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一、雕塑之龙

雕塑为造型艺术之一种。崇龙民族出于崇敬龙和祈求龙神保护之心理,遂产生雕刻、塑造龙形象的造型艺术。古代人们在玉器、铜器、石料、瓦当、砖块、木料等材料上雕刻各种龙的艺术形象;在铸造青铜器、铜镜时塑以龙的模型;以土、石块、卵石、蚌壳等物质塑造龙的形象。在中国历史上,雕塑之龙丰富多彩,千姿百态。

(一)玉雕龙纹

雕刻之龙有多种。从目前的资料来看,玉龙是最早的雕刻之龙。

我们所见到的玉器上的龙,只有两种:一种是把一块玉雕成龙形,大的叫“珑”,主要用于求雨;小的叫“龙纹佩”,主要用于人体装饰。传世古玉,有雕龙纹的玉,也有雕龙形之玉。

“珑”主要用于祈求雨水。《说文》:“珑,祷旱瑞玉,为龙文。”《杨慎外集》也说:“珑,祷旱瑞玉,刻为龙文。”

玉龙在新石器时代便已存在,目前出土的主要有两件,均在辽河流域。前已述及,1971年春,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社员在村北山冈造林时,从地表以下50-60厘米深处挖出一件大型龙形玉器――玉龙。1988年,翁牛特旗广德公乡黄谷屯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第二件龙形玉,时代比第一条玉龙略早,其造型基本上与前者相同。

孙守道对三星他拉玉龙作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他将三星他拉玉龙与商代玉龙,特别是与妇好墓玉龙作比较,认为两者的差异有如下10个方面:

(1)商玉龙多有角有耳;而三星他拉玉龙无角无耳。

(2)商玉龙背上多起脊,无鬣;而三星他拉玉龙不起脊,却有鬣飘扬高举。

(3)商玉龙额上正中常有一菱形纹;而三星他拉玉龙却刻有罕见的方格网状纹。

(4)商玉龙有眼有睛,多呈臣字形;而三星他拉玉龙则有眼无睛,眼呈梭形。

(5)商玉龙鼻端多呈尖圆形,如妇好墓408号玉龙;而三星他拉玉龙则截平,刻并列鼻孔二。

(6)商玉龙口张齿露,似虎;而三星他拉玉龙口闭吻长,似豕。

(7)商玉龙颚下无特殊纹样,而三星他拉玉龙饰方格网状纹。

(8)商玉龙身尾满刻菱形或“凹”形鳞纹;而三星他拉玉龙全身光素无纹。

(9)商玉龙如有足爪,常为上肢的二足爪;而三星他拉玉龙无足无爪。

(10)商玉龙的龙体一般多扁平或作方菱形;而三星他拉玉龙为椭圆形。

孙守道还在雕刻风格、表现手法、加工技术等方面与夏商的玉器进行比较,认为三星他拉玉龙艺术风格较为原始:

(1)商代以及二里头玉雕的表面,多平面浮起;而此玉龙,尤其是鬣部,平而下凹,有似沟槽。这种手法,在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商文化玉雕中偶尔见之。

(2)以往所见的龙的纹样多勾彻而成,勾线常双道;而三星他拉玉龙首上的方格纹,只勾无彻,勾线为单道。

(3)夏商玉器一般通体滑润,抛光度高,有的莹亮可鉴;而三星他拉玉龙的研磨抛光程度相对差一些。若放大观察,可清楚地看到此点。

(4)夏商玉器的穿孔,已多用管钻;而三星他拉玉龙背部一孔是对穿?钻而成,与新石器时代那种环形或有孔石器的穿孔并无二致。

商代的玉龙出土较多,其形状与新石器红山文化玉龙略有不同,其特点是身形较短、较壮,体态弯曲,多为“C”形,有的玉龙身上有背鳍。商代的玉龙,有四个特征:

(1)龙身不如蛇那样细长,比一般的兽还要短;

(2)龙形厚实古朴,线条简拙粗犷,一般作环曲状造形;

