不吉利的,亲事就没有成功的希望。如果平安无事,一切顺利,就说明这门亲事得到了神佛和祖先的保佑,是大吉大利的。三天期满后,男女双方都要请算命先生批八字,也就是纳吉。只有八字相宜的,才可以继续议婚,否则,就宣告结束。

  三、纳吉。顾名思义,就是采纳吉祥、吉庆的意思,是六礼之第三礼。纳吉又称做“文定”、“通书”,又俗称为“送定”、“过定”、“定聘”、“小聘”、“订盟”。是男家在问名后把占卜得吉可以合婚的消息通知女家的礼仪,也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礼。这是因为我国古人认为婚姻不仅要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婚配依据,还要把“天神之光”作为婚姻好坏的重要依据,这在民俗中被称为“天婚”,即“天赐良缘”、“天作之合”。后世把这一环节称做“批八字”。

  批八字与我国历法有一定的联系。由天干地支组合成六十组,分别标志着年月日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生辰八字”。属相与属相之间能否相合,是决定婚姻相宜与否的关键。我国民间有许多这方面的俗谣。比如,相合的有:“白兔黄狗古来有,红马黄羊寿命长,黑鼠黄牛两兴旺,青牛黑猪喜洋洋,龙鸡更久长……”、“蛇盘兔,必定富”等等,不合的有“白马怕青牛,羊鼠一旦休,蛇虎为刀错,龙兔泪交流,金鸡怕玉犬,猪猴不到头”等等。

  批八字除了涉及属相问题外,还有阴阳五行的相生相克问题。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每一个人的命运都包括在这五行之中。如果两个人的五行之命是相生的,就是好婚姻,相克则不利。

  男家在卜得吉兆以后,便以雁为礼物,使媒人通知女家,决定缔结姻缘。《仪礼·士昏礼》:“纳吉用雁,如纳彩礼”。注云:“归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昏姻之事,于是定。”《唐律》等所谓“报婚书”,即纳吉而女家回复答应订婚的书契。宋代习俗所谓“过细帖”,近代所谓“传庚”、“换帖”、“定亲”等,均是纳吉礼仪中的内容,都是订婚约的意思。宋代的《朱子家礼》把纳吉并入纳征,此后,两礼常同步进行。纳吉初以雁作为礼物,后来随着买卖婚姻的发展,逐渐多以戒指、首饰、彩绸、糕饼、糖果等为礼物。纳吉礼仪中通常还有男家长辈亲属与媒人一起到女家相看家庭、人品的,称为“相亲”。相亲时男方长辈应给女子一定的钱币,叫做“见面钱”。

  四、纳征。纳征又称做“纳礼”、“纳币”、“纳成”、“文定”,后世俗称为“纳财”、“送盘”、“大聘”、“过大礼”、“下财礼”等。是纳吉之后男家给女家送聘礼的仪式。孔颖达对《礼记·昏义》的注疏是:“纳征者,纳聘财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纳征仪式非常繁缛,通常备有礼单,礼品随着时代不同而各异。如周代纳征,士大夫用□、束帛、俪布为聘礼,天子加谷圭,诸侯加大璋。晋代纳征。士大夫用玄□、束帛、加羊,王侯用玄□、束帛、加璧、乘马。宋代纳征用金、银、绫绢。明代用玄□、束帛、函书,不用雁。纳征仪式上,女家受礼后要回礼,或将聘礼中的食品一部分退回,或将准备好的衣帽鞋袜等送给男家。纳征的礼物名称取用吉祥语,礼品数取双忌单,有祝福之意。经纳征礼后,标志着婚姻完全成立。在古代,也只有经此礼后,男女双方才能作为亲戚往来。如《礼记·曲礼》“非受币不交不亲”、“无币不相见”。

