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功高震主:武大郎的困境

  首先声明,说《水浒》中那个武大郎开店只找比自己个子矮的人,这是一个误会。《水浒》中的武大郎并没有开过店,而且他对待比自己个子高的弟弟亲爱有加,对待比自己漂亮的老婆也颇为体贴,并不是一个忌贤嫉能的人物。所谓“武大郎开店不许别人比他高”,说的是另一个和他一样个子矮而性格不同的炊饼店董事长“武大郎”。

  中国历史上最主要的“武大郎”就是皇帝,他们对那些水平高、功劳大、地位高的大臣将领的态度就是:“不许你比我高”。因此,如果一个将领“功高震主”,也就意味着他没有安稳的日子可以过了。根据经验,他只有三条路:一是炫耀功绩、展示权力。这条路的终点是被干掉,典型人物就是韩信。(刚才我打“韩信”一词,电脑跳出来的是“寒心”,这颇像韩信被杀时的感受。汉朝的天下,至少三分之二是韩信打下来的,在他有条件造反或自立的时候,他感怀刘邦的知遇而并没有那样做,很对得起刘邦了,最后自己的命运却是惨死,怎么不寒心?)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列出一个长长的名单,从文种、到马援、到周亚夫、到岳飞,再到明初被冤杀的功臣。二是功成身退、放弃权力。这条路的终点还好,往往可以保住性命。典型人物有张良,另外还有郭子仪、曾国藩等人。用这个方法还需要有时故意做一些缺德事情,比如霸占良田、欺压百姓什么的。比如萧何本来是一个清官,但是因为怕刘邦疑心自己收买民心,故意去霸占百姓田地,于是刘邦就放心了。三是找机会造反。这条路比较冒险,成功了就登基当皇帝,失败了全家老小死光光。成功者有少数,如赵匡胤等,失败了的则多了去了。这三条路都不是很好,第一条不用说了,第二条太吃亏,第三条又太危险。

  把功臣们逼到这个份儿上,不让人家过安稳的日子,并不是皇帝个人性格的原因,而是“势所必然”。因为,这些功臣们能力和权力太大,有可能威胁皇帝的位子,皇帝不解决这个问题,觉都没有办法睡,怎么能不赶快想办法呢?读者请试想,假如你自己身边有一只看起来很善良的、会说话的老虎,它说,请放心我完全没有吃你的计划,我会对你很好,睡吧。你能睡着吗?如果有人给你一枝枪让你打死这只无辜的老虎,你干不干?但是这样干的结果,就又回到了“武大郎开店”的困境:“如果手下没有本事,他无法把事情做好,如果手下有本事,我对他不放心。”武大郎的选择只好是,他可以有少许本事,但是不能比我本事大,不能威胁到我。但如果遇到很严重的外部威胁,比如什么金兵人侵等大事,靠这样的人却又解决不了。

  古代烂皇帝们的事情,和我们要是没有关系,我们本也不需要替他们去操心,但是问题并非如此。实际上,武大郎开店的问题在今天依旧存在,有人指出:“功高震主”问题已经渗入中国传统文化基因,造成中国人的精神平台狭小,缺少宽容。例如有些老板一看到有职业经理人才华出众,威望超过了自己,马上就心里不痛快,必欲除之而后快。而在其他地方例如官场,此类现象更是比比皆是,它直接导致了大量的内耗,使得有才华的人受到压抑,严重阻碍组织的发展。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如何破解这个困境。

  这个困境是否完全没有办法避开呢?也未必,至少我可以举出一个反例,那就是齐桓公和管仲的关系。管仲几乎掌管了当时齐国的全部权力;管仲能力非常之高,齐桓公不能和他相比;管仲的功劳以及威望也是非常的大。但是齐桓公并没有因为管仲功高震主而消灭他,管仲也没有功成身退或起事造反。

  为什么呢?为什么他们君臣之间就没有那巨大的相互担心、猜忌和恐惧心理呢?

  实际上,上述困境的核心是皇帝无法保证功臣不反,因此皇帝先产生猜忌和恐惧,而功臣了解不到这一点,就会走第一条死路;而了解到了这一点,更会产生恐惧,因此只好选择第二或第三条路,前进或者后退,以保全自己的性命。

  如果皇帝可以基本相信功臣不会反,这个困境就有可能解决了。当然,对皇帝来说,让自己相信功臣不反,是不容易的事情。口头上说自己多么忠心是不可靠的,因为篡位者谁都是自称忠心耿耿。用“造反就诛杀九族”威胁,有点用但是用处也不大,一旦对方觉得自己造反很可能成功,而成功后获益无比巨大,不造反却随时可能被找借口干掉,这个威胁就毫无意义了。皇帝也不能相信自己的亲戚,因为亲戚搞政变的事情不胜枚举。于是皇帝只好“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把有能力造反者都干掉为妙。

