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十二章 彭英甲:横跨黄河的一座桥

  兰州城依山阻水,东控陕陇,西扼河西,自古以来就是东西交通要塞,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战略地位,然而占据着如此重要地理位置的兰州,却有一条黄河阻隔,使两岸无法贯通。在兰州黄河之上的“天下第一桥”,则成了历史与今天、东部与西部连接的象征。黄河铁桥宛若一条巨蟒跨卧黄河,至今雄姿犹存,与桥两面的白塔、五泉遥相呼应,美不胜收,而建桥之人彭英甲则在历史的长河中渐行渐远……

  敢叫天堑变通途

  “昔黄河八千里,自西往东,行者均以舟渡”,是说人们的渡河方式是依靠舟楫摆渡,而主要是用羊皮筏子。试想:在波涛汹涌、浊浪排天的河面上一叶小舟颠簸前进,的确有一种“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惊险美,但在人们“行到水深处”时,生命却也在波谷浪尖之上,得不到保障,也就很难有“坐看云起时”的雅兴了。到了冬天,“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大河上下,顿失滔滔”,黄河结冰,形成一座“冰桥”,其景甚是壮观,人们可以在河面上行走,想来应是一件很浪漫的事情,但是“黄河滩上看春冰,人在未消冰上行。猿臂长杆如打浆,怅惘失足一心惊”,随时都有“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危险。在黄河之上建桥成了一种历史的必然。为适应这一需要,所建成的镇远浮桥正如马世焘在《兰州竹枝词》里所写的那样:“长堤铁索压虹桥,天下黄河第一桥。二十四船联最稳,任他春水浪迢迢。”宛如彩虹的镇远浮桥,解决了人们的过桥问题,但每遇狂风暴雨,浮桥就会在风雨中飘摇,有时甚至会出现桥毁人亡的悲剧。人们需要的是一座坚牢永固的桥。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春,时任甘肃劝业道的彭英甲率领众地方官员来到黄河岸边,面对奔腾翻滚的黄河水,心中感慨万千,为了适应兰州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毅然提出要解决黄河“无一桥永久贯通两岸”的千年难题,建议在兰州黄河上建造铁桥,以代替原有的“镇远浮桥”。他的这一提议无疑是晴天炸雷,众官员议论纷纷,犹豫不决。彭英甲力排众议,一锤定音:“天下事总是要干,要干最是要一片实心。”

  然而那时的清朝政府已是穷途末路,在数年战火硝烟的烧烤下即将耗尽元气,经济更是积重难返,官吏内部意见不一,而黄河铁桥就在这种情况下艰难起步了。1906年,彭英甲报请清政府批准,动用库银3066两,开始筹建兰州黄河铁桥的建造。工程项目由德商承担,保证80年坚固不垮,但进口物资运输一律由我国负责。在当时交通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建筑材料先用火车从天津口岸运到河南新乡,而从河南到兰州,笨重巨大的金属桥梁材料,只能用最原始的工具运输。地形险峻,行路艰难,就凭马车、驴车、骆驼车,甚至人力推车这样的运输工具,中国人硬是把数以吨计的建材运到了兰州,工人又冒着严寒酷暑在奔腾咆哮的黄河上施工,艰辛和困难可想而知。

  在中国当时的国力下,运输、建桥的过程是一个艰辛的过程,而彭英甲的筹款过程更是艰难,可谓是一波三折,但天下黄河“第一桥”终于在大清国覆灭前建成了。工程从1907年2月开工,到1909年6月竣工,历时两年。新建成的铁桥被命名为“镇远桥”,后被更名为“中山桥”。桥宽8米,(车行道6米,两边人行道各1米),长250米,全桥5孔4墩,载重8吨,保固期80年。黄河铁桥跨卧黄河,为兰州的政治、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成为连接青海、新疆、宁夏的交通要道,从而结束了“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门关”的历史,实现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伟业。百年后,这座桥被誉为“中国对外开放的象征”、“中外合作的壮举”。黄河铁桥是中华先辈在国力衰颓的凄风苦雨中大智大勇的结晶,它更是一座强国的路标,东西交通的大动脉。