  纳征在我国北方有叫“过大礼”、“完聘”或“大聘”的,陕北称做“交彩礼”。纳征礼仪在我国传统婚俗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所以,必须选择吉日由媒人和男方的父母与亲戚(陕北一般是房头即新郎的叔伯或姐家即新郎的舅舅)等,携带聘礼,将“生庚”二字用金线缝在红绸包裹着的聘礼上,以图吉利。聘礼一般有:金花簪(多簪)、玉环(金镯)各一对,表示金玉良缘。猪肉羊肉两卷,喜酒两瓶,表示过门后有吃禄,糕一团,表示步步高,一团和气。红绸二尺四寸,乌纱绸七尺,表示七尺男儿头顶乌纱,头绾二尺四寸红绸的官员前程。蜡烛四对,爆竹、礼香各两把,表示喜烛(促)成双,连爆双喜。姜花(糖米花饼),表示日子甜甜蜜蜜。另外,还有戒指、耳环等妇女饰品。聘礼一般陈列在两个大红礼盒上,两人抬一盒,吹鼓手走前,礼品在中,媒人押后,一路吹吹打打送到女家。礼品多了还要有“礼帖”,礼帖是记载礼品的单子和举行过大礼仪式的程序。礼帖所用文法也很讲究。比如,鸡鸭应写做“德禽四翼”、“家凫四掌”。“禽”音同“庆”,德禽即“德庆”之意,四翼即两鸟四翼,意即夫妻如同“比翼鸟”。“凫”是在水上游的,比喻夫妻如同水上鸳鸯相伴游戏。“凤梨”应写做“凤凰来仪”,因“梨”与“仪”音近,故曰。香蕉应写为“连招贵子”,金镯写做“金镯成双”,蜡烛写做“喜烛双辉”,等等。聘礼的目录表一般用红纸折成十二摺,如果是男家送给女家的,上面应写“端肃”,如果是女家送给男家的,上面应写“肃复”二字。这些是《礼记》中所载的吉祥句子。

  过彩礼时还要将男方婚书带上。所谓婚书,就是现在所说的结婚证书。因为过去没有婚姻管理机构,婚书就是证明婚姻关系的。男家送给女家的婚书称做“乾书”,女家送给男家的婚书叫做“坤书”,这是借鉴阴阳学中男为乾、女为坤的说法。

  聘礼中有些象征性礼品女家是不能收的,如果收了,就等于将男家的福气夺去了,所以,女家看过礼品后要原封不动的退还给男家。如“福圆”,代表男家的福气,又象征着女婿的眼睛,如果女方收了,就等于将女婿的眼睛收下了。还有讲究是:猪肉可以收下,但猪蹄是不能收的。这一习俗的意思是男方家的“肉可以给人吃,骨不让人啃”。如果将猪蹄收下,就意味着对男方的不尊重。

  女方接过彩礼后,要从中取出一部分来,另外再加上十二种自家的礼物送给男方,作为答谢之礼。然后由女家向男方奉茶,最后,男方接受女家的酒筵款待。男家亦应用两桌酒席的银两作为答谢之礼,交给女家。女家准备以极为丰厚的嫁妆陪嫁女儿时,也可以将男方的聘礼全部收下,不过,忌收的万不可收。也可以取出一小部分礼品作为答谢,奉还给男方。另有只收聘礼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则以谢礼璧还男方。这些都由女方的家资、人品来决定。从女方所收聘礼的多少就可以知道女家所陪嫁妆的多少。这大概也是后世在接收聘礼中有收有退的缘由。

  在过聘之后,男女两家大都要宴请亲友,以表示两家已经结为秦晋之好。男家仍然要将婚书供于神佛或祖先的神位之前,禀报已与某家结为亲家。此外,纳征与订盟(定亲)相同,男女两家都要向自己的亲友们赠送一些食品,以表示纳征已经完成。

  旧时,陕北的彩礼是钱币、布、米面为主要彩礼。钱币在过去论“份”,一份为二百四十元,一般两份较为常见;布论“个”,即过去自织布匹,幅宽二尺六寸左右,长十丈;米面较为常见的是各为八斗,另有果馅,少则二十四个,多则四十八个,亦有数十个乃至上百者。还有猪肉、酒、糖果等礼品,在纳彩、纳征、迎亲中亦常用到。猪肉用肋条肉,并在肉上开一小口,其用意是两块“连体肉”以表示夫妻相连。或四斤,取四平八稳之义;或六斤,取六六大顺之义;或八斤,取八面玲珑之义。酒、糖用皆为双数。近年来亦有用烟者,实际不好,有乌烟瘴气之嫌。

