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4章 心理咨询法

  第一节 心理咨询概述

  一、什么是心理咨询

  “咨询”一词最早载于《书・舜典》,“咨十有二牧”、“询于四岳”。“咨”即为商量之意,“询”就是询问之意。“咨询”一词源于拉丁语“consuitatio”,英语为“counsel”,也有商讨、劝告、质疑等意。“心理咨询”(Psychological Counseling)是指,在心理方面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劝告、引导的过程。国外心理学界关于心理咨询的定义有许多不同的说法。莉奥妮。E。泰勒(Leone。E。Tyler)认为,“咨询是一种从心理上进行帮助的活动,它集中于自我同一感的成长以及按照个人意愿进行选择和做出行动的问题。”塞西尔。H。帕特森(Cecil。H。Patterson)认为,“咨询是一种人际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咨询人员提供一定的心理气氛或条件,使咨询对象发生变化,做出选择,解决自己的问题,并且形成一个有责任感的独立个性,从而成为更好的人和更好的社会成员。”

  根据《美国哲学百科全书》中的定义,咨询心理学有以下几个特征:

  (1)主要针对正常人。

  (2)为人的一生提供有效的帮助。

  (3)强调个人的力量与价值。

  (4)强调认知因素,尤其是理性在选择和决定中的作用。

  (5)研究个人在制定总目标、计划以及扮演社会角色方面的个性差异。

  (6)充分考虑情景和环境的因素,强调人对于环境资源的利用以及必要时的改变。

  1984年,在美国出版的国际心理学会编辑的《心理学百科全书》肯定了心理咨询的两种定义模式,即教育模式和发展模式。其中认为,“咨询心理学始终遵循着教育的模式而不是以临床的、治疗的或医学的模式。咨询对象(不是患者)是在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任务方面需要帮助的正常人。咨询心理学家的任务就是教会他们模仿某些策略和新的行为,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已经存在的能力,或者形成更为适当的应变能力。”咨询心理学强调发展的模式,它试图帮助咨询对象得到充分的发展,扫除其成长过程中的障碍。

  中国北京大学心理系钱铭怡教授认为,心理咨询具有如下特征:

  (1)体现着对来访者进行帮助的人际关系。

  (2)心理咨询的过程是涉及到一系列心理活动的过程。

  (3)心理咨询属于一个特殊的服务领域。

  我国的阮芳赋先生曾推荐里斯曼所下的定义:“咨询是通过人际关系而达到的一种帮助过程、教育过程和增长过程。”这一定义基本表达了咨询的实质内容。

  综上所述,我们给心理咨询作如下定义:心理咨询是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以协助其自强自立的过程。通过心理咨询,可以使咨询对象在认识、情感和态度上有所变化,解决其在学习、工作、生活、疾病和康复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身心健康。下面用一实例来具体说明。

  [病案]

  求询者,男,大学文化水平。曾在某医院工作。患强迫症10年。主要表现为在上班回家后要长时间洗澡,见到同事也觉得恐惧,医院发的钞票都要消毒,别人坐过的椅子要反复擦洗。病人自身也认为没有这个必要,但却常常无法克制自己的冲动,不洗就非常紧张和恐惧,以至于不能在那里工作。后来调到其他单位工作,仍恐惧把医院的脏东西带回家来,来治疗前,已经不能工作。

  这位咨询者非常焦急,迫切希望医生给予帮助,克制自己不再反复洗涤。

  在对这位求询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医生首先让他发现:他的这种莫名其妙的恐惧心理实际上是一种缺乏理性的儿童心理,而并非成人应有的逻辑,让其认识到自身行为的这种荒谬性。此后,治疗者进一步向病人讲解了这种恐惧心理是在幼年期形成,在成年后遇到心理冲突就显现出来,要用成年人的态度去对待它。并要求病人思考,写书面体会和回忆生活经历。接着又指出,作为一个成年人不能迁就自己内心的幼儿恐惧,不能允许它继续主宰自己的行动。在经过几次会谈后,求询者表示自己好多了,而且对自己的儿童心理有了认识,在书面体会中表示要坚决用成年人的态度去揭露、批判自己的幼年恐惧。同时,行为上也有所表现,对医院的恐惧减轻,已经可以在医院里稍做活动,而不会存在先前的恐惧心理了。

  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异同

  通过比较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定义,不难看出二者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1953年,美国咨询心理学分支学会主席哈恩(M。E。Hahn)曾说过,许多心理咨询学家和心理治疗学家都认为,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不能截然分开。心理咨询家所做的工作,在心理治疗家看来,就是心理治疗;而心理治疗家所实践的,在心理咨询家看来则是心理咨询。当然,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还是有所区别的。由哈恩的这段话我们不难看出: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这二者处于可区分与不可区分之间。说它们不可区分,是因为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确有许多关键之处相互补充,难以分解。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采用的理论方法常常是一致的

  即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理论上没有明确的界限。罗杰斯是第一个提出心理咨询概念的人,他的咨客概念、咨客中心疗法以及关于人类心理成长发育潜能的学说,对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都有极大的影响,扩大了心理咨询的范围,也扩大了心理治疗的对象。心理治疗不再局限于几种特殊的神经症,如强迫症、恐怖症等,而是包括了一些具有烦恼、焦虑情绪的正常人。汉森(J。C。Hansen)曾指出,每一个心理咨询家都必须发展个人咨询学说,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学说都是折中的。1977年,加菲尔德(S。L。Garfield)等人征求了154位从事心理咨询的医生的意见,他们表示,在现存的学说中没有一种能单独运用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所见到的多种咨客的复杂情况。

  2.工作的对象常常是相似的

  即在病与非病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那些有洁癖的正常人与较轻的强迫性洗濯病人之间,小心谨慎、工作细致的正常人与较轻的强迫症病人之间,在没有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工作秩序时,都是难以区分的。对个性偏于狭隘、忧郁的正常人和较轻的神经症性抑郁病人,实际上也不易鉴别。在日常临床工作中,要求帮助的咨客大都有各种烦恼和心理障碍,且多处在正常和心理疾病这个连续系统之间,难以划分。因此,心理咨询专对正常人而心理治疗专对病人这一规定,也就失去了现实基础。

  3.在强调帮助求助者成长和心理改变方面,二者是相似的

  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都希望通过施治者与求助者之间的互助,达到使求助者心理改变和发展的目的。

  4.二者都注重建立施治者与求助者之间的人际关系

  认为这是帮助求助者心理改变和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尽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之间有上述相似之处,尽管有的心理咨询者做了一些心理治疗工作,有的心理治疗者也做了些心理咨询工作,也仍然存在着如下不同之处:

  (1)心理咨询的对象主要是正常人、正在恢复或已康复的病人。着重处理的是正常人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诸如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问题、职业选择问题、教育问题、婚姻家庭问题等等;而心理治疗的对象则主要是有心理障碍的人,其适应范围主要为某些神经症、性变态、心理障碍、行为障碍、身心疾病、康复中的精神病人等。

