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载歌载舞的战争--虎钮錞于

  地震后的惊现

  20世纪20年代的一天,日本关东地区像往常一样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突然,一向沉稳的大地瞬间暴躁起来,伴随着一阵轰轰隆隆的响声,大地开始剧烈的上下抖动起来--地震来了。人们呼喊着四处逃窜。一排排简易的木屋经受不住这样的震颤,开始摇晃、倒塌。这就是著名的日本关东地震。

  虎钮錞于

  这次地震引起的大火烧毁了东京地区的大部分房屋,位于东京上野公园的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虽然幸存了下来,但损失惨重。

  地震后的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百废待兴,人们对于毁于地震的文物扼腕,同时也对幸存的文物进行清理、整修。一日,博物馆的文物保管员正在库房清理收藏的中国文物--巧妙传神的书画、精致玲珑的玉器、色彩绚丽的瓷器以及古朴厚重的青铜器,蔚为大观的藏品令保管员目不暇接、惊叹不已。正在这时,一名文物保管员双手抱着一只大箱子走了进来。他把箱子打开,里面是一件造型奇特的青铜器。这件青铜器椭圆盘首,肩部突出,腹部向下收缩,作椭圆柱形,中空,顶部中央铸有一只老虎,虎的耳目清晰,张口露齿,尾巴微翘,末端卷曲,造型栩栩如生。这是东京国立博物馆刚刚征集来的一件中国青铜器文物。几个保管员看着这件青铜器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原来,此时的东京国立博物馆时值地震后的重修阶段,这里的所有文物都要重新登记造册。那么,这件奇怪的青铜器到底应该归属于哪一类呢?是盛酒器?贮贝器?还是中国古代用来罩住人头的一种刑具呢?种种推测似乎都有合理之处,都有可能成为正确的答案,但是,哪个才是最终的答案呢?这一问题,成为了东京国立博物馆长时间以来的一个谜团。也许,人们应当想到要回到这件文物的故乡中去寻找答案。

  20多年后的1949年,在中国的湘西、重庆等地相继出土了许多和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的这件造型相仿的青铜器。经我国专家鉴定,这些青铜器并不是中原地区的器物。那么他们的家乡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关于它的故事还要从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说起。

  载歌载舞胜兵戎

  大约四千年前,在今天中国的四川、湖北一带,有一个地域广阔、物产丰富的国家--巴国。巴国的东面是强大的楚国,北面是雄踞关中的秦国。秦楚两国都是当时非常强大的国家。因此,他们都想吞并巴国,以扩充自己的实力。面对即将到来的战事,巴国上下人心惶惶。然而,面对如此紧要的关头,巴国的首领却似乎无动于衷,依旧夜夜笙歌,吟诗作乐,一副成竹在胸的架势。难道说,并不强大的巴国首领有什么出奇制胜的法宝?

  花开并蒂,各表一枝,再说这边的楚国首领。这楚王是个疑心非常重的人,他觉得巴国首领的举动十分的怪异、蹊跷,便派亲信潜伏到巴国去察看动静、打探虚实。其结果一如之前所见--一连几天巴国上下非但没有一丝演兵屯粮的迹象,巴国的首领还依旧是那样的贪恋酒色,一副荒淫无道的样子。而巴国的百姓背地里却是怨声载道,咒骂首领是一个无德无能的人。密探回到楚国将这一情况告知楚王,楚王听后十分高兴,并且也放下了戒心。

  然而,令楚国人没有想到的是,就在巴国首领酒肉淫乐的同时,巴国的手工匠们接到了一个秘密任务,就是要连日赶制一批造型奇特的青铜器。这批青铜器每一只都是椭圆盘首,顶部中央还铸有一只虎形装饰物,那虎形装饰呲牙咧嘴、横眉竖眼,使人见之生畏,不寒而栗。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虎钮錞于。一个月后,1000只虎钮錞于全部制作完毕。与此同时,巴国的首领也收到了楚王的檄文。