  五、请期。请期是男家向女家请定婚期的礼仪,是古代婚礼中的第五礼。男家卜选吉日后,使媒人持雁为礼物,到女家请求结婚日期,女家表示推辞谦让后,媒人便把男家卜取得喜日告知女家,以定婚期。《仪礼·士昏礼》:“请期用雁,主人辞,宾许告期。”郑玄注云:“主人辞者,阳倡阴和,期日宜由夫家来也。”又注云:“夫家必先卜之,得吉日,乃使使者往,辞,即告之。”后世请期成为直接告期。如《明史·礼志》载:皇太子纳妃,“请期,辞曰‘询于龟筮,某月某日吉,制使某告期’。主婚人曰:‘敢不承命陈礼奠雁如仪。’”唐、宋、元、明、清均沿此制,只不过是有请期者,亦有告期者,有时将请期与纳征合并为一礼。在民间,大都由男女双方共同择选日期,先由男家请卜者卜算择定吉日后,送一期帖到女家作为通知,或口头通知。俗称为“送日子”或“提日子”。陕北民间称之为“商话”,言商话之用意是,男家在选定日子后,若女家有特殊情况时,则可另选时日,所以言“商话”。

  请期后,男女双方都要选择合适的迎亲、送亲之人。

  迎娶日是由占卜而来的,取决于新郎新娘的属相。一定不能用犯着男女属相的日子,否则就是“犯月”。还要根据男女双方的属相选定入洞房的时辰。迎亲之人和送亲之人的属相也不能与新郎新娘的属相相冲,这是忌讳。民俗中有“正七迎鸡兔”的说法,说明鸡兔在这两个月中是“利月”、“行嫁月”。

  旧时,一般人家的请期是以口头方式进行的,但世家和书香门第大都以书面形式进行,也就是所谓的“下婚书”。

  请期也有礼物,一般叫做“币”。所用之“币”并不是钱,而是衣料一类的布。旧时一般用绸。在送布料的同时,还有一些饰物以及果品之类的礼物。

  六、迎亲。迎亲在古礼中称做“亲迎”,是我国婚礼六礼中的第六礼,也就是举行成婚典礼之日。迎亲礼仪起源很早,到了周代,已经形成了定制,周以后,均有亲迎之礼。仪式隆重而繁杂。唐杜佑《通典·第十八天子纳妃后》:“夏亲迎于庭,殷于堂。周制限男女之岁定婚姻之时,亲迎于户。”《礼记·士昏礼》中所载周代昏仪大致是:亲迎之日(多在夜间),新郎穿黑色礼服,乘黑色漆车子,前面有人执烛前导,后面有从车,一起至女家。新娘父亲亲自出门把新女婿与男方宾客迎进家门,新郎捧雁揖让升堂,行叩拜礼。梳妆整齐,头蒙盖头的新娘遂出自车前,聆听父母训诫毕,新郎亲自将车上绳索交给新娘(称“授绥”),并引其上车。先由新郎象征性地亲自驾车(让车轮转三圈),然后由车夫驾驭,女家有送亲者跟随。临至男家门前,新郎先乘车入门。当新娘一行到达后,由新郎将新娘接进家门,入宅后行“拜堂”、“合卺”之礼。《公羊传》谓天子至庶人皆有亲迎之礼。《左传》则称天子无亲迎。汉高祖时,皇太子纳妃,孙叔通制礼从《左传》以为天子无亲迎,后世帝王概无亲迎。新娘在汉代时乘坐轩或轺车,唐代用图绘的幛□作为迎亲工具。隋唐以后,皇太子需行亲迎。宋代以降,迎新娘多用轿,新郎则坐轿或骑马。轿用红绿绸扎彩,故称“花轿”。轿前有媒灯、缕旗、吹鼓手等。坐花轿是取“乔迁”新家之意,故而借轿迁之,因“轿”、“乔”音近。据南宋吴自梦《梦粱录·嫁娶》:亲迎之礼还有挂帐、催妆、起担子、撒谷豆、踏席、跨马鞍、牵红、坐富贵、撒帐、饮交杯酒等俗,以驱恶祛邪,祈求吉祥。明清两代仍沿此俗。至民国时期,虽仍有亲迎之礼,但大多具名帖,请媒人代迎,间或亦有以小叔代亲迎者。新娘冠帔登轿,由尊长或兄弟抱上轿,母亲及其他女眷哭而送之,有亲兄弟伴送至男家,亦有男女双方以亲友迎亲送于中途者。