  (2)心理治疗的主要形式是门诊和住院心理治疗。其从业人员主要是医生和临床心理学家;而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是门诊咨询和现场咨询,从业人员主要是各类心理学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

  (3)心理咨询用时较短,一般咨询一次至几次即可。而心理治疗较费时间,由几次到几十次不等,甚至更多,需经年累月方可完成。

  (4)心理咨询在意识层次上进行,更重视教育性、支持性、指导性。着重找出已存在于求助者自身的某些内在因素,并使之得到发展,或在现存条件的分析基础上提供改进意见;心理治疗则主要在无意识领域中进行,且具有对峙性,重点在于重建病人的人格。

  (5)心理咨询工作是更为直接地针对某些有限的具体目标而进行的。心理治疗的目的则比较模糊,其目标是使人发生改变和进步。

  第二节 心理咨询的形式

  心理咨询的形式按照不同的标准可有多种划分。

  一、按来访者是否本人:直接咨询和间接咨询

  (一)直接咨询

  直接咨询,是指由心理咨询人员对求询者本人直接进行的咨询。直接咨询的特点是通过咨询者与求询者的直接交往和相互作用,使求询者的疑难问题得到解决,心理困扰或轻微心理疾患逐渐得到排解或减轻。这种方式是心理咨询中最常见的,也是需要提倡的形式。

  下面介绍一位心理咨询医生使用认知行为疗法进行直接咨询的实例。

  [病案]

  姓名:胡某某性别:女年龄:30岁

  教育程度:电大二年级社会经济地位:某单位统计员婚姻状况:已婚

  外在表现:表情紧张,语音偏低,主动谈病情。

  表现出的问题:由于工作与学习压力大,表现出紧张、焦虑、失眠、担心等。

  既往生活史与当前生活情景:

  胡某某,女,30岁,统计员,由丈夫陪伴来就诊。病人表情紧张,语音偏低,主动谈病情。自述两个星期以前,由于工作与学习紧张,焦虑、失眠、担心,不知如何应付,前来精神科门诊诊治。病人为高中毕业生,现在在某单位做统计工作。由于客观原因失掉了上大学的机会,为了继续深造,两年前她和其他许多同事一起报考电视大学,在职学习英文,现在已是二年级学生。本来由于边工作、边学习,已感到吃力,且偶尔失眠,吃些药也就无所谓了。但三个月前由于被提升为主管统计工作,负担加重,又加上正值一年一度的电视大学的考试将至,心理负担加重。虽然自己彻夜不眠地念书,可是功课还是赶不上。由于单位要求按时报送报表,自己却迟迟赶不出来,结果领导批评只顾念书而影响工作,心情显得更不好,时时紧张不安,不知如何是好。一方面担心不能参加考试而前功尽弃;同时也怕报表赶不出来,任务完不成。心里犹如热锅上的蚂蚁,不知所措。

  心理分析与评估:

  与病人初次谈话

  医师:“到底为什么觉得那么紧张呢?”

  病人:“因为我是做统计工作的,统计工作每半年要向上级单位报各种报表,非常忙;我同时又在上电视大学,没有脱产,在职念书。在这两者之间就比较矛盾。再加上考试时间和报表时间的冲突,所以我心情就更紧张。医师,你说我该怎么办呢……”

  医师:“你想呢?”

  病人:“我总想怎么把时间挤出来,把表报出去,同时又可以参加考试,但我认为我做不到,所以心里就矛盾起来……”

  医师:“让你觉得很难处理?”

  病人:“是的。我现在紧张得手也发抖,写报表的时候,一直紧张得发抖,没办法写。回到家里心情仍紧张,情绪也不好,饭也吃不下。勉强吃了就呕吐。”

  医师:“那一定很难受!”

  病人:“是呀!心里老是紧张……不断地想怎么办呢?怎么办呢?……实在没办法解决。医师,你说怎么办?”

  医师:“你跟领导谈过没有?”

  病人:“领导批评我,说我只想考试,不关心工作……”

  医师:“报表的事没有人帮助你?”

  病人:“没有。因为只有我熟悉,只有我才能搞,没有别人可以帮忙。”

  医师:“嗯!”

  病人:“所以我就想到医院去休息休息,看看为什么我一吃东西就吐出来,而且两手总是发抖。”

  医师:“结果呢?”

  病人:“结果是我们领导不能理解,就说我住院是想躲避工作去准备考试。把我气坏了,差一点跟他吵起来。”

  医师:“看样子事情变得严重了。”

  病人:“是呀!所以我才赶紧来看门诊。医师你说我怎么办才好!”

  当一个人心理上有很多负担与压力时,会感到很难受、吃不消。特别是当他“预料”事情会恶化,变得很危险,或者后果不堪设想时,则由于那种“预料”或“想象”而更感到焦虑不安。目前这个病人认为假如她没按时完成报表,或按时参加考试,就会产生极恶劣的后果,根据那种“预料”,病人就变得很着急、紧张,无法控制自己。

  治疗过程:

  1.改变内心的看法、态度与做法

  治疗的方向之一就是跟病人一起检讨那种令人可怕的“预料”,想办法改变看法,“化险为夷”。

  医师:“你刚才说,很担心挤不出时间来准备考试,是吗?”

  病人:“我这么紧张,根本没办法定下心专心念书了!”

  医师:“所以你担心考试考不好,是不?”

  病人:“是呀!”

  医师:“考试考得不好,(你认为)结果会怎么样呢?”

  病人:“那就很令人伤心了!”

  医师:“怎么说?”

  病人:“我花了一年时间,用了那么多精力去念书,也交了不少学费,结果考不上,那还不糟糕吗?”

  医师:“不好是不好,难道会是很糟糕吗?”

  病人:“那当然!我这一年辛辛苦苦念了书,少说、少做别的事,一心一意就是为了这个考试……”

  医师:“结果不能考,是吗?”

  病人:“是呀!”

  医师:“这我可以理解,可是比起其他的事情来,还没有那么糟糕吧?”

  病人:“怎么说?”

  医师:“比如,你害了一场大病,得了癌症;或者需要开刀,切除一条大腿;或者房子被火烧了……”

  病人:“当然没有那么严重。”

  医师:“这一次你考不上,顶多是明年再考一次。”

  病人:“还得再念一年,明年再考!”

  医师:“看样子事情并不是那么糟糕透顶走投无路,只是多等一年的事。况且你已经等了好几年了,再多一年,也不算什么吧?总比你现在着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似的要好。万一来个心脏病发作什么的岂不是更糟?”

  病人:“你是说,我把事情看得太严重了?”

  医师:“一个人把事情看得太严重,就容易反应强烈。假如把事情看得简单些,反应也就会平静些。”

  病人:“……”

  医师:“假如你到时候报不出表来,事情会怎样?”

