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节 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

  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毗邻,彼此间发展经贸关系的历史悠久,渊源深厚。自东盟成立以来,中国与东盟正式和直接的经贸关系经历了中断、恢复再到迅速发展的曲折过程。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双方经贸关系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2004年,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的大关,东盟连续多年是中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中国是东盟的第六大贸易伙伴。

一、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发展回顾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急剧变化,错综复杂的思想意识形态和政治因素,导致了双方长达20多年的冷战关系,双方的经贸关系未能正常进行。这一时期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关系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贸易往来主要依靠间接贸易(通过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两个自由港),因为东盟多数国家拒绝与中国进行直接贸易;二是贸易额起伏很大,有些年份快速上升,但第二年又大幅度回降。

1950年4月13日,印尼与中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1953年两国签署了双边贸易协定。1954年以后,中国与印尼的双边贸易逐步扩大,贸易额曾一度超过1亿美元。1965年的“9·30”排华事件后,两国关系恶化。1967年10月30日中国与印尼断交,两国仅通过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维持有限的间接贸易。20世纪50、60年代,中国与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的关系也处于敌视和对抗状态,双方的直接经贸往来近乎中断,仅限于民间的间接贸易。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访华之行使中国与东盟的政治与经济关系出现缓和,外交上紧跟美国的东盟国家逐步与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在经贸关系上,一些东盟成员与中国建立了直接的贸易往来。马来西亚是东盟各国中第一个解除同中国冷战关系的国家,并采取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相分离的务实的对华态度。1971年5月马来西亚派贸易代表团访华,同年8月,两国就某些商品的直接贸易达成协议。1971年9月菲律宾派出第一个官方贸易代表团参加广州的交易会,启动了双方的直接贸易。次年3月菲律宾总统马科斯签署了第384号行政令,使菲律宾与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正式合法化。泰国也于1974年12月废除了禁止从社会主义国家进口的53号令,使与中国的直接贸易得以通畅。1974年中国与马来西亚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1975年中国与菲律宾和泰国也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

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的正常化促进了双方经贸关系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经济改革与开放政策后,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往来日益加强,各国政府和民间的互访增多,双边经济合作协议得以签署,相互贸易与投资规模迅速增长,经济技术合作领域不断扩大。1980年中国与马来西亚的贸易额增长到4.24亿美元,约为1974年中马建交时的2.7倍。1975年中菲签订贸易协定后双边贸易额也猛增,中国对菲律宾出口从1975年2,500万美元增至1979年的5,110万美元,进口从4,700万美元增至1.21亿美元。注重实效,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的新加坡虽没有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但这并不影响双方的经贸关系。在东盟中,新加坡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投资和技术伙伴。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对新加坡出口翻了一番,1979年达到4亿美元;进口增长8倍,1979年达到1.7亿美元。两国于1979年12月签署贸易协议,1985年又签订了投资保护协定。

中国与印尼的直接贸易从1967年到1985年中断了近20年。1985年7月苏哈托总统发布了第9号总统令才正式批准恢复与中国的直接贸易,双方的经贸关系开始逐步走向正常化。

