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96章 吊唁(3)

  古代帝王到祖先陵墓去祭祀称为“上陵”。远古时期是没有上陵墓祭之制的,到了秦代,始于墓侧建寝殿,岁时祭祀。汉因秦法,于先皇帝墓地建寝殿,将其生前用过的衣物、用具予以陈列,定时举行祭祀活动。后汉定都于洛阳,与关西的祖先陵墓虽然相隔甚远,但皇帝也经常亲谒行祭。而洛阳诸陵则每年正月郊庙礼毕,依次上陵祭祀。此后,历代都有上陵祭祖之礼。不过,其礼仪各有不同,有的祭扫陵墓,有的上食。上陵的时间也有所不一,有的在正月,有的在冬至,也有在寒食节(清明节的前一天)的,亦有清明节的。近代清明节祭扫祖墓的风俗概源于此制。

  在帝王礼制的影响下,民间祭祖之风亦盛。不过,与帝王所称“上陵”有所不同,称做“上坟”。上坟又称做“扫墓”,是我国汉族的祭祀风俗。此俗始于东汉,盛行于唐。上坟是人们相信人死以后就转移到阴间去生活了,去到阴间后仍可享受家人供奉的香火和祭品、纸钱等,并在阴间保佑着自己的亲属。为了照抚、悼念死者,并请求其福佑生者,死者的家属或亲友便每于清明节以及死者的忌日,到坟前供上饭食、酒菜、果品、焚香、化纸钱、致祭词,为坟添土。

  另有“挂社”之习俗。每于清明在坟前焚烧纸钱、列祭品。祭奠亡灵的同时,用纸剪作幡形,插在墓上,称为“插青”、“挂青”、“挂清明”、“挂社”等,或以五色纸制成幡盖,或以帛或棉纸制成彩幡,挂于墓上。“挂社”习俗陕北至今仍有。

  祭祖

  祭祖是我国古代同一宗族的人祭祀祖先的活动。《礼记》中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说文解字》中云:“祭,祭祀也。”唐代孔颖达对《礼记·祭法》的注疏是:“祖,始也,言为道德之初始,故云祖也;宗,尊也,以有德可尊,故云宗。”祭祖起源于父系氏族时期,殷周时期就制定了等级森严的祭祖规则,《礼记·王制》中云:“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祭祖的基本原则是:“必丰、必洁、必诚、必敬。”《礼记·檀弓上》云:“祭祀,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凡是外出从政,获取功名的祖先,一直是宗族祭祀的主要对象,反映了宗族祭祖所隐含的光宗耀祖的价值追求。通过祭祖追思共同祖先,团结族人。而祭祀活动根据时间、性质及祭祀对象的不同,又分常祭、专祭、特祭、大祭等,根据祭祀地点的不同,又有祠祭、家祭、墓祭的区分。

  家祭与祠祭

  古人在营造房屋的同时,就于正厅之东先立祠堂,用以供奉先世神主。祠堂一立,每遇元旦(即现在的春节)、冬至、朔望(即初一、十五)之日,均以礼参觐神主,此礼俗就是“祠祭”。有的大家族立有专门的家族祠堂,亦称“家庙”,是家族成员祭祀共同祖先的地方。

  家祭与祠祭稍有不同。在一年四季中,每遇清明、端午(有的则在夏至)、中元、下元、冬至和除夕这六节里举行祭奠活动,或逢祖先生日、忌日时设祭。这类的祭祀活动被称为“家祭”。

  家祭或祠祭的礼仪程序是:

  一就位,二奉馔,三上香,四酌酒(三献爵),五叩首(跪拜),六礼毕。

  常祭与专祭

  常祭是古代日常祭祀祖先的礼仪活动,一般是每月进行两次,即每月的朔望日(农历每月初一、十五)进行。规模较小,一般情况下,每个家庭只由家长代表全家于朔望日早晨到祠堂展祭。

  专祭是古代人们对特定的祖宗所举行的祭祀活动。如,冬至祭始祖,立春祭先祖,秋分祭祢(已故父亲在宗庙里的神主)、高、曾、祖、父忌日等。忌日祭的当天不饮酒,不食肉,不听音乐,穿上用灰黑色的布做成的素服,入祠堂行礼仪。

