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篇 摩崖石刻

  岩刻,是我国原始人类在岩石上刻画和涂绘的反映自身生活及思想的艺术作品。它是人类原始时代的艺术品。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和记述岩画最早的国家。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间的《史记》就有记载,特别是公元五世纪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郦道元著的《水经注》记载更多。从古至今我国对岩画的称呼颇多:岭石刻、刻石、画石山、崖画、崖壁画、岩画、岩雕等等。现在一般通称为“岩刻”,国外则称之为“岩石艺术”。崖刻也是“岩刻”的一种,摩崖石刻,是指题刻在摩崖上的石刻字幅,有题诗、纪功、纪游、题咏等。其内容涉猎极为广泛,有感叹历史之悠久、赞颂红石峡境地之优美的如“禹迹摩崖”、“中华天柱”、“天外奇峰”、“蓬莱仙岛”、“天开图画”、“天成雄秀”等;也有形容其军事地位之险要的如“大漠金汤”、“长天铁垛”、“天边锁钥”、“雄镇三秦”、“榆关雄峙”、“威震九边”等;还有表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如“中外一统”、“汉蒙一家”等。刻字大者有4.5米见方,小者0.03米见方,字幅长宽有达44.8平方米,也有1.8平方米的,正、草、隶、篆俱全,如在清康熙年间榆林书法家陈璋所书“三山拱翠”及左宗棠所题“榆溪胜地”为书法之极品。更有蒙文题刻,是红石峡摩崖石刻瑰宝之一绝。现存有摩崖石刻66幅,其中东崖36幅,西崖30幅。有明代14幅、清代33幅、民国7幅、建国后1幅,无时间记录或暂时无法确定准确时间记录的11幅。另外有馆藏石刻3幅,为清光绪年间题刻,“文化大革命”中收藏。

  1.红石峡

  落款:八十九岁寿辰

  1.2m×0.72m(单位:米,下同),阴刻,现镌刻在红石峡门楼上,是由王森然老先生89岁高龄时所题写的(1984),已有25年的历史。

  民国七年(1918),王森然、魏野畴、李子洲、呼延震东、李可亭、夏家驹、董竹篱、金晴兰、朱横秋、马飞鹏(字云程)、马济川等一批知识分子被陕北联合县立中学校(榆林中学前身)校长杜斌丞聘请来榆执教,一时新思想、新文化、马克思主义在学校开始广泛传播,榆林中学也成为培养革命精英的摇篮。

  王森然(1895—1984),原名王樾,字森然,河北定县人,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艺术家。

  2.省雄方障

  3.84m×0.8m,字为0.44m×0.44m,楷体阳刻,因风化严重无法考证所题年代及题词人。

  3.磐石千秋

  上款:光绪二十五年荷月

  下款:知榆林府事光昭、榆林县事孙云宫书

  3.90m×1.15m,字0.73m×0.73m,楷体阳刻,为光绪二十五年(1899)题刻,迄今已有115年的历史。

  光昭,旗人,光绪二十年(1894)出任榆林府知府。二十九年(1903)捐置白银400两,将榆阳书院改办为榆阳中学堂,三十年(1904)调任延榆绥兵备道。孙云宫,山东招远人,举人大挑,光绪二十二年任榆林县知县,清廉勤政,救济灾民。

  4.榆关雄峙

  上款:同治甲辰孟夏

  7.7m×2.0m,楷体阴刻。为同治十三年(1874)所题刻,迄今已有135年的历史。题刻人因年久风化无法考证。榆关即榆林关,出边外的隘口;雄寺即雄山寺。

  5.河山千古

  上款因风化现已看不清楚,原题记为:提督衔记名总兵偕补神木营参将图勒炳阿巴图鲁田玉广、总兵衔备光副将借补延绥城守营都司纳恩登额巴图鲁王守基题。玉广,守基金石交也,率偏师从征各省,共患难同甘苦二十余载,谬膺今职。公暇,游览雄山寺,览河山之胜,洵称五原大观,遍读前人题志,不觉效颦,爰勒四字,志一时之兴感,兼以永金石之交云尔。大体意思是:玉广、守基二人交情很深厚,率师南征北战,途经数省,同甘苦、共患难二十余载,分别晋升为提督衔记名总兵偕补神木营参将和总兵衔备光副将借补延绥城守营都司。公闲出游雄石峡,读前人题志,不由得效仿,题刻勒石“河山千古”四字,借之以纪念友情长存,永不忘怀。

