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百科全书的鼻祖--《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是我国古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百科类书,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全书共22877卷,装成11095册,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可谓“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被世人誉为中国古代最为成熟、最为杰出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比法国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和著名的《大英百科全书》成书年代早300多年。因此,《永乐大典》不仅在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名声显赫,在世界文化史上也享有崇高的地位。成书过程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命翰林院学士解缙、太子少保姚广孝为监修,编纂一部大型类书,用以系统地收集天下古今书籍,以便于查考。历时四年,先后“供事编辑者三千余人”,至公元1408年冬,《永乐大典》编写工作全部完成。

  《永乐大典》汇集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余种古书典籍,除了著名的经史子集四部,还包括哲学、文学、历史、地理、宗教、医卜等各类著作,包罗万象。所辑录书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具有珍贵的文献资料价值,被人们称为“辑佚明初以前珍本秘籍的宝库”。

  《永乐大典》不仅篇幅巨大,收集广泛,而且缮写工整,书中的文字全部用毛笔以楷书写成,每半页八行,大字占一行,小字抄成双行,每行28个字;《永乐大典》中还绘有许多精致的插图,山川地形都以白描手法绘制图形,形态逼真。书为硬裱书面,由粗黄布包着,典雅庄重,被中外专家学者誉为有史以来世界上罕见的珍品。

  《永乐大典》的编排方式非常科学,有点类似于今天字典的拼音检字法,只是当时依据的是明朝的《洪武正韵》。其体例是“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也就是说,每个韵目下有很多单字,每个单字下分列与之相关的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及诗文词曲等各方面的内容。其体例编排非常便于检索。

  不能保存的历史

  《永乐大典》于永乐六年编修完成,被收藏于南京的文渊阁。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也将《永乐大典》带到了京城,收藏在皇宫内的文渊阁。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宫中火灾,火势危及文渊阁。火灾之后,嘉靖皇帝萌生了将《永乐大典》再抄一部副本另外保存的念头。重录副本直到隆庆元年(1567年)方告完成,与永乐正本的格式、装帧完全一致。随后永乐正本被移回文渊阁,明亡之后下落不明。

  现在《永乐大典》存世仅百之三四,学术界一般认为,大批书毁于明清之际的战火,也有人提出可能作为嘉靖皇帝殉葬品埋入永陵,真实情况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据专家分析比较可靠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一、嘉靖副本先是存放在故宫东南的皇家档案库皇史宬,到清朝雍正年间,又移贮到天安门以南的翰林院敬一亭。

  二、因为官吏的窃取,英法联军的盗购,八国联军的焚掠。这些书屡遭厄运,最后散佚甚巨。

  三、康熙年间,在皇史宬发现了嘉靖副本,已佚不少。乾隆三十七年修篡《四库全书》时,曾清查嘉靖抄本,发现已缺失2422卷,1000余册。

  四、嘉庆、道光年间修《全唐文》和《大清统一志》时,被翰林院官员又偷盗出100余册。

  五、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北京,翰林院遭到破坏和抢劫,丢失《大典》不计其数。尤以英军抢掠最多,作为战利品运回本国。此后一些利欲熏心的官吏偷盗《大典》后,“密迩各使馆”以10两银子1册售与洋人。

  六、光绪元年(1875年)清理《大典》时,仅存5000余册。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仅仅20年就只剩下800余册。

  七、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六月,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东交民巷成为战场,藏书四散。侵略者对《大典》肆意抢掠,甚至用它们代替砖块,构筑工事,《大典》几乎全部遭到焚毁,幸存的或被侵略者作为战利品劫掠而走,或被国内一些懂得此书价值的捡拾走。

  八、宣统元年(1908年)筹建京师图书馆时,只剩下64册了。

  到1959年为止,收集到《永乐大典》原本两百一十五册,加上复制副本等,共得七百三十卷,今天国内所幸存者有1960年中华书局影印的《永乐大典》730卷,加上后来从世界各地征集的65卷,共计795卷。

  分散异地的国宝

  《永乐大典》残本星散于世界各地公私藏家之手,据统计,目前散落在7个国家的30多个单位和个人手中,大约有400册,800余卷。

  收藏单位包括: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台湾中央图书馆、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日本国会图书馆、日本东洋文库、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日本三理图书馆、日本静培堂文库、日本斯道文训、日本大阪府立图书馆、日本武田长兵卫、日本石黑传六、日本小川广己、英国图书馆、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英国伦敦大学东方语言学校、英国剑桥大学、英国马登、德国汉堡大学图书馆、德国科隆大学图书馆、德国柏林人种博物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美国康奈大学、美国波士顿图书馆、越南河内法国远东学院、韩国旧京李王职文库等。

  中国国家图书馆现拥有221册(包括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60册),居世界各处收藏之首。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永乐大典》加起来,不到原书的百分之四!

