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章 赵充国:拓边屯田汉壮侯

  赵充国(前137—前52年),字翁孙,原为陇西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市)人,后移居金城令居(今甘肃永登西),西汉杰出的军事家。

  少壮征边立功

  赵充国为人沉勇有大略,少年时仰慕将帅而爱学兵法,并且留心边防事务。最初以“良家子”身份参军当骑兵,后因善于骑射调入羽林军中。天汉二年(前99年)五月,汉武帝下令征讨匈奴。赵充国以代理司马的身份,跟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师酒泉,攻打匈奴右贤王,但被匈奴大军包围。汉军无法补充粮草,军中缺食,士卒多有伤亡。赵充国根据自己的经验推断匈奴的策略是围而不攻,逼使汉军投降;而汉军的面前只有两条道路可选:要么拼死突围死里求生,要么缴械投降。于是他向将军李广利建议: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应尽快设法突围。李广利便令赵充国选拔壮士组织突围。赵充国带领100多名精锐骑兵在前面拼杀开路,李广利率领全队人马随后跟进。匈奴将士看到汉军的动向,立即上马堵截。双方拼杀十分激烈,汉军最终突围,而赵充国身负20多处伤。回朝后李广利向皇帝汇报了赵充国的表现,汉武帝当即特别召见,并察看了他的伤口,予以褒扬。于是拜为中郎,后升为车骑将军长史。

  昭帝刘弗陵继位后,元凤元年(前80年)春,氐人在武都(今甘肃省西和西南)造反。赵充国奉命带兵前去镇压,平定叛乱后升为中郎将,又为水衡都尉。同年冬,匈奴2万骑兵人寇,赵充国领兵征讨,斩首俘虏9千多人,并获西祁王而归,因战功卓著被任命为后将军,仍兼水衡将军。元平元年(前74年)昭帝驾崩,赵充国因参与大将军霍光拥立刘询为宣帝有功,被封为营平侯。本始二年(前72年),匈奴与西域车师国联合进攻乌孙国(在今新疆伊犁河流域),乌孙向汉朝求援。宣帝拜赵充国为蒲类将军,率3万骑兵出酒泉1千多里,在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进攻匈奴,斩杀数百人。不久,匈奴又聚集10万多骑兵,大有入侵之势。赵充国统领4万余骑,驻屯于北部边境九郡——五原、朔方、云中、代哪、雁门、定襄、北平、上谷、渔阳,匈奴探知汉边有所防备,便引兵远去,边境遂安。

  耄耋之年出征

  赵充国历事武帝、昭帝、宣帝三朝皇帝,到了古稀之年已经功成名就,誉满朝野,本可以回家养老了,但他却主动承担了平定羌族叛军的任务。

  羌族是我国古代西北地区的一个游牧民族。汉朝时有先零、广汉等十几个部落,散居于今四川北部、甘肃西部及青海一带。匈奴强大时,羌族依附匈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时,联合了羌族,孤立了匈奴,于是羌人逐渐内迁,与汉人杂居。元康年间,羌族酋长狼何,派使者向匈奴借兵,企图进攻鄯善、敦煌,切断汉朝通往西域的交通线。宣帝听到这一消息后,马上就想到原籍陇西又曾多次出征边地的赵充国。赵充国分析了羌族的内部情况,以及与匈奴的往来关系,指出“到秋马肥,变必起矣”,因此建议立即派人检阅边防部队,作好战备工作,同时派人去离间羌族各部落。宣帝采纳了赵充国的建议,又派骑都尉义渠安国出使羌族。义渠安国到陇西后,言辞不和,激化矛盾,加速了羌族叛乱的爆发。义渠安国大败而归。

