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十四章 王树中:勤政爱民王青天

  民国五年农历九月二十九日(1916年10月23日),兰州的上空落下一颗明亮的星,这颗星就是被皖人称之为“王青天”的王树中(1868—1916年)。

  乡村篱落留美名

  安徽太和县的乡村篱落之间一农户人家,几个人正围坐在一简易的木桌前吃饭,虽是家常便饭,却都吃得津津有味。其中有一装束简朴的中年男子,边吃边询问民生疾苦,他或点头或沉思,此人便是王树中。一个清官,为官十余载,勤政爱民,被皖人称之为“王青天”。

  光绪二十年(1894年),27岁的王树中考中进士,并以进士第出官安徽,任太和县知县。初来太和县时,民众内部积怨重重,争讼之事不断发生,民众常以细小之事见官说理,明辩曲直,连年如此。以往知县对此是烦恼万分,但又无可奈何。而王树中却不然,他每次坐堂审理此类案件,不是严辞训斥,死板处理,而是像老者叙说家常那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告诉争讼之民争讼的害处,教导他们乡党戚里应相互忍让,和睦相处,经他反复规劝教育,争讼者自惭形秽,流泪而归,从此争讼双方友好相处。一年以后,太和上下,百姓安居乐业,争讼之事少有发生。

  王树中还常走出县衙,到民众中去,询问疾苦,向民众“娓娓谈道义,如父兄师长之教育子弟”,其才学渊博,知之甚广,颇令民众信服。乡村篱落间的妇人孺子常“以望见颜色,得闻片语为喜”。而且每回巡乡视察,他都携带大量的书籍,分送给乡塾无钱买书的学生,深得民心。

  作为太和县知县,王树中还治理水患,兴修水利。太和县中,水流以沟洫为脉络,以河为尾闾,但沟洫和尾闾都是年久失修,致使河流堵塞,水流不通,一遇大雨便会出现水患。遇雨排水时,高处的县民决口放水,低处的则疏淤流通,在“决口”和“疏淤”之间双方相互争斗,甚至酿成巨大案件,积怨越来越深。针对此种状况,王树中亲自查看地形,进行全盘规划,动工进行疏导,凡是县境内的河、沟都先后疏通。这样水患问题得以解决,双方的积怨更是不解自通,真可谓一举两得,“乐利无穷期”了。

  “糊涂”官断清明案

  王树中平常说话讷讷,经常把“李”误说成“张”,把“茶”误说成“饭”,为此就连他的女佣也经常偷偷发笑,认为她们的大人是个糊涂人,并暗中称他为“糊涂官”。然而她们哪里知道“糊涂官”却不糊涂。

  一天有人前来报案,称在荒野之中发现一无头尸。王树中闻此急忙带人前往查验。有一李氏妇人前来认尸,说受害之人是其丈夫沈贯群,并痛哭着诉说冤情,指认是家中小妾谷氏仇恨丈夫,并将其杀死。此时族人沈鸿亮,沈聚才从旁做证,使众人都认为是谷氏杀人,但王树中却发现李氏哭泣并非出于真诚,很是可疑。他于是反复陈述利害,李氏害怕,讲出实情。原来太和县民沈贯群,纳妾谷氏,他的妻子李氏嫉妒谷氏,仇恨丈夫。一天,李氏乘谷氏外出之机,和族人沈鸿亮、沈聚才谋杀了沈贯群,并身首两断,把尸首抛于荒郊野外,真相终于大白。众乡邻听后,无不对王树中的明断冤案而拍手称快。

  一日,太和县衙的大堂外人头攒动,大家议论纷纷,大堂上一教士出言不逊,指责他人,王树中怒斥教士,并依法责罚李广栋、李广玉。堂外百姓心悦诚服,称好之声不绝于耳。此案是因为太和县民李广栋和高大富有矛盾,相互控告,经审讯李广栋理屈,理应受罚,但他却依仗教民李广玉拒绝受罚。李广玉从中包庇,又让教士出面袒护。王树中依法办案,不畏惧势力。从此以后,教士再不敢无理取闹,再遇到与天主教、基督教有关的案件,在王树中面前是“顺若流水”。有此青天,真是民之福,民之幸。

  苍天无情“青天”有情

  清德宗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亳州大地上疫疠盛行,死尸无数,哭声四野,百姓无衣无食,其情形惨不忍堵。为官者都不愿到亳州任职,只有王树中慷慨应诺,愿去救民于水火。他废寝忘食筹划赈济,设置施善所和养病所,使情况大有好转。是年初夏,天气干旱少雨,庄稼即将枯死,王树中苦于无计可施,竟为民向天哀号,后来终降大雨,人民的困境得以缓解,而王树中却因劳累成疾,险些送命。不到一年,亳州在王树中的治理下,面貌改观,境内一片弦歌、读书之声,和他治理亳州前“灾祸流行盛疠疫,斯须人与鬼为期”的情况判若两样。

  清宣统二年(1910年),亳州又遇大水,急需赈扶,其他官员仍是畏缩不敢前往,唯独王树中念及十年前与亳州百姓的旧情谊,敢为“无米之炊”。他要求停征税款,并多方劝募,赈济难民,“只问苍生,略无瞻顾”,解民之困。赈灾完毕,深悟水灾利害的王树中,先民之忧而忧,为防患于未然,筹建了粮仓,以备不测之需。

  王树中以他“苍生皆赤子”的爱民之心解民之困,急民之需。而作为兰州人的儿子,他对家乡父老更是有着剪不断、似海深的桑梓之情。清德宗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兰州发生饥荒,王树中目睹桑梓父老遭受的不幸而挥泪不已,并不遗余力帮助官府赈灾,当看到官款不足,他甚至拿出家中所有积蓄,借债来救济。

  此情可待成追忆

  王树中一生主要是从政,但对学术也颇有研究,而且有着独到的文学见解,从不苟合于他人。在诗作中,他著有《梦梅轩诗草》、《细阳小草》等,其内容有酬唱应和之作,但多数是生活记实,朴素自然,不事雕琢,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携筐认说求桑妇,齐向郊原掘草根。一缕寒烟谁举火,斜阳黯淡照荒村。家无长物剩锄犁,举室群如冻雀栖。儿女频烦啼索食,自加呵责自酸凄。灾祸流行盛疠疫,斯须人与鬼为期。荒原日暮群鸦嗓,剩没残骸沟壑遗。

  王树中的诗作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民性,一组《辛亥春日谯陵纪灾》中的几首诗不仅写了谯陵的灾情,也显示了作者的一片忧民之心,读来字字皆是泪。然而,社会黑暗腐朽,即使他有雄心壮志,满腹理政之良策,全力为民之丹心,但作为一个小小的县令,他更多的则是无奈,心中的愁苦烦闷只好诉诸诗作。

  民国四年(1915年)春,王树中奉命往甘凉,春暮到达宁夏,秋初诣陇东泾川、庆阳、宁镇各县勘聚众事。不到一年的时间,经历了陇上76县中的大半,并一一处理藤葛纠纷之事,凡是有关陇上民众大局之事,他都尽心处理,以致积劳成疾,东归之后,竟一病不起,死时只有49岁。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王树中走了,他身后留下了一片赞誉之声,青天美名。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