  病人:“那也会很不好,很坏。”

  医师:“怎么坏?”

  病人:“假如到时我统计表报不出来,说不定会影响全年的奖金或部分工资;领导会当着大家的面批评我,那就更不好过了……”

  医师:“当一个人想同时赶做几样事情,而赶不出来时,常会觉得紧张。像这种情形,最好权衡一下轻重,把精神与时间先倾注在一件比较重要的事情上,把该件事做完了以后,再去试做另外一件重要的事情,这样一个接一个,按主次关系去处理,心里就比较踏实舒畅,也有效果。例如把工作上的报表与电视大学的考试比较起来,哪一样对你比较重要?”

  病人:“因为我想两件事都重要,所以才这么急着两边赶。……”

  医师:“所以才觉得两样都搞不出来,反而更着急了。假如你从利害关系方面着想,报表与考试,哪一个对你的将来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

  病人:“那不用说啦,是报表重要。”

  医师:“考试其次?”

  病人:“是的。”

  医师:“怎么说呢?”

  病人:“因为考试考不考得上,只影响我的资历。可是报表能不能赶出来,却影响我的整个工作。”

  医师:“你不能丢掉工作,不能受处分,否则影响你一辈子,是吗?”

  病人:“那当然不用说。”

  医师:“这样看来,你还是按照主次关系,看哪件比较重要,就先专心于哪件事,把报表准备好,完成你的工作任务,假如剩下时间,再去考虑考试的事情。不然即使考试考上了,而却把工作弄糟了,那还有什么用?”

  病人:“……”

  医师:“就是把事情按重要不重要,分先后主次,先照顾最重要的事情。这样办事有先后秩序,反而能一一攻破呢!”

  病人:“这我就明白了。可是我现在就是时时刻刻、每分每秒都很紧张,松弛不下来。”

  医师:“对!因为患紧张毛病的人,其毛病有时不在容易紧张,而在于紧张后该松弛下来时,不容易松弛下来,所以一直持续处于紧张状态,很难受。”

  2.尝试行为治疗

  从行为治疗的立场说来,有些技巧是特别帮助病人松弛下来的。比如,最简单的是使用“全身松弛法”,即练习如何按照自己的意志,逐步放松全身的随意肌,继而获得心理上的松弛(详细参照第十一章)。其主要原则,在每日每隔一定时间试行放松动作,随时帮助个人获得轻松的情况;同时在紧张情况以后,随时能把自己的心情与身体“转回”到松弛的状况,是一种简单具体、有用的行为治疗技巧,可以帮助患有焦虑毛病的人。其具体的教导练习方法如下:

  医师:“医师可以教你如何自己练习全身松弛的方法。你想试试看吗?”

  病人:“好的。”

  医师:“这种方法的主要目的,就是让一个人能养成一种习惯,把自己的紧张除去,松弛下来。操作很简单,谁都可以尝试。……”“好,现在坐在你的椅子上,尽量保持舒适的姿势。首先把你的眼睛闭起来,让你的注意力集中在你自己的身上。……然后把注意力移到你的头部,注意看看头部哪里肌肉很紧,有没有使你不舒服?”

  病人:“感觉不到。”

  医师:“没关系。现在你把牙关咬紧……有没有感到两边面颊很紧?”

  病人:“有的!”

  医师:“现在把牙关放松,把咬牙的肌肉放松……”

  病人:“肌肉有松下来的感觉。”

  医师:“对了。再注意看看头部什么地方的肌肉还很紧,全部把它放松,让头部各部分都松弛下来。现在把注意力转移到脖子。首先把脖子的肌肉弄得紧紧的。对了,好紧吧?”

  病人:“很紧。”

  医师:“好,现在把脖子的肌肉全部放松,对,觉得轻松了吧?”

  病人:“是的。”

  医师:“记得脖子肌肉紧的时候,是怎样的感觉,脖子放松的时候,又是怎样的感觉。现在把脖子继续保持在松弛的状态,然后把注意力转移到肩膀上。看看肩膀是怎样?”

  病人:“有点酸痛,紧的感觉。”

  医师:“对。表示肩膀肌肉有点紧张。那么现在把肩膀竖紧,把肌肉弄得更紧,保持一两秒钟,然后马上放松,把肩膀所有肌肉都放松……对,这样放松下来,觉得很舒服、轻松了吧?”

  病人:“嗯。”

  医师:“现在你已经学会如何把脖子、肩膀放松,那么下一步把注意力移到两手上来。”“现在把两手用力抓紧,抓紧两三秒钟,有什么感觉?”

  病人:“两手很紧,而且发麻起来,有点酸痛。”

  医师:“对。现在把两手同时放松,把两手所有肌肉都松弛下来……觉得轻松了吧?把两手放得舒舒服服的,尽量保持松软无力,很松弛。对,这样松弛下来。……现在把注意力移到胸部。首先吸一口气,把胸腔胀得鼓鼓的。保持一两秒钟,然后把气吐出来,再吸气;慢慢地吸气、呼气,让胸部也觉得很轻松。这样子慢慢地深呼吸几次,头部也会感到有点迷迷糊糊,轻松下来了,是吧?”

  病人:“……”

  医师:“非常好。那么现在我们继续把注意力转移到脚部,看看脚部肌肉有没有紧张,假如有,就让它也松懈下来。全身上下都松懈下来。继续闭着眼睛,想象是躺在舒服的沙发上,或床上,轻轻深呼吸,把全身放得软软的,很轻松……就这样保持一两分钟……好极了。你很会学习,已经学会如何自己把自己全身肌肉都放松,达到轻松的情况了,是吗?”

  病人:“是的。”

  医师:“好,你现在可以好好坐起来,恢复你本来的姿势。可是,要记得你是应用什么方式把自己放松的。我要你每天上、下午这样操作两次。不管你在哪里,念书也好、工作也好,找一个地方每天几次自己把自己放松,让你的躯体与心情能每隔一段时间定期休息轻松一下。同时,每天每次无论遇到什么紧张情况,比如:工作紧张、赶时间、忙于念书、跟别人争吵、跟领导讨论,等等,你心情紧张以后,马上找机会把自己的躯体松懈下来,帮助你从紧张状况中脱离出来,恢复到平常情况。如此,自然而然心情也跟着轻松下来,不会整天都持续紧张,因过分着急而难受了。从今天起,你可以开始这样试试看。”

  这种行为治疗法的施行,其特点应着眼于如何实际地帮助病人解除或改变困扰着他的行为、习惯或情绪,简单且具体。而且其特点在于不考虑病人心理上烦恼、困惑或操心的事到底是什么,也不用去分析产生病理的根源,而专心注重于如何减除或改变病人非适应性的行为反应。对于有些病人,特别是不愿谈论其内心问题的病人;或者着急紧张很厉害,严重被症状困扰着的病人,需马上做此对症性治疗。

  反过来说,假如病人毛病的来源,与其环境有关,特别是与人际关系有密切关系的话,那么,治疗方式可以考虑朝此方向进行。

  3.探索人际关系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一个人的紧张与不安,可以说是针对着某种心理上的挫折、冲突、压力或困难而产生的情绪反应,反射着其适应上的困难,特别是在家庭、学校或工作环境里存在不良或不适当的人际关系。这时,治疗的重心可以研究探讨其所处环境与人际关系如何,朝此方面去进行辅导。

  医师:“你在这个单位工作几年了?”