  正本之谜

  几百年来,人们为寻找这部珍籍,动用了不少人力财力,在明末清初之前就已成为中国文化史、书籍史上最大的,也是最不可解的谜团。11095册正本至今一卷也没有发现,并且其下落也一直不见准确的记载。码放约有40多立方米的这么大一部书,怎么会无声无息的消失了呢?

  版本

  《永乐大典》有两个版本。人们习惯于把永乐年间的第一个版本称为正本,把嘉靖年间的重录本称为副本。目前全世界所能见到的《永乐大典》都有一些共同特征:每本书的书后都注明了当时的重录官员,而这些官员全都是明朝嘉靖皇帝时期的官员,也就是说,目前所能见到的都是明嘉靖副本。

  嘉靖与《永乐大典》的关系

  《明世宗实录》中,有这样一段关于《永乐大典》的记载:上(按:嘉靖)初年,好古礼文之事,时取探讨,殊宝爱之。

  《明实录》等大量文献记载的确切史实指出,《永乐大典》是嘉靖帝“殊宝”爱之的珍品。他登基以来,更将其作为必备的参考经典,并时常在朝廷上引用。嘉靖三十六年宫中意外失火,嘉靖立即命左右登上文楼,抢运出《大典》,一夜中竟下谕三四次,焦急失态,足见《大典》在他心中的分量。

  正本最后出现的时间

  《永乐大典》正本最后的出现时间正是在嘉靖的丧葬期间,在《明实录》中有关嘉靖丧葬和《永乐大典》重录两件事的大量记载中:

  “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7年)十二月十四日(庚子),嘉靖帝崩,年六十,在位四十五年。”“三月十七日(壬申),嘉靖帝入葬永陵。”

  “四月十五日(戊戌),隆庆帝赏赐重录《永乐大典》成者。”表明嘉靖皇帝是在死后三个月才下葬,此时已经到了隆庆元年三月。而新皇帝表彰抄写人员的日期是在隆庆元年四月,但这是表彰日期,抄录完成日期应该更早。这样看来,嘉靖皇帝下葬和副本重录完成在时间上基本一致。

  而从此时起,《永乐大典》正本的去处就音信渺然。

  “两处收藏”是什么意思?

  当年徐阶向嘉靖奏明,重录不可能很快完成,只能“对本抄写”。嘉靖则明确强调,“重录”是为“两处收藏”。

  “两处收藏”是否暗示着什么呢?嘉靖的丧葬与正本的失踪如此巧合,这难道真的是某种巧合吗?中国古代皇朝修典既成,在大肆张扬进呈褒奖的同时,必然会记载该书典藏于何处,并在官修书目中著录,以彪炳皇恩浩荡。这已是历代皇帝修典的定式。《永乐大典》的重录却没有这样做,成为仅有的特例。这是为什么?

  《明实录》,记载《永乐大典》的部分,是《明实录》中少有的长篇大论,可偏偏没有提及《永乐大典》正、副二本分藏在什么地方。

  永陵

  历时12年建成的永陵是十三陵中仅次于长陵的一座陵寝,建于明代国力最强盛的时期。建永陵时,嘉靖还大规模地修葺了先人的七座陵寝。嘉靖皇帝修建如此大规模的永陵,是否在环境上对珍藏《大典》正本作了充分的考虑呢?

  按照《永乐大典》总体积达40立方米这样巨大的物体来说,运用遥感技术结合磁力探测等物理勘探方式是可以勘查出其空间位置的,但要确定是不是图书典籍,目前还难以做到,因为纸制品目前还未发现形成一种专门的信号。如果将其装入金属或木质器物中加以外保护,则也可勘测。目前从记载来看,《永乐大典》收录的书籍中采用了朱砂等矿物质作书写原料,由于朱砂具有放射性,是可以勘测出来的,但问题是《大典》究竟采用了多少朱砂?