  特祭

  特祭是现世子孙逢有喜事时入祠堂祭祀祖先,行告祖礼。凡朝廷追赠考、妣官爵、婚娶、生子、入泮中举、出仕升任等喜庆之事,都要祭祀祖宗,以感谢祖宗的庇佑,并祈望祖宗在阴间继续为自己赐福禳灾。特别是生子,古人重视宗祀,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生子就是有后,保证香火接续,是值得庆贺的大事。如生嫡长孙或嫡孙,在孩子满月时,到祠堂告祖,全家序立祠堂,启椟出神主后,家主(宗子)到香案前跪下焚香,酹酒于茅沙之上,伏身两拜,众人四拜。主人和主妇分别斟酒点茶,宣读告辞曰:“某之妇某氏以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生第几子,名某,取见。”伏拜已毕,主妇抱孙,立于阶前,四拜。庶子庶孙则不用设酒,只启椟,不取出神主。

  大祭

  大祭是所有祭祀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种。一般选择在节令举行,如元旦(正月初一)、上元(正月十五)、春分、清明、端午、中秋(八月十五)、重阳(九月九日)、秋分、除夕等。这些节令中又以春秋两次大祭最为隆重。多数宗族都定在春分和秋分这两天举行最为隆重的祭祀活动,宗族全体成员都要参加。祭祀时动用宗族公产,购置大量食品作供奉祖宗和全族聚餐使用。全体族人要在祭祀的前一天沐浴更衣,戒酒戒荤,杜绝尘念,静思祖宗。祭日清晨,凡参祭人员有官爵者着官服,无官爵者着盛装,梳洗干净后聚于祠堂,由宗子担任正献,主持整个祭祀活动。族人协助宗子,担任分献。还有陪祭诵祝(诵读祝文)、嘏辞(代表祖宗向子孙训词)、赞引(唱礼)、分引(引导正献及分献至神位前)、执事等。打开神椟,取出神主,跪拜焚香,给各神主献新食、斟酒、点茶,众人皆鞠躬三拜。祭毕,由宗族设宴,全族饱餐一顿或把胙肉分发到各户各丁。聚饮或分胙的费用均从族产中开支,以表示列祖列宗在阴间赐予子孙衣食。陕北有祠堂的宗族并不多,大的祭祖活动都在祖坟举行,有的祖坟葬有七八代,多者可达十几代,陕北民间也将这种祖坟称做“老坟”。在大祭时有公产者动公产,无公产者分摊到各户,以备祭祀用品和族人聚餐。旧时,陕北将这类祭祖活动又称做“坟会”,将聚餐称做“吃坟会”。

  祭祀禁忌

  祭祀禁忌大致有:①祭者禁忌,这是对祭祀仪式的参加者及其行为方面的禁忌。其中普遍流行的禁忌是:孕妇、产妇、月经期的妇女(有些地方和有些民族对所有的妇女都禁忌)、婴儿、穿孝服者、受刑者,禁忌参加祭祀仪式,祭祀者在祭祀期间禁房事,禁食荤腥。②祭时禁忌。是对祭祀礼仪进行时日的禁忌。③祭地禁止。是对祭祀地点、场所的禁忌,如墓地、神庙、神堂、神龛的设置以及人出入祭地行为的禁忌。④祭品禁忌。是对祭祀时所用供品的选择、制作、安放以及祭祀完毕对供品处理方式等方面的禁忌。⑤祭器禁忌。是对祭祀所用的祭祀器具,包括神灵的偶像,祭祀用具,法师的法衣器具的禁忌。⑥祭仪禁忌。是对祭祀礼仪正式进行过程的禁规。

  祭祀行为禁忌

  自古以来,民间把祭祀礼仪看做是一种虔诚、庄严、崇敬的活动,人们通过这种严肃的祭祀方式来达到与神灵沟通的目的。因此,在祭祀期间,任何随意的、不严肃的、轻心的和不慎重的行为,都会被指责为亵渎神明和祖灵的行为而被禁忌。汉族在祭祀时不得说话、咳嗽、擤鼻涕、抓痒、吐痰等;不得随意走动;不得随处解手;便后不可不洗手;不能以手指指触神像;忌未洗手便接触神案上的法器,忌人跨越焚冥纸用的器具;祭祀期间忌男女单独幽会;忌行房事;忌食荤腥等。若违反这些禁忌,轻则便认为是缺少诚意而失去祭祀的效应,重则被认为是亵渎神明、神灵,会怪罪并降凶恶于人间。

