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五章 以代王身份登上皇帝宝座

  刘恒连做梦都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大汉王朝的皇帝,作为刘邦的第四个儿子,从他出生到刘邦去世,除了刘恒这个名字和代王的身份,他从来没有得到过父亲的关心和疼爱,一直都是在与母亲薄氏的相依为命和他人的虎视眈眈之下战战兢兢地生活着,就连他的出生也仅仅是缘于父亲刘邦对母亲的偶然一“幸”。

  刘恒的母亲薄氏是吴地(今江苏苏州)人,长得美丽清雅,是个地道的江南美人。薄氏的母亲本是魏国的宗室之女,因与魏王宫中的一个侍卫头目相爱,未婚而生下了她,说起来薄氏也算有一些王族血统。

  秦末,魏豹自立为魏王,薄氏之母心念故国,便将女儿薄氏送到了魏王宫,这样,薄氏就成了魏豹的姬妾。楚汉战争初期,魏王豹被刘邦击溃,薄氏也成了俘虏,连同魏王宫的其他宫人一起被送到了荥阳织室织布。

  有一次刘邦闲逛到了织室,发现一个女子姿色不俗,就把她要进了后宫,此人正是薄氏。刘邦在当夜就宠幸了她,但是由于当时战势的紧张,刘邦又得知她私生女的身份,很是厌恶,以后就再也没有临“幸”过她。

  但就是这短暂的一夜欢娱,薄氏竟然怀孕了,虽然备受冷落排挤,薄氏仍然坚强地挺了过来,在公元前202年产下了一子,刘邦给这个孩子取名叫刘恒。虽然幸运地生下了皇子,为皇家延续了血脉,但是薄氏并没有如自己当初想像的一般,从此可以飞上枝头变凤凰,彻底改变自己低贱的身份地位,她仍旧是个姬妾,没有当上妃子。

  孤寂的薄姬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默默无闻地僻处掖庭一角,抚养着刘恒。由于极其不受宠爱,偏偏又生了儿子,为诸宠姬所妒,薄姬的处境可想而知。渐渐地,薄姬养成了谨小慎微、凡事忍让的态度,而刘恒也因为母亲不受宠而极少见到父亲,自然也不被刘邦喜爱。

  母子二人像是被遗忘了一样,一直在宫中过着相依为命、与世无争的生活。薄氏性情温和、行事低调,从不与妃妾们争宠;刘恒也是终日读书习字,孝顺母亲,再加上他为人谦和,便在朝臣的眼里留下了一个“贤智温良”的印象。但正是这种安分的生活才使势单力薄的母子二人得以在高祖驾崩、吕后弄权,诸吕祸乱国政,刘氏诸王纷纷毙命,刘邦宠爱的妃子更是被吕后残忍地迫害折磨而死的情况下得以保存性命。

  刘恒7岁那年,刘邦平定了陈豨叛乱,收复代国疆土,就封刘恒做了代王,镇守边疆。代国是汉初所封同姓九王国之一,地在今山西北部及河北部分地区,地处边疆,经常遭匈奴侵扰。在高祖的诸子封国中,代国尤为苦寒。

  一年以后,刘恒那高高在上、几乎不曾多看他一眼的父亲刘邦去世了。大权独握的吕太后虽然对戚氏进行了残忍的报复,对薄氏的态度却还算公正。这当然是因为薄氏为人小心谨慎,更是因为薄氏和她一样,没有得到丈夫刘邦应该给予的善待,除了在人生经历和身份头衔上有差距,在被丈夫冷淡这方面,吕太后觉得自己与薄氏多少有点同病相怜。

  正因此,薄氏意外地得到了吕太后特别的恩遇,被送往儿子刘恒的封地,不但让她母子团圆,更给予她“代王太后”的称号,使她成为大汉王朝仅次于太后吕雉的贵妇人。

  薄姬终于离开了暗涛汹涌、刀光剑影的长安皇宫,在仪仗的前呼后拥中来到了儿子的封地代国的都城晋阳(今山西太原)。从此,薄氏的人生揭去了命薄如纸的过去,风光和荣耀开始围绕在她身边。

  公元前181年,在赵王刘恢自杀而死后,吕后考虑到刘恒母子常年备受冷落,也不曾危害自己,愿意将刘恒从代王迁为赵王,这实际上也是对刘恒的试探。刘恒深为惶恐,想到前几任赵王都未得善终,担心自己也会遭遇不幸,就委婉地回绝了,表示自己与世无争,愿为国守边终死。吕后果然是虚晃一下,听到刘恒如此说,自然非常高兴,便封吕禄为赵王。从此不再把刘恒母子视为潜在的威胁。刘恒自为王戍边,直到当上皇帝,15年来,也再没有去过京城。就在薄氏和刘恒以为此生必定老死边陲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大喜事降临了。