  神爵元年(前61年)春,宣帝决定派军队平定羌人的叛乱。这时赵充国已是73岁的高龄,当宣帝询问他应派谁担任统帅时,他回答说:“亡逾于老臣者矣。”宣帝又问:“羌人目前的势力究竟有多大?要带多少兵去?”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军事上的事难以遥测,我愿先到金城去,察看情况后才能提出作战方略。”宣帝听他这么一说,含笑答应了他的请求。赵充国率领1万多骑兵先到了金城,随后率众连夜穿过四望峡,直插西部都尉府(今青海海晏)。进驻西部都尉府后,并未立即出战,而是每天设宴摆酒犒劳将士,全军斗志旺盛。无论羌兵怎样挑战,汉军都不予理睬。看似按兵不动,实际上却有长远战略意图。赵充国清楚,羌族各部落中,先零羌最为顽固,一些弱小的部落都是在先零羌的胁迫之下与汉朝为敌的,先零谋反之初,、部首领靡当儿曾派其弟雕库来见西部都尉,陈述其本不愿反叛的立场,但恰遇部分、部落的人参与了反叛,西部都尉便将雕库扣留。赵充国到来之后,下令释放雕库。这一策略以攻心为上,通过安抚的办法分化瓦解敌人,打破其部落间的联盟,等到他们只剩少数顽固分子时再行歼灭。

  但朝廷意见并不一致,宣帝耐不住大臣们的吵闹,下诏谴责赵充国,同时任命许延寿为强弩将军、辛武贤为破羌将军,率兵征讨、羌人,欲求速战速决。赵充国收到宣帝表示责备的诏书后,并不计较个人得失。再次上书陈述军事上的得失利弊,劝宣帝收回成命。赵充国实事求是、词恳意切的报告终于说服了宣帝。不久,赵充国引兵到先零羌占据的地区,先零猝不及防,望风而逃,丢下了所有的辎重物资,争先抢渡湟水。由于道路狭窄,人多拥挤,敌军乱作一团。按理说,这正是聚歼敌人的大好时机,众将建议乘胜追击,可是赵充国却回答说:“此乃穷寇,不宜追击。”于是慢慢驱赶。结果,先零羌除淹死、被杀和投降汉军的几百人外,七八千人的主力都安全地渡过了湟水。赵充国又带兵到了、地区,严令士兵不准侵扰,部落首领靡当儿到汉军营地说:“汉兵果然笃守信义,不打击我们。”一再表示愿听约束,仍回故地。

  屯田之策安边

  先零羌暂时被打败了,但是并没有彻底屈服。先零的主力屯集在湟水以西,时刻都有卷土重来的可能。这时赵充国染病在身,需要休养,为了确保边防的安全,他向皇帝上奏“屯田之策”,即撤退骑兵,留1万步兵在边郡屯驻,并且从事农垦,以农养战,以战护农,兵农一体,安边自给。但是,这一建议又遭到多数朝臣的反对。宣帝派来破羌将军辛武贤,命令他俩合兵一处进攻先零。看到皇帝进军的命令,充国之子赵卬(中郎将)有些忧惧,托人去劝说父亲放弃主张,赶快执行皇帝的旨意。赵充国并未听从儿子的劝告,他又向皇帝呈上关于屯田边地的奏章,详细阐述了国家、军队和边防的关系。建议:“罢兵屯田,威德并用。”同时,提出“班师罢兵,万人留田”的建议,具体陈述了屯田的12条好处。执著的赵充国为坚持屯田之策,秉笔直书,极言利弊,三次上书皇帝。也许是充国的执拗感动了皇帝,汉宣帝终于批准了屯田之策。

  这时,许延寿和辛武贤仍然主张进击羌人,宣帝也予以批准,两策并用,命许、辛和中郎将赵卬会师进剿。结果,许延寿收降羌人4千多名,辛武贤斩杀2千,赵卬斩杀和收降2千多人,唯有赵充国兵不出营而收降5千多人。羌人约有5万兵马,已失十之八九,神爵二年(前60年)赵充国“振旅而还”。“自本始以后数十年,四夷宾服,边塞无事。”后来赵充国告老请退,皇帝赐给安车驷马,免官归第。甘露二年(前52年)十二月病逝,享年86岁,谥号壮侯,葬于邽山之阳(今清水县城西北的李崖)。不久,宣帝以他功高盖世,在未央宫中画了像,供后人瞻拜纪念;到成帝刘骜继位后,又念其功绩卓著,命黄门侍郎杨雄在画像旁题诗颂扬。

  赵充国善于治军,爱护士兵。行必有备,止必坚营,战必先谋,稳扎稳打。在平叛战事中,他坚决采取招抚与打击相结合、分化瓦解、集中打击顽固者的方针,能和平解决的,决不诉诸武力,“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他的“寓兵于农,耕战两利”的屯田策略,对后世西北边疆政策影响深远。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