  祭祀妇女禁忌

  我国许多民族的祭祀习俗中,妇女(尤为经期妇女和孕妇、产妇),都是最主要的禁忌对象。因妇女被视为“不洁之人”和“不祥之人”(尤指寡妇,亦被称为“鬼妻”)。热河地区的汉族在正月初五以前,妇女是不得走出家门到邻友家拜访的,因为除夕和正月往往是民间各种祭祀活动最为频繁的时期,不许妇女们出门的原因主要是禁其接近他人的祭祀场所。妇女不仅不得出门,就是在自己家里也被禁止参加祭品的准备、安放以及祭祀场所的布置等工作,甚至不接近祭祀场所。如鲁迅的小说《祝福》中所描写的对祥林嫂参与祭祀活动的严格禁制。在祭祀以外的日常生活中,许多民族仍忌妇女接近祭祀或神明所在之处,忌妇女触摸祭器。

  祭品禁忌

  民间把祭祀礼仪看做是一种圣洁的、虔诚的、乞求未来吉祥如意的礼仪方式,故而,用作祭祀的祭品也必须是洁净的,任何吃过的、不洁的、致毒的食品都不可以作为祭品。但有些地区(民族)也有祭品上祭桌时,主祭人要先尝一尝,以示无毒方可开祭的习俗。祭品忌无鱼,用鱼是取“年年有鱼(余)之吉意”。鳗鱼、鳝鱼因无鳞,故而在禁忌之列,这是古人俗信认为,用皮鳞俱全的鱼才能表示诚心诚意的供奉神灵,另则,鳞与“灵”音近,有鳞则神明有灵,后人有灵气。江苏一带还禁用带“豆”字的菜作祭品,如:豆菜、蚕豆等,因“豆”与“斗”谐音,恐子孙后代你争我斗,不得安宁。南方还有些地区忌用瓜类作祭品,如冬瓜做出汤来有清汤寡水之感,以此祭祀神灵,有虔诚敬意不足之虞。还有忌用苦瓜作祭品的,因苦瓜带有“苦”字,可能导致子孙后代命苦。民间还忌用廉价的石榴,外来的番茄、杨桃等作为祭品的习俗。

  祭文

  祭文是古代为祭奠死者而写的哀悼文章,也称做“吊丧祭文”。祭文最初是用于告祭天地、山川、社稷等神祇的祝祷用文。后来才用于悼念亲友。吊丧祭文是始于汉代,那时,人们在祭扫祖坟时要诵读“哀策”,这就是最早的吊丧祭文。至唐宋以来,祭文开始兴盛,种类也很多,并且出现了不少祭辞大家,如韩愈、欧阳修等。尔后,人们将这种文体沿用下来,以表示对亡亲故友的哀悼之情。

  因为祭文一般是在祭享时宣读,故而有一个表示祭奠的格式。祭文的语言不拘一格,或韵文,或散体,骈体流行的时候也多用骈体文写成。祭文是作者为亡故亲友作的,故而,其内容偏重于对死者的追悼哀痛,感情色彩很浓,带有抒情性。另外,祭文也用于祭告山川灵物和凭吊古人、古迹。

  祭文的格式可分为四个部分。

  首先以“维”字开头,维是助词,作发语词用,无其他意义。接着言明吊祭的时间和吊祭对象以及由谁来吊祭等内容。然后铺叙死者的生平事迹,借以怀念并抒发悲哀沉痛之情。这部分的内容要充实、精练,语言简洁、感情要深沉。最后用“尚飨”一词作结尾。“尚”是希望,“飨”是品尝。

  例如“告祖文”的格式是:

  维

  公元×年,岁次××,×月×日,××省××县××乡××村××庙××土地社下,不孝男×××、媳×××率×××合家人等,谨以佳肴美酒之仪,泣奠于

  ××堂上历代先人之堂前而泣曰:

  ××大人不幸亡故!××生于×年×月×日×时,殁于×年×月×日×时,终年×岁。

  呜呼痛哉!(写亡者死的情节……)好不痛心。

  呜呼!××大人丢下一切……急赴黄泉路,所有后人跪奠于××堂前,告祖宗指引亡程,一路滔滔无阻隔,留一魂一魄依次坐神台。

  伏维

  尚飨

  祭文中有用“谨以香楮之仪”,有用“谨以三牲之仪”者,这些用词既是一种文辞,又表示祭奠之仪的薄厚,应视具体情况而用之。

  下面录几种常用的祭文供参考。

  一、男丧祭文

  维

  公元×年,岁次××,×月×日,××等谨以三牲不腆之仪致祭于大德望公××老大人之灵前曰:

  呜呼!天之生人兮,厥赋维同,良之秉分兮,独厚我公。雍容足戒兮,德望何崇,优游自适兮,攸尔潜宗,怅望不见兮,杳杳音容,只鸡斗酒兮,仪愧不丰,冀公陡降兮,俯我微哀。

  伏维

  尚飨

  二、女丧祭文

  维

  公元×年,岁次××,×月×日,××等谨以清酌庶馐之仪致祭于大淑德×母太夫人之灵前曰:

  夫人之德,百世流芳;夫人之誉,千村颂扬;早为人妇,相夫有光;及为人母,教子有方;待人以慈,内外皆康,持家以俭,巨细咸藏。岂期大数,遽梦黄粱,幽明永隔,实为可伤。忝叨眷属,闻耗彷徨,爰具牲礼,奠敬于堂,仰祭灵贶,是品是尝。

  伏维

  尚飨

  三、祭祖父文

  维

  公元×年×月×日,乃吾祖父安厝之前夕,不孝孙×××等率全家大小,虔具清酌庶馐之奠,致祭于

  先祖父××老大人之灵前而哀泣曰:

  祖父梦入华胥,年逾古稀。奔波劳碌,终生耕耘,风雨无阻,不畏艰辛。勤俭持家,生活平稳。教育吾辈,身体力行。祖父之德,光彩照人,老当益壮,宜寿长春。无奈不测,急病缠身。一卧不起,参苓难进。

  呜呼祖父,百喊不闻。肝肠痛断,血泪沾巾,哀号祭奠,悲痛难陈。祈祷天地,虔祈英灵。保我后代,佑吾儿孙。诸事亨通,家业振兴。五谷丰登,六畜旺盛,天长地久,福禄永存。黄泉有觉,常来显灵。今备牲醴,以表哀情,来品来尝,九泉英灵。呜呼哀哉。

  伏维

  尚飨

  四、祭祖母文

  维

  公元×年×月×日,乃吾祖母仙逝安厝之前夕,不孝孙×××率全家人等,虔具清酌时馐致祭于

  先祖母××老孺人之灵前而哀泣曰:

  天苍苍,地茫茫,我哭祖母别家堂,千呼万唤不闻应,捶胸顿足泪汪汪。忆往昔,我孤苦伶仃失爹娘,饥寒交加,艰难成长。祖母苦心,含泪抚养。相依为命,甘苦共尝。形影相随,寒暑相望。教我耕耘,训我麻桑。导我识字,育我词章。教孙正直为人,勤劳俭朴当家。恩深似海,情长昊天,祖母深情永难忘。今我既长,配偶成双,云开日出,初见阳光。稚子朴怀,天伦刚享。敬奉馀年,晨昏周详。唯愿祖母,万寿无疆,无奈皇天降不祜,祖母染疾卧床榻。气息奄奄,急归帝乡。喊天无应,哭地不响。祖母、祖母,你去何早,走何急,劳苦一生,晚福未享。我犊情未报,无限悲伤。号泣祭奠,难诉衷肠!愿祖母九泉有灵,佑我家业振兴,天长地久,福禄齐芳。愿祖母赴瑶池,名列仙班。陈薄馐,来品来尝。

  祖母,敬请安息,

  呜呼哀哉!