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泰国除外)的经贸关系的发展也几经曲折。1950年,中国分别与越南和缅甸建立外交关系,1958年和1961年又分别与柬埔寨、老挝建交。在此基础上,中国与印支三国和缅甸的经贸往来逐步加强。20世纪70年代初,中越两国贸易曾突破3亿美元大关,中缅贸易也超过5,000万美元。同时,中国还向这些国家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援助。但是,1975年越南全国统一后,中越关系却进入紧张阶段,并且不断升级。到1979年2月,两国发生边境冲突,导致两国断交,中越间的贸易因此中断。由此,中国与老挝、柬埔寨的双边贸易也几乎停滞。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关系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实施改革开放的方针,东盟国家也经历了经济较快速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由于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双边关系有了进一步的改善。1989年,中老两国实现关系正常化。1990年,中国与印尼正式恢复外交关系,与新加坡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91年,中国与文莱建交,与越南也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从此,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全面实现正常化,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关系进入了全面合作与发展阶段。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与东盟国家的高层领导人频繁互访,加深相互了解,深化互利合作。通过双边领导人的互访,双方签订了一系列相关协定,使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得以解决,为双边经济合作提供了基础框架。1991年7月,中国与东盟建立了对话关系,并成为东盟的磋商伙伴国。1993年9月,中国与东盟首次经贸和科技合作磋商会议举行。1996年7月,东盟将中国升格为全面对话伙伴。1997年12月,中国与东盟最高领导人首次会晤,确立了中国与东盟建立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为新世纪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自1999年2月至2000年12月,中国与东盟所有的十个成员国均签署了面向新世纪双边合作的框架协议。在这些框架协议中,确定了双边合作的总体目标、行动准则和合作领域,为推进双边在各个领域的全面合作规划了蓝图。在经贸合作领域,中国与东盟十国确定了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扩大双边在贸易、投资、农业、工业、能源、交通、通讯、金融、科技、旅游、环境以及湄公河次区域开发方面的合作,并不断开拓新的合作领域。同时,建立更具吸引力的经贸合作环境,充分利用双方各自的优势,鼓励企业界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发挥私营部门在双边合作中的积极和主动作用。2001年11月,双方决定在十年内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2年11月双方正式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自此,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关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二、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关系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双边贸易开始迅速发展。据统计,1975年至1989年,中缅双边贸易从3,123万美元增至2.87亿美元,中印(尼)双边贸易从2万美元(1977年数字)增至4.42亿美元,中菲双边贸易从6,530万美元增至2.07亿美元,中马双边贸易从1.60亿美元增至5.60亿美元,中新双边贸易从2.73亿美元增至20.44亿美元,中泰双边贸易从2,462万美元增至8.84亿美元,增长幅度很大。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发展突飞猛进,双边的贸易额以年均约20%的速度递增。1993年,中国与东盟(指五个老成员国,未包含文莱)双边贸易额达到106.84亿美元,东盟成为中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地位仅次于美国、中国香港、日本和欧盟。1995年,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突破200亿美元,达203.69亿美元。1997年中国与东盟贸易总额达251.59亿美元,创历史最高水平。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有短暂的下降。1999年双边贸易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超过1997年的水平,达272.02亿美元。2000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全年进出口贸易额达395.2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5.3%。同时,中国在东盟对外贸易中所占份额也从1991年的2.3%上升到2000年的5%,中国成为东盟第六大贸易伙伴。2001年,尽管世界经济不景气及发生“9·11”事件,但中国与东盟的贸易仍保持持续增长,全年进出口贸易额达416.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3%。2002年,双边贸易突破500亿美元,达到547.66亿美元,增长31.7%。2003年双边贸易额为782.52亿美元,增长42.9%;2004年双边贸易额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达1,058.80亿美元,增长35.3%;2005年双边贸易额继续创新高,为1,303.70亿美元,增长23.1%;到2006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达到1,608.40亿美元,增长23.4%,其中中国出口东盟713.14亿美元,从东盟进口895.26亿美元,分别增长28.8%和19.4%。东盟连续14年成为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和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贸易伙伴,同时还是中国第五大出口市场及第四大进口来源地,而中国则是东盟第四大贸易伙伴(地位仅次于日本、美国、欧盟)。东盟在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从1993年的5.4%增加到2006年的9.1%。在东盟国家中,新加坡一直是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中最大的贸易伙伴(2002年及2003年马来西亚超过新加坡)。2006年中国与新加坡的双边贸易额超过400亿美元,达408.54亿美元,占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额的25.4%;其次为马来西亚,2006年与中国贸易额为371.12亿美元,占中国与东盟贸易总额的23.1%;泰国、菲律宾、印尼和越南分别列第三、四、五、六位。在中国的全球贸易中,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尼是中国前二十位的贸易伙伴,其中新加坡、马来西亚分别居第七、第八位。

