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隔海望手足--铸客鼎

  藏于日本的中国瑰宝

  日本的首都东京是一座十分繁华的大都市,走在东京的街头,每个人都会被他的现代气息所感染,就在这鳞次栉比的高楼广厦间,坐落着日本的东京国立博物东京国立博物馆本馆馆。东京国立博物馆是日本最大的博物馆,他的宁谧和淡雅与周边的喧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走进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大门,迎面看到的是一幢两层小楼,这就是东京国立博物馆的本馆。本馆的两侧分别是东洋馆和庆表馆。其中,东洋馆共有10个展室,展室中陈列着许多来自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艺术珍品。这里收藏的中国文物有上万件之多,玉器、瓷器、唐三彩……应有尽有,琳琅满目。在这众多的艺术品中,有一只体形硕大的青铜大鼎格外吸引看客的目光。这只鼎的顶部有盖,圆口,鼓腹,下有三蹄足,足部上饰有浮雕兽面纹,颈侧有双耳,腹部一周还有凸起的圆箍。看上去稳重端庄。它的名字叫做“铸客鼎”。

  在中国,也有与这件青铜鼎模样十分相似的青铜大鼎,这就是收藏于中国安徽省博物馆的楚国时期的铸客鼎,人称楚王熊悍鼎。

  据资料显示,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所藏的这只铸客鼎与我国境内的熊悍鼎均出土于我国安徽省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的楚王墓。鼎上刻有铭文“铸客为集脀、造脀、鸣腋脀为之”。在史学界及考古界,所出土的青铜器多以铭文上前两个字来命名,因此,这件青铜器就被命名为“铸客鼎”。

  宝鼎“五缺一”

  铸客鼎铭文拓片 铸客鼎是战国时期,由楚幽王熊悍所铸造的青铜礼器。在他死后,他所铸造的众多青铜器都作为陪葬品与他的主人一同深眠于黄土之下。历经岁月的流逝,王朝的更迭,楚王墓的具体位置在哪,已经无人知晓了,人们也似乎忘记了这位本身就无所作为的国君。直到两千多年后,人们才开始又想起了他。

  1933年,安徽中部连降暴雨,致使这一地区发生了洪涝灾害,寿县也未能幸免。然而,洪水也给人们带来了意外的发现。

  洪水退后,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地区的农田大面积塌陷,塌陷之处隐隐露出部分神秘的器物。出于好奇,有几个胆子大的人决定下到坑里去查看详情。他们惊喜的发现,这里竟埋藏着一座拥有丰富文物的古代墓葬。

  很快,朱家集发现古墓的消息就传开了,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当地的豪绅听说后,感到有利可图,于是,便以救灾的名义组织人员赶往李三孤堆,对古墓进行盗掘。据记载,他们共盗掘出土了约4000多件青铜器和石器。不久,这批文物就流散到了京、津、沪等地的文物市场上。有一些还被辗转卖到了国外,现存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铸客鼎就是其中之一。

  在我国安徽省博物馆还收藏有四只铸客鼎,与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那只铸客鼎是亲兄弟,它们都出土于安徽省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的楚王墓葬。但是,安徽收藏的铸客鼎体形与日本所藏的铸客鼎相比,要大了很多。东京所藏的铸客鼎高53.4厘米,而安徽所藏的几只铸客鼎中,体形最大的一只高113厘米,重达400公斤,体积几乎是东京所藏铸客鼎的两倍。在目前中国出土的青铜器中,安徽所藏的这件青铜铸客鼎的体积和重量仅次于司母戊大鼎,是中国第二大青铜宝鼎。属于我国不可出境展览的64件国宝之一。日本的那件铸客鼎与之相比,只能是个小字辈了。

  但是,四个哥哥都在故乡,为什么只有弟弟沦落到异国他乡呢?原来,当年李三孤堆的楚王墓被发现后,当地的豪绅勾结不法文物商贩,打算把这些刚刚被盗掘出土的青铜器转手。但是,这最大的铸客鼎体形庞大,一时无法搬运,出土后就被安放在了距离墓葬不远的地方。恰好被当地政府发现了这批国之瑰宝。于是赶忙组织人力物力,将它们运到当时安徽省的省会安庆收藏起来。而最小的铸客鼎就没有那么幸运了。由于体积较小,出土后很快就被文物贩子转移,最终被不法商贩辗转拿到了国外。

  如今,这五只青铜铸客鼎兄弟只能隔海相望了。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铸客鼎作为馆藏的青铜重宝,每天都面对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在那里,它静静地向人们诉说着自己的前世今生,也默默地遥望着故乡和故乡的亲人们。

  五个兄弟藏于地下几千年无人知晓,重见天日后又遭遇分离。这五个兄弟就像是一个人的五根手指,被隔断的“小兄弟”记录的是那份哀思,那份战乱时的国殇。

  品物赏宝

  “名称”铸客鼎

  “年代”战国晚期(约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41年)

