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章 导言

  兰山巍巍,黄河滔滔。

  黄河之滨,地灵人杰;皋兰山下,人文源远。曾几何时,多少骚人墨客、仁人志士或生长于斯、发奋于斯,或征战于斯、仕宦于斯,或云游于斯、赋吟于斯,他们或在此为官爱民,做出骄人功绩,留下千古英名;或博学多才,著有等身之作,成为后世楷模;或术有专攻,开创崭新领域,至今泽被后人。历史是人类的成长日记,而人类之成长,则是后辈站在前辈肩膀上远眺前瞻、不断发扬光大的结果。历史之河流源源不断,人类之生存生生不息。

  “山泽多藏育,大风清且嘉”。皋兰山高,黄河水长,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重文兴教的文化生态环境,造就了文雅而又劲悍、勤劳而又质朴的兰州人。史志典籍称兰州人一方面“尚礼义”,“兰士柔泽,人多秀逸,好修饰,美服居,嗜草卉诸玩”“士勤读嗜学”;另一方面,由于“被边之地,以鞍马射猎为事,其人劲悍而质木”。西北地气之豪劲耿直与大河东流之壮美柔婉相合,使这片土地上具有刚柔并济的文化性格。当然风云变幻的政治斗争,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连年不断的烽火战乱,再加上先天和后天具备的游牧文化的基因,苦难的生活锻造的粗砺的神经纤维,变化多样的气候和复杂多变的显示磨练出来的惊人适应性,共同塑造着这块土地上生存者的文化心理结构。但从总体上来看,兰州人给人的印象是壮实英伟、淳朴厚道、耿直重情、富有同情心,多有英雄主义的阳刚豪劲之气。

  文化传承,千年一脉。兰州作为黄河唯一经过的省会城市,风云际会的历史上也涌现出一大批名人。回溯上下两千年的历史,一批才俊英杰,不甘平庸,自强不息,施展抱负,抒写人生,为造福贫民百姓、推动社会进步创造了卓著功绩,也为兰州的历史风云打上极具个人特色的印记,留下一串串令后人为之震撼、为之感动、为之思索的业迹。他们中既有血战沙场、豪气干云的英雄豪杰,赵充国、韩遂、成公英、王杰、薛举、刘雄、辛云京、王进宝是也;又有才华横溢、著书立说的文士名家,黄谏、段坚、萧光汉、秦维岳、卢政、马世焘、王烜、张维是也。既有不畏权贵、刚直耿介的忠贞之士,宗钦、麴允、聊让、邹应龙、吴可读是也;又有勤政爱民、造福地方的清廉官宦,赵柔、段续、郝璧、王树中是也。既有翰墨丹青、凤采龙文的书画大家,唐琏、朱克敬、范振绪、魏振皆是也;又有滋兰树蕙、培植英才的教育贤达,段坚、刘尔炘、周应沣、赵元贞、水梓是也。既有经略边城、藩镇守一方的皇亲皇族,明代肃王是也;又有文韬武略、智勇双全的国之重臣,彭泽、岳钟琪是也。既有赴汤蹈火、胸怀坦荡的革命前辈,谢觉哉、邓宝珊、张一悟是也;又有苦学本领、新创名牌的乡土人士,马保子是也。既有运思敏捷、棋德俱佳的西北棋王,彭述圣是也;又有不甘示弱、勇破女禁的巾帼英豪,邓春兰是也。还有那些仅仅在兰州作过短暂的停留,却留下了无尽的念想的豪俊壮士和英才,左宗棠、彭英甲是也。

