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99章 除服(2)

  在“迎祭”以后,晚上即将开始的“出号”、“出祭”之前是“迎娘家”,由鼓乐引导孝子们来到娘家住地,匍匐跪地,由长子、长媳向娘家人各斟三杯酒后,跪于地上,开始向娘家人汇报孝子们于死者生前的侍奉尽孝情况,有病以后的医治情况以及办理丧事的情况,等等。汇报后,请求娘家人予以指教。一般是如果孝子们孝顺父母,丧事又办得体面,娘家人夸赞几句就结束了。如果孝子们不好,丧事又办得不行,娘家人是不会依让的,必有训词来斥责,此时,总管则要加以劝解,求其忍让一时,完成葬礼。这一习俗因孝子们在娘家人面前要说许多好话,请娘家人原谅自己的不周详之处,所以又称做“下话”。下话也就是说下气话。孝子们不但在娘家人面前不能高言,低三下四地向娘家人汇报,而且对娘家人的训斥还要忍气吞声,这样才能使娘家人的气消去,所以叫做“下话”。

  “下话”以后就是“出孝”,陕北民间称做“出号”。出号的次序是先娘家,后外亲,然后是干亲。出号的仪式是,下话结束后,由鼓乐导引娘家人,孝子在后相随。来到灵棚后,娘家人跪于灵棚口,孝子们跪于其后,由主持人依照娘家人的辈分依次将孝服、孝帽披挂在受孝的身上头上后,点香、烧纸,娘家人行跪拜大礼。礼毕,高辈分的娘家人退下,与孝子们同辈分或小辈分者要向孝子们还礼。还礼后,妇女进入灵棚行哭祭之礼。娘家人出号后,其他外亲、干亲依照其辈分、亲疏等依次受号,其仪如同娘家人。如果死者的女客多,灵棚内会拥满许多哭丧者,其悲、其哀、其号哭之声,真可以达到撕心裂肺的程度,丧葬礼仪被推向高潮。

  出号后就是“出祭”。出祭也就是出祭饭,是由丧家聘以专门的厨师,制作出各式“菜肴”以祭献死者。陕北民间亦将此仪称做“出祭饭”。祭饭少则六十个碗碟,称为“半餐”,多则一百二十个碗碟,称做“全祭”,也叫大祭。这种大祭一般在“祈祜家祭”或“施舍大祭”中出现,在“香纸吊祭”中一般只用半祭。出祭之仪是宗亲五服内的孝男孝妇或死者的外亲晚辈们散跪在院中,由司仪主持出祭程序。由两个或四个端盘人,每人每盘只端一个碗碟,一边歌以挽歌或吉祥歌曲,一边舞蹈行进,穿行在孝子群中,待圆场后,舞蹈至灵棚口深深躬身,将祭饭献上,由司仪将祭饭接过依次摆于供桌之上。现有一些做法与此俗有所不同,即孝子们将一些零碎钱(或壹圆、或伍圆、或十圆)压在碗、升之下作为赏赐,让端盘人用口中所噙筷子将盖压在其上的碗、升挑开,然后用口将钱噙起,归自己所有。行此仪时还必须将盘子顶在头上,有杂技表演的形式。此俗虽有一定的观赏性,但与丧葬礼仪有悖,是不可取的,倒是前一种唱挽歌之俗与丧葬礼仪更为贴切。出祭饭一般是先出一副用菜肴制作的挽联,然后是其他菜肴。祭饭虽被称做“饭”,但却是一些替代品,不能食用,只是一种礼仪形式,与死者终去后摆上的祭饭有根本的不同。此俗因孝子们要跪在地上,端祭饭的人又是踩着各种步伐舞蹈,所以陕北民间又将此称为“踩跪”。

  出祭后是“指冥路”。冥路就是通往冥界之路。后人盼望自己的亲人在死去以后不要去黑暗的地府,希望他们能飞升到天界,成为神仙,脱离黑暗,走向光明,因此,借冥界之“冥”与光明之“明”音近和他们的美好希冀,将冥路也称做“明路”。指冥路就是为死者指出他将要经过的路程和将要到达的地方。指冥路有几种方式,有的以撒路灯的方式举行,即将朽木破成小块或用玉米芯破分为块,在油中(现已用柴油浸泡)浸几小时后即可使用。撒路灯时,由数人将用油浸过的木块点燃后分撒在道路两面,鼓乐紧跟在后,然后是孝男孝女队伍,一路哭号而行,朝着坟墓方向走去。当走到较远一点的路口处,即停下来,就地攒起土堆,点香、烧表,面朝墓地方向叩头。然后起身,围着土堆环绕三圈后结束。撒完路灯后,偃旗息鼓而回。这种撒路灯的方式是最常见的。另有一种方式是于撒路灯之前应点燃“灯山”,所谓“灯山”是在一张高桌上又放一张小桌,小桌上扣一斗,斗上扣一升子,升子上扣一盒子叠放起来成为错落有致的“山”形,然后点燃蜡烛,围着桌、斗、升、盒的边缘黏在上面,蜡烛的多少由死者的年龄决定。点燃蜡烛发出熠熠之光,显得既庄严肃穆,又能衬托出人们内心的悲哀。灯山点燃后,鸣炮、奏乐、撒路灯开始。另外,如家境窘迫或寻找不到可以用来浸润木块的油料时,亦可手提“魂灯”一路送出。撒路灯结束后,孝子们要将棺柩稍稍推挪一下,称为“顺灵”。其义是让死者知晓,出殡前的礼仪已经结束,只待明天出行,让死者一路顺顺当当走好。最后一项礼仪是给娘家送夜酒。

