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十三章 周应沣:落魄一书痴

  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土崩瓦解,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结束,新思想传入中国,顺应时势潮流,进步学者适时而变,实行改革。其中走在时代前列的就有一位陇上学者——周应沣。

  落魄书痴识时势

  “乱山西下夕阳残,旷野风悲草树干。不见当年人牧马,潇潇芦水至今寒。”那种乱山、残阳、悲风、寒水所营造的意境,使人读完此诗便会生出一种悲凉之感,其中的寒意也许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能感受到。此诗便是周应沣年仅13岁时所作。一个13岁的少年,正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年纪,难道是“为赋新辞强说愁”吗?

  清朝末年,中国正值内忧外患的多事之秋。周应沣(1861—1942年)出生在此时的兰州永登。周应沣伴随着战乱长大,原小康之家也在战乱中被洗劫一空,家道中落,又遇到了永登连年荒旱,“树畜耗虚”、“加意困难,称贷无虚日”,其困境可想而知,以至13岁的周应沣就发此感叹,真乃是感时伤世。

  生活艰辛,求仕之路更是坎坷曲折。清德宗光绪十四年(1888年),周应沣考中举人。但在清朝那个朋比为奸,“庸碌之辈充于道,贤达俊士弃于野”的社会中,他曾10次入京应试进士,均名落孙山,但是他却有幸遍游秦晋、燕京、江淮胜地和陇右、河西等地,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虽然周应沣的生活艰辛,仕途坎坷,但这都没有阻碍他的成功之路。在清德宗光绪三十四年(1898年)获大挑二等,始司铎静宁州,署阶州直隶州学正,选秦安县训导,后又在清宣统二年(1910年),被保荐为知县,在任期间实施了一系列的革新举措。

  在学业上,周应沣是个不折不扣的“书痴”,不论面对生活的挫折还是科举的失败,他从未放松丝毫。他还精通内典外籍,且兼通西洋先进文化,能文善诗,文章隽秀,诗意练达。对学问孜孜以求,终于使其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学者。在诗文中,周应沣常与当时的甘肃省主席邵力子、将军邓宝珊、谷正伦和朱一民主席等诗酒唱和,颇感知遇,而且著作颇丰。作为一个落魄书痴,周应沣以他渊博的学识,开阔的视野,闻名一时。

  识时务者为俊杰

  周应沣虽然是封建社会饱读儒家经典而成名的举人,但他却并不迷信儒学。面对清末国家现状,他越来越多地看到只重儒家学说的弊端,又因深受科举制之害,他更是不遗余力地倡导和实践废除科举制。在任阶州、直隶州学正、秦安县训导期间,他积极实施废除科举制、兴办新学堂的运动,为民众教育做出了努力。

  周应沣研究了西方具有先进思想的著作,并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萌发了反封建和独立、自由、平等的思想,周应沣与时代同行,作为学者的他在作品中评论时政。“为政之道,用人为先;用人之道,理财为先;理财之道,养民为先。不知用人而为政,是率兽而食人也!”这是他在《政治改良》中对为政、用人、理财、和养民之间的关系,指出为政之关键在于“养民”,这是周应沣当时的“为政之道”,申明了他改良主义的政治要求。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却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他在《区村除弊》中尖锐地批评道:“推翻一专制,反制造万万专制”。秋瑾死后,他号召民众“起视四万万同胞千载沉沦何之苦,安得手挽九九八十一神州,恢复赤县一片神圣干净土……”

  在民族问题方面,周应沣深知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对于维护国家统一的重大意义。所以在民族问题方面,周应沣认为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出现“不惟王族瓦解之忧,抑四海成土崩之虑”,所以应该加强民族团结,其原因如他在《铜雀台记》中所说“古代各民族的众多学者、豪杰崛起于陇上,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如甘肃西有游牧之藏族,洮岷诸土司横亘于青海之都兰、玉树;北有游牧蒙族,河套诸蕃王袤延于瀚海之克萨诺颜;东南土著汉回二族,人民约有九百万,犬牙相连。此四族者,光复之初,襄赞共和,维持大局,故能耦居无猜,相卫相保。”周应沣以一个学者的爱国之情,以他对时势的敏锐洞察力,在“九一八”事变后,提出“停止无用教科,裁撤不急官禄,通盘合算,购置飞机,加强防空教育,以抵日寇之侵略”的建议,并深刻意识到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可避免,而在未来的战争中,中国要想取得胜利,抵抗外敌入侵,一定要加强防空,购置飞机。历史证明,周应沣的预测是卓有远见的,一个学者能如此清醒地认清那个变幻莫测的时代,不愧为一位俊杰之士。

  才子享誉在文坛

  周应沣的诗景优美,诗意练达,其诗作,或怀古,或寄情于山水人事,或倾吐他艰难经历中的深沉思想,或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诗中无不寄托着他忧国忧民的个人真实情感。

  桃源鸡犬本悠然,猛虎贪郎择食鲜。竭泽以来鱼有几,覆巢之下卵宁全?清理财政须裁伍,澄肃官方在任贤。桑梓攸关难卸任,匹夫有责可回天。

  这首《感时》诗,是周应沣的感时之作,诗作通过描写悠然鸡犬被猛虎贪郎所食,暗示老百姓遭到官僚的层层剥削。并通过“竭泽以来鱼有几,覆巢之下卵宁全”,来说明剥削的弊端,以及在那个乱世之中,人们生活举步维艰。周应沣此时提出用裁军的方式来减免财政支出,减轻百姓负担,而且官方要任人为贤。出于对桑梓的无限深情,他又立志要尽匹夫之责,尽力而为。

  自嘲落魄一书痴,举世莫砼砼己知。状不如人今老矣,耄而好学执怜之。空悲宦海填无术,但愿名山买有资。从仕未优行政仁,此和辜负百年期。

  这首《自嘲》诗是周应沣对自己人生无奈的一种总结,又是一种壮志难酬的无奈。除此之外,他的诗作还有《乌鞘岭》:“西去庄浪二百程,乌俏峻绝插天横。一峰红日一峰雪,半岭黄昏半岭明。旱塞烽烟销斥堠,秦天夜月落长城。临边莫唱伊凉曲,苦说沙场不易行。”出于对家乡美景的喜爱,他又写了大量赞美之作。如写五泉山的:“细雨和烟滴翠台,幽花涧底向风开。”写红泥沟的:“红泥小有洞天开,镇日禅关掩绿槐。”写白马浪:“皋兰山色古今秋,白马河声月夜流。”写金城关:“金城临野渡,落日望乡关。山色古今外,河声天地间。”写白塔山和黄河铁桥的:“白塔高凌十殿头,黄河遥挟五泉流。题桥本是乘槎客,斜倚栏杆望斗牛。”等,无不开掘出佳山秀水的美好内涵。

  周应沣所著文章隽秀,其主要著作有《棣园文集》,其中收录各类文章62篇,内容丰富,涵盖广泛;还有《金刚经了解》、《心经了解》以及稿本《黑弱水源流考》、《希腊哲学名人传》等。周应沣凭借文才和诗才崛起于陇上,与当时的兰州进士黄毓麟、举人白宝千,同时享誉于文坛,并称为“兰州三才子”。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