  再伟大的人物,在时间面前,都会显得渺小无能。叱咤风云、一呼百应之时,时间是白金,是钻石,璀璨耀眼,光芒四射。然而转瞬之间,历史又翻过了新的一页。一切都已经过去,一切都变成了历史。历史名人的身影,已随着他们的时代而远去,但他们留在历史深处的脚印,是岁月也无法磨灭的刻痕。它记载着一代名人走过的道路,也铭刻了时代变迁的历程,更是我们这些后来者追慕先贤、思索人生的范本。选择历史名人这样一个题目,我们就得面对历史,面对过去。但我们所面对的过去,不是一个寂静的物理世界,而是一个沸腾的精神世界。我们所着力探究的,不是僵死的物,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他们在自己的时代中显出的灵动身影,是他们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表现出的个人风范,是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留下的或深或浅的足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为人文地理秘密塑造出的涂满釉彩的标志性个体,历史名人从来就不外在于人文地理的母胎。如果把历史名人喻为鱼,人文地理就是水,如果把历史名人喻为树,人文地理就是土地。离开一定区域的自然与社会交汇的总体背景去奢谈历史名人,无异于缘木求鱼。历史名人恰恰是区域性人文地理环境中“民族精神最大标记”的一种充分体现,同时它也进一步修补和深化了人文环境的外部功能。历史已经沉淀为地域环境的一部分,而生活于其中的我们,忘记历史,就意味着对自己文化根性的漠视;而忘记历史名人,则意味着对生成于斯的精神形态的无知。

  历史名人是一个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当历史时期的名人被岁月洗尽浮躁与铅华后,一旦显露出其真正的人文精神之底蕴,他们往往会被后代惦记并予以个人性的解读与诠释,由此,原来的时代名人就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历史名人了。一个社会、一个时代之需要历史名人,在于其文化与精神的倡导与追随者怎样发掘这些历史名人之底蕴并巧妙地与时代与社会相吻合,一旦历史名人被赋予了这种时代的文化视角,它便往往具有一种烛照人生与启人心智的魅力,其所释放的文化素养,便能很好地被吸收与借鉴了。但无论如何,历史名人归属历史,几百年乃至几千年的演绎,已是后世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以正面或反面或中性等词汇来界定历史名人,必然限制了审视历史名人的思维与视角。但似乎每一时代都在有意无意地用本时代的文化视角去审视与诠释历史名人,喜欢对历史名人重新认识与评价,这自然无可厚非。所以哲学家柯林伍德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但就历史名人本身的文化内涵上而言,还其早被历史传递过程中风干的生命血肉,还其早被历代无数次改写涂抹的真实面目,以客观公正的眼光去评判却是必要的和必须的。这也是每一个真心追述名人史迹的人应当具备的素质。

  对于这些历史名人来说,当其生时,创造了一种文化,其使命似乎都已完结了。千秋功与过,万世是与非,便可任人评说了。加入这一评说的行列,我们的目的,并不在于把这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当成历史史册上孤立的存在,也不仅仅是用名人增加地域性的自豪感,充当可以炫耀的地方性资本,而是这些历史名人的言行与现时生活在此的人的精神风貌、思想境界、文化品位、价值体系有着不可割断的因果关联。一个地区的文化形象取决于那一方水土对行为人的造化,取决于历史的沉淀与地域文化的传承,其中当然包括来自历代名人潜移默化的感召与示范。这就离不开行为人对地域文化的了解、理解、认同与消化,融入自己的生活方式。因此,整理和吸收这些乡贤大德和豪杰英才在立德、立功、立言的流程中所留存的智慧与风采,成为支撑地方文化骨骼的活水源头,流淌在一代又一代的血液里,化入后人的生活习性。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站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的角角落落的今天,追溯兰州历史上的人之林林,事之总总。而这些历史长河中脱颖出列、为人翘楚的才俊英杰、贤士达人,因立德、立功、立言而众所共仰,更让来者见贤思齐,心追范式。历史包含无限的空间与时间,人们只能通过某一人,某一物,将之放大,联想,重塑,再造。而这某一人,某一物也就不再是人,是物,而是微茫的历史。

  正是怀着这样的希冀,我们进入对历史名人的回忆和撰述。收入本书的历史名人大致上包括这样三类:一是兰州这块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名人,这是兰州历史名人的主体;二是出生地虽然不在兰州,但他们的丰功伟绩却是成就在兰州,这块土地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三是远离故土外出事宦者,他们在兰州的时间也许只是他们一生中的某一个时段,但在兰州的历史上却留下粗重的一笔。这三类历史人物构成了兰州历史名人的基本阵容。或许,我们所追述撰写的这40多位历史名人,不过是兰州历史上众多人物的一小部分,但从他们的形迹中,我们却能真切地感受到兰州地域山川形胜所赋予的精神向度和人格魅力。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