  指冥路时在十字路口所攒土堆也就是为土神所堆的依附之所。其义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先向土神告禀,明日死者的灵魂要从此经过,祈望土神予以关照,另一种说法是“祭孤魂”,即给各路孤魂告知,寻个方便,让死者过去。这两种说法都有民俗道理,但笔者更倾向前一种说法,因为土堆攒起以后,除了点香还要烧表,表是只有神仙才可受用的,鬼是承担不起这份礼仪的。

  出殡,出殡在陕北民间称做“发丧”,即人丧以后的尸体发出。称发丧的另一层用意是,一旦将尸体掩埋以后,丧事就已经结束,剩下的礼仪则属“祭”的范畴。

  出殡前先由阴阳先生发咒并喝唱发灵词,以咒迫使死者的魂魄随着引魂幡到墓地以后进行安葬。由于各个阴阳先生随师授业的不同,发灵词亦各不相同,但大致有相似之处。其词一般为:

  五行轮回,生长不息。青木生火,红火生土,黄土生金,白金生水,黑水生木,相得益彰,绵长永世。五星高照,永呈吉祥,魁星居左,文章锦绣。太白居右,财源茂盛。永和在前,火德照人。诚心立后,行善为本。正心守中,神灵有应。亡灵升聚,立碑树传。今以和年善月吉日良辰,奉请尊灵起驾,阴阳合德,南无阿弥,救苦天尊,救亡灵永离苦海;西天引路菩萨,接引亡灵入天堂。登仙路,赴灵山,勤修炼,成正果,佑子孙,昌后人,福临孝男贤女,荫庇子孙万代。亡灵从此无牵挂,后人自此无遗憾。将于驾鹤飞升时,孝男孝女以伏服礼仪,送亡灵登仙启程,地户永闭,天门常开。故显考(显妣)×公讳某一位(二位)亡灵,早赴仙境,成佛成仙,去无顾盼。今日今时,唯生魂上天归仙班之良辰,急急如律令,呜呼,去哉!

  根据这段发灵词来看,唯急急如律令是咒语用词,其他都是劝慰之词,可见,亡灵不愿离家,最后是由阴阳诱骗到墓地的。发灵时阴阳口念发灵词,一手拿一把菜刀,一手捉一只大红公鸡,用刀在棺柩上不时震击,给亡灵以惊吓,鬼魂是怕公鸡的,公鸡一叫,就会启程,随着魂幡去往墓地。发灵时有避殃的习俗。所谓“殃”就是人死以后尸体上还有一定的阳气存在,这种阳气一旦从尸体冲出,遇到活人,就会不利。避殃就是避开尸体阳气的冲撞,如果避不开,与阳气遭遇,就会染上大病或有大祸临头,所以,又俗称为“遭殃”。有些非常贪家的亡灵,是不愿离家的,阴阳才以法咒催促其动身,如急急如律令,这是太上老君的法令,任何鬼魂听到此令后必须遵行,亡灵听到此令,会暴怒而起,很有可能伤害于人,所以要避殃。公鸡一叫,说明亡灵要动身了,发灵之仪结束。发灵之前,“土工”即普遍称谓的“杠夫”已经将棺柩捆绑停当,只听阴阳急急如律令一声发出,土工即将灵棚掀翻,意即不准亡灵再停于灵棚之内,马上抬起棺柩,炮手鸣炮三声,长孙扛起引魂幡,孝男孝女突然迸发哭声,悲切切令人寒心,出殡开始。