  病人:“也近八九年了。”

  医师:“以往工作很顺利吗?跟同事们相处怎样?”

  病人:“还可以。”

  医师:“你负责统计工作,同事们觉得怎样?”

  病人:“我是被分配到这个专业来工作的。因为我脑子好,在数学方面不错,所以做得还很称职。只是……”

  医师:“只是怎样?”

  病人:“没什么……”

  医师:“说说看。”

  病人:“有些人不太欣赏我的能力……”

  医师:“有点不满意?”

  病人:“人家说‘枪打出头鸟’,因为我有时表现得好,有人……”

  医师:“有人找你麻烦?”

  病人:“可以这么说。”

  医师:“谁会找你麻烦?”

  病人:“并不是找我麻烦,只是不见得欣赏我的表现。”

  医师:“谁?”

  病人:“……”

  医师:“是领导?”

  病人:“我们领导虽然工作很认真,可是他的文化水平不怎么高,且专业知识与水平也比较差。”

  医师:“是不是领导心里不大高兴你专心去念大学,而说你不注重工作?……”

  病人:“可能有点这种情况。”

  医师:“这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发生这种事情,一般人怎样看?”

  病人:“什么意思?”

  医师:“我是说,假如有的领导不喜欢你教育水平及能力太高,过分求进,那底下人会怎样反应?”

  病人:“有些人则不服气,找机会闹……”

  医师:“那可不太合适了。还有呢?有什么比较积极有用的处理办法没有?”

  病人:“最好的办法就是跟领导直接谈,交换思想,让领导了解你的思想,我们也了解领导的想法,希望能彼此谅解,改善彼此相处的关系。”

  医师:“也就是说,工作人员要尊重领导的立场,做领导的也要体贴、培养下层人员,让他们能发挥潜力不断进步,彼此相互尊重,是吗?”

  病人:“我没办法这么做。”

  医师:“为什么?”

  病人:“我不习惯于跟人家交换思想。我说话很直,有时很容易一开口就伤害了别人,所以不敢跟领导交换思想。”

  医师:“可是,现在你不是还可以跟医师谈吐内心事,也懂得跟医师交流吗?”

  病人:“跟医师比较容易,跟领导就不容易。”

  医师:“你跟领导交流交流,向他说明为什么考试对你那么重要,请他尽量协助你渡过这个难关,或许还有办法。”

  病人:“那我就不晓得了,要试试看。”

  医师:“假如平时你跟领导关系很好,上下能合作,感情也融洽,像你现在处于这种既要赶报表,又要急于准备考试,领导会怎样帮助你?”

  病人:“他肯定会理解我的心情,帮助我,比如叫别的同事替我负担点儿工作,让我渡过这个难关。”

  医师:“那你就不会像现在这样紧张得焦头烂额了。”

  病人:“也许是。”

  医师:“看来补念大学,提高教育水平很重要,如何跟同事与领导相处,维持良好关系,也很重要。”

  病人:“你说得对。”

  (二)间接咨询

  间接咨询,是指由心理咨询人员对来访的求询者亲属及其他人员所反映的当事人的心理问题进行的咨询。间接咨询的特点是在咨询者与当事人之间增加了一道中转媒介,当事人的心理问题靠中转人向咨询者介绍,咨询者对当事人的处理意见也要由中转人付诸实施。因此,在间接咨询中,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好咨询者与中转人的关系,使咨询者的意见易为中转人所接受并合理实施,就会直接影响到咨询效果。所以,也正因为如此,在没有非常特殊原因的情况下,应尽量要求咨询对象本人亲自求询,并有足够的求医动机,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双方才能密切合作、共同努力,从而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

  二、按来访者数量:个体咨询和团体咨询

  (一)个体咨询

  这是心理咨询最常用的形式。所谓个体咨询,是指咨询者与求询者一对一的咨询活动,如我们上面的案例即是个体咨询的例子。由于这种咨询活动既可以采用面谈的方式,也可以通过电话、信函等其他途径进行,个体咨询也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1)面咨:就是指求助者来到咨询服务部与咨询师面对面地交流。这样可以促进双方直接真诚地交流与了解,一般咨询效果比较明显。是目前主要的咨询方式。

  (2)电话咨询:这种咨询方式较适合那些时间紧迫或不愿暴露真实身份的求助者。

  (3)互联网咨询:网络咨询比较适合那些受躯体条件、地理环境或个人习惯等限制,不能或者不愿直接进行咨询的求助者。

  个体咨询具有保密、易于交流、触及问题深刻、便于个案积累和因人制宜等优点,但这种咨询形式也有费时和社会影响较小等不足。

  (二)团体咨询

  团体咨询是与个体咨询相对而言的,它又称集体咨询、小组咨询或群体咨询。一般来说,凡是同时对多个来访者进行咨询的方式即属于团体咨询。团体咨询的出现和流行,是基于这样的一种深刻的认识,即人是社会的人,人的心理发展乃至一切发展多与社会环境有关,人的许多心理问题皆源于人际关系中。因此,通过团体人际交互作用的方式,模拟社会生活的情境,来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从而达到自我认识、自我调节以及自我发展。与个体咨询相比,团体咨询具有以下特点:

  (1)团体咨询与治疗影响广泛。每个成员不仅自己接受他人的帮助,也可以帮助其他成员。可以同时学习模仿多个团体成员的适应行为,从多个角度洞察自己。团体过程中,成员之间互相支持、集思广益,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2)团体咨询与治疗效率高。团体咨询与治疗是一个指导者对多个团体成员,即一个指导者可以同时指导多个来咨询者,增加咨询人数,以节省咨询的时间与人力,符合经济原则,提高了咨询效益。团体咨询与治疗还可以缓解咨询人员不足的压力。

  (3)团体咨询与治疗效果易巩固。团体咨询与治疗创造了一个类似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为参加者提供了社交的机会。成员在团体中的言行往往是他们日常生活行为的复制品。在充满信任的良好的团体气氛中,通过示范、模仿、训练等方法,参加者可以尝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实践的结果容易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

  (4)特别适用于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人。有些人因为缺乏客观的自我评价、缺乏对他人的信任、过分依赖或过分武断,难以与他人建立和保持良好的、协调的人际关系,这些人际关系的不适应,均可以由团体咨询来改善和矫正。

