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八章 《放下你的鞭子》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一个寒冷的冬天,榆中县县长王云海的几个子女在自己家里化好妆,从榆中县政府后门里出来,到街头演出抗日救亡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他们感情真挚、刻画细腻的表演向人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民国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军占领了东三省后,老百姓纷纷逃亡关内。一个老汉带着他十七八岁的女儿香姐卖艺为生。一开始,香姐心情悲痛难抑、泣不成声地唱开了“九一八小调”(崔嵬作词、吕骥作曲):

  高粱叶子青又青,

  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

  先炸火药库,

  后占北大营,

  杀人放火是真凶,

  杀人放火是真凶,

  中国的军队有好几十万,

  恭恭敬敬让出了沈阳城。

  九月十八又来临,

  东北起了义勇军,

  铲除卖国贼,

  打倒日本兵,

  攻城夺路杀敌人,

  游击战争真英勇,

  日本的军队有好几十万,

  消灭不了铁的义勇军。

  九月十八又来临,

  不分党派大家一条心,

  先要复国土,

  再来讲和平,

  亲善和平不要听,

  抗日救国要齐心,

  中国的人民有四万万,

  快快起来赶走日本兵。

  老汉嫌女儿不好好卖艺,举鞭就打。一名工人模样的青年人从人群中站出来大声制止:“放下你的鞭子!自己人不打自己人!”趁机给老汉讲解不当亡国奴,必须抗日救亡打回老家去的道理,以此来教育观众。与此同时,一位女大学生也站了出来演讲:“自己人不打自己人。”一边带头喊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誓死不当亡国奴!”、“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观众也跟着喊起来。王德芬在《抗日初期兰州的抗日宣传活动》中回忆道:“这样新颖的形式竟收到特别逼真的效果。围观的群众情不自禁地流下热泪,热情而激动地往场上捐扔铜钱,真以为我们是从东北逃亡出来的卖艺人呢!”演出结束后,大家才知道这个小剧团的演员是榆中县县长王云海的儿女们,觉得又惊讶、又新鲜,纷纷议论道:“哎呀!原来是县长的少爷小姐呀!演得真好!”接着他们在县政府礼堂公演一次,王氏兄妹的演出不胫而走、远近闻名。王氏兄妹的演出离不开其父王云海的支持。人们这样评价王云海:“他那比较开明、进步的思想和作风,在国民党政府人员中还是难能可贵的。”

  王云海,字蓬秋,1891生,河北省高阳县人。在保定育德中学读初中时,参加了孙中山先生组织的“同盟会”保定分会。民国元年(1911年)在保定师范读书时参加了辛亥革命。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冬,经时任甘肃省民政厅厅长的刘达夫推荐,王云海当上了兰州市电灯局局长。上任后在局内反对贪污浪费,并推行照章收费制度,触怒权贵受排挤,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春携家眷到榆中县担任县长一职。

  王云海生育四男四女。抗战爆发后,鉴于时局动荡不安,在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暑假期间,王云海动员远在上海、南京、苏州等地求学的长女王德谦、长子王德彰、次女王德芬来榆中县宣传抗日。不久,他又把王德谦认识的新闻记者吴渤(即现代作家白危)写信请到榆中来壮大抗日宣传声势。王德谦、王德彰、王德芬兄妹来榆中后,义务给当地的小学和女子小学做教员,教唱抗日救亡歌曲,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元旦组织学生文艺演出,排演了一出小话剧《最后一课》。

  正当他们积极开展抗日宣传的时候,因县保安队枪支被盗,王云海被解除职务,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六月携子女离开榆中到兰州安家。“王氏小剧团”继续在街头和“民教馆”为群众演出。他们在“民教馆”门前登出广告,“由上海来兰的王氏兄妹,春节期间将在大礼堂连演三天抗日救亡话剧《放下你的鞭子》,欢迎自由观看。”剧组还是原班人马,由王德彰扮演老汉,王德芬扮演香姐,当时只有十岁的王德威扮演打鼓小伙计,吴渤扮演青年工人,王德谦扮演一位观众大学生。

  第一场的演出,整个大礼堂连窗台、通道都挤满了观众。由于台上台下情感交融,不知不觉间观众成了剧中人,同演员在一起,表达了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无比仇恨。演出结束后,人们奔走相告,第二天、第三天的观众犹如潮水般涌向“民教馆”,路上人们兴奋地嚷着:“走哇,看鞭子去,看鞭子去!”,“快走,鞭子好看极了啦!”

  至此,“王氏小剧团”被群众改名为“王氏兄妹剧团”,先后应邀为西北训练团、中苏飞行员和苏联运输兵演出。王氏兄妹成了名人,王德谦参加了妇女慰劳会,被选为宣传部长,主编《妇女旬刊》和壁报,并兼任生活组组长。王德彰参加了西北抗战剧团,任剧务主任兼演员。王德芬应邀到国民党省党部,教那里的职员们每星期唱三次抗日救亡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救亡进行曲》、《大刀进行曲》、《生死已到最后关头》、《打回老家去》等等。

  为了促进兰州抗日救亡工作的深入开展,肖军、塞克、王洛宾及其女友话剧演员罗珊应邀于四月来到兰州。肖军寄居在王德芬家,不久就跟年仅十九岁的王德芬闪电般地谈起恋爱,经他俩据理力争和姐姐王德谦的从中调解,他们终于双双离兰去了四川成都,结成了美满婚姻。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的夏天,官场失意、隐居在家的王云海把当时只有11岁的王德威和9岁的王山托付给来兰宣传抗日的“新安旅行团”,让他们随团奔赴全国各地进行抗日宣传。王德谦留兰结婚,王德彰去四川金陵大学继续求学。王云海则南下广州谋生。在当时的情况下,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是一个“同盟会”会员及其家庭所能做出的唯一正确的选择。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