  陕北旧时的出殡没有“执绋”之仪,因为大都是八人扛抬着棺柩行进,不用灵车。后来有了用车出殡的,有送葬人参与拉车也不叫“执绋”。但有“扯生”之仪,即用一匹没有使用过的白布(俗称“生布”)绾于棺木之上,出殡行进开始时将其打开,绵延十余丈或数十丈,孝男孝妇们手拄丧棍在生布下号哭行进。此俗的用意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孝男孝妇们用扯生之仪来表示对亡灵的依依不舍之情,即“扯”住不让其撒手人寰。另一种说法是扯住亡灵,让其福佑后人能生衍绵延。这时,有人将死者生前枕过的枕头拆开,堆放在墙头,将枕头皮和荞麦皮一起点火烧掉,大门口点燃火堆以送亡灵启程。孝妇的娘家人为自己的女客行“收头”之仪。一路上,长孙扛着引魂幡跟在鼓乐后面,不时地将纸钱向半空抛撒,以买路通行。从灵棚抬起棺柩,在行进时,大头在前,小头在后,出得庄后,将棺柩调头而行,中途不得停放,这也是古礼中“出祖有进无退”的礼制。出殡队伍所经过的路途中,凡有人家处,都点燃火堆,一则为亡灵送行,另则以此避邪。

  到达墓地以后,孝子们先行围坟之仪,即绕墓左右各转三圈,有的地方抬柩绕转,然后将墓坑作一番清理,最后行“炝葬”之仪。“炝葬”是在一张铁锨上倒青油少许,在火上烤热,在墓葬里熏炝。此仪的用意是死人与活人是一样的,用油炝葬是表示这里又有“人”居住了。再就是落葬,陈列冥器,最后再将墓坑打扫一遍,埋葬之仪开始。当墓口将要被掩埋时,阴阳先生举引魂幡开始招魂。招魂词一般为:

  天圆地方,洪荒九州,阳清阴浊,升降有序。

  天地六合。乾坤易辙,明幽永隔,六趣众生。

  无量功德从南来,手拿一面金字牌,

  法铃符咒镇鬼魂,五色幡幔招魂来,

  朝罢东岳缴魂来,魂魄入土则为安。

  魂魄悠悠莫向东,东有岁星值流年,

  流年不顺要遭殃,亡魂至此路不通。

  魂魄悠悠莫向南,南有万丈火焰山,

  荧星此山为大神,万物此处不生长。

  魂魄悠悠莫向西,西有虎狼和貔貅,

  白虎大神在此方,牲灵至此不生还。

  魂魄悠悠莫向北,北有寒水地亦旷,

  辰星在此扬波澜,恶涛万丈性命休。

  魂魄悠悠莫上天,天高渺渺实难攀,

  那是神仙逍遥地,凡夫俗子岂能去。

  魂魄悠悠入本土,本土乃是生根地,

  子孙后代在此地,燃香烧纸有照应。

  今日×时,

  招来亡人一位之灵魂,

  送入墓中安寝,

  静候功德圆满,

  千年有灵,万年成圣。

  啐!吠!

  亡魂入,生魂出,

  亡魂悠悠入棺椁,

  生魂悠悠进天堂,

  生死各别,幽明有序,

  敕令定夺,

  呜呼,去哉!

  念完以上招魂词以后,立即将魂幡中间的亡人吊扯下,团成团,猛地扔在墓坑内,众人一齐动手,将墓坑很快填满,所谓“埋人”,就是将亡人吊埋后,埋人之仪结束。

  安葬之仪结束后,送葬人开始攒坟丘,阴阳先生为新坟立土神之位,并唱颂安土神歌。其歌云:

  奉请太上李老君,下界为民安土神,

  茶三杯,酒四巡,七炷明香炉中焚。

  九宫八卦要分明,五方四隅判得清,

  土神安定保平安,民得安康感神恩。

  一安东方甲乙木,二安南方丙丁火,

  三安西方庚辛金,四安北方壬癸水,

  五安中央戊己土,五方安定安八卦。

  上安土公和土母,下安土子与土孙,

  中安方良并太岁,上下中央都安定,

  再依八卦来安神,先安乾坎艮震方,

  后安巽离坤兑位,八卦安定八方安,

  左安东方青龙神,右安西方白虎神,

  前安南方朱雀神,后安北方玄武神,

  中安黄帝轩辕神,黄帝先祖佑黎民。

  神荼郁垒是门神,安在门楣驱鬼邪。

  灶君安在灶神位,一家之主保平安,

  地下安到炕头上,里里外外都安遍,

  一切神位都安定,三魂七魄也安定,

  家禽六畜都安定,安定土神保宅舍,

  大吉大利保平安,平安宅舍得安康。

  天安、地安,天无忌,地无忌,

  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大吉大利,

  太上老君敕令,

  急急如律令。

  阴阳先生安土神后,坟丘也攒起来了,阴阳先生下罗盘,将墓门(墦窗)方位选定,孝子们在复三时垒好。最后,孝男孝妇们依其辈分,分批上香烧纸,哭祭亡灵,安葬之仪全部结束。