  目前,国内团体咨询应用最广泛的主要是在各高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例如,1988年5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测量与咨询服务中心,针对一些学生在咨询过程中反映的考试焦虑问题,组织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团体咨询活动。咨询者将前来求询的100多名学生组成一个临时团体,先由咨询者就求询者的考试焦虑问题进行集中分析和指导,然后要求每个成员填写一份《考试焦虑自我检查表》,对个人的考试焦虑问题进行自我评定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咨询者又对全体求询者实施团体放松治疗。

  当然,团体心理咨询也有其固有的局限,主要是个人的深层心理问题不便暴露,个体的心理问题差异也难予照顾。因此,在团体咨询中注意适当的个别指导,将团体咨询与个体咨询有机结合起来,是心理咨询中应当注意的一个问题。

  三、按来访的途径:门诊咨询、通信咨询、电话咨询

  (一)门诊咨询

  门诊咨询的特点是在心理门诊部,通过咨询人员和求询者的会谈活动,弄清求询者的心理问题症结或心理疾病本质,做出准确的病情判断,并施以相应的心理治疗。目前,门诊咨询在国内是最普遍和最常见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我国的各大中城市,只要是三甲以上的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几乎都设有专门的心理门诊。但相对于电话咨询、通信咨询来说,门诊咨询对咨询人员有较高要求,常常由专业心理学医师和教师组成。咨询人员不仅应具有一般的临床知识和经验,而且还要具备比较全面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专门技能。咨询员通过与来访者面对面的交谈,详细了解、分析来访者的心理问题,以帮助他们摆脱有碍于心理健康的不利因素,提高他们解决问题、适应环境的能力。对已经形成心理障碍者,则分析心理障碍的病因,了解症状,制订完整的治疗计划。这样的当面直接会谈,往往能更深入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取得较好的疗效。但目前,已开办的心理咨询门诊中,不少咨询人员缺少心理学方面的系统学习和培训,这种情况应当通过有计划的培训逐步加以解决。

  (二)通信咨询

  通信咨询是指由心理咨询机构以通信方式对求询者及其相关人员所提出的心理问题给予解答、指导的咨询形式。通信咨询的优点在于不受居住条件限制,有疑难者可随时通过信件诉说自己的苦恼或愿望;咨询机构在选择专家答疑解难时也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对于那些不善口头表达或较为拘谨的求询者来说,通信咨询的优点更是显而易见的。例如,有一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教师,平常表现很优秀,但一旦有老师或学校领导来听课,就很紧张,板书、讲话、演示实验都经常出错,自己十分苦恼。通过通信咨询,问题逐渐减轻。

  不过,通信咨询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一方面,咨询效果易受求询者的书面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和个性特点的影响。假如求询者书面表达能力较差,问题的叙述过于简单、含糊或前后矛盾,咨询人员便无法根据来信内容做出正确判断;如果求询者做事草率粗心,信件书写潦草,字迹难辨,姓名地址不详或错漏,也将给咨询工作带来极大麻烦。另一方面,还有往返周期长、咨询双方的非言语交流受到限制、咨询帮助浮于表面和不够灵活等缺点。

  当然,通信咨询的上述缺点,经过咨询双方的共同努力,是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的。就求询者来说,首先要求在书写求询信件时认真、全面,一定要写清所需解决的心理问题的来龙去脉,并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如本人的家庭状况、群体气氛和人际关系情况,个人的劳动成绩、兴趣爱好等。这样,有利于咨询者做出全面、准确的分析判断,进而提出恰如其分的指导性意见。其次,求询信件写好后,应从头将内容仔细检查一遍,看问题是否已叙述清楚,有无遗漏或笔误,信件末尾的署名、通讯地址和邮编是否齐全和工整。就心理咨询人员来说,则应本着对求询者关心、负责的精神,精心处理每一封来信,及时函复求询者提出的问题,并力争使每封回信在字里行间都饱含对求询者的深切关怀、热情鼓励和殷切期待,同时在中肯分析的基础上附有切实可行的指导措施。这样,能使通信咨询的功能得到最有效的发挥。

  下面是一通信咨询指导的实例:咨询医生:

  现在的我已经束手无策,内心万分的痛苦,不知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婚姻:是尽量修复它,还是干脆就放弃?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每天的生活都让我觉得疲惫至极,甚至一度想到结束自己的生命。

  我和我老公很早就开始恋爱,彼此也都是对方的初恋。恋爱6年,结婚7年,有一个4岁的孩子。我们曾经是非常好的一对情侣,外表般配。他很帅气,又非常非常宠我,并且很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爱。曾经的他在我眼中善良、厚道、成熟、充满爱心,而且好像非常依赖我,什么话都愿意跟我讲(这是他父母说的)。我们在一起很轻松、快乐。我们的交往一直很顺利,双方父母也都很看好我们,又因为我是外地的,当时毕业分配为了两人能在一起就留在了这个城市工作,留下来后就一直住在他家里(婚前我们没有越界),所以结婚也就顺理成章。我呢,在外人眼里是一个比较开朗、大方的人。但与他在一起,有点任性,而且自己的脾气本身有点火爆。如果他稍稍冷落了我,我会生闷气,他一般会哄我,然后就和好。他从不与我计较,所以在一起十年多我们没有吵过架,因为我一个巴掌拍不响。

