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2章 青少年期的心理

  第一节 青少年期的一般特征

  青少年期是人生的黄金阶段,是个体从儿童过渡到成年,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从年龄上看,一般指12~28岁左右的时期。人们习惯上把青少年期作如下划分:12~15岁为少年期,这主要是初中阶段,身体发育迅速并逐渐达到成熟,而心理发展相对平稳,这种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和不平衡引发了一系列的心理危机;15~18岁为青年初期,主要是高中阶段,高中生的生理发育已达到成熟,智力发展接近成人水平,在个性和其他心理品质上表现出了更加稳定和丰富的特征;18~22岁为青年中期;22~28岁为青年晚期。这两个时期青年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人生观、价值观趋于固定,但是与社会现实相碰撞,还是不免有很多的心理不适应。

  一、生理特征

  青少年期是生理迅速发育到成熟的时期,表现为形体形态、内分泌等一系列的生理现象都要发生一个巨大的变化。其具体表现在:

  1.内分泌机制完善

  青少年期人体机能和形体上的巨大变化,是在体内激素的作用下发生的。青少年期间,下丘脑垂体分泌的激素不断增多,最终与成人接近;生长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素、促性腺素等的分泌也达到了新的水平。生长素直接作用于全身的组织细胞,促进机体生长;促甲状腺素促进甲状腺生长;促性腺素促进生殖系统的发育成熟;促肾上腺皮质素刺激肾上腺皮质活动,肾上腺皮质产生糖皮质类固醇和性激素。这些激素是人体发育的催化剂,加速了青少年生理上的突变。

  2.生理机能逐步增强

  这主要体现在大脑发育趋向完善上。在此之前,脑的重量及体积与成年人接近,所以在青少年时期,大脑的发展主要在质量上的突破与脑功能的完善方面。这时,大脑的发育主要是脑神经纤维变粗、增长、分支及髓鞘化,脑神经细胞分化机能达到成人水平,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显著提高。同时,由于青少年的社会实践活动越来越多,更促进了脑的内部结构和机能的不断分化和迅速发展,这些变化使青少年的记忆力、理解力、思维能力得以实质性的提高。另外,心脏再次迅速增大,心肌壁变厚,心功能极大提高,这又为青少年增加活动量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

  3.第二性征出现

  青少年由于身体内分泌和物质代谢等各系统功能的增强,特别是性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的不断增加、性机能的成熟,从而引起生理上的一系列明显的变化,男女均出现第二性征。第二性征在男性方面表现为:身体肌肉发达、骨骼变硬、身高迅速增长、肩部变宽、睾丸和阴茎变大、长出阴毛和腋毛、精液的分泌、胡须变黑、喉结突出、声音变粗而浑厚、并出现所谓的男子气;在女性方面表现为:整个身体皮下脂肪增厚、皮肤光泽、体态丰满、臀部变圆、髋部变宽、子宫及卵巢逐步发育、月经开始、长出阴毛和腋毛、乳房隆起变大,出现女性特有的体态和征象。

  二、心理特征

  生理变化是心理变化的物质基础。随着生理的变化,以及环境的影响、教育的作用,因此在心理发展上就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特点。青少年期作为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期,在心理发展方面更是错综复杂。青少年期的主要心理特征如下:

  (一)智力发展显著

  青少年期由于大脑机能的不断增强,一直处于系统的学习状态,同时生活空间扩大,社会实践活动增多,其认知能力获得了长足发展。这个时期,他们的感觉、知觉灵敏,记忆力、思维能力不断增强,逻辑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占据主导地位,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断来反映事物的关系和内在联系,并从一般的逻辑思维向辩证思维过渡,更多地利用理论思维,而且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都有显著的提高。青少年逐步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事物,有独到见解,喜欢质疑和争论。这时,他们会开始思考人生和世界,提出许多有关“人生目的”、“人生意义”、“生活理想”等一类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所以他们常常会为此感到苦恼、迷茫、沮丧与不安。

  (二)自我意识增强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我的认识,或者说是对自我及周围人的关系的认识。个体进入青少年时期,随着对外界认识的不断提高,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开始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个性品质方面进行关注和评价,并且凭借这些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言行。自我意识趋向于独立意识的发展,开始在心理上把自我划分为“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这直接导致了自我矛盾。这一时期自我评价也走向成熟,能够较为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言行,自尊心较强。同时与社会的接触和后期进一步的成熟,使青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比较稳定了,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充满了矛盾,甚至是激烈的心理冲突的,在挫折和动摇中向前发展。

  (三)性意识的觉醒和发展

  第二性征的出现,意味着性机能的逐渐成熟。这一变化反映在心理上会引起性意识的觉醒。所谓性意识,一般指青少年对性的理解、体验和态度。性意识的觉醒,指青少年开始意识到两性的差别和两性的关系,同时也带来一些特殊的心理体验,如有的青少年对自己的性特征变化感到害羞,对产生的性冲动感到不安,对异性的变化表示好奇和关注等。青少年性意识有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疏远异性阶段

  青少年在青春发育初期,由于生理上急剧变化,性别发育差异,往往对性的问题感到害羞、腼腆、不安和反感。于是在心理上和行为上表现出不愿接近异性、彼此疏远、男女界限分明、喜欢与同性伙伴亲密相处等情况。这一时期的性意识是对两性关系由无知到意识状态,是一种朦胧状态。这一情况主要表现在初中阶段。