(3)龙的头部和尾部靠得很近,有时甚至相接。头部的眼额微微隆起,圆形环耳,浮雕圆眼,下颌前伸;尾部多呈尖角形;

(4)早期的玉龙无角,商代中期和晚期才出现蘑菇形角;

(5)较早的玉龙无足,较晚的有足,且多为一足;

(6)玉龙身上刻有雷纹、云纹或斜方格纹;

(7)商代晚期的玉龙背部出现脊齿形。

周代早期的玉龙,与商代玉龙的风格基本相同。至周代中晚期,玉龙有所变化,其主要区别有:

(1)龙的身形,西周之龙,要比商代为长;

(2)商代的龙纹,尾如小刀的比较多,西周则不多见;

(3)西周的龙纹,背上加齿的比较多,商代较少;

(4)西周的龙纹,身上的纹饰,比商代的玉器为复杂;

(5)西周的龙纹,渐渐地不注意角纹,到了东周,角变成耳形。

至战国时代,玉龙变化更大,“S”形的玉龙出现。其特点是:

(1)龙体呈长曲状,有的为回首龙,呈倒“S”形,活泼自如;

(2)龙身纹饰采用谷纹或云纹的最多,是古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意愿,此外还有毛羽纹、网纹、丝束纹等;

(3)龙口上唇长,下唇短,有的上下唇平齐,有的变成斧形;

(4)角用云纹,像耳而不像角。

汉代以后,玉器上的龙,两只角好像珊瑚枝,后面还附有像马鬃的纹饰,口下有髯,口上有两根长须。至明清两代,玉龙形象完全与蛇相似了。

(二)铜铸龙纹

铜铸龙纹最早出现在青铜器上。商代青铜器上的龙纹多为夔龙。根据传说,夔龙即一足龙。夔龙形象在青铜器中十分普遍,它是根据青铜器的特定部位来取形的,其形象一般采用简单的线条表示,或作爬行状,或作蜷曲状,伸卷自如,有的呈倒“S”形,龙尾弯曲上卷,额顶有角,躯下有足。龙的造型规则而古朴,形式生动而富有力量。龙纹宛如几何图案,洗练而优美。

西周早期,青铜器上的龙纹依然流行,且颇富新意。不少龙纹为几何形纹样,以方形的云雷纹组成。古代艺术家以直线和曲线的对比统一的形式美法则,创造了抽象化的艺术组合体。

西周中期,青铜器出现简朴的趋势,兽面纹逐渐消失,而夔龙纹的应用逐渐增多,形态和结构发生变化。一些夔龙纹作回首反顾形象,学术界称这种回首夔龙为“顾龙”。

另有一些夔龙,头前的长鼻反卷,身躯蜷曲,学术界称其为“蜷身夔龙”。夔龙身尾多环蜷曲,张嘴瞪眼,上唇和下唇都作圆勾状反卷,伸爪似作爬行之状。在制作技法上,它以浮雕的形式铸成,四周空间用较为规则的云雷纹相衬托,主次分明,粗细适宜,层次清晰,配置得当。

西周中期以后,青铜器上出现蛟龙纹。龙身状如环带,多龙相交,或三龙,或四龙,或五龙,相互穿插,造型优美庄重,恰到好处。蛟龙纹的出现,是西周青铜龙纹的一大发展。

春秋战国之后,随着铁器普遍使用,许多青铜用具为铁器所取代。铜器上的龙纹主要表现在铜镜等器物上。

(三)石刻龙纹

石刻龙纹于西汉晚期出现在石室墓中,至东汉盛极一时。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发掘的汉代画像石墓有近百座,山东、河南、四川、陕西、山西等都有汉代画像石出土。青龙与朱雀等祥瑞动物和伏羲、女娲等形象一样,是画像石中的主要题材之一。其中河南南阳的画像石墓、密县的打虎亭汉墓、山东沂南的画像石墓、江苏徐州的画像石墓等较为典型。