  事情或许得从两年多前说起,我当时可能觉得有了孩子,自己又还年轻,想趁有能力时尽量为孩子的未来多奋斗一下,所以跟老公说想办全家移民去澳大利亚,老公当时说他不喜欢出国,但如果我坚持就办着试一试,他也不反对。于是我开始准备各种材料,同时还要应付几个重要考试。老公虽然没说什么,但为了让我好好复习,他晚上主动带了才几个月的孩子。我很感激,但是没有向他表达。我想,唯有自己考出好成绩才对得起他。两三个月后,我的考试结束,但又准备着手下一个考试。他的外公也在那时去世,家里所有人都忙于丧事,我虽然感觉他有些沉闷,但以为是因为老人去世令他伤感吧,所以也没有太在意。丧事办完后的某天晚上,当我以他冷落了我好久为由找他谈的时候,他突然对我说他觉得我们之间不是夫妻感情,他觉得不快乐,他不想一辈子这样过。我当时的感觉很惊讶,我们一直很好,无论是在外人眼里还是我自己看来。我问他什么时候开始有这么可怕的想法,他说有一两年了,只是我没有注意罢了。随后,他便变得非常怪异,不愿我碰他,总是在外面吃完饭才回,睡觉时就是给我一个背,并且无论我撒娇也好、耍无赖也好,他都是无动于衷。从前总是温柔含笑看我的眼神也变得冰冷冰冷,脸紧绷绷的,没有一丝笑容。当时的我真的难以接受他的突变,总是问他: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他说没有,没什么,他就是觉得那样舒服。他甚至提到离婚的想法,说“长痛不如短痛”,“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等。我实在难以接受曾经视我如至宝的老公怎会突然如此绝情,不断在夜晚问他:我做错了什么?并告诉他我是一个很理智的人,当初跟他在一起是真的觉得我们的性格很合适。我明白爱情的感觉是会随时间消失的,我希望消失的时候我们还有多年的感情、亲情支持我们白头到老。而且我们彼此那么了解对方,难道还不够吗?他不听我的,只说我“说什么都没有用”。就这样,我的世界突然倒塌,在短短几个月内我瘦了十几斤。看着他那么不开心,我甚至有一次对他说让他去酒店住一段时间,既然他那么不愿面对我。他不同意。就这样他不断对我冷漠,我当时以为他只是进入人生低谷,所以,一边独自舔伤,不去打扰他,一边对他更加体贴。可是,他好似变成了铁石心肠,无论我如何努力都温暖不了他。有好几次,我发现他好像在骗我,但我不相信这个我当初审慎考验、观察过的男人会背叛我。我觉得他的品德不会让他做那样的事。我对他说,从我的角度,我不想如此轻易放弃这个婚姻,我们之间只有一个理由可以让我离开,那就是他变心,除此以外,贫穷、疾病、懒惰我都可以接受。就这样,我们熬过了半年多。我自己非常痛苦,很多个夜晚都失眠,甚至很多次有心理承受力达到极限的感觉,很累很累,不知道为什么这个男人突然变成这样。直到有一天,在他晚归熟睡后我看他的手机,终于明白:他的生活中有另外的人,就是从他第一次跟我说感觉不好时开始的。那一刻,我极度气愤,冲到他旁边拉他起来给我解释,他开始不愿承认,后来说不像我想象的那样。当他说这一切的时候,我出奇的平静,告诉他很早以前我就想过,会给他唯一一次机会,他当时还说,如果我们俩好的话,不会发生这样的事。还说,不是这个人也会是其他人。我不理解,好像都是我的错。后来他还说,要断掉很容易。我当时想都有了孩子,再说我们那么好的感情基础,他或许只是一时糊涂。所以,我很轻易地就没有再追究。但从那以后,我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非常不平衡,总是在夜深人静时猜想他到底有没有在身体上背叛我,他到底还爱不爱我。我想,如果没有爱,我应该坚决离开。并且当时我的移民申请已经获得批准,我是可以随时走人的。但,我不愿这样不明不白地离去,如果我走,也许我会永远失去这个曾陪我度过人生最好年华的男人,我们之间有太多刻骨铭心的美好记忆。

  另外一个令我一直都很困惑的问题,就是我们之间的夫妻生活。刚结婚时,我们还比较频繁,但他始终不是太主动。当时我自己因为怕意外受孕,所以感觉也不是很放得开。后来怀孕、生小孩期间有近一年没有过什么,我觉得他也还好,不像很难受的样子。孩子出生后,我在这方面的感觉越来越强烈,开始真正有些享受这个;但他仅仅只是在恢复初期很激动,随后的日子,就越来越回避这个。但白天,他还是很宠爱我,我们精神上的交流也很好。我想也许这就是个体差异吧。但后来,他的兴趣越来越淡,甚至一个月都不想要。他后来自己也说,总是看我发脾气、不高兴才来一次。现在,我们之间完全是我主动,甚至我主动都没用,他还一把推开,即使他有时做了,也总是很勉强的样子,没有任何爱抚、前戏,匆匆结束,我的自尊很受伤,感觉不到自己被需要,感觉不到自己的女性角色。

  现在的我们,虽然在他同那个人正式谈过结束后一直维持表面平静的生活,但我的内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常在夜晚跟他争吵,有时甚至大打出手,这样的争吵很伤人,但我控制不住自己。白天又后悔,又想道歉,但现在道歉都不敢了,因为正如他说的,道歉后隔段时间又发作,他不信。本意上,为了孩子,我不想拆散这个家。但内心深处,我难以平息自己的不平衡和怨气。经常有一走了之,永远不再见这个男人的冲动。从小,我最憎恨那些不专一的人,总觉得他们一定会得到报应。所以,在我承认爱这个人的同时,我又很想让他失去家庭,让他为自己的行为得到惩罚。对这个人我是爱憎交织,好的时候,还可以心平气和;恨的时候又恨不得杀了他。而他,却很少再像从前那样在我伤心的时候开导我了,我生气,他就不理我,每次我都不得不自己转圜。有时想想真是窝囊。都不知道自己这样到底是为了什么?最近,我偶然发现他还在跟那个人联系,但他解释说只是正常的联系。看过太多的男人欺骗妻子的案例,我时常怀疑自己也处在一场骗局之中。我告诉他,如果不爱我了,请他告诉我,我绝对不怨他,但不希望欺骗我。而他,根本不做任何回应。

  我觉得自己现在好像已经精神残疾了,什么事都不想做,什么书都看不进去(其实有很多事等着我去做)。每天就是不停地想这些事情,根本停不下来。也曾想过宽容,但我怕自己认人不准,如果他再次背叛,我会觉得自己很蠢,我没法向自己交代,所以做得也不是很好。而且我怀疑,有的人根本不值得宽容。有时,又想即使辛辛苦苦压抑自己去维持这个家,忘掉了他给我的痛,也无非是这样一个没有了欢声笑语,只有小心翼翼,缺乏性生活的家,值得吗?人生还有那么长,在未来,我不会后悔吗?

  恳请×××老师给我指明方向。

  这个婚姻值得维持吗?我的老公还爱我吗?

  谢谢

  一个痛苦的人这位朋友:

  你好!

  你介意我先来表述一下我的观点吗?

  从你的介绍来看,你和丈夫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恩爱有加的,丈夫的体贴、温柔、宽容造就了你们甜蜜的小家。然而在一瞬间这小家就要被拆散了,原本深爱你的丈夫突然爱上了别人,你不能接受,不能理解,无法面对这个事实,所以情绪极度恶化,甚至从未吵过架、红过脸的夫妻俩竟会一次又一次地争吵,甚至大打出手。从你的内心深处发出这样的声音:“为什么,这究竟是为什么?”