  2.接近异性阶段

  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和心理的进一步成熟,青年男女之间会产生一种情感的吸引,相互怀有好感,对异性表示出关心,萌发出彼此接触的要求和愿望,开始喜欢一起学习、参加各种活动和交往,但这时是将异性作为一般朋友,还不属于恋爱。这个阶段的性意识带有朦胧的向往的特点。

  3.恋爱阶段

  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上的进一步成熟及社会生活的全面影响,青年男女之间开始萌生爱情。他们仅把特定的异性视为自己交往的对象,持续地交往,相互爱慕,进入恋爱。这个阶段的爱情多为内心隐蔽的爱情,多以精神内容为主,重视纯洁的感情。

  4.婚姻阶段

  随着男女青年交往的加深,以及心理和对人生认识等方面的成熟,成年初期会开始期望建立稳定的伴侣关系,组建家庭,很多恋爱关系转变成了夫妻关系。“三十而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时段的心理需要,这时可以说是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成人生活。

  (四)情感的发展与现实的矛盾

  青少年在情感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丰富的心理特点,并非孤立存在,它们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各种矛盾。这些矛盾集中反映了青少年发育过程中的心理特点,研究这些矛盾可以更好地认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现将这一时期产生的几个主要矛盾作一简单的分析:

  1.闭锁性与强烈交往需要的矛盾

  青少年自尊心强,思想情感、个人秘密不愿轻易向他人吐露,如果家长不能正确对待,反而简单粗暴,对青少年的言行横加指责,极易造成他们心理上的闭锁性。这种闭锁性导致他们与父母、师长及交往熟悉的人之间产生距离,由于感到缺乏可以倾诉衷肠的知心人,于是产生一种难以名状的孤独感。而实际上,青少年内心又热切地渴望与人交流,获得他人的认可和精神上的共鸣,这二者构成了一对难以排解的矛盾。

  2.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青少年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后,很渴望体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成熟个体,强烈要求自作主张,竭力摆脱家长的管束,在思想言行的各方面都表现出极大的独立性,表现出心理“断乳”的愿望。但他们同时又对父母、成人及长辈存在较大的依赖性。因为青少年阅历还不够丰富,面对陌生或复杂的环境时,往往缺乏信心,难作决断;同时,在经济上大多还靠父母,对家庭的依赖作为一种惯性影响仍然存在。

  3.求知欲强与识别力低的矛盾

  青少年智力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认知能力大幅度提高,具有极强的求知欲,对新事物新信息的接受能力很强,这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但由于其社会阅历不足,还处于思想和心理的动荡期,识别能力较低,有时瑕瑜不分,糟粕不辨。所以当今社会文化价值观多元化的进程和变革,给青少年带来了很大的思想冲击,引发了一系列心理冲突。

  4.情感与理智的矛盾

  青少年情感丰富,情绪不够稳定,容易感情用事。虽然他们也懂得一些世故的道理,但在处理问题时,还是不够理智,显得情绪化,较为冲动,但事后又常常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苦恼。在成年初期后,随着心身的进一步成熟,以及生活经历的丰富,这种情况能得到有效的改善。

  5.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青少年的性格特点是:朝气蓬勃,富于幻想,胸怀远大理想,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可以说是典型的理想主义者。但是由于他们的社会阅历不足,对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阻力往往估计不足,以致在升学、就业、恋爱等问题上遭受挫折。或者,面对社会中一些不正之风,又容易引起激烈的情绪波动,出现沉重的挫折感,有的甚至悲观失望,严重的陷入绝望境地而不能自拔。

  6.性意识的发展与道德规范的矛盾

  到了青少年时期,特别是青年期,身体发育几近成人,尤其是性机能的成熟。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男女青年性意识的觉醒,产生了对异性的爱慕,并且这种爱慕会越来越强烈,于是男女交友、恋爱、婚姻等问题自然出现。这个时期的男女交往有一个特点,就是极其敏感、容易冲动,常表现为激情,而他们此时思想尚未成熟,道德观念不强,意志力薄弱,强大的生理冲击力有时会使他们做出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给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所以这个时期应特别注意将性科学知识教育与伦理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使他们的性意识发展走向健康的道路。

  三、心理问题的本质与归因

  (一)心理问题的本质

  青少年期的心理问题,从本质上来说,可以归纳为几类。

  1.身心发展不平衡问题

  (1)身心发展不协调。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身体发育很快,这让青少年一方面对自己的这种改变感到惊喜,意识到自己长大了,憧憬着走入成人世界;另一方面太过迅速的身体变化也造成了青少年一定程度的惶恐,特别是第二性征的出现,让他们不知道如何适应。如果此时学校和家庭的性健康教育不跟上,在他们的性心理发展道路上将可能存在隐患。与此同时,青少年的心理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开始摆脱家长的管束,渴望独立;开始崇尚理论,喜欢判断批评;对异性的兴趣也大大增加,渴望成人世界的婚恋。但是很明显的事实是,他们的身心发展非常地不平衡。这种因身心发展不平衡而呈现在心理与行为上的问题,一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减少或消失。当然我们也还要认识到青少年身心发展不一定都是整齐划一的,成熟时间有早有晚,成熟程度也存在个体差异。