  古时的婚礼要持续三天才能完成。婚礼大典的前一天,女家要来人“铺房”或“暖房”,第二天才是迎亲的日子。迎来新娘后要拜堂合卺,才算完成婚礼大典。入洞房后要有“闹洞房”的仪式,第二天回门。

  迎亲车仗到来之前,新娘要作以下准备:

  挽面。挽面也叫“绞面”。在旧的风俗习惯中,女子除非在出嫁之际是绝对不可以将脸上的汗毛剃掉的,也就是在“上头戴髻”之前,才能开始她人生中的第一次挽面。挽面是由一位具有“挽面”经验的妇女用一根呈两角交叉状的细线贴在女子脸部,使之一弛一张,收缩滚动拔掉脸上的绒毛,使脸部呈现出光彩明净的神采态。又因为这是女子一生中的第一次挽面,所以也称之为“开面”,也有叫“开脸”的。挽面是将脸上的“黄毛”拔掉,也就意味着女子结束了“黄毛丫头”的时代。挽面又是很重要的礼仪,所以在挽面人的人选上必须挑选“好命人”,北方又叫做“全靠人”。这样,就要求挽面人的父母、兄弟、姐妹都健在时才能充当此任。挽面完毕,要送一些礼品给这位好命人作为谢礼。

  挽面结束后,就是上头戴髻了(上盖头)。男女双方分别在自己的住宅里于这个黄道吉日举行此仪。男家的仪程是在自己宅院正庭的中央设一个“五升树”,让新郎坐在上面,并面对神佛与祖先的灵位。这时要请一个“好命人”,在新郎后面给他梳三次头,然后穿上结婚礼服,戴上礼帽,祭拜天公(太皇天)、三界公(三界大帝),观音菩萨以及本宗祖先,向他们祈求在结婚后能够子孙绵延不绝,万世其昌。

  女家的仪程与男家在同一时辰举行,只是将这种“上头戴髻”的加冠礼仪称为“上盖头”。这一礼度是要在正庭中央天公炉的下面举行,让女儿面向外坐在椅子上,象征着女子就要离开娘家,出嫁到婆家去了。“好命人”给女子梳好头以后,再插上象征女子成年的笄(发簪),穿上结婚礼服,戴上盖头后,向三界公和神佛及祖先行祭拜礼。礼毕,向父母各敬一杯茶。父母喝完茶后,也要行祭拜天公和诸神佛以及祖先的大礼,向他们祈求保佑女儿一生平安。

  男家在新房布置好以后,要选择一个吉利时辰安放新人所用的床铺,并祈求神佛保佑,平安吉祥,所以也叫做“安床”。新房用品应当是全新的,内外要打扫干净,各个房门都要贴上对联,表示喜庆满门。新房的门楣上还要挂一块长条红布,上绣吉祥句子,表示吉庆。

  女子将行之前,要沐浴化妆后行告祖和辞父母之礼。告祖是在祖先神位之前诵读告祖文;辞父母则要行跪拜大礼。然后吃姊妹饭,姊妹饭也就是姊妹间的惜别宴,是对姊妹之间依依不舍情怀的表达。最后穿结婚礼服,戴上盖头,回到新房,等待出阁时辰的到来。