从双边贸易的商品结构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对东盟的出口以农副产品和轻纺产品为主,从东盟进口的主要是原料性产品;东盟一直是中国资源密集型产品的重要来源地,中国也是东盟初级产品的重要进口国。中国的谷物、蔬菜和锌、铅、铝等矿产品是东盟国家所需进口的,东盟国家的天然橡胶、木材、食用植物油、原油、铜等是中国需大量进口的产品。中国曾是印尼纸浆、纸制品和菲律宾铜、铜材的最大出口市场,也是泰国天然橡胶、印尼棕榈油的第二大市场,还是印尼虾类、胶合板,泰国木薯粉和马来西亚棕榈油的第三大出口市场。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外资的大量涌入,区域产业内分工不断发展,工业制成品逐渐取代初级产品而成为双边贸易的主导商品。在制造业部门,机电产品是中国和东盟的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的主要进出口产品,双边的产业内贸易比重逐渐增大。2001年,在双边贸易的商品结构中,工业制成品已分别占出口额的84.9%和进口额的70.6%。其中中国对东盟出口的机电产品为100.7亿美元,占对东盟出口总额的54.8%;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为47.3亿美元,占对东盟出口总额的25.7%。而中国从东盟进口的机电产品为109.44亿美元,占自东盟进口总额的47.1%;进口的高新技术产品为83.76亿美元,占中国自东盟进口总额的36.1%。中国对东盟出口的机电产品以通用机械电器为主,而从东盟进口的机电产品大多是电子元器件类产品。东盟国家在工业电子产品出口方面拥有相对优势,而中国在家用电器出口方面却占有较大优势。在中国与东盟全部电子产品出口中,工业电子产品所占比重,新加坡为10%,马来西亚为70%,菲律宾为66%,泰国为43%,而中国仅为15%,但家用电器所占的比重,中国为85%,新加坡占10%,马来西亚占28%,菲律宾占33%,泰国占57%。中国曾是马来西亚电视显像管的第二大出口市场,也是新加坡自动数据处理机和菲律宾集成电路板的第三大出口市场,而新加坡则是中国自动数据处理机零部件的第三大出口市场。但目前在高新技术产品方面,东盟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要高于中国,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低于东盟的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历年来,中国在与东盟的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贸易中仍存在逆差。

三、中国与东盟的相互投资关系

1.东盟对华的投资状况及特点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往来得以快速发展,彼此间在相互投资、劳务承包等领域的互利合作也顺利展开。但在1983年以前东盟国家对中国的直接投资还只是个别和零星的,此后东盟国家在中国的投资开始迅速增长。1983年,新加坡在中国的投资项目为6个,合同外资额为1,627万美元;泰国在中国的投资项目为5个,合同外资额为224万美元。截至1989年底,东盟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和泰国五国在中国累计的投资项目为598个,合同外资额为8.25亿美元,实际投资额为2.31亿美元。其中,新加坡在中国累计的投资项目达382个,合同外资额为6.48亿美元,实际投资额达1.58亿美元,仅次于中国港澳地区、美国和日本而成为在中国的第四大投资国。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双边关系的发展,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投资环境的改善,东盟国家掀起了对华投资的热潮。1990年和1991年,东盟5国在中国的投资项目总数分别为128个和303个,合同外资总额分别为1.59亿美元和3.32亿美元,实际投资总额分别为6,046万美元和8,782万美元。从1992年起,文莱、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也开始对华直接投资。至此,所有东盟国家均在中国进行了投资。1993年至1995年,东盟国家对华投资出现高峰期。1993年,东盟在中国的直接投资项目3,613个,合同外资额为57.83亿美元,实际投资额为10.22亿美元;1994年,东盟在华投资项目2,638个,合同外资额58.8亿美元,实际投资额18.95亿美元;1995年,东盟在华投资项目2,146个,合同外资额110.41亿美元,实际投资额26.45亿美元。到1997年底,东盟国家共计来华投资项目13,710个,合同外资金额399亿美元,实际投资金额128亿美元。按合同外资额计算,东盟对华投资仅次于中国香港和北美地区,位居第三位。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东盟整体经济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打击,经济出现负增长,外汇市场和股票市场动荡,对外投资能力减弱,对华投资自然有所减少。从2001年起,东盟国家对华投资开始出现回升势头。当年对华直接投资项目为1,237个,合同外资金额达33.73亿美元,实际投资金额为29.84亿美元。2002年,东盟国家对华投资呈继续上升趋势,对华投资项目为1,759个,合同外资额为46.18亿美元,实际投资额为32.56亿美元。2003年,东盟对华直接投资合同项目为2,302个,合同外资额64.75亿美元,实际投资额29.25亿美元。2004年,东盟对华投资项目达2,438个,合同外资额达80.26亿美元,实际投资额达30.41亿美元。截至2004年12月底,东盟国家对华投资项目24,513个,占中国吸引外资项目总额的4.8%;合同外资金额为726.21亿美元,占中国吸引外资总额的6.6%;实际利用金额354.13亿美元,占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6.3%。2005年,东盟对华投资新增项目2,342个,合同外资额为95.03亿美元,实际投资额为31.05亿美元。