  但是在西周的早期,却有另一个条件,使国王能够比较相信功臣,那就是世袭制度。在世袭制度下,非王族者不能成为王。如果全社会的信念都认可这一点,那么,管仲不论多么伟大,他也不能取代齐王的地位。这样,齐王就可以对管仲放心,而管仲也会对齐王更为放心,只要齐王有理智不糊涂,就不会把一个如此能干的相国消灭掉。在这样一个双方都放心的局面下,“武大郎开店”的现象就不需要出现了。

  了解了这一点,对孔子为什么要维护西周的“礼”就会有更深的理解了,因为那是在那个时代很有用的一种设计,破坏了这个设计就会带来危害。

  另外,如果臣子们的道德观价值观不允许他们“犯上作乱”,并且如果国王对臣子有仁爱,臣子对国王也有仁爱之心,这也可以成为一个辅助性的保护。

  在春秋战国时期,仁义和礼义都已经被严重破坏,礼和仁所带来的信任感和爱心也不再了。随后产生的法家思想代表了“礼崩乐坏”后的人心,并且强化了一种和“爱”没有关系的价值观,那就是把君臣的关系看作是赤裸裸的相互利用,而且相互没有任何形式的爱,只有相互算计。合作和斗争都只是考虑自己的利益,这正是韩非的观点,他说:“上下一日百战”,这是说君臣之间的心态;“爱臣太亲,必危主身;人臣太贵,必易(改变)主位”,是表达对臣的不信任,并为君不爱臣提供理论依据;“千乘之君(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君,指中等国家的君主)无备,必有百乘之臣在其侧,以徙其民而倾其国;万乘之君(指大国之君主)无备,必有千乘之家在其侧,以徙其民而倾其国”。“有道之君,不贵其臣;贵之富之,彼将代之”,“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受制)于人”。这些也都是告诉君主不要相信别人。我们可以看到,刚才这个功高震主者危险的困境,实际上是法家思想占据上风,而且是法家的统治术占据上风的时候所必然产生的困境。如果我们简化描述这个困境,可以这样说:“当两个人互不信任的时候,除非一方完全占据上风而另一方服从,否则双方必然都会产生恐惧,并且因此导致争斗。”

  有个心理学原理叫“自我实现的预言”:如果一个人坚信某种事情,就会产生一种力量,使这种事情更容易发生。如果我们欣赏某个学生,受到了欣赏的学生就会表现得更好;丈夫怀疑妻子有外遇,于是对她加强管束和监视,妻子感到越来越气愤,决定找个外遇报复丈夫……你相信什么,什么就更容易发生。因此,当皇帝们相信法家所说的话,怀疑功臣肯定要作乱时,功臣作乱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如果说儒家的理论背后,是一个有些天真的理想家;法家的理论背后,则是一个对任何人都没有爱,不相信任何人,只相信自己,只相信权利地位和奖惩的心理扭曲的人。

  为什么大多数皇帝都采用了法家的思想呢?如果他们采纳了儒家或者道家的思想,中国会怎么样呢?这里只指出其中一个原因,那就是秦始皇之后的皇帝,在先秦的中国文化传统中都是“没有合法性”的。他们都只是凭借暴力获得了皇帝的地位,实际上都并不能很好地证明自己“受命于天”。我认为这是一个关键,正因为皇帝的地位来自于暴力战争或者暴力政变,所以他们才会害怕功臣或者权臣也通过向样的方式来一个改朝换代。当然他们也会使劲宣传自己当皇帝的合理性,但是那一套方法能欺骗小百姓,而欺骗名臣大将却十分的不可靠。皇帝权力无限利益巨大,怎么敢保证功臣不动心篡位?因此困境产生的关键是,皇帝的地位得来的不正当。

  言至于此,我们对如何解决此困境就有了一点头绪:首先,我们不能把如此巨大的权力集中在一个人手里,这样,权力对人的诱惑会有所减少,功高震主者也就未必愿意夺权了。过去的帝王权力大到几乎可以对任何人生杀予夺,这样的权力当然值得用全家人的命去搏取,而现代越来越民主的社会中,权力必须受到约束,即使是最高权力者也应当受到民众的监督,这样,权力的诱惑会有所减少。另外,人所得的地位应当有“合法性”,这样他的地位就不会轻易被侵占。我们今天当然不可能也不应该恢复世袭制,那是一个笑话。但是我们可以采用现代的选举制度或其他方法,并让我们所有人都承认这样获得的地位才有合法性,那么,就可以避免或减少相互猜疑,避免或减少功高震主者的困难,也可以避免或减少武大郎开店的困境了。当然,在不同的领域和职业,我们也许需要不同的方法,比如在私人企业,也许重要的就不是选举制度,而是对投资人的权利的法律保障。如果投资人相信,自己的利益会受到法律保护,不会被自己所聘用的经理轻易侵夺,他也就不必要选择“矮个子”做自己手下的经理人了。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才可以逐步告诉大家,法家所说的那些是不对的,人和人之间是可以在相互有信任的情况下合作的,人和人之间是应当有爱的,人类社会是可以更美好的。当人们相信这个世界有爱的时候,这个世界上就会有更多的爱。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