  五、祭父母文

  维

  公元×年,岁次××,×月×日,孝子×××、×××等,谨以清酌时馐,致祭于显考××府君(母称显妣某大夫人)之灵前曰:

  父秉性(母懿德)孝友德全。生我育我,训诲渊源。我期父(母)寿,亿万斯年。胡为一疾,馆(寝)舍遽捐。使我儿辈,肠断流连。呼天辟踊,风木凄然。音容何适,杳隔黄泉。四顾彷徨,如狂如颠。抚膺呼号,欲见无缘。幽明永诀,窀穸寒烟。猿鹜鹤泪,蓑草芊芊。天长地久,抱恨绵绵。父(母)其有灵,鉴此清筵。

  呜呼哀哉

  伏服

  尚飨

  六、祭父文

  维

  公元×年×月×日,乃吾父安厝之前夕,不孝男×××,不孝女×××等率全家大小,谨以清酌时馐致奠于显考××府君之灵前而哭曰:

  呜呼!痛维吾父,年仅六旬,偶染微恙,一病身亡。嗟余不孝,祸延严君。号天泣血,泪洒沾尘。哭吾父,毕生艰辛,出身微寒,世代清贫。勤耕苦耘,艰苦创业,俭朴忠信。处世有道,克己恭人。和睦邻里,敬重乡亲。养育吾辈,爱护如珍。抚养教诲,苦口婆心。教吾书耕,严格认真。教吾处世,身体力行。如斯人德,宜寿长春。侍奉敬养,颐涵天伦。胡天弃我,夺吾父身。魂游冥府,哭喊不应。瞻望不及,音容莫亲,天昏地暗,黯然伤神。哭断肝肠,情何以伸。养育之恩,吾向何陈,兹当祭奠,聊表孝心。化痛为忠,化悲为诚,化哀为俭,化伤为勤。继承遗志,耀祖光宗,先父有灵,佑我儿孙。百业兴旺,万事亨通。财福齐至,家声永掁。先父有觉,来品来尝。

  呜呼哀哉!

  伏服

  尚飨。

  七、祭母文

  维

  公元×年×月×日,乃吾母安厝之前夕,不孝男×××,不孝女×××等全家人等,虔具素酒牲礼之奠,致奠于先慈之灵前,吊之以文曰:

  天黑地沉,风骤雨冷,生死永诀,黯然伤神。不幸吾母,神赴瑶城。魂迷山岭,泪哭无应。忆思吾母,贤淑一生,善良处世,克俭克勤。奉侍翁姑,恭敬孝顺。妯娌共处,相爱相亲。迨生吾辈,苦育成人。筹谋婿娶,万苦千辛。职尽内助,居贱食贫。劳劳碌碌,以度长春。具斯淑德,宜寿百旬。菽水承欢,略报深恩。胡天不祜,疾患侵身。哀哀儿女,求医拜诊。无奈神谒,参苓无应。哭天喊地,难留母存。南柯一梦,胡天负人。今来祭奠,薄酒微忱,黄钱数束,灵堂一栋,宝马一匹,箱架两笼,锦衣数匝,玉食千盅,愿母品尝,九泉无凶。佑我儿孙,护我家龛,千秋万代,人旺业兴。

  呜呼哀哉

  伏维

  尚飨

  八、祭岳父文

  维

  公元×年岁次××,×月×日,子婿××谨以清酌庶馐致祭于

  岳父大人之灵前曰:

  吾翁清操,浊世不污,践仁蹈义,虚名不鹜。义方教子,有庭可趋。贻厥孙谋,有劲可锄。乂忝半子,正乐扶持,岂期一日,遽尔长逝,永辞尘世,石宝安居。感念私恩,拜奠欷歔,翁其有灵,鉴此淆沽。哀哉!

  伏维

  尚飨

  九、祭岳母文

  维

  公元×年,岁次××,×月×日,子婿××谨以清酒时馐致祭于岳母大人之灵前曰:

  呜呼,唯我岳母,夙著贤良。温恭淑慎,贞静端庄。七诚足式,四德咸藏。何期萱萎,息尔姿庄。乂忝半子,情实悲伤。灵轿将驾,素兆飘扬,滂流涕泗,碎裂肝肠。望灵祭奠,来品来尝。哀哉!