从中国吸引外资的整体角度来看,东盟对中国投资所占比重还比较低。2004年及近几年的数据皆显示,东盟对中国的投资项目数占中国吸引外资总数的5%左右;合同金额和实际利用金额占中国吸引外资总额的6%左右。按实际使用外资排序,目前东盟在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对华投资中位居第六位,尚未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

在东盟国家中,对中国的投资主要来自于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和菲律宾原东盟五国。其中,新加坡一枝独秀,对中国的投资遥遥领先于其他东盟国家。截至2004年12月,新加坡对中国的投资占东盟对华投资的比重:项目数占53.7%,合同外资额占66.1%,实际投资额占72.1%。近年来,东盟新五国(文莱、越南、柬埔寨、缅甸、老挝)对中国的投资也有较快增长,其中增长最快的是文莱。从2004年1月至9月的投资来看,文莱对中国新增投资项目达到193个,占东盟对中国新增投资项目数的10.6%,同比增长132.5%;合同新增资金额为3.7亿美元,占东盟对中国合同新增资金总额的6.6%,同比增长161.1%;实际利用新增资金额为0.59亿美元,同比增长76.8%。

东盟对中国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以占东盟对中国投资七成的新加坡为例,其在中国投资领域基本都集中在制造业和服务业。2003年新加坡在中国农林牧渔领域的合同新增资金额和实际利用新增资金额分别占新加坡对中国合同新增资金总额和实际利用新增资金总额的0.6%和1.5%,而在制造、采掘等领域这一比重则分别为68.3%和70.7%;在服务贸易领域这一比重则是31.1%和27.9%。此外,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在中国投资的领域也都集中在这两大领域内。

总体来看,东盟国家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呈现一些新的特点。第一,东盟对华投资开始逐步摆脱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出现回升势头。第二,对华投资的领域不断扩展。过去,新加坡在中国的投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酒店及轻工业等领域,现多转向基础设施及高科技产业投资。马来西亚在中国的投资也由原先的机械制造、电力开发、橡胶、食品加工、化妆品、家具及饮料等行业为主,逐步扩展到电子器件、能源、金融、保险及商业零售等领域。第三,对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增加。以往东盟对华投资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现在对内陆和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开始有所增加。第四,不少国家积极鼓励企业到中国投资。如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政府实施一系列政策鼓励和扶持本国企业到海外投资,并将中国作为对外投资的重点地区。

2.中国对东盟的投资状况及特点

相对而言,中国企业对东盟投资少于东盟企业对中国的投资,但是发展迅速,投资额在不断增加。近几年,中国开始实施“走出去”的战略,鼓励和扶持有实力和竞争力的企业到境外投资设厂,东盟国家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点地区之一。仅2000年中国企业在东盟的投资项目就有56个,协议金额1.7亿美元,实际投资1.2亿美元。2002年,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的投资项目52个,项目总投资额1.09亿美元,中方投资0.66亿美元。2003年,中国对东盟新增投资项目为65个,同比增长25%,新增投资额为2.24亿美元,同比增长238.9%,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达到10.8%。至2003年底,中国企业在东盟十国共设立企业857家,中方投资9.41亿美元,占中国对外投资总额的8.8%。2004年,中国有关企业在东盟各国增设企业90家,中方投资2.24亿美元。截至2005年,经商务部核准并备案的中国企业在东盟十国的直接投资总额为10.8亿美元。