  迎亲车仗到来后,依礼而行,以卜定的时辰启程,一路吹打迎回。迎回后行拜堂、入洞房、合卺等诸礼。

  女子出嫁时要由兄弟姐妹送之,一般男女各两人,这些人被称为“男高宾”和“女高宾”,还有被称做“送舅”的。婿家的待高宾之礼很是隆重。

  陕北民间习俗的婚礼仪程也是三天,婚礼大典的前一天女家不来铺房,但男家亦将此仪看得很重。将新房布置好以后是不许任何人进去的,第二天迎亲,一般在黄昏以后回来,回来后,有倒毡、跨马鞍、跳火盆、响帐、撒帐、坐帐、踩四角、坐富贵、上头、合卺等仪程。第二天行“拜人”礼,依亲属的辈分依次是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叔伯父母、姑姨等。拜人后有“交钥匙”之仪,此仪结束后开婚宴,婚宴将开又有拜席口之仪。宴罢,新郎伴随新娘回娘家。婚礼大典至此始终。

  婚仪六礼如此繁琐,也显示出婚姻大事确是人生中的第一大事。《中国风俗史·周初至周之中叶》对六礼的解释是:“凡娶女先由夫家托贽物于媒氏,纳于女之父,谓之纳彩。女父既承诺,则问女之名,谓之问名。媒氏归于夫家,而卜其吉凶,若吉,则更遣使告之于女父,谓之纳吉。纳吉之事既终,则纳元、□十端、兽皮二枚于女父,为纳婚之约信,谓之纳征。由是自夫家请求婚礼之期日,谓之请期。至期,为婿者著礼服,乘黑车,往女家迎其妇,谓之迎亲。”礼服为何用黑?因为周人崇尚黑色,以黑色为吉,故用黑。

  陕北民间因六礼过于繁冗,在实际流行中仅用其三礼,即提亲、订婚、迎娶。商话(请期)已从简,纳吉已不用。

  婚庆礼俗的演变

  古时的迎亲都在黄昏,所谓的“婚礼”取义也就在于此。婚姻、婚礼、婚娶等词的来源也是源出于此,因而“婚”所包含的内容既有古训,又有古礼。传统的婚礼就是遵循着古训、古礼一直延续至今。《白虎通》中云:“嫁娶婚姻者,何谓也,昏时行礼,故谓之婚也,所以昏时行礼人可示阳下阴也。昏亦阴阳交时也。”“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必以昏者阳往而阴来。”《说文解字·义证》中云:“……迎亲之礼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者。周礼司徒以阴礼教亲则民不怨,注云:阴礼谓男女之礼,昏姻以时则男不旷女不怨,春秋汉含孳妻象大阴……”这些大概就是我国婚娶在黄昏时举行礼仪的古训与古礼。现在虽已在婚礼举行的时间上有了改变,但在婚礼的仪规、程序上是没有太大改变的。

  古礼中的迎亲是由新郎亲自去迎接新娘的,所以又叫“亲迎”。这一礼制是由我国最早的“抢婚”习俗演变而来的,在形成礼制以后,逐渐将其演变为新郎受父亲之命去迎亲的习俗。新郎到了新娘家以后要献上作为礼品的“雁”,这一仪俗被称做“奠雁”,之后,新郎才能将新娘接上喜车,迎回家中。“奠雁”仪俗现在已经没有了,改制以后的仪俗是由酒、烟、肉、糖果所代替。

  迎亲仪式在后来演化得越来越气派。比如在清代,北京的婚礼大典中竟然打着“开道”、“回避”的大字木牌,手提纱灯,举着金瓜、斧钺等什物,俨然一种官员出行仪仗的风格。新郎官头戴官帽,插着状元翅,新娘凤冠霞帔,好不气派。这种举措对国家礼制来说是有些不检点,但婚姻是人生大事,一生中仅此一回,虽有逾礼之处,官府也不加干涉,所以被相传下来,并形成了完备的仪制。