  终于,到了巴楚两国正式交战的日子。两军来到约定的地点,远远望去,楚国的军队浩浩荡荡,烽烟四起。依据这一形势,似乎楚国胜券在握了。就当楚军统帅暗自欣喜的时候,突然间,平地一声惊雷,响声动彻天地。只见巴国的大军在战场上迅速移动,接着,千余巴国士兵开始用力敲击一种神秘的乐器。在这种乐器的伴奏下,巴国人,在战场上载歌载舞,声势震天。并且,军队还能根据这件乐器发出的不同声响而进退、变换阵型,再伴以脚步节奏声、口中吼叫声,组成节奏强烈的混合声响。楚国的大军听到巴国军队中发出的这种奇怪而又震撼的声响,气势大减。而巴国人却一鼓作气,势如破竹。这种兼有巫术和鼓舞士气等多重作用的能震慑敌人的战舞和音乐,使得巴国人最终在战场上击退了楚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巴国官兵在战场上使用的这种神秘的乐器就是錞于。

  中国学者的解释

  根据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研究员介绍,錞于是出现在中国古代春秋时期,并盛行于战国和汉代时期的一种青铜打击乐器。由于这种乐器的顶部往往有一个供悬挂用的铜钮,并且这种钮多做成立雕的虎形,所以,一般被称为“虎钮錞于”。就这样,今天的虎钮錞于和它的传奇故事将中国古代巴族骁勇善战的历史、有勇有谋的特性完好的展示在了世人的面前。

  现在,当人们驻足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展柜前,看到这件来自中国的虎钮錞于,想象着敲击这件古老中国的乐器,眼前浮现出古代巴族人在战场上载歌载舞、英勇奋战的情景,仿佛一下子穿越到了几千年前神秘的东方古国。

  一件小小的青铜器竟蕴涵着这么多的历史文化,使我们不得不惊叹于祖先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但可惜的是,虎钮錞于这种乐器在我国南北朝时期就消失了。也正因为这样,珍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这件虎钮錞于才显得更加的弥足珍贵。

  品物赏宝

  虎钮錞于近照通高:40厘米

  年代:战国(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

  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简介:錞于是古代的打击乐器,始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战国至西汉前期,在长江流域及华南、西南地区都有发现,其中以巴人故地发现最为集中,成为巴文化最具特征性的青铜乐器。也多用于军阵和祭祀享用,在文献记载中常与鼓配合,用于战斗中指挥进退,也用于祭祀和宴享中。形似椭圆筒,上大下小,顶上有纽,早期纽甚小,晚期的(战国时)钮多作虎形,故常有虎纽錞于之称。用时系绳于纽垂直悬挂,敲击其腹部。

  相关链接

  我国发掘出的錞于

  1989年夏,万州甘宁乡发大水,一件錞于从红旗水库泄洪道巨石缝中被发现,由万州博物馆收藏。2005年6月,调集到重庆的中国三峡博物馆,目前陈列在“远古巴渝-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展厅。

  万州出土錞于 现存于中国三峡博物馆的这件錞于高68cm,上径36cm,底径28cm,重30公斤,属战国晚期的巴人作品,其通体完整,音质优良,造型厚重,形体特大,有“錞于王”之誉,是该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其上部的钮作虎形,栩栩如生,不怒而威;虎腿以漩纹勾画出神物特征,是巴人虎崇拜的又一重要例证。虎钮的周围,分布着五组“图语”:椎髻人面、羽人击鼓与独木舟、鱼与勾连云纹、手心纹、神鸟与四蒂纹。这些图语对研究巴文化是极为重要的资料,其中羽人击鼓与独木舟已经被选取为重庆的中国三峡博物馆外墙浮雕的中心图案。