但是,中国对东盟投资在东盟吸引外资中的比重相对较低。同日本、美国、欧盟、韩国等对东盟的投资相比,中国对东盟投资相对较少。据东盟的最新统计,1995年~2003年期间,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只占其吸引外资总额的0.29%,加上香港这一比重也仅为3.55%,同欧盟(28.83%)、美国(16.47%)、日本(12.90%)相距甚远。不过,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双方在贸易、投资等各个领域的合作将进一步加强,中国与东盟的双边投资也将面临新的契机,具有更大的增长空间与发展潜力。据中国商务部2005年统计,中国对东盟十国的投资有较大增长。2005年对越南投资为5,522.05万美元、对老挝的投资为4,699.20万美元、对柬埔寨的投资为6,056.98万美元、对泰国投资为7,216.5万美元、对马来西亚投资为1,585.39万美元、对新加坡为2,059万美元、对印尼为3,042.93万美元、对菲律宾为162.95万美元,总额达3.04亿美元。

中国对东盟国家的投资领域比较集中,主要以贸易与加工业为主。如对泰国投资主要集中在加工贸易、机械制造、卷烟制药、贸易和房地产等行业;对柬埔寨主要投资于森林开采、农业种植、电力、纺织、制衣、家电组装等领域;对印尼主要投资于化工、家电和摩托车制造等领域;在新加坡的投资主要集中在银行、金融、保险、航空、海运、贸易等领域;对越南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农林渔业、房地产、宾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邮电、建筑业等。

四、中国与东盟的其他经济合作

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其他经济合作形式日趋活跃。东盟是中国对外承包劳务合作的重要市场,双边在农业、能源、科技等领域加强合作,在商业服务、金融保险、通讯、运输、旅游等服务贸易方面的往来与合作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双方的合作逐步呈现出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特点。

首先,在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方面。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东盟国家逐步取代中东地区成为中国对外劳务合作和承包工程的主要市场之一。1980年,泰国与新加坡最早与我国进行承包劳务合作。1981年、1982年菲律宾、缅甸先后开始与我国进行承包劳务合作。马来西亚、印尼分别在1987年、1989年与我国展开此项合作。1980年~1989年,中国公司在东盟国家签订的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总额为7.75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6亿美元。其中,与菲律宾、泰国、新加坡、缅甸、马来西亚、印尼签订的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总额分别为3.23亿美元、3.18亿美元、6,827万美元、5,247万美元、1,233万美元、81万美元,完成营业额(除印尼外)5,114万美元、1.3亿美元、2,662万美元、5,140万美元、108万美元。中国公司在东盟国家承包了一大批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涉及领域包括交通(公路、铁路、港口、码头、桥梁建设)、发电(水电和火电)、化工、冶金、通讯、轻工等。这些项目的建设为东盟的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带动了中国部分大型机电产品、成套设备、原材料和劳务等的出口。同时,新加坡企业也为中国的大型基础设施工程和建设项目提供劳务,派遣工程师协助中国进行房屋设计,不少中国涉外酒店聘请新加坡管理人员从事酒店的管理。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与东盟在其他领域的经济合作不断扩展,中国在东盟的承包劳务合作规模不断扩大。1990年、1991年、1992年和1994年起,老挝、越南、柬埔寨和文莱分别开始与我国进行承包劳务合作,至此我国与所有东盟国家均展开了承包劳务合作。据统计,1990年~1999年,中国公司在东盟国家签订的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总额从1.93亿美元增至25.38亿美元,完成营业额从1.07亿美元增至17.89亿美元。这一时期,即使东盟国家遭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但中国在东盟承包劳务合作仍保持增长态势。