  安葬既毕,丧宴开始。

  有的在丧宴进行中,阴阳即开始洒扫,洒扫是驱除邪魔的仪式。所谓洒扫,是民间宗教借用日常生活中的洒水扫地以企清洁的生活方式,运用到民俗中来清除邪恶。洒扫时,一人持弓箭,一人用笤帚苗蘸清水蘸洒,一人端一碗五谷抛撒,阴阳先生在后相随,手摇法铃,口唱洒扫歌。洒扫歌简单的仅有几句,如:

  这把扫帚扫妖孽,扫得鬼邪颠倒颠,一扫鬼邪绝了世,扫帚扫迷及无边,净水五谷洒太平,吾奉太上老君命,急急如律令。

  从这几句洒扫咒来看,有咒语偈言之玄机。另有洒扫词:

  家当大事礼仪毕,告知空中众神明,

  亡人入土已安寝,事主守孝要尽心,

  鬼魂生前有交往,情谊难忘曾相饶,

  生孝到处招鬼魂,鬼魂到处忘启身,

  亡灵不要贪家业,赶赴灵台受封荫,

  后人安宁得昌盛,亲友不忘旧交情,

  亡灵快往空中行,急往神台有名分,

  各路神明归位去,留得人间常清平,

  鬼神若不速离去,太上老君发敕令,

  洒朱砂,摄鬼魂,撒来五谷除邪恶,

  扫地净,藏魔孽,扫除鬼祟杳无踪,

  扫宅舍,清孽障,打入地狱十八层,

  法旨到时不速去,拘鬼送入枉死城,

  急急如律令。

  洒扫结束后,丧葬之仪全部结束。

  另外,在发灵之前要“起殃”。民间俗信认为,人死在什么地方,其“殃”仍在什么地方,不起殃,殃是不会随着棺柩走,这样,埋人仅仅是将人的尸体埋了,其魂魄仍留在人间,会成为孤魂野鬼,不能与地府中的先祖相会,更不能转世,因此,必须行起殃之仪,将殃逼到棺柩之中。起殃须用魂幡招引,在民间俗信中,亡魂见了幡就会跟随而来。无论起殃、发灵、招魂,人们都要避殃,所谓避殃,就是人背站着在殃要出来的两边,殃是走直线的,所以,只要让开一条路,就不会遭殃。起殃词是:

  哕!仙有山,神有庙,各有神主显神灵。人有精气神三宝,依附在身便是人。人亡气出便是殃,殃离人身无依附,空中飘荡成孤魂,不受香火苦度日,神欺侮,鬼蹂躏,阳间世人不牵挂,阴间亲人不收留,孤魂野鬼乱石滩,孤苦伶仃受煎熬,魂即殃,殃是魂,殃附魂魄能入主,今日遣发到尸身,日后能享后人祀。今日不去附尸身,定成野鬼实苦情。鬼欺神嫌人不敬,烂身伤体不转世。今有太上老君发敕令,急附于魂随身去,能成神仙离苦海。

  敕令,急急如律令。

  发灵之前,孝子们要先填充祭食罐。俗信认为,谁填了祭食罐,谁就是孝子,就能受到亡魂的庇护。如果没有填充祭食罐,将来死后到了阴间也就见不到亡灵,因此也受不到亡灵的庇护。陕北民间将填充祭食罐看得和“守气”一样重要,既可表示对亡灵的孝心,又想得到亡灵的佑护。

  陕北丧宴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发灵待客,一种是留灵待客。发灵待客就是将死者埋葬以后,从山上回来后丧宴开始。留灵待客是还没有发引,丧宴就开了。无论留灵待客还是发灵待客都取决于下葬时辰。下葬时辰是阴阳先生根据死者的生卒年月以及长子、长孙的出生年月日时以阴阳术推算出来的。现在留灵待客已很少见到,大都为了方便,早上行安葬之仪,安葬后开丧宴,宴后一些亲友就可离去,俗话说:“客走主人安。”客人走了,丧家还有许多礼仪要进行,这是现行丧葬礼仪的主要原因。

  陕北丧葬礼仪形式

  陕北丧葬礼仪有四种形式,即一般丧祭、香纸吊祭、祈祜家祭和施舍大祭。

  一般丧祭是在年景不景气、战乱以及贫苦人家中举行。这种丧祭不择时日,在三天以内出丧,其仪简单,礼数也少,人们在这种丧祭中只是一心一意埋人,从不会因礼仪不周引发争执,此礼仪与古礼中的“大飨之礼”有点相似,不用卜定日期。但大飨之礼还要礼数完备,而此礼仪则完不完备礼数都无所谓,只要将人扶上山掩埋即可。这是迫于家境和世事之不允,而不是单纯的礼仪简化。在这种礼仪思想的影响下,也有成为定仪的,无论家境贫富与世事的安乱,都以此仪行安葬之事。如洛川等地,至今仍行此仪。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