  (2)人格发展的紊乱无结构倾向。青少年人格发展特点是:从已建有初步秩序和结构的儿童期,变为组织紊乱无结构的过渡期,以便于重新组合,建立起更高一级秩序与结构的成人人格。这种人格上的紊乱无结构倾向可表现在日常生活里,比如,儿童期已经养成了整洁的生活习惯和规律的作息时间,但进入青春期后反而穿戴得不整洁,生活无规律。通常来说,这个过渡期在进入成人期后,会再次恢复有序的生活方式,以便适应现实社会。

  总之,青少年在其身心发展过程中,会面临许多从前未曾遇到过的新问题,诸如如何减少依赖,学习自立;如何应付与日渐增的对性的兴趣与欲望;如何与同辈朋友相处;如何寻找自己的兴趣,建立自己成长的方向等。一般年轻人大致都能处理应付此类问题,但难免会发生困难与挫折,呈现适应上的问题。

  2.社会适应不良

  青少年的自尊心很强,但是敏感而脆弱。对生活环境的变化或挫折,很容易引起不良的情绪反应而出现心理问题,这种挫折反应常常是暂时的,减少或消除后,其心理问题多会随之消失或改善。比如,环境的转化(搬迁、转学),家庭关系失和,家人生病甚至亡故,都会对青少年的情绪产生很大影响。如何提高适应能力是缓解青少年心理不适的重要课题,而是否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其中显得尤为必要。特别是是否能与同学朋友友好相处,是否能得到大家的认同等等都很重要。实际上也证实,青少年的很多心理问题,往往是由于对生活环境适应不良所引起,实质上是一种适应问题。

  3.精神疾患的早期症状

  青少年期并没有其特殊的精神疾患,只是有些成人患的精神疾患在青春期开始呈现。如过分的孤独畏缩、思考奇异、感觉古怪等,有时是“精神分裂症”的初期病症。假如情绪过分兴奋或低沉,且周期性变化,就要考虑是否是“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早期现象。有许多神经症,如焦虑症、强迫症、癔症等都可能在青少年时期发生,特别是神经衰弱发病率最高,宜由精神科临床专家来诊断,并做出治疗上的建议。

  (二)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归因

  青少年所遇到的心理挫折和困惑,大体来自自我心理、性心理、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及社会适应等几个方面。

  1.自我心理

  青少年对自我意识,包括自我概念、自我评价等呈现出了很大的关注,如怎样认识自己,认识“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怎样看待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如何形成较为客观的自我评价等。在反思自我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困惑。由于青少年的认知能力有限,生活经历缺乏,而且还带有较强的理想主义色彩,所以有的问题在青少年时期是难以解答的,这也加剧了青少年的心理冲突。

  2.性心理

  随着性生理的成熟,青少年的性心理随之发展。如何科学认识自身的性生理成熟以及产生的相应性心理,如何适应社会文化和道德规范的要求对个体的性冲动加以控制,是青少年们必须面对的问题。这一阶段青少年要进一步确定自己的性别角色。不仅要在生理上认同自己的性别,还要在行为思想上都要考虑自己的性别角色。只有“生理性别”与“心理性别”相统一,青少年才能逐渐走向成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男性或女性。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必然存在着一些困惑、烦恼,这也是青少年必须面对的压力源之一。

  3.家庭关系

  如何与父母亲相处,也是青少年的心理负担之一。随着生理心理的成熟和发展,年轻人开始倾向于认定自己是一个独立成熟的个体,追求自主自由,而不再认为父母是权威,也不再对父母言听计从;对父母的认识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开始觉得父母迂腐,跟不上时代,甚至公开批评父母的言行,形成亲子间的隔阂,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代沟”。这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必然的一个逆反和思辨的成长过程。经验可见,当子女进入成年中期,各方面真正成熟后,亲子关系一般会得到改善,因为那时子女大多能理解父母了。所以这时候父母一定要很好处理这一问题,尽量不要与子女发生正面冲突,以免在心理和情感上对双方造成伤害。

  4.朋友关系

  与同学、朋友交往是青少年的一种需要,在交往中相互学习、帮助,会增长知识,也即是我们心理学上讲的“朋辈效应”,这时同伴之间的相互理解学习对青少年的发展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青少年们的朋友感情非常浓厚,自己是否被别人喜欢,是否被朋友接纳,很是重要。对于同学或朋友的言语接纳很敏感,也容易产生嫉妒或争夺别人关心的现象。有时,受到群体朋友的压力,非采取某种行为不可,唯恐被大家排除,也是心理问题根源之一。

  5.社会适应

  青少年喜欢新鲜事物,也容易接受新信息,崇尚时髦,追随社会上流行的风气,最易被感染或鼓动,对传统的大众的东西和观念不屑一顾,总是极力追求个性,标新立异。这样很容易落入变迁的旋涡当中,造成社会适应不良。特别是处在如今这样社会文化价值观趋于多元化的今天,青少年常常会受到很大冲击,从而导致自己的信念价值观受到不良影响,引发严重的心理冲突。

  第二节 青少年期主要心理问题及调治

  个体在整个青少年发展过程中,一直都充斥着错综复杂的心理矛盾。这些矛盾有些能够妥善解决,推动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有些由于主、客观原因的限制,没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结果就会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青少年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有:

  一、性心理

  性心理问题是由于对性的认识和观念不成熟或不正确所造成的心理或行为适应不良,主要有手淫、早恋、单恋、失恋及性犯罪等。

  1.手淫

  “手淫”相关问题已在537-539页中详加阐述。

  2.性早熟

  性早熟是指青少年阶段所出现的成年人的性欲、意向和行为而言。性成熟除了生物学基础影响外,与环境因素、家庭教养方式和其他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现在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营养的丰富、全球气候条件的变化等等因素,青少年性成熟已经大大提前。同时,家庭和学校教育、社会环境也对青少年的性早熟有推动作用。有的家长对子女过于溺爱,行为举止过度亲昵,这些都是对儿童性心理的额外刺激,可促进性早熟。社会文化的多元化,特别是网络的普及,致使垃圾文化无孔不入,这也是性早熟的一种负性催化剂。另外,由于住房拥挤,孩子看到父母的性活动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诱因。性早熟可能使青少年发生早恋或过早性行为,以及性心理异常。

  3.身体关注

  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青少年对自己的形体,如身高、胖瘦、发育等变化变得十分关注。男性一般对自己的身高、体重比较敏感,很反感长青春痘,觉得十分影响形象。而女性则对自己的身材是否苗条、匀称等等比较在意。同时,男女青年都对第二性征的发育呈现出了高度的关注,而且由于有的时候比较害羞,所以私下常去反复思考,例如女孩对自己乳房发育的烦恼,男孩对阴茎发育的焦虑……而青少年对生理卫生知识的缺乏也是造成这样困惑的重要原因。

  青少年随着生理和性心理的发展,对自己的身体适当关心并不为过,但缺乏生理卫生知识的过分担忧则是不必要的。如果在担心之余,进一步采取幼稚的可能损害自己健康的行动则更不可取。例如有的少女嫌自己太“胖”,强制节食,最后导致厌食症和抑郁症;有的则背着家长去作隆胸手术,非常危险。建议青少年如果对自己的身体有困惑的时候,不妨向家长或是老师咨询,以获得科学的知识。这也提醒我们,学校教育要认真设置性健康教育课程,以提供给青少年一个获取健康知识的平台。

  4.过早性行为

  青少年发生性行为大多数是因为比较无知、自我控制能力差,在一定的环境和气氛下一时冲动,事后又非常后悔、害怕。当然也有一部分是因为道德意识模糊,是非观念不明、法制观念淡薄,审美趣味低级,盲目“跟风”。过早发生性行为最大的影响来自心理冲击。部分青少年,特别是女孩子认为发生了这种事,一辈子都完了,再也抬不起头做人,以致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有的则在失恋后走上绝路。而男孩子,大多尝到性快乐后,就想再次经历,往往是一错再错,越陷越深,甚至最后走上性犯罪的道路。

  造成青少年过早性行为的原因主要是个人和社会环境所致。一方面是青少年自己对身心发展的不适应。二是外界环境的影响:家庭方面,如溺爱,管教过严,家庭成员品行不端,家庭环境恶劣等;学校方面,淫秽书刊流传,早恋成风,性知识教育不健全等;社会大环境不良,富含性刺激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大肆宣扬和流传,国家对性犯罪一度打击不力等等。因此,要预防青少年的过早性行为,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共同努力。

  [病案]

  包某,女,22岁,大学三年级。

  17岁那年,和学校的一个男生恋爱,两人都是学校舞蹈队的。某次比赛前,一起在男生的家里练习双人舞,两人都很陶醉,情境所致,情绪所驱,发生了首次性关系。

  自述:那以后,我觉得我无脸见人,那个男生也不敢来找我。我那一段时间觉得很害怕,但是后来,我开始回忆那一次的快感,并且开始向往。后来我又恋爱了,同样发生了关系,我再次享受了快乐。再后来,我又分手了,接下来又恋爱,我与每一任男朋友都发生过性行为。但是到现在,也许是人长大了,懂事了,开始有了一种深深的自责,觉得自己的行为太荒唐了,太不负责了,我开始瞧不起自己,觉得自己像个罪人,不知道怎样面对以后的生活,我都不想活下去了。

  据了解,包某并没有接触黄色书刊的经历,纯属天性发展。

  童年时代,两性之间也会互相吸引或产生好感,但这并不会导致心理上的异样。而一旦进入性发育阶段以后,性器官的逐渐成熟会促使一个人对异性产生一系列心理上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反映在对异性吸引力的能量积聚上。任何能量都是需要释放的。少年时期的性能量如果不能有效地引向感情的理性控制,去激发追求创造的奋斗,便有可能趋向纯肉欲的动物式宣泄。平日里,做父母的既耻于在孩子面前谈及性知识,也不许孩子阅读涉及情、爱、性的书刊,从而使孩子既不愿意在同学中谈及性与爱,也不善于在向异性表现热情的言行中去宣泄自己的性能量。结果,心里积聚起来的性能量,一旦在某种场景下引发,便会轻易冲破理智的堤坝,如火山一般喷发出来。

  医生决定采用认知疗法,着重改变引起包某心理症状的不合理认知。首先要帮助包某正确认识过早性行为,消除她的自责自罪感,这是治疗的关键。然后鼓励她面对困境,帮助其重树生活的信心,避免她走上绝路。

  二、恋爱心理

  青少年的身体发育趋近成熟,性生理成熟引发了性意识觉醒,也启动了青少年的恋爱行为。但当恋爱行为受到家庭、社会、道德以及个体自身因素的制约而适应不良时,就会产生恋爱心理问题。这里就几种主要的恋爱心理问题作探讨。