  5.05m×1.46m,字0.80m×0.80m,楷体阴刻。从以上可以推知“河山千古”四字应在光绪年间为田玉广和王守基二人所题刻,至少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田玉广,贵州人,光绪二十八年任延榆绥总兵。王守基,山东人,延绥镇城守营都司。

  6.横云

  上款:同治甲戌夏五月

  下款:吴大澄题

  2.40m×1.15m,篆文阴刻,于同治十三年(1874)题刻,迄今已有135年的历史。

  7.功在名山

  上款:大清光绪二十五年梅月吉立

  刘周宗

  折五高先生德望

  下款:雄山寺会末熊鲁泉

  住持李文目宏等敬赠

  镜蓉李棠书

  3.57m×1.23m,字0.64m×0.64m,楷体阴刻。光绪二十五年(1899)题刻,迄今已有110年的历史。

  李棠,字镜蓉,榆林双山人。出身小商家庭。尤善书法,参加京都竞赛名列第七。民国初出任靖边县长,深得民望。后任榆林商会会长。其书法与陕西的于右任、王雪樵齐名,与白介徵书写钟楼“北临雁塞”、“南控乌延”、“万流仰镜”、“驼峰拥翠”等横匾,为世人称道,“功在名山”为其传世墨宝。

  8.振河不泄

  上款:大清光绪岁次壬午荷月吉旦(岁次:年次。编者注)

  下款:星沙兰亭谭仁芳题

  5.20m×1.6m,字0.80m×0.80m,楷体阴刻。即光绪八年(1882)题刻,迄今已有127年的历史。

  谭仁芳,湖南湘阴人,光绪十年任延绥镇总兵,在任八年中修建文庙、西城门楼,筑堤治理榆溪河,捐资乡试,政绩显著。题意是不管做什么事不可泄气,失去信心,有志者事竟成。

  9.天开图画

  下款:榆林镇中原韩应琦题

  6.40m×1.90m,阳刻,因石崖坍塌仅存画字一横加田。大约在康熙六年(1667)题刻,迄今已有342年的历史。

  韩应琦,河南人,康熙四年(1665)出任延绥都督府总兵。康熙八年(1669)建旗纛(古代军队里的大旗)庙,后又建余肃敏祠。在南郊榆阳桥前有韩府亡女墓,为韩总镇应琦之女墓,原园内有韩公自记碑,旁建十方禅林。

  10.大漠金汤

  上款:光绪二十五年荷月毂旦(毂,下应为禾,同“谷”,毂旦:吉利的日子。编者注)

  下款:延绥总镇龙得胜书

  3.96m×1.36m,字0.76m×0.83m,行楷阳刻。光绪二十五年(1899)题刻;迄今已有110年的历史。

  龙得胜,湖南人,光绪二十四年出任延绥镇总兵。

  11.蓬莱仙岛

  上款:前署榆林府林士班

  延绥兵备道成定康

  前任榆林府蔡兆槐

  下款:同治壬申年孟夏

  2.58m×1.31m,字0.45m×0.45m,行体阴刻。同治十一年(1872)题刻,迄今已有137年的历史。

  林士班,安徽怀远人,举人出身,同治年任榆林府知府;成定康,湖南宁乡人,同治九年(1870)任延榆道兵备;蔡兆槐,江苏崇明人,进士出身,同治五年(1866)任榆林府知府。

  12.力挽狂澜

  上款:中华民国十三年四月

  下款:陕北联合县立榆林中学校丁级学生公勒

  2.29m×0.88m,字0.48m×0.40m,楷书阴刻。中华民国十三年(1924)题刻,迄今已有85年的历史。

  陕北联合县立榆林中学校刘志丹等毕业时邀请学校学监兼文书的崔焕九题写镌刻于红石峡摩崖,以抒发师生们的远大理想和抱负,为世人所赏识。

  崔焕九,又名映霄,祖籍绥德。与杜斌丞是同窗好友。1919年,应杜斌丞聘请担任榆中学监兼任文书,他辅助杜校长勤恳治书,将榆中办成师资雄厚、陕北设施最先进的学校。1925年加入国民党,调任榆林道尹公署二科科长,兼任榆中文教员。历任吴堡、保安(今志丹县)、甘肃西和县县长和甘肃民政厅及所属省会妇女教善所主任。为和平解放榆林作出重大贡献。1952年被选为省人民代表会特邀代表,后任榆林中学副校长。

