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31章 巫马施

  巫马施(前521一?〕,姓巫马,名施,字子旗,又作子期,亦称巫马旗。春秋末年鲁国人,也有人说是春秋末年陈国人。生于公元前521年,卒年不详,小孔子33岁。相传师从孔子期间,曾随子路在陈国宛丘砍柴,见陈国富人处师氏驱华车百乘在那里游乐。子路对巫马施说:“得此富,终身无复见夫子,子为之乎”,巫马施扔下打柴的镰刀叹息说:吾尝闻之夫子:勇士不忘丧其元(头),志士仁人不忘在沟壑。子不知予与?试予与?意者其志与?即是说巫马施曾听孔子教诲:勇士不传惜其头颅,志士仁人也不在意自己身处困境。子路如此问他,是不了解他呢?还是试探他?或者本来就是子路本人的志向?子路听了巫马施的反问,心感非常惭愧,背起柴禾独自一人先回了住地(《韩诗外传》卷二)。这段形象的文字,说明了巫马施是一个祟尚道义,不客荣华富贵的人。他专心向孔子学习治国方略,并身体力行,认真实践,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孔门弟子的行政风格。(淮南子》记载:巫马施曾改变容貌,身衣便服去观察子贱治理单父的情况。看见一渔翁抓到一条鱼,很快又放回水中。巫马施走卜前去问渔翁说:凡打鱼的人,总想有收获。如今您抓到了鱼却父放回水中,这是何道理?渔翁对他说:毖子立法不准任何人捞取小鱼。我刚才所得就是一条小鱼,因此就放了它。巫马施回去向孔子作了汇报,并说:毖子的德政达到了最高境界。单父的百姓遵守法令已经成了自觉的行为,就像随时有产刑在身边一样又问孔子,毖子治理单父为何能达如此境界。孔子说:我曾告诫过他有关治国的道理,即以扭行刑则令行禁止,唯天下至诚则能化。这就是必子得以成功的奥妙。从此可以看出,巫马施对行政确有深刻的认识。《吕氏春秋·察贤》篇还记载了巫马施在单父这个地方具体的行政实载,显示出他独特的行政风格:宓子残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

  巫马施以星出,以星人,日夜不居,以身亲之,而单父亦治。巫马施问其故子毖子。宓子曰:“我之为任人,子之为任力;任力者故劳,任人者放逸”。说明巫马施的工作作风与宓子贱“身不下堂而单父治”不同,而是“以星出,以星人,日律不居,以身亲之。”即是披星蔗月。身体力行。以勤勉尽力,以身作则的苦行作风燕得了百姓的爱载,同样达到了很好的行政效果。虽然有人认为这种治理还未达到最高境界,但足以说明巫马施的行政能力和独特有效的工作作风。在当时,巫马施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陈司败曾经间孔子鲁昭公是否知礼。孔子回答知礼。陈司致转而拜揖巫马施说。吾闻君子不党(袒护),君子亦觉乎?鲁君娶吴女为夫人,命之为孟子。孟子姓姬,讳称同姓,放谓之孟子。鲁君而知礼,孰不知礼!按照札制同姓不婚。鲁君与吴女都是姬姓,二人相婚自然非礼。鲁君为掩人耳目,给吴女取名孟子。孔子却说鲁君知礼,陈司败就讥讽孔子在祖护鲁君。巫马施很快转告了孔子。孔子说:“我很幸运,有什么过错,别人必定指出来。只是按照礼制的规定,臣子不能说君王和父母的过错,因此才讳称鲁君知礼。”陈司败将关系孔子身誉的事情转告巫马施,说明巫马施当时在孔门和社会上确有不低的地位。自末汉明帝永平十五年起,巫马施一直受到人们祭祀。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被封为。都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加封为”东阿候。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