  如果勘测准确的话,则可以采用密闭式法,即使用个人供氧的方法,在不透风的情况下进入地宫,采用扫描方式,将《大典》数字化后,仍将《大典》放在永陵地宫内保存,保持原状不变。

  当然,《永乐大典》正本是否做了嘉靖皇帝的陪葬物,在打开永陵地宫之前,只能是一个合理的推想。

  回流与中外收藏

  一、1919年,在当时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任科长鲁迅先生的建议与努力下,劫后余生的64册《永乐大典》中的60册,交由北平图书馆收藏。这是入藏北平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的第一批《永乐大典》。

  此后,《永乐大典》的收藏工作从未停止过。到1934年,馆藏《永乐大典》的数量已达93册。抗战时期,困居在上海的郑振铎先生仍不停地出入书肆,寻找善本,国家图书馆当时的袁同礼馆长也四处筹措购书经费,那段时间收集的善本中有两册《永乐大典》。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苏联、德国等国将收藏的《永乐大典》归还中国,国内一些私人藏书家周叔弢、张元济、张季芗、金梁、徐伯郊、陈李蔼如、赵万里等纷纷将自己的私藏捐赠国家图书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周总理亲自过问相关事宜,原藏香港的4册《永乐大典》回到北京。1983年又从山东入藏一册。至此,国家图书馆馆共收藏《永乐大典》221册。

  二、田中庆太郎(1881-1951年,书肆文求堂主人)在20世纪20年代回忆说:“这部《永乐大典》是义和团事变后才从皇宫流出于外的。猜想,在事变中,住附近的人看到书阁罹火将烧失,很可能把其书册带到自家而藏起来。经过几年,这些书册慢慢面世。辛亥革命以后,罗叔言(罗振玉)来京都,通过董绶经(董康)输入10册左右。届时每个图书馆作为样板各种购买1册。当时其价格是每册150日元左右。我也每到北京时,时常购买,到1923年前后,一共买到大约20册。其中5、6册,卖给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洋文库也买莫利孙所藏的,可能总共有20几册。近来,不多见,但是价格大大提高,目前每册大约5、6000日元。这书也流出外国,比如英、美、法等国。我国所藏最多的是东洋文库,其他图书馆藏有的至多只1、2册而已。”

  日本东洋文库很早就开始收藏《永乐大典》。1920年以前从田中太郎手中购买了10册。1920年莫利孙逝世,变卖所藏《永乐大典》,1922年东洋文库购买了7册。经陆续购买,东洋文库目前共收藏《永乐大典》34册63卷。

  修补及出版

  2002年,在财政部、文化部的大力支持下,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修复中心对馆藏《永乐大典》进行了全面的修复。修复工作本着“整旧如旧”的原则进行。

  据介绍,《永乐大典》“非常幸运”,因为它使用的是皮纸,而国家图书馆保留着一批清代早期的“高丽纸”,用来修补《永乐大典》,无论从纸张的年代还是从纸张的纤维来说,都是非常合适的。同时,国图的工作人员跑遍了北京城的布店后,终于买到了与《永乐大典》封面材料接近的生丝。在装具上,国家财政拨款,制作了紫檀木的装具,使《永乐大典》的保存条件得到了改善。

  为了延长书籍寿命,此次修复替换了前人修复时使用的酸性纸板,根除了《永乐大典》书面的酸性物质。还创造性地运用掏补的方法修补书口等破损处,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永乐大典》的原貌。

  上世纪60年代以后,海峡两岸的中华书局和世界书局几度影印出版《大典》,几乎囊括了当时能够搜集到的世界各地的全部卷页。

  2008年4月中国国图“《永乐大典》编纂600周年国际研讨会”召开。任继愈馆长呼吁,国图首先将馆藏的161册依照原书的版式规格、纸张装帧仿真出版,希望世界各地藏书机构、收藏家群策群力,共襄盛举,拿出《永乐大典》原书,提供拍照、再版之用,使这一文化遗产重现于世,垂之永久。

  《永乐大典》电子版现已由日本凯希株式会社出品,北京创新力博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为其在中国大陆的总代理,在计算机上能进行全文检索,以便文史工作者的阅读和研究。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