  13.重新胜境

  上款:雄山寺榆之胜迹也,自甲申(1884)之秋河流涨发,逼近山根,山门钟楼尽付逝波。

  府刑席泉熊公,名世沂,来送于此,叹惜良久,爰集同人募化重修,来客皆翕然乐从,于是凿石导流,创开溪径,而庙貌为之一新,是可见胜迹。常心曰:足以决我辈之登览者夸泉公之力也,恭赠四言,勒诸贞泯,以志不朽云。会末等谨跋。

  下款:大清光绪二十六年闰八月下浣

  3.83m×1.16m,字0.62m×0.65m,行楷阳刻。光绪二十六年(1900)题刻,迄今已有109年的历史。

  14.山河巩固

  上款:光绪二十五年岁次己亥□□

  下款:分巡延榆绥道马相如题

  3.85m×1.22m,字0.78m×0.74m,楷书阳刻。光绪二十五年(1899)题刻,迄今已有110年的历史。

  马相如,汉军旗人,翰林出身。光绪十四年(1888)任延榆绥道兵备,二十年(1894)升任陕西按察使。

  15.恩衍宗嗣

  上款:崇祯己卯仲夏

  下款:□□□□陕西定边副将傅开德敬

  2.3m×1.0m,行文阴刻,崇祯十二年(1639)题刻,迄今已有370年的历史。

  傅开德,湖北人,任定边营副将。

  16.地楼秦封

  上款:嘉庆岁次丁丑仲夏月

  下款:榆林镇长白韦陀保重修

  3.38m×1.20m,字0.80m×0.65m,小字0.12m×0.10m,楷体阳刻。嘉庆二十二年(1817)重修娘娘庙时所题,迄今已有192年的历史。

  韦陀保,镶红旗满洲人,嘉庆十九年出任延绥镇总兵。

  17.威震九边

  上款:大清光绪十五年秋奉旨北征过此

  下款:一品顶戴抚陕使者皖怀叶伯英题

  7.00m×2.30m,字1.1m×1.5m,行楷阴刻。光绪十五年(1889)题刻,迄今已有120年的历史。

  18.汉蒙一家

  上款:中华民国二年十月

  下款:陕北观察使崔云松偕榆林县知事赵敏寅、防军长杨运桂、警长郝嘉玉,使署秘书张又拭,科长罗云章、崔铭新、姚汉勋、涂鼎章暨科员等来游题

  3.35m×1.17m,字0.67m×0.53m,楷体阴刻。中华民国二年(1913)题刻,已有96年的历史。

  19.流沙蓬岛

  上款:中华民国三十年五月

  下款:二十八年秋,绶光奉命指导蒙政驻榆阳之雄山寺,寺为明建,又经刘总戎厚基重修,流沙环绕,台阁层峙,春秋佳日,颇饶风景,爰题四字,以志雪鸿。襄阳朱绶光题

  3.54m×0.95m,行楷体阴刻,中华民国三十年(1941)题刻,已有68年的历史。

  朱绶光,湖北襄阳人,民国时为蒙旗指导长官公署代长官。

  20.还我河山

  上款:民国三十年冬月

  下款:马占山

  (上幅)4.30m×1.43m,字0.36m×0.34m;(下幅)2.73m×0.94m,字0.40m×0.37m,楷体阴刻,是马占山于民国三十年(1941)先后两次所题刻,对先题刻下面的一幅不太满意,又题刻了上面一幅,在陕西省档案馆同时存放两幅“还我河山”马占山的题词,迄今已有68的历史。

  马占山,字秀芳,陆军上将。出身于绿林,发迹于奉军。“九一八事变”后,他不顾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奋起抗日,血战江桥,打响了武装抗日的第一枪,成为蜚声中外的抗日名将。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马占山从天津赶到南京,向蒋介石请命抗战。是年8月21日,他被蒋任命为东北挺进军司令,兼管东北四省招抚事宜。1938年他率领全军经五原渡过黄河,抵达陕西府谷县。这时,蒋介石将他的部队划归西北行营胡宗南统辖。时隔不久,马占山被蒋介石委任为第十二战区副司令,率部防守黄河右岸,在左起胡四太行、右至马棚区地区布防。1940年5月3日,国民政府再度任马占山为黑龙江省主席。马占山率部在陕西府谷县的哈拉寨住了七年之久。在这期间,虽然困守黄河,但他对当地的建设,特别是文化、慈善、教育等方面,是比较重视的。他在那里建筑了书院、育婴堂等,特别是他为纪念抗日牺牲的烈士修建了“忠烈祠”,颇受当地百姓的称赞。傅作义将军还亲自为“忠烈祠”题词:“浩气长存”,邓宝珊将军题词:“碧血有痕留战垒,青年无语拜碑亭”。当地百姓为感谢马占山所做的有益于人民的事,特意为他立了一座“德政碑”。马占山在离开府谷时讲:“府谷是我马占山的第二故乡,乡亲们如有用得上我马占山的时候,我马占山将竭力给予帮助,永远也不会忘记府谷人民给予我马占山及东北联军的支持和帮助。”