  “规格”通高53厘米,口径45.5厘米

  “流失时间”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出土地点”中国安徽省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

  “现藏地”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东洋馆

  “简介”铸客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东洋馆藏)鼎的腹部微弧,两侧有一对长方形附耳,三只蹄形足外撇。器盖上有一圆环和三个变形的鸟型钮。器中部环绕一周弦纹,腹上部装饰有细密变形的涡纹。仔细看,在鼎的器口、器盖、器身上共刻有66个字铭文,在灯光的映衬下散发着神秘的光彩。铸客鼎造型古朴浑厚,端庄厚重,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关链接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东京国立博物馆创立于1872年,是日本最早的博物馆。该博物馆位于日本国东京都台东区上野恩赐公园内,由本馆、表庆馆、东洋馆、平成馆、法隆寺宝物馆5个展览馆及资料馆组成。收藏品总数为11万件以上,其中包括日本国宝87件、重要文化财产610件。

  东洋馆

  东洋馆是1968年开放的新馆,设10个陈列室,分综合陈列、埃及艺术、西亚、东南亚艺术、中国艺术、朝鲜艺术和西域艺术等部门,展出日本以外的东方各国各地区的艺术品和考古遗物。其中,主要展出的是中国艺术品,占5个陈列室,展品有史前的石器和彩陶,商周的青铜器,汉代的陶器和画像石,魏晋南北朝的佛像,唐代的金银器和三彩,宋、元、明、清的瓷器和书画等,有些文物已被列为“国宝”级文物。

  楚王熊悍鼎

  楚王熊悍鼎属于战国晚期楚国青铜炊器,通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耳高36.5厘米,腹深52厘米,腹围290厘米,足高67厘米,重约400公斤。圆口,方唇,鼓腹,圆底,三蹄足。颈侧附双耳。腹饰一周突起的圆箍。箍上饰模印花纹,双耳和颈部外壁饰模印菱形几何纹,足根部饰浮雕旋楚王熊悍鼎腹部铭文涡纹。鼎口平沿刻铭文12字,刻铭开头即是“铸客”二字,故依惯例以开始二字名之,前足和腹下均刻有“安邦”二字吉语,又因此鼎在数千件楚器中最为雄伟,堪称楚王重器,特冠一“大”字,是现存周代以来最大最重的鼎。

  1933年,安徽省寿县发生楚王熊悍鼎足部铭文的洪水冲出了战国时期的古墓。后楚王熊悍鼎被当地富绅盗掘出来。但由于器物庞大笨重,一时难以搬运,所幸被当地政府发现,运到当时的省会安庆收藏。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大鼎被运送到大后方的四川避难,抗战胜利后运回南京博物馆收藏。全国解放前夕,南京国民党将大批珍贵文物运往台湾,由于时间紧迫,人心慌乱,铸客鼎未来得及上船被抛弃在江边上。南京解放后,鼎才被运回安徽新的省会合肥收藏。铸客鼎历经多次磨难,已然伤痕累累,后经修复,才还其原貌。

  1958年9月17日,毛泽东主席视察安徽省博物馆,他来到铸客鼎跟前,绕鼎一圈,从双耳上的花纹、口沿上的铭文,到足部浮雕纹饰,都看个仔细,并询问大鼎的来历,他还低头往“锅”里看,诙谐地说:“好大一口鼎,能煮一头牛呵!”

  楚王熊悍

  熊悍是楚国第42任国王楚幽王的名字,著名的楚王熊悍鼎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他于前237年至前228年在位,原名芈悍,楚考烈王之子。

  寿县

  寿县位于安徽省中部,古称寿春,是楚国最后一座都城,历时19年,地下埋藏文物丰富。寿县自古以来文化灿烂,是楚文化的故乡,是中国豆腐的发祥地,是“淝水之战”的古战场。寿县以楚文化为底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乡土文化,尤以正阳肘阁、寿州锣鼓等广受欢迎。寿县胜迹宏博,现在的古建筑有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的报恩寺、宋嘉定时期的古城墙、元代的黉学、明朝时期华东最大的清真寺、典雅肃穆的孙公祠等;名人古墓星罗棋布,主要有蔡候墓、楚王墓、淮南王墓、廉颇墓、宓子墓等;古遗址有古郢都遗址、安丰城遗址、淝水之战古战场等;其它还有春申坊、时公祠、斗鸡台、吕蒙正寒窑、陈玉成囚室、状元府、淮王丹井,以及早在清代就载于方志的寿州内八景和外八景等等。目前全县存有古迹160多处,其中唐、宋、明、清建筑10多处,古墓葬多达80多座,古遗址29处。寿县文物众多,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县博物馆珍藏国家一级文物160多件,二、三级文物2000多件,有“地下博物馆”之称。

  司母戊鼎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一家的农地中出土,因其腹部著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势华丽,工艺高超。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8厘米、重875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复制补上的),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该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