  公元前180年,大汉王朝的掌权者太后吕雉驾崩,刘恒深知朝廷大权仍掌握在吕姓诸王手中,朝廷的动向还难以预知,因此他不动声色,继续呆在他的代地。不久,朝廷又传来消息,宫廷发生变乱,以太尉周勃、丞相陈平为首的功臣集团与刘姓宗室集团结成联盟,共同诛灭了聚兵长安、妄图发动政变夺取帝位的诸吕,控制了朝政。此时,大臣们开始筹划皇位的继承。

  在当时的情况下,众大臣们在考虑皇位继承人时主要着眼于四个方面。第一就是血缘关系,大家认为当时的小皇帝刘弘根本就不是惠帝后代,不宜保留。第二是对平定叛乱的态度。齐王刘襄是高祖皇帝的长孙,又有首先起兵反诸吕之功,在前两点上,到还符合要求,但考虑到第三点,其母的家庭背景时,众人认为,刘襄的母舅家势力比较强大,恐再来一个“外戚专权”,所以刘襄也被否决了;而淮南王刘长年幼,母亲娘家人又很坏(“母家恶”),也不能立。再就是第四点,自身的性格能力。代王刘恒无荒淫之举,无骄矜之态,又素有“仁孝宽厚”的美誉,做代王也有16年之久,具备为政的经验,他又在高祖在世的两名儿子中年纪居长,当然最具备入选为继承人的血统。而且,“太后家薄氏谨良”,既无显赫的势力,就不存在外戚干政之患,对宗室和功臣两大集团也构不成威胁,况且立长子本来就是名正言顺的。综合衡量之后,众臣一致认为代王刘恒是下任皇帝的最合适人选。于是,大臣们悄悄地派使者到代地,奉请代王刘恒回长安即皇帝位。

  面对这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刘恒自然不敢轻易相信,也不敢贸然决定,他立即召集僚属商议。郎中令张武说,朝廷的大臣都是高祖皇帝的大将,擅长兵法权术,的确不能轻信,他建议刘恒要探听好虚实再作决定。中尉宋昌认为,高祖统一天下之后,刘氏已经不可撼动,周勃等人振臂一呼,天下诸民就将吕氏推翻足以为证,他建议刘恒不必过于忧虑,代王入主为帝乃是民心所向,不会有什么阴谋。

  议来议去,刘恒自己也拿不定主意,于是同母亲薄夫人商量。薄夫人此前曾在汉宫备尝艰难,深知宫闱权力之争风云变幻、残酷无情,自然不希望儿子去冒这个险。于是,母子俩商定,先让刘恒对外称病,不便起行,再派薄氏的弟弟薄昭前往京城探听周勃、陈平的虚实。薄昭很快就回来了,他把周勃等人灭诸吕,拟立新帝的真实情况详详细细地说给了刘恒听,他还劝说刘恒,刘氏定天下,万民归心,千万不可错此良机。这样,刘恒才在宋昌、张武等6人的陪同下,半信半疑地踏上了前往长安的路程。

  刘恒走到距长安50多里的高陵时又心犯嘀咕了,他仍然不相信要他做皇帝的事情是真的,就决定先原地不动,派宋昌再去探望周勃等人的动向。不久宋昌回报说,周勃、陈平等朝廷重臣已经在长安北面3里地方的渭桥恭迎圣驾多时了,刘恒于是命车队快马加鞭赶到了渭桥。

  见到代王,大臣们全都像朝见天子一样跪叩行礼,口口称臣,刘恒也下车一一还礼。周勃赶紧呈上了天子的玺符,刘恒推辞不受,坚持要到了城中的代王府邸后再说。到了府邸后,群臣也一齐随从而来。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大将军陈武、御史大夫张苍、宗正刘部、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典客刘揭等8名谋划和发动政变的骨干人物到刘恒面前礼拜,并宣读了他们联名给刘恒的上表。刘恒仍三番五次推却,要大臣们另推刘氏中有德者即位。大家硬把刘恒扶到面朝南的座位上,跪拜在地,请他以宗庙社稷为重,早日继承皇位,以稳定民心,处理国政。刘恒才接过玺符,同意登基。

  刘恒如此谨慎,自有一番深意。当初大臣们议立天子时,曾有人提出由齐王刘襄即位,刘襄拥有较强的实力,故刘恒不得不提防此时有人另生枝节。更重要的是,刘恒在朝中全无亲信、势力,他将要倚重的大臣陈平、周勃、灌婴等,都是当年的开国功臣,或长于运筹帷幄,或能叱咤风云,全都身手不凡,新近又有诛诸吕的大功,如果他们不真心拥戴,要驾驭朝政谈何容易。

  公元前180年冬,代王刘恒在群臣的拥戴下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史称汉文帝。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