  21.三山拱翠

  上款:民国辛未年

  下款:青琏陈璋题并书

  黄瑞槐、苏向辰、赵相辅

  李元炳、刘宝镇、张晋辰勒石

  1.46m×0.8m,字0.28m×0.31m,行书体阴刻。民国二十年(1931)题刻,已有78年的历史。

  陈璋,榆林著名书法家,别号青琏居士,清康熙年间榆林城人。及至弱冠,艺文超群,尤擅长书法,独具一格。23岁离家远游四方,以诗酒自娱,托物言志,有感而发,传世有《青琏先生手稿》。

  22.溪壑回春

  上款:光绪庚子季春偕熊鲁泉及宾席徐松蒲、协戎光显堂、太守彭述卿、明府来游留题

  下款:署延榆绥道山左刘纶襄并识

  2.21m×3.60m,字0.80m×0.68m,小字0.09m×0.07m,行楷体阳刻,是红石峡唯一竖刻的一幅摩崖石刻。光绪二十六年(1900)题刻,迄今已有109年的历史。

  刘纶襄,山东沂水人,翰林编修出身。光绪二十五年(1899)任延榆绥道兵备。

  23.天外奇峰

  上款:同治岁次壬申仲夏月

  下款:特授:延绥镇标右营游击、甘肃平凉题刻府固原州慕寅题

  2.40m×0.93m,阳刻。同治十一年(1872)题刻,迄今已有137年的历史。

  24.蓬莱胜境

  上款:民国庚午

  下款:师汝霖张柽勒石

  1.28m×0.95m,草书体阳刻,为民国十九年(1930)题刻,已有69年的历史。

  师汝霖,字雨亭,河南府经历,贡生,宣统元年举人。

  25.塞北江南

  3.80m×1.50m,字0.90m×0.70m,阴刻,因风化严重无法考证所题年代及题词人。

  26.榆溪胜地

  上款:光绪建元春正月

  下款:钦差大臣太子太保东阁大学士陕甘总督一等恪靖伯加一等轻车都尉左宗棠所题

  4.00m×1.57m,字0.58m×0.55m,行书体阴刻。光绪元年(1875)题刻,迄今已有134年的历史。

  清同治年间,榆绥总兵刘基厚维修红石峡寺庙后请左宗棠、李鸿章、贺寿慈、吴大澄等名臣文卿题词楹联,并将这些题词、楹联刻成石匾镶嵌在红石峡石窟庙殿里或石崖上。因“文化大革命”,这些珍贵石匾等尽遭破坏,唯一幸存的左宗棠所题的这幅为光绪建元年(1875)题。

  左宗棠(1812—1885),晚清军政重臣,湘军统帅之一,洋务派重要首领。字季高、朴存,号上农人,湖南湘阴人(今湖南湘阴县界头铺镇)。曾任陕甘总督,后奉命督办福建军务。11月抵福州后,积极布防,并组成“恪靖援台军”东渡台湾。1885年病故于福州。著有《楚军营制》(附条规),其奏稿、文牍等辑为《左文襄公全集》。