汉代石画像中的龙形象,以石为纸,以刀代笔,把雕刻与绘画有机地结合起来,展示龙的形象。雕刻的手法较丰富,有的用阴线刻,龙形象全部用阴刻线条来表现;有的用凹面刻,把龙形象轮廓刻入凹入的平面,再以阴线刻画;有的是用减地平面阴刻,使龙形象呈平面凸起,局部再用阴线镌刻。此外还有浅浮雕、高浮雕和透雕等。

河南南阳县十里铺出土的东汉画像石中的应龙,造形独特,粗犷豪放,雄浑传神,状如奔驰。龙头高昂,大口张开,大眼圆瞪,龙颈细而弯,龙身粗而呈波浪形,龙翼张开,作欲腾飞状。

东汉画像石中的另一应龙,呈腾空状,前两爪腾起,举肢奋击,弯弯的龙身高高竖立,马鬃式的背鳍竖起,气势磅礴,苍劲雄伟,如同横空出世的巨龙。整个雕刻刀法娴熟,豪放古朴,独具神韵。

总的来说,汉代石刻龙纹,粗犷豪放,刻法夸张,以形写神,想象力强,充满时代气息和民族精神,反映汉代石刻艺术大师的宽阔气魄和高超艺术。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中西交往频繁,文化交会,相互采借和吸收。与此同时,佛教东传,佛教中龙的艺术也随之传入,并与中国原有的龙艺术结合在一起。此后的龙形象,由于受佛教文化的影响,与汉代之前的龙形象有所不同,雕刻精细,结构清晰。龙形象富丽雍容,婉雅俊逸,气韵生动。龙的职责也有所变化。由于佛教中的龙具有守护的职能,这一职能也传入中国,在一些石墓中的龙,担负起守护的职责。石刻艺术也表现了这一内涵,龙形象刻画得威武雄健。

苍龙南北朝时期的四方神中的石刻青龙,龙首昂挺,龙颈弯曲,四肢矫健,奔驰如飞,龙尾高扬。唐代墓志上的石刻龙纹,呈走兽形,张开大嘴,喷云吐雾,四肢如兽。

龙形象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变化,至宋代基本定型,走兽形的龙已很少见。明清两朝继承宋代龙的风格,各种形式的龙都已标准化。故宫中的各种石刻龙,明十三陵中的龙,形状均大同小异。

(四)堆塑龙纹

堆塑龙纹主要指以石块、蚌壳或土等塑造龙的形象,用以求雨巫术仪式。

如前所述,在新石器时代出土的龙中,最早的是用石块或卵石和蚌壳堆塑的龙,如辽宁新查海遗址1994-1995年间出土的一条距今七八千年的兴隆洼文化石块堆塑龙,1987-1988年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距今约6000年的蚌壳龙,1993年6月在黄梅县白湖乡张城村焦墩遗址出土的距今5000-6000年用卵石摆塑的一条巨龙。

土龙是用土塑造或制作的龙,在新石器时代是否存在?目前无确凿的证据。新石器时代人们已开始塑造石块龙、卵石龙和蚌壳龙,大概也会塑造土龙,只是由于土龙难以保存下来而已。

塑造土龙求雨,是上古时代的一种较为普遍的巫术形式。《淮南子?说林训》:“旱则修土龙。”《论衡?乱龙篇》:“夫土虎不能致风,土龙安能而致雨。”这说明上古时代造土龙求雨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因设土龙求雨,故又称土龙为“龙媒”。古人有诗云:“临河沉璧玉,夹道画龙媒。”此外,古代还有专门祭土龙文,《文苑英华》卷九五五《崇土龙文》称:“阳骄阴伏,女魃作孽;孟夏不雨,至于是月;后土将干,百谷恐竭。天道下济,龙德正中;宜其甘雨,亦详其见。日岁与时,俾和而丰;胡屯其膏,物乃殄瘁。民用艰食,神将之祀;岂天不仁,岂龙不智。盍正直以是辅,悯云汉于下土;诏列缺使举火,命商羊以鼓舞。嗡兮,为云霈兮为雨,渗我黄土击毛之,取我黍稷而膏之;俾尔稼如茨,俾尔穗如坻,实藏为盛为粢。无贻龙羞,俾神我欺。尚飨。”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