  巴国与于的传说

  巴国巴国玉图腾

  (高26.5厘米,宽35厘米,厚6厘米)是先秦时期分布在今天湖北、重庆、四川境内的一个王国,2000多年前神秘地消失。前不久,四川罗家坝遗址的33号墓,考古队发掘出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一大批文物,经初步鉴定,其中的鼎、缶和盉等为国家一级珍宝,这在全国已发现的所有巴文化遗址中是规格最高的。专家推测,这座古墓可能是巴国王陵的豪华墓葬,这个墓葬就是考古学家数十年来苦苦寻找的巴人王陵,这一重大发现引起了考古界和历史界的震动。罗家坝遗址被发掘后,古代巴人主要生活区域被重新定义,为揭开巴人消亡之谜提供了重要依据。

  巴人是生活在长江上游的中国最古老的先民集团,但由于他们只是一个松散的部族联合体,迁徒流动性很大。后来又形成了廪君族与板木盾蛮两大部族体系,在统治者以夷制夷政策下,很难形成政权体系,所以,尽管他们人口多,活动领域宽,但仍是一个弱小的西南少数民族。尤其是生活在鄂西、川东峡江两岸的谷地和山坡上的巴人,以采集、渔猎为生,经济文化较之中原远远落后,分散的居住方式决定了它们的组织结构松散,难以形成强大的整体,因而在邻近民族的侵凌下向东迁徙。

  錞于上的虎钮应与巴民族的历史传说有关。《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载:“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廪君为巴族祖先,唐人樊绰《蛮书》卷十说:“巴氏祭其祖,击鼓而祭,白虎之后也。”古代巴族崇拜白虎,白虎应当就是巴族的“图腾”。

  随葬有錞于的巴人墓,一般都是部落酋长等较有身份的人物。1972年,四川省博物馆、重庆市博物馆及涪陵县文化馆在涪陵小田溪清理和发掘了三座墓葬。其中2号墓除出土巴文铜器外,又出土虎钮錞于一件,铜钲一件。这说明墓主人应拥有他所号令的士众,应是巴部族的一个酋长,钲上有两个“王”字,可能表示他在巴部族内还是称王的。

  根据传说,古代巴民族军士“天性劲勇”,英勇善战,錞于所发“清响良久”、“声震如雷”的乐音,正是巴民族军士这一特点的印证。

  有关于的记载

  关于錞于,《周礼地官》载,“以金錞和鼓。”郑玄注:“錞,錞于也。”《国语晋语》卷十一(赵宣子曰):“战以錞于,丁宁,儆其民也。”韦昭注:“錞于形如碓头,与鼓角相和。”形状“圜如碓头,大上小下”近似桶形。錞于顶部中央铸有虎形钮,虎形仰头张嘴,倨牙翘尾。《左传昭公九年》有:“巴、濮、楚、邓,吾南土也”的话,说明西周时期巴与楚是周王朝南方两个势力相差不远的民族或地区。进入春秋以后,巴人的活动地域逐渐归入楚境,巴民族的一部分留居楚国,并与楚民族不断融合;另一部分逐渐向四川盆地迁移,慢慢与那里的蜀民族融合。战国时期,巴民族是楚国境内的主要民族之一。楚国中心地带的考古发现中,常有巴民族标志的文物出土。

  宋洪迈《容斋续笔》卷11载:“淳熙十四年(1187年),澧州慈利县周赧王墓旁五里山摧,盖古冢也。其中藏器物甚多,予甥余玠宰是邑,得一錞,高一尺三寸……虎钮高一寸二分,阔一寸一分,并尾长五寸五分,重十三斤。”

  日本关东地震

  1923年9月1日近中午时分,日本主岛本州相模湾海底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几分钟内,往北约80千米的东京和横滨市的许多建筑物都成了一片瓦砾。

  关东地震资料图 在东京,许多家庭正在他们传统的炭炉上烧饭。地震使炉灶翻倒,引起了大火。火势从城市的木房屋蔓延开来。家家户户惊恐出逃,接着人们发现自己已被困在火墙与隅田川之间。蔓延的大火迫使他们跳入河中,数以百计的人淹死在河里。

  第二个灾祸接踵而至--海啸从海洋席卷而来。几乎有70万住家毁坏或严重受损,死亡人数达到13万。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