  27.别有天地

  上款:同治壬申

  下款:副将□□□□延绥镇

  中军游击□□巴图鲁陈国珍题

  5.00m×1.50m,字1.00m×1.10m,行楷书体阴刻。同治十一年(1872)题刻,迄今已有137年的历史。

  陈国珍,四川大邑人,同治十三年(1874)任延绥镇中营游击。

  28.雄石峡

  6.20m×4.10m,楷书体阴刻。在万历癸已题刻,即万历二十一年(1593),迄今已有416年的历史。

  其内容为:峡旧名红石,色□□,取桓桓我武,与石峡雄迁,偕计部统素郑君铭□、少山董君为易今名,□□之永永。万历癸已孟夏溯旦浙昆岩郑汝璧题。

  郑汝璧,缙方人(今浙江永康县人),进士出身,万历时出任延绥镇巡抚都御史,曾主修《延绥镇志》,著有《方物篇》传世,并写《重游红石峡》诗一首:曾题高碣忆并州,十载行边复此游。夹岸云旗开细柳,当关天堑锁清流。解鞍士兵投醪醉,缓带名虚拟岘留。唱罢铜革是归路白,疏钟新月正南楼。

  29.广泽渠

  2.10m×1.96m,字0.50m×0.40m,阴刻。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题刻,迄今已有238年的历史。其内容为:国初,观察使佟公沛年莅榆阳,凿渠溉田。乾隆三十六年,太守舒公访遗溯源,□□□□,山北拓使南注,计长十五里许,清流溉泽,视昔较广,名之曰广泽渠。

  □□为广云邑令黄照谨记

  佟沛年,辽东人(今辽宁辽阳人),汉军正蓝旗,康熙三十六年(1697)任榆林道。康熙初,榆林屯兵渐减,百姓逐末者多无以自给。沛年至,议以榆、神、府、怀远(今横山)各边墙外地土饶广,可令汉族百姓与蒙民垦种“伙盘地”,以补内地之不足。得清廷允许后,他会勘于各边墙,外展界石30里,有沙者50里,得伙盘地数千顷。沛年露处于外数月,亲划伙盘地界,并为蒙人定庸租征地课等事宜。又在榆城北10里雄石峡凿石开渠,引榆溪河水灌田,榆民颂其功德。

  舒其绅,任丘人(今河北任丘县南,寰宇记引三郡记云,汉元始二年,巡海使中郎将任丘筑此城以防海口,即以为名),清监生,乾隆三十七年(1772)任榆林知府。

  30.万里长城

  上款:大明万历十四年岁次丙戌秋九月

  巡抚都御史内江鸿明梅友松题

  下款:镇守总兵官关中凤林杜桐

  户部□□□留华文堂李丁

  兵备□□□河东实吾李春光

  兵备副使□□丘华川王再聘同勒石

  11.3m×3.50m,字2.3m×2.5m,小字0.15m×0.15m,楷体阴刻。万历十四年(1586)题刻,迄今已有423年的历史。

  梅友松,内江人(今湖北枝江县东),进士出身,万历出任延绥镇巡抚都御史(执掌全镇之军政)。

  杜桐,延安人(今陕西延安人),万历初出任西协定边副总兵,二十四年又任(1596)延绥都督府总兵,其弟杜松、子杜文焕先后出任延绥都督府总兵,“一家三总兵”。

  李春光,解州人(今山西虞乡县人),进士出身,万历时出任延绥镇巡抚都御史。

  王再聘,临邑人(今山东临邑县人),万历时出任榆林道兵备道。

  31.龙蟠虎踞

  上款:大明万历九年岁次辛巳中秋吉日

  巡抚都御史安澜肖岩王汝梅题

  下款:都督佥事宣府高山贾国忠

  户部郎中完县念堂田时秀

  兵备副使蒲坂龙江洪忻同勒石

  12.1m×3.6m,字2.4m×3.3m,行书体阴刻。万历九年(1581)题刻,迄今已有428年的历史。

  延绥都督府总兵,是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明代是五军都督府,为最高军政机关。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五府各有左右都督,及都督同知、都督佥事。

  兵备道,明制于各省重要地方设整饬兵备之道员,称为兵备道,清代沿置。

  道员:明初布政、按察二司以辖区广大,由布政司的佐官左右参政、参议分理各道钱谷,称为分守道;按察司的佐官副使、佥事分理各道刑名,称为巡道。此为道员称谓之始。清乾隆时裁省参政、参议、副使、佥事等名称,专设分守、分巡道,多兼兵备衔,管辖府、州,成为省以下府、州以上的最高行政长官。清代又设督粮、盐法等道,清末更在各省设置巡警、劝业二道,各司其专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曾分一省为数道,设置道尹,如榆林道等。