  为什么?这个答案换一个人就有一种说法,换一百个人就有一百种说法,可是既然这里是心理咨询网站,我们就得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剖析你的问题,而不是盲目地召开妇女控诉大会,把婚外恋的男人们都集中起来狠批狠斗一番,这样解决不了实质问题,你觉得呢?而在这剖析的过程中,有些可能与你一贯接受的教育、思维方式有相当多的抵触,但是首先请你相信,我们绝非是故意与你为难,只是诚心诚意想要帮助你而已。

  好了,在说明一些前提扼要之后,我来试着分析一下你的问题吧,有说得不对的地方,还请其他的老师批评指正。

  (1)恋爱:谈到你的婚姻,不得不从你的恋爱开始说起了,你这样描述你们的恋爱过程:“我们曾经是非常好的一对情侣,外表般配。他很帅气,又非常非常宠我,并且很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爱。曾经的他在我眼中善良、厚道、成熟、充满爱心,而且好像非常依赖我,什么话都愿意跟我讲(这是他父母说的)。我们在一起很轻松、快乐。我们的交往一直很顺利,双方父母也都很看好我们,又因为我是外地的,当时毕业分配为了两人能在一起就留在了这个城市工作,留下来后就一直住在他家里(婚前我们没有越界),所以结婚也就顺理成章。我呢,在外人眼里是一个比较开朗、大方的人。但与他在一起,有点任性,而且自己的脾气本身有点火爆。如果他稍稍冷落了我,我会生闷气,他一般会哄我,然后就和好。他从不与我计较,所以在一起十年多我们没有吵过架,因为我一个巴掌拍不响。”

  表面上来看,多么好的一个男朋友啊,凡事都依你,凡事都让你,凡事都宠你……但是问题正出在这里,你仔细描述了丈夫对你的好,那你呢?你在做什么?享受他对你的好?你是否应该仔细考虑一下你对丈夫的爱到底爱到什么程度?从你的描述中,我们看到,你仿佛是一面镜子,丈夫给你的爱就是光,光投射在镜子上,才有反射,而一旦光消失,镜子就再也反映不出任何美丽的风景。你明白我的比喻吗?爱,其实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礼物,礼物如果放在家里不送出去,也就不是礼物了,能力如果不表现出来,也就不能称之为能力。你的详细描述透露了你的恋爱观,那就是:“他对我好,所以我才对他好,我要先看到他付出,我才能后付出。”你享受着丈夫对你源源不断的爱,而后又把对丈夫爱的反射当成了自己主动付出的爱。“如果他稍稍冷落了我,我会生闷气,他一般会哄我,然后就和好。他从不与我计较”,啊,我的朋友,你在沾沾自喜,以为自己找到了一个一辈子不用愁的好伴侣,好依靠。可是这个时候,很多很多的病根已经埋下了伏笔。

  (2)时间一跳就过了10年,这中间你没有详细描述你们的婚姻生活,我们大概可以推测,这期间你们也还是像恋爱期间一样吧?你生气,然后他哄你,你心满意足于这样的生活,一丝一毫也没有注意到丈夫的变化。你兴致勃勃准备移民,你有没有尊重过丈夫的意愿?丈夫说他不愿意,但是如果你想去,那就试试,你可曾发现这里面的问题?他是无可奈何啊,一直以来他迁就着你,几乎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虽然他惯性地默许了你的提议,可是内心却是百般不愿意的,而你则又满足于自己的“获胜”,根本没有心情去注意丈夫的情绪。你忙着为出国奋斗,为了你们的未来拼搏,丈夫独自承担了带孩子的任务,却得不到来自你的任何安慰、肯定的话语(他不愿意出国,自然也不大可能心甘情愿包揽带孩子的任务),接着老人去世,他却越来越沉默,这个时候的你做了一件什么事?“当我以他冷落了我好久为由找他谈的时候,他突然对我说他觉得我们之间不是夫妻感情,他觉得不快乐,他不想一辈子这样过”,女士,这个时候你还以他冷落你为由找他谈话?你的出发点是去“兴师问罪”的,你以自我为中心去衡量别人的行为,你从未站在丈夫的角度去换位思考!丈夫给予你的回答也在意料之中了,一直生活在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一个不会主动付出爱的、一个需要他像呵护孩子一样去呵护的妻子的身边,他累了,他烦了,他彻底失望了,加上老人的去世,给予他的刺激就是“人生短短数十年,既然活得不开心,为什么不往更开心的地方去呢?”这个时候的男人,外心已生,只需遇到一朵小花对他微笑,他必然立刻迈开大步向外走去。

  但是,你大可不必立刻绝望,这个时候丈夫其实还停留在一种反叛的初级阶段,他还是有相当理性的,他需要的是对过去扮演的“英雄”角色的颠覆,却也不仅仅是为了爱而爱,为了性而性,所以他才会对你说出“其实要断也很容易”的话。这其实是个好讯号啊!可惜我们的生命苦短,女士还没有从受骗上当的受害者意识中走出来,看不清这事实真相,反而一再地怀疑、争吵、哭泣、打架,这些又再一次破坏了你们的感情,这个时候,你该明白为何丈夫后来还与情人联系了吧?

  至于性,虽然我不大具有发言权,可是我还是想说上一句,这与你的恋爱观念是如出一辙的,你只考虑到自己需要,想要就一定要,不想要就一定不要,那丈夫你摆在哪里?他不是就变成你的性奴了吗?他嘴上不说,心里是有感受的。所以在那么久的沉默之后,他才会突然的反叛,其实这是一个相当长的情绪的累积过程。

  暂时就先说这么多了,有说得不对的地方,敬请原谅。

  祝您早日脱离苦海,找回幸福!

  心理医生:×××

  (三)电话咨询

  电话咨询是指利用电话方式对求询者给予忠告、劝慰或对知情人进行危机干预及指导的一种咨询形式。这种咨询形式一般用于紧急情况的处理。例如,某个学生由于极度紧张、恐惧或孤独抑郁而突发轻生之念,此时,可利用电话咨询首先稳住其危机情绪,或指导教师、家长等知情人做其监护工作,然后组织有关咨询人员赶赴现场,对他的心理问题进行妥善处理。

  目前已有许多国家设置了电话咨询的专用线路,用于心理危机的紧急干预和自杀的防范。由于电话咨询对具有心理危机或自杀意念的人可以起到缓冲、防范和指导的作用,因而许多人热情地称颂此种专线咨询电话为“温暖线”、“希望线”、“生命线”。在我国,很多大中城市已经逐步开设一些心理咨询机构或咨询门诊,在利用电话为求询者或心理危机者提供服务方面还是做了一些工作的。随着人们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不断提高,我国的电话咨询包括专线咨询都将逐步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第三节 心理咨询过程

  一、心理咨询过程的主要特点

  我们知道,心理咨询是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介,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过程。通过心理咨询,可以使咨询对象的认识、情感、态度和行为有所变化,解决其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身心健康。心理咨询过程有如下特点:双向性、多端性、社会性、渐进性和反复性。只有把握这些特点,才能驾驭心理咨询活动的基本规律,更好地组织心理咨询过程及其环节。

  1.双向性

  心理咨询过程是指由咨询人员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过程。咨询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过程,就需双方相互依赖,谁也离不开谁,缺少其中任何一方都不能构成心理咨询过程。如果咨询人员自恃高明,听风是雨,口惹悬河,咨询对象自然反感厌恶,不屑入言;反之,若咨询对象懒于启口,顾虑重重,或对咨询人员抱有成见,咨询人员也同样会感到扫兴,使咨询过程难以进行。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人员起着主导作用,咨询对象(求询者)是心理咨询过程中的主体。咨询人员与咨询对象相互影响,相互配合,使咨询活动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以圆满的结局来完成。此即为心理咨询的“双向性”。