  伏维

  尚飨

  十、男丧祭文

  维

  公元×年,岁次××,×月×日,某某等谨以刚鬣牲礼之仪,致祭于×公××先生之灵前曰:

  嗟呼,天之生人,厥赋维同,良之秉彝,独厚我公。雍容足式,德望何崇。优游自适,倏尔潜踪。怅望不见,杳杳音容。只鸡斗酒,仪愧不丰。冀公陟降,鉴我微哀。

  伏维

  尚飨

  十一、女丧祭文

  维

  公元×年,岁次××,×月×日,某某等谨以清酌庶馐,致祭于某母某太夫人之灵前曰:

  嗟呼,夫人之德,垂赫流芳,夫人之誉,彤管休扬。早为人妇,相夫有光。及为人母,教子有方。待人以慈,内外有康。持家以俭,巨细咸藏。岂期大数,遽梦黄粱。幽冥永隔,实为可伤。忝叨眷属,闻讣彷徨。爰具牲礼,奠祭于堂。仰祈灵贶,来品来尝。

  伏维

  尚飨

  十二、男女通用祭文

  维

  公元×年,岁次××,×月×日,××谨以三牲不腆之仪致祭于××之灵前曰:

  呜呼,乂竞溘然长逝耶,登汝堂不闻其声,入君室不见其人。值此情际,能勿黯然伤神,怆然心痛也哉。回忆××之生平,严以持身,俭以理家,忠厚处世,平和待人。方期永厚遐龄,吉人天相,讵料一疾不起,膏肓为患,×亦可以含笑于九泉矣。×聊备微仪,以伸微忱。灵其有知,冀来品尝。

  伏服

  尚飨

  十三、发引文

  维

  公元×年,岁次××,×月×日,不孝男××兄弟等谨以三牲不腆之仪致祭于

  故显考(妣)××老大人(孺人)之灵前曰:呜呼昨日何日兮,灵棺尚奠于中堂。今日何日兮,灵柩将驾于道旁,安厝于×山之阳。辆车既举兮,对几筵而增伤。幽明各途兮,父(母)子欲见无方。痛音容永隔兮,泪汪汪痛断肝肠,恨×等之不孝兮,聊备酒浆馨香,我父(母)有知兮,冀来品尝。

  伏维

  尚飨

  敬挽 挽联

  挽联是哀悼死者的专用对联,在治丧和祭祀时使用。挽联的特点是“情动于衷而形于言”。

  挽联用两幅长条素色纸或白布写成,分上下两联。挽联的书写格式与普通对联有所不同,如一些题词联的格式,上联写有头衔和丧祭,下联有署名和丧祭。如:

  ××伯父大人千古

  忆昔年万事有当头那个不言犹子易

  叹今日百般经过手这样方知诸父难

  侄×××敬挽

  挽联历史悠久,以时代划分可分为传统挽联和现代挽联两种。传统挽联中又分为丧家自挽联和他人的哀挽联两大类。自挽联是丧家在办理自家亲人丧事时使用,包括门联和灵前联,一般贴于大门两侧和门楣以及灵堂之内,用白纸黑字或蓝纸白字书写而成。不写头衔,不署名。哀挽联是除了自家亲人以外的一切人哀挽死者的挽联。传统挽联格外讲究联上用语,一般用文言词语,重辞藻,多典故,这是传统挽联的显著特点。而现代挽联在用语方面则是通俗易懂,口语化是其显著特点。现代挽联是现代人在现代语言的基础上结合传统挽联的属性发展起来的楹联文化,一般便于人们理解和使用。现今哀挽的特点是,传统与现代并用,所以,录几幅传统哀挽联供参考。

  丧家自用挽联

  手泽叹空存枕块孤儿悲失祜 上联

  莱衣难再着依门王母望难归 下联

  横批:无父何祜

  传统挽联讲究不能一行书尽,所以用两行而成一副之内容。

  挽岳父联

  大德望×公××老大人千古

  获选昔乘龙犹忆东床渐坦腹(上联)

  游仙今驾鹤那堪北堂仰遗容

  承命下愚婿×××哀挽(下联)