  神木道兵备道,执掌佳州、神木、府谷、吴堡四州县及东路各营堡之军政。

  王汝梅,安肃人(今河北徐水县人),进士出身,万历时出任延绥镇巡抚都御史。万历十年(1582)榆林大旱,饥人相食,巡抚王汝梅上疏赈粮济民。

  贾国忠,宣府人(今河北宣化县人),万历时出任延绥镇总兵。

  洪忻,蒲州人(今山西永济县人),隆庆时出任东路神木道兵备道,万历时又任榆林道兵备道。

  32.天限南北

  上款:万历丁未秋吉旦

  下款:□童涂宗浚题

  12.0m×3.90m,楷书体阴刻。万历三十五年(1607)题刻,迄今已有402年的历史。

  涂宗浚,南昌人(今江西省南昌市),进士出身,万历时出任延绥镇巡抚都御史。撰文《镇北台记》。

  33.瀚坛天锷

  8.25m×2.85m,楷书体阴刻,因石崖坍塌仅剩三字,所题刻的时间和题刻人无法考证,但根据字幅大小可判断为万历年间题刻。

  34.巩固山河

  上款:康熙陆年岁次丁未菊月之吉

  3.2m×1.2m,隶书体阳刻,因风化无法考证题刻人,但题刻时间为康熙六年(1667),迄今已有342年的历史。

  35.山水奇观

  上款:已风化难以辨认

  下款:湖南提督二等轻车都尉宋庆

  广东陆路提督骑都尉世职张曜题

  4.2m×1.4m,字0.6m×0.9m,行书体阳刻。因风化严重无法考证题刻的时间。

  36.陕北雄关

  3.3m×1.5m,阳刻,因过于风化无法考证所题年代及题词人。

  西崖30幅

  37.金汤永奠

  上款:康熙辛卯

  下款:卢兆鲲书

  8.6m×2.2m,行书体阴刻,康熙五十年(1711年)题刻,迄今已有298年的历史。

  卢兆鲲,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出任清涧县知县。

  38.雄石封关

  上款:万历戊申仲秋吉旦

  下款:浙于越陈性学书

  12.5m×3.7m,字3.3m×2.5m,行楷书体阴刻。万历三十六年(1608)题,迄今已有401年的历史。

  陈性学,诸暨人(今浙江诸暨人),万历时出任神木道兵备道,后任延绥镇巡抚都御史。

  39.雄峙金城

  上款:康熙壬申菊月吉旦

  下款:榆溪乔瀚题

  7.3m×2.4m,字1.9m×1.45m,楷体阴刻。康熙三十一年(1692)题刻,迄今已有401年的历史。

  乔瀚,榆林人,康熙十五年(1676)任鱼河堡守备,康熙十九年(1680)升任榆林卫城守营都司。

  40.俯仰神怡

  上款:康熙己巳之秋

  下款:谭吉璁题

  10.0m×3.10m,楷体阴刻。康熙二十八年(1689)题刻,迄今已有320年的历史。

  谭吉璁,嘉兴人(今浙江嘉兴),监生,康熙九年(1670)出任榆林城堡同知(康熙六年裁延绥巡抚官职,榆林城堡同知权行政事)。同总兵许占魁、榆林道副使高光祉领军民在榆林城大兴土木,修建文庙、官署、城堡等。十二年(1673)重新编纂刊印《延绥镇志》。十四年(1675)将康熙帝所书“两守孤城,千秋忠勇”八字勒石建碑于榆阳桥头。有《康熙壬子三月三日招同榆林诸子集红石峡翠然阁禊饮分韵》(二首):

  榆溪逢上己,聊复出郊垧。沙鸟依新柳,山桥入远汀。滩声遥峡水,天气近阑亭。得藉朋簪合,犹怜塞草青。

  祓堂开绿浦,禊饮向红山。边地寻兰少,荒亭对酒间。浮觞水更曲,藉草坐为班。归骑城烟晚,欣看士女还。

  《同党将军登长乐堡高阁》:

  连天衰草夕阳曛,野牧驱羊数百群。麻海悲风吹急管,花林归鸟入闲云。腐儒此日堪乘障,高阁凭秋好策勋。闻说天狼经百战,至今犹忆杜将军。(党将军,指常乐堡守备党鼎昌。杜将军,名文焕,明万历年间延绥镇总兵,相传他身如狼形,每抗御蒙古鞑靼必胜。)

  《神松歌送府谷令杨介黄之官》:

  昔闻汉使有张骞,乘槎直犯斗牛边。乞得支机石一拳,往问君平在西川。秋水何处空云烟,驾潮跋浪疑神仙。谁知博望凿空传。桄洋怪遇非真铨。故老指示神松偏,独枝杈丫相郁骈。霜皮百围蟠根坚,怪石柞崾紫磨园。云是张骞枕之眠,梦入玉绳阁道巅……

  41.岩居川观

  落款:辛亥四月同副宪

  高光址郡司马

  谭吉璁游此题

  奉先许占奎书

  9.2m×3.2m,行草阴刻。康熙十年(1671)题刻,迄今已有298年的历史。

  许占奎,字文元,蒲州人(今陕西蒲城县人),康熙五年(1666)出任延绥镇总兵,康熙年间修编延绥镇志任总裁;高光址,字淑恬,直隶宁晋县人(今河北县人),整饬榆林中西二路兼分巡道陕西按察司副使,康熙年间修编延绥镇志任总裁;谭吉璁,字舟石,浙江嘉兴人,任延安府管理延绥各路城堡兼理屯田同知,康熙年间修编延绥镇志为纂修。

  42.岩壑金汤

  上款:万历戊申秋吉旦

  下款:榆溪王威题

  12.1m×4.10m,字3.10m×2.9m,小字0.45m×0.45m,行书阴刻。万历三十六年(1608)题刻,迄今已有401年的历史。

  王威,绥德人,始祖河南光州人,世袭指挥迁居榆林。万历时出任西协定边副总兵。万历二十五年(1597)任延绥镇总兵。

  43.中华天柱

  上款:天启丙寅仲冬吉旦

  下款:浙东张九德题

  5.8m×2.4m,楷书阴刻。即天启六年(1626)题刻,迄今已有383年的历史。

  张九德,慈溪人(今浙江宁波人),进士出身,天启时出任延绥镇巡抚都御史。

  44.榆塞雄关

  上款:天启甲子六月

  下款:佚名题

  4.8m×2.2m,字0.70m×0.80m,行书阴刻。天启四年(1624)题刻,迄今已有385年的历史。

  45.雄流万里

  上款:天启岁次丁卯

  下款:抚夷都司佥书雷平武戴诚书

  3.6m×1.7m,字0.5m×0.6m。楷书阴刻,天启七年(1627)题刻,迄今已有382年的历史。

  46.中外一统

  上款:康熙元年岁次壬寅仲春吉旦

  下款:御史三韩林天擎题

  10.2m×4.2m,魏书阴刻。康熙元年(1662)题刻,迄今已有347年的历史。

  林天擎,辽东人(今辽宁辽阳人),顺治十八年(1661)出任延绥镇巡抚都御史。

  47.岩赫具瞻

  上款:大清康熙辛酉秋日

  下款:古燕李承恩题

  10.1m×3.8m,飞白体阴阳刻。即康熙二十年(1681)题刻,迄今已有328年的历史。

  李承恩,京卫人,康熙十九年(1680)出任延榆绥总兵。

  48.俯纳边流

  上款:康熙岁次癸亥孟秋之吉

  9.6m×3.6m,楷书阴刻。康熙二十二年(1683)题刻,迄今已有326年的历史,题刻人不详。

  49.天边锁钥

  4.2m×2.1m,隶书阳刻(时间、题刻人不详)。

  50.岩疆丽览

  上款:乾隆丁酉仲秋之吉

  下款:白山三德题

  6.30m×2.58m,字1.65m×1.1m,楷体阴刻。乾隆四十二年(1777)题刻,迄今已有232年的历史。

  51.长天铁垛

  9.2m×3.6m,楷书飞白阴阳刻(时间、题刻人不详)。

  52.金汤吐秀

  上款:明万历癸丑

  2.1m×1.8m,行书阳刻。万历四十一年(1613)题刻,迄今已有396年的历史。

  53.天成雄秀

  上款:乾隆丁酉荷月

  下款:榆林守长白德明

  题并书

  5.1m×3.9m,蒙文,行书

  阴刻。乾隆四十二年(1777)题刻,迄今已有232年的历史。上四字为蒙文,下为天成雄秀。

  德明,满洲(正蓝旗)(今东三省)人,内阁帖写中书出身。乾隆四十二年(1777)任榆林知府。

  54.华夷天堑

  上款:万历癸丑仲夏之吉

  下款:河东刘敏宽题

  11.4m×4.4m,行书阴刻。万历四十一年(1613)题刻,迄今已有396年的历史。

  刘敏宽,安邑人(今山西夏县人),进士出身,万历时出任延绥镇巡抚都御史。著有《延绥镇图说》。并写《镇北台》诗一首:重镇秋声霁色开,巡行不是为登台。千山远向云霄列,一水还从沙漠来。戌阁崔嵬天阙近,塞垣缭绕地维回。凭高极目狼烟靖,恍是逍遥阆苑隈。