  我国迎亲礼历代不同,但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是宋明两代的迎亲礼。明代婚姻礼俗承袭宋代,除洪武元年将皇太子纳妃由亲迎改为指派使节奉迎外,其他礼仪仍旧。以明代亲迎礼为例,可见我国婚娶亲迎礼之发展与变化。明代品官婚姻六礼中“亲迎”一礼颇为繁杂。亲迎之日早晨,新郎随父告家庙时,父对儿说:“躬迎佳偶,厘尔内治。”儿答“敢不从命”。之后,媒人领新郎去女家迎新人。女家亦有主婚者告家庙。盛装的新娘待新郎到门外下马进屋时,在寝室门内南面向婿二拜,婿奠雁后出门。此时,新娘的父母面向南端坐于厅堂,受女四拜。父对女说:“往之女(汝)家,以顺为正,毋忘肃恭。”母接着说:“必恭必戒,毋违舅姑之命。”婶嫂在旁叮嘱:“尔忱听于训言,毋作父母羞。”新郎先赶回家以迎接新娘。彩车到门外,新郎在门内拱手揖请新娘进屋。新郎引新娘入室,行“盥馈之礼”。新郎由新娘侍者端水送巾在室内东南洗手净面,新娘由新郎侍者端水送巾在室内西北与新郎同时洗手净面。盥毕,新郎在东,新娘在西,就案饮酒进食。接着饮合卺酒,新郎新娘分立东西,相向再拜。毕,新人入室更装。翌日,新婚夫妻参拜宗庙,向诸神位三上香三祭酒。接着行谒见舅姑(公婆)礼。新娘立于堂下,待舅姑在堂上坐定后,行四拜礼。礼毕,婶娘引新娘踏阶至舅姑面前,由侍女奉枣,栗授新娘进食,食毕再拜。新娘复到姑前,又授之腵,脩,讫,又四拜。当日,女家备酒馔到婿家,舅姑就座后,新娘又四拜。至此,婚礼方告结束。现代婚礼在此基础上虽有所简化,但仍可看出其痕迹遗存。

  拜堂与入洞房

  拜堂是在娶亲回来以后进行的礼仪。有些地方的习俗是迎亲回来以后马上拜堂,拜堂后即进入洞房,有些地方的习俗并不是在回来之后马上就进门拜堂,而是将花轿拦在门外不准进来,民俗信仰中把这一做法称做“憋性子”,认为这样做可以把新娘的性格憋得温顺一些。憋到一定时候,才放进来行拜堂礼仪。在憋性子之时,还有一些礼仪要作,如撒谷豆、传席、跨马鞍、跳火盒等。在完成这一系列程序后,行拜堂之仪。

  拜堂是极为重要的礼俗程序,唐代就有了此俗并很是流行。拜堂在民间的俗称是“拜天地”,其顺序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因为此仪中先拜天地,所以人们又习惯称做“拜天地”。

  陕北没有“拜天地”之仪。拜天地就是“祭拜天地”。依照儒教规定,只有天子才可以祭天,诸侯祭山川,大夫祭五祀。老百姓是不准祭天祭地的,如若有违,则被视为大逆不道的僭越,是谋反行为。但自明代末年开始,首先从北方兴起了家家户户祭拜天地的活动,除了在重大节日中举行祭拜天地礼仪外,在结婚典礼中也出现了拜天地的礼俗,故而民间也将结婚称之为“拜天地”并成为一种民俗。但在陕北的婚典中至今仍没有拜天地的礼仪,只在第二天拜人前向天地神位上香烧表以敬天地,这大概是陕北民间一直遵循古礼、古训以及宗教思想的缘故,所谓非礼而莫行在陕北习俗中的表现。

  拜天地在古礼中称做“拜双雁”。就是在一张大红纸上写一个“雁”字,然后将其对折起来,即成双雁。这是古礼“奠雁”的沿袭。在延安以南较为流行,也称拜天地,其仪式是:由新郎新娘共同提一只装有麦麸的斗(麸音近“富”,意为富贵)站立在天地牌位前,由司仪主持,依照司仪所唱赞歌逐一完成各仪。其词曰:

  “一拜灵神送福来,金银财宝面前摆。二拜后土添一丁,两家儿女结良缘。保佑两家福禄旺,一年四季常安泰。三拜公婆寿且康,钱财万贯多牛羊。四拜七十二位有勋神,敬物尤在敬合同,过往神灵并鬼祟,保佑新人拜天地。”一番祝词之后,拜天地仪规开始,司仪唱曰:

  “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

  夫妻对拜时应相互磕头后起身作揖,这一习俗的说法是,这样一来就可以使夫妻互敬,相敬如宾。

  “拜天地”也称为“拜堂”,之所以被称做“拜堂”是因为在新郎家的堂屋举行的仪式。堂屋是三间房屋正中的一间,是中心建筑。这里除举行重要的家庭活动外,有时也供奉祖宗的牌位。它的功能类似于今人所说的“客厅”。所以将在这里举行的婚庆仪式称做“拜堂”。在堂屋拜堂也显得庄重。

  拜堂另有一番较为复杂的程序是:当花轿进院后,停放在堂屋门前。此时的堂屋里供着香案,红烛高烧。新郎新娘按照引赞和通赞的赞礼歌所唱内容进行拜堂。

  引赞唱:“新郎莅位。”新郎伫立在花轿之前。

  通赞唱:“启轿。”伴娘将轿帘掀开,新娘起,伴娘搀扶新娘下轿。

  引赞唱:“新郎搭躬。”新郎拱手,延请新娘。新郎新娘诣在堂前(也就是向花堂行进),新郎新娘来自香案前就位,男左女右。奏乐鸣炮。

  通赞唱:新郎新娘进香烛。即向神位或祖宗牌位进香烛。

  引赞唱“跪”,新人跪下。“献香烛,明烛”,“燃香,上香”(插入香斗),俯伏(叩首),兴,平身(站起),复位(回到原处)。

  通赞唱: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兴(即起身)。

  进香烛毕后,进入传统的拜堂仪式,即,“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引入洞房”。拜堂之后,请大亲(即新娘之伯父、叔父)退位到“退堂屋”。退堂屋是堂屋后面的小屋。请他们到那里去吃“小酒”。小酒是以冷盘为主,不上大菜的酒席。大亲们往往也是随便尝尝而已。到这里的目的只是坐一坐,听候安排。这一拜堂仪式显得更加庄重。

  入洞房。入洞房之前又有“响帐”、“撒帐”等礼俗。在入洞房前,洞房里应有“看帐”人,目的是为了阻止那些未婚女子和年龄与新郎相近的男孩以及再婚之人、寡妇、鳏夫等人进入洞房。民俗认为:新房是新郎新娘的合卺成婚之洁净之地,未婚男女进入洞房就意味着他们已占了新房,寡妇、鳏夫则是不吉利婚姻的结果。所以,不让他们进去是一种忌讳。只有那些全福人,即夫妻和睦、儿女双全的女人才可以成为“看帐人”。

  新郎新娘进入洞房后开始“坐帐”、“合卺”、“结发”等一系列礼仪。坐帐有的是坐在被子上,但传统的坐帐是在麸斗上,因麸与富音近,所以民间又将此称为“坐富贵”。有的则是新郎新娘双双坐在洞房的炕沿上或床边,新郎将左衣襟压在新娘的右衣襟上,表示男人就应该压女人一头。应该说这一说法与婚姻的本意相差甚远。从衣襟压衣襟的形式来看,应当是表示衣衣(依依)相连或衣(依)襟(紧)相靠之意。所谓坐帐或坐福是一个寓意词,俗云:坐而福,立而劳,坐就是有福之人,所以言坐帐。

  在进洞房以后又有“闹洞房”之仪。陕北民间又称做“糟房”。所谓糟房就是亲友们与新郎新娘嬉戏过程中把洞房“糟蹋”得不成样子,有糟践之意,故曰“糟房”。也有言“骚房”者,所谓“骚房”就是在这一仪俗中可以说一些戏谑之言,所谓新婚三日无大小,不言“礼”而出。陕北常将骚言称蚤(音近糟)。闹洞房习俗在汉代已十分流行。闹洞房的目的除了逗乐外,还可以把洞房闹得红火热闹,消除了新婚夫妻之间的冷清感,所以,有些地方也把闹洞房称之为“暖房”。

  新人拜堂以后进入洞房,新娘就不再出来了。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