  挽亲家之父联

  ××府××姻翁老大人千古

  亲联姻眷声气相投谊重情深难尽述(上联)

  病入膏肓幽冥永隔生离死别不胜悲(下联)

  挽长者

  音容宛在 流芳千古

  浩气长存 光启后人

  寿高德望 寿终德望在

  子孝孙贤 身去音容存

  高风传乡里

  亮节昭后人

  三更月冷鹃犹泣

  万里云空鹤自来

  美德常与天地在

  英灵永垂人世间

  天高地厚思何尽

  目惨心伤泪难收

  容杳音沉身归静府应无憾

  男悲女痛泪洒冰天哀有余

  寒风萧萧泪洒千行灵堂湿

  落日曛曛哭声一片暮云沉

  白鹤失声一片赤心凝铁石

  寒松有节千秋碧色凛冰霜

  挽父母

  难言寸草心

  报恩三春晖

  美德好称典范

  遗训遵昭子孙

  伤心怕读陈情表 群山披素玉梅含孝意

  念父难闻蓼莪诗 诸水悲鸣杨柳动伤情

  亲颜杳矣不知魂魄归何处

  子心哀哉宛若音容在眼前

  挽祖父母外祖父母

  室中遗杖徒相忆

  堂上余年竞寿终

  祖慈遽尔辞尘去

  儿孙空怀反哺情

  一夜秋风狂摧祖竹

  三更寒露泪洒荪兰

  视外孙如孙慈恩未报

  随老母哭母悲泪难干

  慈竹风摧鹤淚一时悲属纩

  西山日落鸠杖只影恨含饴

  挽配偶

  户听凄风冷

  楼空苦两寒

  祇合暗自弹泪

  愈教终古伤心

  念此生何以酬君

  论全福当应共苦

  炊白梦成空悼叹

  断弦情切自悲伤

  人去帏空难见影

  琴失弦断不知音

  稚子凄凉悲切切

  拙夫寂寞痛哀哀

  碧水青山谁做主

  落花啼鸟总伤情

  烟径云迷风凄翠竹

  石坛露寒雨泣黄花

  哭望天涯鲲鹏音断云千里

  恨如春水诔词悲作未亡人

  跟我半生,可怜薄命糟糠竟归天上

  嘱卿来世,不是齐眉夫妻莫到人间

  最怜儿女无知犹自枕畔娇啼问阿母重归何日

  但愿苍穹有眼补此人间缺憾许良缘再结来生

  挽联横批

  德及梓里 鹤归华表 母仪千古 淑德可见 驾返瑶池 长歌当哭

  神赴香山 南极光沉 携杖云游 悲作古人 典范尚在 云暗乔松

  东岳云封 泪洒冰天 南极光沉 香山社冷 寿老归真 古道照人

  家训如闻 竹林忽寂 悲同雁折 早赴玉楼 陨星辉去 仙笛接引

  风啼雨泣 音容宛在 清白悠传 名留后世 教子有方 音容若昔

  蓼莪抱痛 风落长空

  祭幛

  祭幛亦称“挽幛”、“礼幛”。祭幛通常是用整幅绸布做成,亦有用素色布料的,是长方形的,一般长四尺,宽三尺。还有用纸立轴的,被称做“礼轴”。因为祭幛是竖幅的,所以,上面的字也应是直写,但也有横写的。竖幅是为了便于悬挂。

  祭幛的题词不拘形式,字数亦不限。有的只写一个“奠”字,但通常以四字具多。祭幛用语可用古今已经形成的固定词语,也可自撰合适的词句,但要注意“祭幛”的特殊用意,它是为哀悼死者所送的礼品,因此在用词方面一定要具有褒扬吊唁的主题。

  祭幛如果采用竖写的方式,必须从右向左书写,如果采用横写的方式,则应从上往下写,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应安排出三部分来。

  以竖写为例:

  第一部分,在幛子右边顶头往下写,主要写死者姓名加颂词称号。

  第二部分,在正中写祭幛语。

  第三部分,在幛子顶尾写送幛人姓名,加身份称呼和悼词。如送幛人与死者系亲属同姓,可只署名,不写姓。

  祭幛通常是在出殡的前一日里张挂在灵堂中或灵堂两侧,于出殡前收藏。

  如挽男女前辈 挽平辈男女

  大德望王公先哲大人

  淑德林母秀娥孺人

  泰山期颓

  愚婿常安夫妇敬挽

  沉痛哀悼根芳大人(先生)

  秀英孺人(女士)

  鞠躬尽瘁

  延安世荣哀

  挽良师 挽男女晚辈

  ×××恩师千古

  失我良师

  学生×××敬

  亡侄忠义

  音容宛在

  叔敬德哀挽

  挽岳母 挽友人

  大懿德尊岳母×门×氏老安人千古

  坤仪宛在

  愚婿×××泣血拜奠

  大硕德故仁兄×公讳×先生辞尘

  安得钟期

  愚挚友×××泣挽

  通用祭幛用语

  竞作古人 急奔南海 泽被后世 悲泪如泉 悲失乔松 春风化雨

  失我宗师 光明磊落 恩重如山 顿赴仙域 月冷空床 教诲难忘

  先忧后乐 肝胆欲裂 含笑九泉 德范常在 至德流徽 德仪永昭

  唁帖

  唁帖是向丧家发送的简单柬帖,用于对死者表示哀悼和对死者亲属的慰问。

  吊丧帖 慰问帖

  恭吊

  ××之灵

  ×××鞠躬

  恭慰

  哀思

  ×××鞠躬

  报丧条

  报丧条是丧家于死者去世的当日向亲友报丧之牒。我国旧的礼制是先行报丧而后发出讣告。

  报丧条平书:

  哀启帖

  家严×××不幸于×月×日×时寿终,兹择×月×日×时大殓,特此奉闻

  棘人×××泣血稽首

  ×月×日

  报丧

  先父×××于××年×月×日×时因患×病逝于宅中,择×月×日×时大殓,特此报闻。

  ××子哀报

  ××年×月×日

  请帖

  丧葬礼俗中发请帖相邀者是主要亲戚和挚友。请帖均用白色单帖,帖子中间的“光临”、“鸿题”、“襄题”两字用红色。

  请帖亦有竖写的,亦有平写的,现举平写格式如下:

  一般请帖

  谨于×月×日聊具斋筵恭请

  光临

  棘人×××泣血稽颡

  ×堂×公老大人辞堂谨诹

  ×月×日×时××哀酌

  恭候

  大驾

  护丧堂×××拭泪代告

  请题主帖 请襄题帖

  谨詹×月×日为先严

  成主

  恭请

  鸿题

  棘人×××泣血稽颡

  谨詹×月×日为家严

  成主

  恭请

  襄题

  棘人×××泣血稽颡

  葬山请客帖

  ×月×日×时安葬先严

  治斋

  候驾

  棘人×××泣血稽颡

  谨詹×月×日×时安葬

  先考恭迓

  台驾抵山

  增光泉壤

  台丧人×××泣血稽颡

  礼金封包

  旧时,在丧葬礼仪中赠送礼金时都要有封包包裹,一般不直接将礼金赠与。礼金封包一般用素色纸或白色纸封套包好,封包皮上写“奠仪”、“烛金”、“帛金”或“代香烛”之类的语词,此语词以黑字署名。

  ×××鞠躬奠仪代香烛

  ×××鞠躬

  传统的丧葬祭奠中,封包用词因各仪的不同,其用词也有所区别:

  一、用词

  祭奠吊丧通用:奠仪、香仪、赙仪、幽仪、吊仪、烛仪、奠敬、哀敬、楮敬、赙敬

  入殓用:祝仪

  出殡用:绋敬

  代替筵席用:代筵

  代替挽幛用:代幛

  葬山用:牛眠之敬 葬吉之敬 百福骈臻

  奉神入祀用:祔仪

  除服用:吉分

  二、帖式

  祭奠礼品及帖式

  在丧葬礼仪中,香烛纸钱、鞭炮、“三牲”、果品之类的祭祀用品是必不可少的赠品,在送这些赠品的同时还要附上送礼单帖。长辈之丧用白纸做礼单帖,幼辈之丧用青色纸。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