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十六章 彭述圣:西北棋王大国手

  崛起西北

  彭述圣(1873—1960年),字明圣,皋兰县烟墩沟人。乳名甲戌子(生肖属狗),成名后时人亦呼之为彭高棋。幼年时,彭即显示出运思敏捷、悟性高等特点,因而,虽仅上过几年私塾,但在通晓各种事理等方面却有过人之处。彭述圣曾学习过裁缝、烹调等手艺,由于接受能力强,很快掌握要领,不久便独自操作。他在珠算、拳勇方面也有过人之处,而心算被誉为“尤殊绝”。他虽读书时日不多,但写得一手不错的小楷书,这使他以后还在法院、警察局工作过一段时间。

  清时象棋盛行,兰州虽处于西北腹地,而棋风亦盛。据传,彭述圣的父亲也是一位象棋好手,童年时彭述圣跟父亲学会了下棋。其时,兰州的街头巷尾和茶楼酒居常有一些人弈棋,初学乍练的彭述圣常挤入观看。日积月累,棋艺迅速长进,他相继战胜许多小棋伴,人称“尕高棋”。

  约十五六岁时,彭述圣同兰州一流名手刘番、孙唐、陈八、白木匠等对弈中,仍受让一马。一次,号称“八大王”的陈八让少年彭述圣一马对弈,彭不敌,陈骂彭是“臭棋”。又有一次是四月初八沐盆佛会,陈八见到彭时,又说了一句“臭棋”。这两次讥讽极大地激发了彭述圣“奋发图强”的决心。他千方百计寻得古谱《适清雅趣》、《橘中秘》、《梅花变》等,闭门三月,潜心钻研,才知道弈棋原来有此等阵式可循,从而棋力猛进。20岁时,彭再和兰州的几位一流名手对局,他们不仅再不让子了,即使分先也常是述圣占优。于是,彭述圣迅速跻身于兰州的一流高手,和大西北的另一著名棋手凉州(今武威)小陈齐名。

  彭述圣年轻时,由其兄主持,曾有过家室,但并无子嗣。由于迷上了象棋,白天只知弈棋,夜间又打谱拆棋,无暇照顾家庭,后夫妻离异,彭不复再娶。至壮年,才由其侄儿过继为子。无室家之“累”的彭述圣弃其他手艺于不顾,在茶馆弈棋为生。因为以棋为生,大多下的是饶子棋,使他在饶子方面练出了许多高深的技巧。如他既能饶先、饶马、饶双马或饶车,更创造出饶炮乃至绕全士象等对局实例。一些低手和他弈饶子棋,常有别开生面之新鲜感。为此,彭又被誉为“饶子大王”,言其技艺高超,手段多样。彭的饶炮、饶全士象的实录,为丰富棋艺宝库作出了贡献。

  闯荡京华

  1931年春夏之交,58岁的彭述圣在挚友王和生等人的鼓励和支持下,毅然踏上东行之路,他要以西北第一手的身份,去北平会会高手。那时,北伐胜利尚不久,交通工具简陋,从兰州到北平,足足要走一个多月。没有对棋艺的挚爱和相当的经济资助,是很难想象的。这还得从彭述圣交上王和生这个朋友谈起。

  1925年,王和生从北京清华学堂和南京东南大学两所高校毕业后返回兰州就业。王是象棋爱好者,在“清华”时曾夺得高校象棋赛的冠军。在南京时,曾和国手万启有战成平局,对华东、华北的棋艺水平有一定的了解。到兰州后在一所中学任教,课余常到安定门摆设棋局,与当地一些棋人交手。一天,王与彭述圣不期而遇,对弈中,屡战屡败,王就虚心向彭求教,切磋棋艺的过程也是增进友情的过程,他们成为莫逆之交。1927年到1928年,谢侠逊编订的《象棋谱大全》出了1~3册,王购得后带给彭看。彭看后觉得有些地方可以商榷,另方面也知道了其他地区名手的水平,从而产生了去全国闯荡的念头,这种想法得到王和生等棋友的赞同。经过一段时间筹备,终于有了1931年春的京华之行。