  1.早恋

  指青春期或青春期以前的少年出现过早恋情的现象。早恋多与环境因素引起早熟性兴奋和性萌发有关。陷入早恋中的少年男女情感是很单纯的,就是纯粹地相互吸引、互相爱慕、互相支持。情感在早恋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早恋一般也缺乏理性。多数人有肉体和性接触的意向,但通常以牵手、拥抱等行为表示,基本还是纯精神的爱恋。早恋的少年都满足于温馨的情感交流和卿卿我我的言语交流。只有极少部分控制不住性冲动而发生性行为。

  早恋可以说是受外部环境催化和性早熟的结果,很难指向一个固定的性对象,这种倾慕和爱恋也大多数是非理性的。例如有的少年称他喜欢班上的某位女生,是因为她有漂亮的长发,或是笑起来很动人等。老师、父母一旦发现孩子早恋,一般如临大敌,急于干涉,并认为这些孩子道德品质差。其实此时少年的早恋与道德品质的优劣无关。重要的是,家长和老师应认识到少年性心理成熟提前的趋势,帮助孩子们认识到早恋的危害,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课外活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势利导地给予切实有效的帮助,使其摆脱早恋的羁绊。相反,如果父母发现孩子早恋后,采取暴力、强制干涉,甚至羞辱等方法,则会适得其反,给孩子造成很大的精神伤害,也破坏了亲子关系。

  2.单恋

  单恋是指一方对另一方一相情愿的倾慕与热爱。单恋多是一场情感误会,是一种“爱情错觉”。“爱情错觉”是指因受对方言谈举止的迷惑,或自身的各种主观体验的影响而错误地主动涉入爱河,或因自以为某个异性对自己有意而产生的爱意绵绵的主观感受。“爱情错觉”导致一厢情愿式的单恋,俗称单相思。单相思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毫无理由的“单相思”,对方毫无表示,甚至对方还不认识自己,而自己执著地爱对方、追求对方,这种恋爱是纯粹的“单向”;另一种是自认为有缘由的单相思,错认为对方对自己有情,于是“落花无意”变成“落花有意”。

  青少年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单恋现象比较常见,且较多地出现在性格内向、敏感、富于幻想、自卑感强者身上。首先是自己爱上了对方,于是也希望得到对方的爱,在这种具有弥散作用的心理支配下,就会把对方的亲切和蔼、热情大方当做是爱的表示,并坚信不疑,从而陷入单恋的深渊,而不能自拔。单恋者固然会体验到一种深刻的快乐,但更多则会体验到情感的痛苦,因为他们无法正常地向自己所钟爱的异性倾诉柔情,更不能感受到对方爱意的温馨。

  克服单恋的痛苦重在防患于未然。首先是避免“恋爱错觉”,学会准确地观察和分析对方表情,用心明辨;要视其反复性,某种信息的经常出现可能意义很深,而单单一两次就不足为凭了;要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把某种信息和其他因素结合起来考虑。如有个小伙子经常对一位姑娘进行帮助,如果这小伙子是副热心肠,对谁都乐于帮助,那么姑娘大可不必胡思乱想;如果这小伙子对这个姑娘网开一面,那就得注意了。

  一旦单恋已然发生在你身上,那就需要拿出十足的勇气,克服羞怯心理和自我安慰心理的折磨,勇敢地用心灵去撞击。如果对方有意,心灵闪现出共同撞击的火花,单恋则转化为“双恋”,爱的快乐就取代了爱的痛苦。如果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则应该面对现实,勇敢地抛弃幻想,用理智主宰感情进行转移,通过思想感情的转换和升华来获取心理平衡。

  3.失恋

  “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男子不钟情。”尤其是青少年,由于生理、心理的逐步成熟,难免萌动春心,涉入爱河。挚情之恋是青年男女所憧憬的,它似一杯甘醇芳馨的美酒,令人如痴如醉。然而,有恋爱就有失恋,这是一个辩证的自然法则。

  所谓失恋是指一个痴情人被其恋爱对象抛弃。失恋引起的主要情绪反应是痛苦和烦恼。大多数失恋者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好这种恋爱受挫现象,愉快地走向新的生活。然而,也有一些失恋者不能及时排解这种强烈的情绪,导致心理失衡,性格反常。具体到不同的个体,常常出现以下几种消极心理:

  (1)失去自信。失恋使青少年对自己的人际吸引力产生了很大的怀疑,怀疑自己不会再被爱,或是丧失爱人的能力,自我评价下降。觉得自己很失败,一无是处,心灰意冷。如果当事人又恰好性格内向,那么更容易产生这种心理,极有可能造成抑郁,甚至走上绝路。

  (2)迷茫消沉。很多年轻人都把爱情看得很重,失恋是其人生道路上一次重大挫折。失恋后,很难面对,整天陷在失恋的痛苦中不能自拔,整个人都完全“废”了。失恋者觉得其他什么都不重要了,甚至学业、前途都不顾,对未来只感到迷茫。

  (3)绝望心理。这是失恋后产生的一种极端心理。他们否定恋人的一切,否定爱情本身,甚至对生活都进行否定。他们会认为“一切爱情都是假的”,不再相信爱情和真心等。这极易引起人生无望感,出现自暴自弃行为,有的还会转而产生报复行为。

  失恋的种种不良心态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甚至会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所以,正为失恋而痛苦缠身的不幸者必须学会自我调整、自我拯救。这里,提供如下方法:

  1.宣泄情绪

  失恋者精神遭受打击,被悔恨、遗憾、激怒、惆怅、失望、孤独等多种不良情绪困扰,此时如果可以,找一个知心朋友,一吐为快,把自己的烦恼和苦闷毫无保留地讲出,并听听他们客观的分析和劝慰,不仅释放心理重负,也能感觉到理解和支持。

  2.移情

  及时适当地把情感转移到失恋对象以外的人或事上。如失恋后,与同性朋友发展更密切的关系,交流思想,倾吐苦闷,求得开导和安慰;或者积极参加各种娱乐活动,释解苦闷,陶冶性情;投身到大自然中去,把自己融化到大自然的博大胸怀中,从而得到抚慰。如果有机会,重新开始一段新的恋情,会恢复得更快,新恋情带来的快乐会迅速抚平内心的创伤。

  3.换位思考

  失恋后多为对方着想,考虑对方的感受、难处、苦衷,有助于尽快地平静地接受这一事实。爱情是以互爱为前提的,不可因一厢情愿而强求,应该尊重对方选择爱人的权利。在对对方宽容以待的同时,自己的人格品行都得到了相应的提升。同时,也可多想对方的不足点,分析自己的优势,鼓足勇气,迎接新的生活。还可以这样设想,失恋固然是失去了一次机会,然而却让你进入了另一个充满机会的世界。正如海伦・凯勒所言:“一扇幸福之门对你关闭的同时,另一扇幸福之门却在你面前洞开了。”

  4.升华

  失恋后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工作中去,个人的发展和对社会的贡献会让你很快获得新生,也进一步加深了你对生活的理解。而且把失恋暂时放在一边,等过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这个事情已经慢慢在你心中变淡了,因为时间是治疗创伤的良药。而且历史上也不乏失恋者,像歌德、贝多芬、罗曼・罗兰、诺贝尔、居里夫人、牛顿等历史名人,就是因升华感情而创造出了辉煌的成就。

  三、嫉妒心理

  嫉妒是对别人的优势以心怀不满为特征的一种不悦、自惭、怨恨、恼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感情,俗称“红眼病”。古往今来,无论是贫民百姓还是帝王将相,因嫉妒导致伤人害己、骨肉相残、家破人亡甚至亡国丧权的事例不在少数。三国时期的东吴大将周瑜忌诸葛亮之才,千方百计要害死诸葛亮,结果自己被活活气死,死时还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实在可悲!至于曹植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句,更是道出了为争夺皇位而手足相残的历史事件,让人触目惊心。

  一般来说,一个人并不对所有的人产生嫉妒,只是嫉妒比自己强的人,尤其是经常和自己在一起,年龄、性别、学历、地位等条件相似,过去同自己平起平坐,甚至还不如自己,可现在却超过自己的那些人。每当与这些比自己强的人在一起时,嫉妒就会产生,内心就会产生一种痛苦的刺激,从而造成情绪上的抵触和对立,最后把这种变态情绪发泄到对方身上。

  嫉妒心看上去似乎是对自尊心的一种满足与安慰,但实际上它满足的只是自己并不正确的欲望。倘若一个人不能从与他人的相互比较中努力进取、合理竞争,仅以嫉妒别人的进步与优势来安慰、满足自己的自尊心,那么,这种不正当的心理防卫势必成为自己前进道路上的重大障碍。

  青少年一方面由于心理发展不完全成熟,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交往范围日益扩大,置身一种充满竞争的学校或社会环境,于是个别差异在相互交往中被突出,由此而导致的优越地位成为他们追求的目标。羡慕他人的优势,激发起一个人的奋发图强的精神,这是积极方面,但也可能使人因此而产生嫉妒心理。

  青少年嫉妒心理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工作

  学业优秀、人际交往能力强、工作出色的人往往成为嫉妒的对象。因为这些人具有的优势常直接与评“三好”、评优秀干部、评奖金、择业分配及领导的赏识相联系。而这些方面处于弱势的人必生失落之感,虽然其中一部分人能正确对待,但也有部分人则心生不满、怨恨、充满敌意。

  2.爱情

  爱情是青少年开始接触的一个问题。爱情本是一种美好的情愫,然而却容易把双方烧得头脑发昏,走向嫉妒的极端。可以这样说,爱情与嫉妒是一对双胞胎。正如西班牙著名剧作家卡尔德隆所说:“没有醋意的爱情等于没有灵魂的躯壳。”轻微的嫉妒可以促进爱情,一旦妒火过盛,则容易把爱情之花烧灼枯萎,甚至导致杀人或自杀的严重后果。

  3.才貌和家境

  才貌和家境可以说是天生的,优秀的才能和俊美的容貌容易使人得到幸福和成功。而良好或是殷实的家境也可以在前进的道路上提供很多基础,使人走得更加顺利。而才貌较差者或是家境贫寒者要想成功,则要为此付出更多的努力。嫉妒心理便由此而生。

  嫉妒心理的发展有三个阶段:

  (1)最早的程度较浅的嫉妒,往往深藏于人的不易觉察的潜意识中。如自己与某同学相处很好,对于他的优势名誉、地位等并不想施以攻击,不过每念及此,心中总会感到有一种淡淡的酸涩味。

  (2)程度较深的嫉妒,是由强度较浅的嫉妒发展而来的。其标志是当事人的嫉妒心理不再完全潜抑,而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显露出来。如对被嫉妒者作间接或直接的挑衅、造谣、诬陷等。