  为什么说咨询人员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呢?这是因为咨询人员有着关于人的丰富的心理知识,具有窥探人的内心世界的专业技巧,在各种心理问题的适应与解决方面受过专门训练,并有较深的造诣。这样,咨询人员不仅能帮助咨询对象解决其难以解决的心理问题,也能胜任其他人(如咨询对象的父母、教师、同事、朋友、领导等)所难以胜任的帮助。同时,这种帮助也较少带有主观感情色彩,而具有相对的客观性。为什么说咨询对象是心理咨询过程中的主体呢?这是因为,咨询对象存在的心理问题的根本解决有赖于其主观努力。咨询对象不是消极的接受器、简单的传声筒,对于咨询人员的劝导、帮助和教育,他都要经过自己的吸收与消化,都要经过认知的折射和情感的容纳,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来接受,并以自己独特的行为来表现。

  因此,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一方面,咨询对象必须认真听取咨询人员的意见,积极配合咨询人员的帮助与教育;另一方面,咨询人员也必须洞察咨询对象的心理变化,并根据其反应调节自己的帮助与教育,调动咨询对象的积极性。

  2.多端性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心理结构和心理面貌主要由四方面组成:知(认知)、情(情感)、意(意志)和行(行为)。一个人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也主要是这四个方面发生了偏差。例如,在认知方面,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认识,对于自我和他人的认识,往往会发生歪曲或错误的现象;在情感方面,人们对于客观事物也会有爱与憎、好与恶、热与冷、急与缓等迥然不同的态度,其中包括一些消极的情感;在意志方面,人们也有坚强与懦弱、果断与寡断、锲而不舍与缺乏恒心等各种不同的表现;在行为方面,人们在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的行为风格与习惯,其中有许多不良习惯是影响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人的心理结构中,这四方面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体:认知愈深刻,情感就愈有理性,意志就愈坚定,行为就愈自觉。一般说来,认知是起点,行为是归宿,情意是中介。认知是行动的先导,只有知道了怎样行动和为什么要这样行动,才有可能自觉地产生相应的行为。因此,心理咨询过程应在转变咨询对象的认知方面下工夫,做到“晓之以理”。行为是归宿,也是心理结构的核心,只有知而去行的“知”才是“真知”,知而不行,等于不知。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咨询对象的心理问题,就要“导之以行”,对其行为习惯或行为方式提出相应的要求和进行必要的训练。情意是中介,只有积极的情感与意志,才能使认知顺利转化为行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情感――就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血肉的心脏,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只能养成伪君子的枯燥无味的语言。”这对于心理咨询同样有意义。因此,为了使心理咨询更卓有成效,就要“动之以情”、“炼之以意”。

  由于社会生活实践不同,每个人心理结构中这四方面因素所占的位置、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其发展的不平衡就产生了某个方面的薄弱环节。因此,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必须根据咨询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需要、最迫切的方面作为咨询工作的开端和突破口,从“晓之以理”着手,帮助其弄清事理,认识危害;从“动之以情”入手,用爱的情感沟通双方的心灵,解除心理防卫的屏障,并调整其情感;从“炼之以意”着手,使其树立信心,坚定决心,培养恒心,善始善终配合咨询过程;从“导之以行”入手,让其从事与原有心理障碍相颉颃的健康心理活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是心理咨询过程的“多端性”。

  3.社会性

  在人类社会中,人从来就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人不能不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无论是优秀的心理品质、良好的心理结构,还是不良的心理品质、不健全的心理结构,都是在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

  心理咨询不是在“真空”里进行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兴衰、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价值体系的变化,都会给心理咨询事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心理咨询人员对于咨询对象的帮助,也只是各种“影响源”中的一“支流”。家庭、学校、社会机构等若干“支流”无时不在荡涤、浸淫着咨询对象的心灵。这些“流”有些与心理咨询方面一致,能够帮助和促进咨询对象更好地克服心理障碍,有的则与心理咨询方面相背,甚至阻碍和削弱心理咨询的顺利开展。这就要求心理咨询人员必须把心理咨询与学校、家庭、社会联系起来,统一步调,协同帮助咨询对象。一方面,必须注意分析咨询对象存在心理问题的社会背景,弄清其产生心理障碍的真实原因;另一方面,在解决咨询对象的心理问题时,必须积极取得各方面的配合,利用与心理咨询要求一致的积极影响去克服和抵制与心理咨询要求相违背的消极影响。这就是心理咨询过程的“社会性”。

  4.渐进性

  人的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是渐进的。同样,不良心理品质的克服与消除也是渐进的,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一蹴而就。因此,心理咨询人员与咨询对象要克服急躁情绪,不能一下子提出过高要求,而要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由量到质逐步地去做。例如对于酗酒、吸烟成瘾的咨询对象,仅向他们说明酗酒、吸烟的危害还远远不够,要他们马上戒烟或戒酒也不太现实,而应在晓之以理的基础上导之以行,指导一些克服坏习惯的方法,必要时还可用厌恶疗法等心理治疗手段加以辅助,才能使其逐渐改掉酗酒、吸烟的恶习。如果操之过急,指望功成于一旦,往往会适得其反,使咨询对象丧失信心。心理过程的“渐进性”,要求咨询人员培养仔细和耐心的品质,对于咨询对象的帮助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5.反复性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曲折的,是螺旋式上升而非直线式前进的。人的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也是如此,不良心理品质的克服和消除更是如此。因此,心理咨询人员不能存有一劳永逸的思想,与咨询对象的关系也不要仅局限在门诊室内,对咨询对象出现的反复切不可表现出厌恶、冷漠,更不可横加批评与指责。心理咨询人员还必须注意检查自己的咨询效果,对重点咨询对象定期回访,巩固咨询效果,同时预防旧病复发。

  二、心理咨询过程的基本阶段

  1.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咨询双方建立令人满意的咨询关系,是咨询过程的第一步,也是贯穿整个咨询过程一个极为重要的步骤。正如美国心理咨询专家拉斯(S。W。Russ)所言,“咨询者与求询者之间建立一种坦率、信任的关系,是咨询过程中头等重要的事情……是有效咨询的前提条件。”

  在咨询关系中起主导作用的应为咨询者。咨询者应能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有关原理和反复,使这种关系得以顺利地建立与发展起来。因此,作为咨询者,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

  (1)充分地尊重和温暖来访者。尊重来访者。要求治疗者要能接受对方,能容忍甚至接受对方的不同观点、习惯等。要求咨询人员不能将自己视为高人一等的专家,而应以平等的身份看待前来求询的人。卡普兰(G。Caplan)指出,建立咨询关系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咨询者与求询者的平等地位。经验表明,咨询人员的等级观念将增加求询者的压抑感和不满情绪,从而将使咨询过程一开始即罩上不愉快的阴影。

  有一位来访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