进入21世纪,在承包劳务合作方面,东盟仍是中国最大的海外市场。2001年,中国公司在东盟国家签订的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项目为3,833项,合同金额27.16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0.95亿美元。到2005年底,中国公司在东盟国家新增的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项目为2,681个,合同金额为56.08亿美元,完成营业额为33.49亿美元。截至2005年,中国在东盟国家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金额350.2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32亿美元。2006年1~9月,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新签承包劳务合同总金额43.7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6.2亿美元。

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泰国和越南是中国在东盟国家开展承包劳务合作的主要国家。其中,新加坡是中国在东盟承包劳务的最大的国别市场。1976年~2003年间,中国企业在新加坡的承包劳务合作合同额和完成的营业额分别占东盟总额的39%和48.9%。目前新加坡已成为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的第四大目的地和对外劳务合作的第二大市场。

其次,在农业与科技合作方面。近几年,中国与东盟在农业方面的合作力度加大。在中国与有关国家签订的面向21世纪的合作声明中,均有加强双边农业合作的专门条款。1999年7月,中国举办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和马来西亚农业合作招商发布会,共签订近百项农业合作意向。1999年9月,中国与菲律宾签署了《关于加强农业及有关领域合作协定》。之后,我国对菲律宾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援助,2003年3月中国在菲律宾援建的中菲农业技术中心竣工,中国优良杂交稻种在菲试种成功并已大面积播种。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了《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它表明双边在农业领域的合作将全面展开。在这一协议下,中国将在水稻杂交、渔业、水产养殖和生物科技等领域向东盟国家提供培训。

在科技合作方面,中国与东盟在科技领域的合作也取得了较快的进展,并展现了广阔的发展前景。2002年4月,胡锦涛主席访问新加坡时提出的中新四大合作领域的第一项就是高科技合作。同年5月中国科技部决定在新加坡设立中国首个海外高科技企业——创新中国,以进一步推动两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合作。自从中新建交以来,中国与新加坡政府间已经在精密机械、微电子、生物科技、信息技术和新材料等方面进行了20个研究项目的合作。中国与泰国自1978年签订科技合作协定以来,两国已完成644个合作项目,涵盖农业、林业、信息、生物技术、水利、高科技园区、轻工、铁路、交通等20多个领域。

最后,在以货币互换和“电子东盟”为代表的金融与信息技术等服务行业的合作方面。亚洲金融危机后,亚洲国家迫切希望区域金融合作,共同抵御金融危机。1998年,在中国的倡议下,东盟十国和中、日、韩(“10+3”)建立了金融合作机制,旨在加强多边政策对话和建立共同抵御金融危机的资金援助机制。2000年5月,在“10+3”部长会议上通过的《清迈倡议》提出,增加东盟原有货币互换机制的资金规模,并在“10+3”内建立双边货币互换网络,以帮助成员国解决短期国际收支问题和稳定金融市场。2001年12月,中国与泰国正式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根据此项协议,中国将在必要时向泰国提供最多达20亿美元的信贷资金,作为对国际金融机构援助资金的补充,以解决泰国国际收支问题和维护国内金融稳定。2002年10月中国与马来西亚正式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2003年2月和12月中国与菲律宾、印尼也分别正式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在这三项协议下,中国将在必要时向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尼分别提供15亿美元、30亿美元和10亿美元的信贷资金,作为对国际金融机构援助资金的补充,以解决这些国家国际收支困难和维护国内金融稳定。

“电子东盟”合作项目已经启动。2000年底,由新加坡提出的“电子东盟”计划得到东盟各国的认可,并通过了《电子东盟框架协议》,旨在加快区域电子商务的发展。对此,中国政府表示愿参与“电子东盟”的计划,加速建设新一代高速互联网络,大力发展电子商务。2001年4月,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有关部长出席双边信息通信技术研讨会,并宣布“电子东盟”合作项目启动。2003年10月6日,双方签署了《中国—东盟信息通信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备忘录涵盖了人力资源发展、技术开发、信息通信技术应用的开发、电子东盟项目的实施,有关信息通信技术的信息交流、兼容性以及每年一度的中国—东盟信息通信技术研讨会等方面。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