  (3)非常强烈的嫉妒,嫉妒者此时已丧失理智。向对方作正面的直接的攻击,希望置别人于死地而后快。这往往会导致毁容、伤人、杀人等极端行为。

  [病案]

  罗某,男,20岁,某重点大学二年级学生。主动来到心理咨询中心。

  自述:我的家乡很穷,我从小立志刻苦学习争取上大学,经过不懈努力考上了重点大学。可是我家太穷,无力供我上大学。最后是县教育局和学校领导给我提供了大学的费用。

  在进大学前,我对前途充满了信心。进校后发现,同学们不仅很聪明,而且很多还有特长。而我除了能读书,几乎样样都不如人,且经济拮据,连套像样的衣服都没有,这些都无形中挫伤了我的自尊心。我不敢与同学交往,吃饭时独自一人吃最便宜的饭菜,省下钱来买参考书,课外活动也不敢参加,怕动作笨拙引起同学讥笑。

  令我苦恼的一件事是学习上的相互竞争,昔日被称为‘秀才’的我尽管花了比别人更多的时间,但成绩总是上不去。这种无形的压力压得我抬不起头来,过去理想至上和极其自信的我变得无限忧伤、压抑、烦恼和痛苦。第一学期勉强通过了考试。这学期以来,我感到压力越来越大,以致整天心神不宁,注意力不集中,晚上失眠。想想我的现状和前途,我真觉得活着没有意思。

  另外,大学本来就是个青春的乐园,很多同学都有男朋友或女朋友,我经常看见他们成双成对在花前月下、歌厅、舞厅卿卿我我,特别是上课也要坐在一起,我们班上就有8对,每堂课都肆无忌惮地坐得近近的。每到周末,同寝室的哥们都出去约会。我知道我是个穷光蛋,拿不出钱去供一些女生花销,也不敢请她们吃饭、看电影。但我也是人啊,人是有感情的,我也希望有个女同学陪伴在我身边。我曾经给两个女生写过信,但一个明明白白地拒绝了我,另外一个至今没有回信。说实话,我真有点嫉妒那些有女朋友的男生,有时甚至竟因嫉妒而有意疏远那些铁哥们。比如,我的上铺是一个跟我挺合得来的同学,但他家里比较有钱,而且最近他也谈了一个女朋友,于是我们在一起的机会明显减少。我真想不通,他竟是这样一个‘重色轻友’的人。但我又嫉妒他,为他有这样的好运,我没有,为没有一个女生喜欢我,而这又是因为我没有钱并在学习上不出色。我相貌还是可以,但是我没有钱去买像样的衣服,我比不起他们,我嫉妒他们的家庭环境。

  罗某的文化素质较高,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嫉妒的危害,所以主动前来进行心理咨询。而且,罗某的嫉妒心理尚处于初级阶段,故尚能保持理智,而实际上罗某对于嫉妒心理尚缺乏真正全面的了解,因而无法通过自我调适来加以消除。

  施治方案:主要采用认知疗法,医生在和罗某交谈后,一起分析,他现在面临的问题主要有:①缺乏自信。由于其一直以来成绩都很优秀,现在在大学不能再保持学习尖子的地位,而心灰意冷,自信心减退,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②耐挫能力较差。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是很平常的,但是由于他不能承受这个现实,造成不能适应大学生活,缺乏自我调节、自我保护的能力。③处于轻度的嫉妒中。这是目前比较重要的一个问题。而产生嫉妒的主要原因并不是这些他所谓的客观现实,而是他对这些情况的一个主观归因,是他不合理的认知所致。随后的两个月内,医生引导他认识到导致他没有女朋友,当不了干部,评不了奖学金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的家境贫寒,不是因为他没有钱。而是他自身在人际交往方面,以及其他方面能力的欠缺。同时,多予以鼓励,树立他的自信。两个月后,罗某心理状态好转,与同学的关系较融洽,成绩有所提高。

  嫉妒是把“双刃剑”,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深深地伤害了自己。那么青少年应该怎样去消除这种不良心理呢?

  1.客观认识自我和他人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人都各有优势和不足。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不妄自菲薄;同时也要正视自己的缺点,看到自己的不足,扬长避短,发现并开拓自身的潜能,不断提高自己,力求改善现状,开创新局面。比如要提醒自己,某些方面己不如人,但可能在另外一些方面做得更好。同时,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悦纳他人,接受他人,以客观、公正的眼光以及与人为善作为人际交往的准则。

  2.克服虚荣心和自我中心

  虚荣心是一种扭曲了的自尊心。自尊心追求的是真实的荣誉,而虚荣心追求的是虚假的荣誉。对于嫉妒心理来说,要面子、以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正是一种虚荣和空虚心理的表现。单纯的虚荣心比嫉妒心理容易克服,但从形成的心理机制来看二者又紧密相连。所以,克服一分虚荣心就会减少一分嫉妒。另一方面,具有嫉妒心理的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客观看待他人的成绩,总把它当成是对自己的威胁,因而只有跳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圈子,才能摆脱痛苦。

  3.密切交往,加深理解

  许多嫉妒心理是由误解产生的。嫉妒者误认为对方的优势会造成对自己的损害,从而耿耿于怀。所以要打开心扉,主动接近,加强心理沟通和融洽,避免发生误会,即使发生了也要及时妥善地消除。