  黄河铁桥保固期80年,然而到今天它已走过了百年的历程,百年风雨,百年沧桑,而它却依然挺立在黄河之上,见证着那段艰难的建桥历程,诉说着彭英甲的建桥伟绩。历史是无情的,历经百年的风风雨雨,黄河铁桥已几改容颜——桥,老了。但她默默地延续着她的使命。逝者如斯夫,当年建桥的那位来自东南之地的人物彭英甲早已随黄河之水漂流远去。斯人已逝,然而彭英甲的名字会和铁桥同在,永远烙刻在兰州人的心上。

  创业为圆强国梦

  彭英甲,字炳东,号铁函,思想开通,有远大抱负,希望以工业强国。他于1906年至1911年任甘肃劝业道兼主甘肃农工商矿总局,这6年中,在兰州兴办了一系列近代工业。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兰州西大街商品陈列所,人群从四面八方蜂拥而来,如同赶庙会一般。看着展出的产品,人们赞不绝口,纷纷称妙,恨不得立即出钱把它买回家去。而被人们交口称好的产品,都是出自兰州劝工厂。这个工厂由彭英甲创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五月,内设绸缎、织布、裁绒、玻璃等六科,从外省招聘技师指导生产,在兰州招收艺徒,利用当地优势发展生产,其产品质量高,样式多,既为兰州提供了经济来源,又让民众开阔了眼界。工厂开办后,省城和各县的人士纷纷前来参观,以期学习借鉴。在当时清朝政府末期,闭关锁国的状态下,彭英甲让人们在某种程度上看到了外面的世界;而他创办近代工业的创举,又显示了彭英甲的远见和强国之志。

  同是1906年,有人向彭英甲禀报,说在皋兰铁石山有人发现了“矿苗颇旺”的铁矿石山。一心想为兰州人民创办工业的彭英甲,即刻着手做聘请比利时化验师贺尔慈的工作,并让他同本地工匠对矿石先进行小型的冶炼,再进行化验,以检测是否可有开发价值。经过检验,矿石的含铁量在四成以上,贺尔慈认为可以进行开发。于是彭英甲在黄河北岸购买土地,建造了皋兰官铁厂,但因为当时技术和工具有限,对于矿石只能用土法进行开采、冶炼,工厂建成后生产了只有半年多,便因生产成本太高,矿石相对含铁量太低而被迫停工,彭英甲开办的皋兰官铁厂以失败而收尾。

  除创办兰州劝工厂和皋兰官铁厂外,彭英甲还创办了窑街官金铜厂。1906年10月,彭英甲奉命与比利时参赞林阿德签定合同,购置机器,并聘请外国工程技术人员,创办了窑街官金铜厂,于1910年耗巨资建成,建成后工厂外貌十分壮观,然而因原选矿有误,从白银运送矿石,入不敷出,赔累过巨,只得草草结束。

  1908年冬,彭英甲再次与比利时参赞林阿德合作,在兰州白云观西侧开办了兰州洋蜡胰子(肥皂)厂。此厂于1910年竣工投产,中方投资白银1万两,从国外购买回成套的制造洋蜡、胰子的机器数台。并充分发挥甘肃的优势,生产中所使用的油脂原料是从临夏、甘南一带运来的牛羊油,而且产量很好,又因原料名副其实,产品质量无可挑剔,如此好的产品本来应当有着很好的销路,但因生产成本高,人民的购买能力有限,致使销路不畅,洋蜡胰子厂是苦苦维持。辛亥革命后,工厂无以维持,只得停产关厂。

  建厂的失败,尤其是所创办的窑街官金铜厂的失败对彭英甲震动极大,痛定思痛,彭英甲从中深深地体悟到:此举之失败,完全是中国没有自己的人才,依赖洋人所致。落后就要挨打,带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强国抱负,彭英甲注意培养本国人才,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一改甘肃只有文科学堂的惯例,重视理科性人才的培养,开办了农矿学堂,既培养了人才,又为工业建设储备了技术人员。

  彭英甲如同一座桥,他用胆识和魄力把黄河两岸相连;他又用远见和卓识把兰州与外界相接连,把东部与西部相接。彭英甲看到了历史的必然,他为兰州带来了工业文明的熹光。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