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1章 秦始皇剑锋西指:兰州城的奠基礼

  在秦始皇时代,华夏人的天下概念,还局限在以中原为中心的四海之内,手中握有中原,大概便可自称握有天下了。可当秦始皇征服天下,并最终征服了天下时,发现还有一个博大的天下和生活于这个天下的人,正在威胁着秦家天下的安宁。这便是驰骋于北方和西北辽阔大地的马背民族匈奴。他们来如闪电,去如疾风,来时山河崩摧,去时天地失色。防之,万里疆域,防不胜防;追之,马如风快,转眼,渺不可寻。

  这是比六国任何一国都强大,都难对付的敌人,大秦王朝可否如愿一世二世,万世不绝,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挡得住来自于草原的铁骑。其实,秦始皇在以倾国之力扫灭六国时,一只眼就一直在紧盯着北面和身后的蠢蠢欲动的敌人,只是四海不靖,无力他顾罢了。

  终于,“六王毕,四海一”(1),六国的旗帜踩在了秦国将士的脚下,六国的子女玉帛成了秦国将士的战利品,六国的城池土地成了秦国治下的郡县。统一六国后,秦始皇的目光自然转向了眼前最危险的敌人,即“天下”之外的匈奴铁骑。

  什么是对付骑兵的最有效武器?冷兵器时代,骑兵之难以对付在于它的速度,用城堡减缓它,挡住它,从而制服它,歼灭它,是上上之策。中原人喜的是安土重迁,修造城池堡障以守护家园是其所长。秦始皇的雄才大略,于此展现无遗,他要用一条空前绝后的城墙,将大秦帝国围起来,把自己的和留给子孙的江山围起来。东边是大海,南边是大海,北边和西边是坚不可摧的城墙,而主要的敌人来自西边和北边。他也许还不大明白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这个道理,再说,在内部,乱人心的书也焚了,爱思考爱说话的儒也坑了,书同文了,车同轨了,货币也统一了,天下只剩一个脑袋想事了,只剩一张嘴发号施令了,真的天下一统了,再用人造的长城和天然的大海四面一围,真个是江山一统,万世不易。

  秦始皇选择了长城,长城选择了蒙恬。几世征战,大秦帝国锻炼出了无数的精兵猛将,但对蒙氏一族始终另眼相看。可以说,秦始皇得以灭六国尽得天下,蒙氏居功至伟。蒙恬是蒙骜的孙子,蒙骜是齐国人,在秦昭王时弃齐投秦,官至上卿。秦庄襄王元年,蒙骜为秦将,一战伐韩,取其要地成皋、荥阳,成为秦的三川郡;再战攻赵,夺其三十七城;三战再伐韩,取其二十城,成为秦的东郡。蒙骜之子蒙武在做裨将军时,协助大将王翦攻楚,大获全胜,杀其大将项燕,第二年再攻楚,一战灭楚,楚王成其俘虏。蒙恬是因为家世一跃而为统军将领的,但将门虎子,一出手,便有乃祖乃父之风。齐是六国最后一个灭亡的,蒙恬举兵大进,一鼓而下,他一下子因功冲到了内史的高位。中原没仗可打了,秦始皇看中了他的忠勇和将才,把巩固边防这样一个大差事交给了他,使其统兵三十万北逐戎狄。六国灭后,三十万精兵,几乎是秦帝国的主力,可见秦始皇对蒙恬是多么的信任和倚重。蒙恬也毫不含糊,如愿将匈奴逐出了黄河以南。为一劳永逸,蒙恬又指挥军民修筑长城,《史记·蒙恬列传》说:

  “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而亲近蒙毅(蒙恬之弟),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我们现在说的是兰州城的初建问题,勾扯起这么多前朝故事,似乎与主题无关。实则非也。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从来都不是空穴来风,而在封建时代,一个人要成就一番功业,与当朝帝王的支持是分不开的。这就是如前所说,秦始皇选择了长城,长城选择了蒙恬。这里还要再加一句:秦始皇在选择长城的同时,也选择了蒙恬。始皇驾崩后,秦二世派使者去杀蒙恬,蒙恬感到满肚子委屈,《史记》写道:

  “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余里,此其中不能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

  蒙恬将自己的人生悲剧归之于因筑长城而破坏了地脉所致,在今人看来,可笑亦复可悲,但却让人笑,笑不出来,并且不道德,悲,亦无从悲。好在蒙恬冤死了,长城留下了,连同蒙恬的知遇者秦始皇成了难以一言说清的复杂人物,所谓:万里长城今犹在,唯独不见秦始皇。连光照千秋的史学巨匠司马迁在评价蒙恬时也用了这样的语言:

  “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夫秦初灭诸候,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疗,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

  司马迁似乎在说,修长城是应该的,但修得急了点,大乱过后,百姓元气未复,像古书上常说的是:残民以逞。而蒙恬一味邀功,终致兄弟覆灭,“不亦宜乎”,倒是活该了。唐司马贞在为《史记·蒙恬列传》所作的“索隐述赞”中说了几句公道话:

  “蒙氏秦将,内史忠贤。长城首筑,万里安边。赵高矫制,扶苏死焉。绝地何罪?劳人是愆。呼天欲诉,三代良然。”

  无论怎么说,死者长已矣,长城也成了中华民族永远的象征,成了人类的一大奇迹,而建功立业创造奇迹,是要付出成本的,无论在当时,或者后来。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成本与收益是成正比的。当然,零成本大收益,或小成本高回报,是人们的渴望。但也只是渴望而已。秦的短命,蒙恬的横死,长城是其付出的成本之一,而实际的回报,精神的回报,则绵延了他们身后的几千年,直到现在,还有将来。比如,我们兰州人,从秦朝开始,就有了自己的城市史了。

  在兵家眼里,兰州乃天然的用武之地,两山夹峙,一河横穿,“西控河湟,北推朔方”,“捍御秦雍,联络西域,襟带万里,控制强敌”,一城在手,则可回环照应大半个中国。金代词人邓千江有一首《望海潮》词,是专写兰州的山川形胜和战火烽烟的,词曰:

  云雷天堑,

  金汤地险,

  名藩自古皋兰。

  营屯绣错,

  山形未聚,

  襟喉百二秦关。

  鏊战血犹殷,

  见阵云冷落,

  时有雕盘。

  静塞楼头,

  晓月依旧玉弓弯。

  看看,

  定远西还。

  有元戎阃命,

  上将齐坛。

  鸥脱昼空,

  兜鏊夕解,

  甘泉又报平安。

  吹笛虎牙间,

  且宴朱履,

  歌按云鬟。

  招取英灵,

  毅魄长绕贺兰山。

  词人纸上谈兵尚且能触及要害,一辈子都在领兵打仗的秦始皇蒙恬辈,岂能看不出兰州对于大秦帝国的重要?于是,蒙恬在将匈奴人赶过黄河以北后,立即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沿黄河南岸筑县城四十四座,榆中成为秦朝临河防备匈奴的最西县城。城址在今市区东岗镇一带,归陇西郡辖制。

  四十四座县城,四十四座堡垒,沿河南岸一字摆开,绵延万里,面前河水滔滔,自古天堑,四十四座城堡,宛如一字长蛇阵,互为呼应,匈奴的快马,在长城面前,从此再也快不起来了,而兰州城于此奠基。也从此,兰州便与中国几千年的烽火狼烟结下深缘了,而兰州兵家文化史的册页也就翻到了正文……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