  彭抵北平后,下榻于宣武门外教子胡同的甘肃会馆里,因为当时的乡谊会馆虽已逐渐向行业性的行馆过渡,但接待乡亲仍是免费的。头几天,他先到天桥一带转悠,在孙家和舒家的棋摊上观战,以了解京城棋艺的实况。当看到一些关键棋后,彭不免插话,人们发觉彭非一般的棋艺,经掌柜舒三邀请,彭去二友轩茶社弈棋,一些坐堂棋手,均被彭—一击败。又一天,彭行经水仙亭棋社,见门前挂有“北国棋王那健庭手谈候教”的牌子,即进入茶馆,要求和擂主对弈。首局两局,大获全胜。那人初战两局失利,心有未甘,研究对策后邀彭再战,并由名流许阔亭出彩助兴,场地换到比较清静的石头胡同茶馆,共下11局,那仍居下风,故敬而畏之,不敢再斗。北京大名手张德魁闻知彭的情况,邀之与斗,共奔七八局,未能一胜,不得不甘拜下风。

  彭述圣在北平显示的技艺,还反映在对其他名手对局上。彭在北平连胜京华诸多名手后,东北名手徐词海、赵文宣和天津名手钱梦吾亦赶往北平。与彭述圣交艺,均未能挡住彭的棋锋。还有一些稍次一级的名手,被彭让马、让炮而击败,为数也不少。可见彭的全套功夫和深厚棋力,使华北、东北的诸大高手纷纷赞叹不如,而誉彰为棋圣,福建《象棋月刊》称其为大国手。

  棋德人品

  彭述圣活了80多岁,大都过着以弈为生的生活,他很少有江湖棋人秘笈自珍的习气,具有侠心义肠。彭在离京前,还将他研究所得的“盖马三捶”法,传给京城的棋手,其法(五七炮对屏风马)概括成四句口诀:右炮手中进左兵,马从九路起横行,当门(中兵前)择道觑方便,七路安雷强渡惊(硬过兵,使对方卒不敢吃兵)。一般说,彭走上以棋为生之路后,收入不稳定,经济上不可能再帮助人,但只要手头有钱,彭仍乐于助人。20年代时,西安象棋名手赵鹏程到兰州,赵是西安棋坛“四大金刚”之首,在与彭对弈中虽屈居下风,但两人仍结下了友谊,当彭得悉赵经济窘迫后,慷慨解囊,赠送盘缠,还竭力资助赵返西安后经营小本生意,使赵鹏程一生铭记难忘。王和生称之为:“殷勤扶困厄,慷慨恤苦辛。”

  1947年,张治中将军来兰,邀请彭到长官公署下棋,以一负、一胜、一和结局。次日《西北日报》发表消息称:“和平将军与彭高棋对弈,下了和棋。”此次对局,意在棋外。解放时,彭已是76高龄,虽孤身独处,但以棋为伴,以棋为“妻”,他仍是大西北众望所归的璀璨棋星。1951年底,青海省长赵寿山来甘肃,邓宝珊省长说:“我们甘肃多方面落后,唯下棋突出;彭老的棋在东南都无对手。”于是彭就和赵省长对了三盘和棋。1954年4月,朝鲜代表团来兰,在五泉山卧佛殿开欢迎会,邓省长也邀请了彭高棋与代表团尹澄宇对弈,两盘皆和。以棋为媒,增进了两国友谊。1956年6月,陈毅路过兰州,游览兴隆山时邀请彭老一同登山,攀登至太白殿时,两位棋坛高手借休息之机摆开了“战场”,经过激战,结局彭述圣是负一、胜一、和一。交战之后,陈总赞叹道:“真是名不虚传,把你的棋完全写出来嘛!以启育后代。”还请彭高棋进午餐、留影纪念。

  在甘肃棋界的关心下,他的好友王和生编撰《传彭集》。内容分四部分:一为凤枰,辑录和评述彭的整套让子对局。二为近局,选录1931年征战京华时的对局,并有彭在城隍庙设局的精华。三为残阵,选录彭的精彩残局,及彭所创作的少量排局,另有一些古谱诠释。四为漫评,对新旧棋谱有选择地进行评论,分别指疵驳谬,质疑求是。另有一些彭的弈棋心得,如“生棋不可欺,生棋可出奇”,“小兵一过河,就得多操心”等。

  解放后,以棋艺精、棋品高著称的彭述圣,得到政府的关怀,被吸收为省市文史馆员和政协委员,享受殊荣。1956年,第一届全国象棋锦标赛在北京举行,83岁高龄的彭应邀任大会副裁判长,是大会的最高龄者。有人提议彭和第二高龄的林弈仙对弈,彭亦欣然应诺,但因林已“封刀”而未弈。从这可见彭的弈兴和弈艺了。1960年1月,彭因病逝世,终年87岁,是棋坛中的高寿者之一。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