  55.雄镇三秦

  4.0m×2.0m,行书阳刻(时间、题刻人不详)。

  56.百二雄关

  3.8m×1.9m,行楷阳刻(时间、题刻人不详)。

  57.屏藩是寄

  3.9m×2.1m,楷书阳刻(时间、题刻人不详)。

  58.山水清音

  3.7m×1.2m,楷书阴刻(时间、题刻人不详)。

  59.竞秀争流

  落款:乾隆丙申夏日,观察使者燕山许宗智题

  7.36m×2.24m,字1.0m×0.88m,小字0.2m×0.2m,行书阳刻。乾隆四十一年(1776)题刻,迄今已有233年的历史。

  许宗智,顺天宛平人(今北京市),生员出身。乾隆二十七年(1762)任延榆绥道兵备。

  60.襟山带河

  上款:康熙元年岁次壬寅孟秋吉旦

  8.2m×3.9m,楷书阴阳刻。康熙元年(1662)题刻(题刻人不详),迄今已有347年的历史。

  61.列屏云塞

  上款:乾隆辛丑初夏

  7.44m×2.36m,行书阴阳刻。乾隆四十六年(1781)题刻(题刻人不详),迄今已有228年的历史。

  62.安内攘外

  13.5m×4.5m,楷书阴刻(题刻时间、题刻人不详)。

  63.带砺雄图

  上款:万历□亥年六月之吉

  8.7m×2.05m,行楷阴刻。题刻人不详,迄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

  64.禹迹摩崖

  上款:康熙癸亥季□

  下款:古越胡士远题

  8.7m×2.35m,字1.5m×2.2m,行书阴刻。康熙二十二年(1683)题刻,迄今已有326年的历史。

  65.塞北天险

  上款:康熙贰拾贰年岁次癸亥仲春

  下款:延绥镇地方副总兵长安胡□臣题

  8.8m×2.3m,字1.6m×2.18m,行书阴刻。康熙二十二年(1683)题刻,迄今已有326年的历史。

  38

  66.雄吞边际

  上款:康熙二十二年岁癸亥六月上浣

  8.6m×2.6m,字1.9m×1.9m,楷书阴刻。康熙二十二年(1683)题刻(题刻人不详),迄今已有326年的历史。

  67.白云初晴如月之曙,黄唐在独与古为新(左宗棠)

  68.安得奇才都识面,每成佳句必惊人(贺寿慈)

  69.吴大澄题

  积善世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董仲舒)。为治不在多言顾力行何耳(申公)。明者见远于未萌知者避免于无形(司马相如)。公卿大臣当用有经述明于大谊者(霍光)。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无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汉室帝)。狱者天下之大命也(路温舒)。有阴息者必飨,其乐以及子孙(夏侯胜)。贤而多财损其志愚而多财益其过(疏光)。凡治道去其泰甚者耳(黄霸)。律设大法礼顺人情(卓茂)。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马援)。常观富贵之家禄位重叠犹再实之术其根必伤(马太后)。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第五伦)。国以简贤为务,贤以孝行为先,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忠孝之人持心近厚,锻炼之吏持心近薄(韦彪)。安静之吏悃幅无华,日计不足月计有余,以□为察,以刻为明,以轻为息,以重为威,四者或兴则下有怨心(肃宗诏)。说经者传先师之言非从已出(鲁丕)。感名之下其实难副(李因)。表曲者景必□泉清者□□洁(李因)。嫁娶之礼俭则婚者以时矣丧之礼纪□终者掩藏矣(马融)。忿恚可忍县官不可□经师易□人师难遭(魏昭)

  清光绪纪□岁次乙亥夏六月吉陕甘学翰林院编修吴县吴大徵书。

  清卿学使工篆隶直□中郎之室校士,来榆乐此山水书屏四幅,用镇山门为勒诸石室,以待后之善,学者楚南刘厚基谨跋。

  清光绪乙亥年即光绪元年(1875)题刻,迄今已有134年的历史。

  (以上均为榆阳区文物管理所收藏)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