  4.学会公平竞争

  竞争应是激励人奋进的过程,而不应成为目标,如果把竞争本身看作是目的,便会使人过于看重结果,很容易引发不择手段、不讲规矩的举动。要明白凡是竞争总有输赢,不要把目标只放在输赢上,而是要注重竞争的过程,从中发现自己输或赢的道理,体会竞争的乐趣,形成健康的心理。

  5.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你的人生价值是仅仅追求个人名利?还是希望能对社会有所贡献?只要树立了高尚的价值观,就能摆脱私心杂念,心胸开阔,不计较眼前得失,更不会去嫉妒他人的成功。一个埋头于自己的事业追求的人是无暇顾及别人的事的。相反,一个人没有理想,胸无大志,无所事事,就会去挑别人的刺,寻别人的短,自己不进取,却去阻碍他人前进,唯愿众人都平庸度过,相安无事。

  6.培养达观的人生态度

  人生本来就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有自己适合的角色,人最终的快乐就来自于人人自得其所,各有归宿;要有勇气承认对方有比自己更高明更优越的地方,从而重新认识、发现和创造自己。这样就能从病态的自尊心和自卑感中解放出来,从嫉妒的泥潭中自拔出来。

  四、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因过多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世界上没有全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如果在不足的方面产生一定程度的自卑感是很正常的。但是当自卑达到一定程度,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工作生活时,这就是一种自卑心理了。自卑心理在人际交往中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自身因素评价过低;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经不起较强的刺激;谨小慎微、多愁善感,常产生疑忌心理;行为畏缩、瞻前顾后等。

  自卑心理的产生,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引起:

  1.生理因素

  有些青少年存在个子矮、过胖、五官不正、身体有残疾缺等,这些由先天或后天造成的生理上的不足或缺陷很容易引起青少年的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不如他人,精神压力很大,不能客观正确地看待,总是怀疑或担心自己的缺陷被人耻笑,因而离群独处,不敢主动交往或接受友谊,极大地抑制了自己的发展,甚至丧失自信。

  2.挫折经历

  青少年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不可避免地要遭遇困难和阻碍,产生挫折。如学习落后、人际关系不良、失恋等等。挫折会使青少年产生不良的情绪反应,比如灰心丧气,意志低落。此时如果不能对挫折进行正确的归因和适当的情绪调节,将有可能导致较长时间的不良情绪反应,引起自我评价下降,自信心下降,甚至自我否定,即是自卑心理。

  3.自我认识不足

  有些青少年不能客观正确地认识自我,仅仅根据一些片面的成绩来进行自我评价。例如,由于学业上、工作上成绩平平,无出色表现而妄自菲薄,觉得自己才智水平不如他人,甚至导致对整个自我认识消极。所以自卑者常常表现出“清高”,不愿与人交往。

  [病案]

  张某,男,20岁,某重点大学学生。因来自农村,觉得自己在服饰、语言、举动以至风度上都不及城里来的同学,而产生了处处不如人的消极心理。但同时又不甘心、不服气,想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来显示自己的才能。由于过分紧张的学习和沉重的心理压力,他开始出现了失眠。百般无奈之下,他只好鼓起勇气来心理咨询所进行心理咨询。

  张某的主要问题是因对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在新集体中位置与角色的不适应,引起对自我的评价降低,强烈的自尊心与自卑感的尖锐矛盾冲突,导致了心理失衡。为了维护自尊心,他对自己提出了不切实际的要求,自我期望值过高,使得目标实现的可能性降低,于是出现了紧张、焦虑的情绪体验。

  这种由于自卑心理而导致的角色错位,主要还得通过心理诱导,帮助他分析自己的优势所在,提高其自信心。为了让他克服自卑情绪,能够把精力用到学习上去,免除不必要的焦虑,可采用认知领悟疗法。医生与他一道分析了他目前的情况,指出在大学新生的适应过程中,从农村到城市的同学,普遍存在这种心态。他们往往为语言、服饰、言谈举止的乡土气息而自卑,却忽略了自己淳朴、上进、能吃苦等优势。由于自我认知失调而造成了心理上的种种不平衡,引起了紧张焦虑。

  因此,医生要求他正确对待由于城乡生活环境差异所造成的同学之间的差别,既要承认农村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限制存在的一些不如城市学生的地方,如知识面窄、外语水平低等,又应看到这些差距是可以通过学习来弥补的,更应看到农村学生勤奋刻苦、吃苦耐劳、生活自理能力较强等长处。既要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爱好,更应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学习能力,坦然地接受自己尽了最大努力而取得的成绩。这样才能消除心理上的紧张焦虑,在良好的心境中从容地参加考试,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去争取理想的成绩。

  通过前后几次咨询,张某终于能正确面对自己的具体情况,并决心摒弃自卑心理,通过努力学习和加强与老师和同学们的关系来巩固认识。第二学期伊始,张某再次来到咨询所,说自从咨询后,感到心理压力减轻了许多,期末考试成绩他认为比较理想,自信心也进一步提高了。

  自卑是心理暂时失去平衡的一种心理状态,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积极的方法来补偿:

  1.正确对待失败

  青少年由于知识和经验的不足,失败时往往找不到恰当的方法排解自卑感、挫折感,结果出现恶性循环,失败导致自卑,自卑引起又一次的失败。这就需要我们理解,人生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失败和挫折是很正常的,在追求成功的同时,也要能够接受失败。同时要学会正确归因,不能因一次失败,就认为自己能力不行。殊不知这次失败的原因很可能是多方面的,不一定是能力不足造成的。

  2.增强自信

  凡事都要有必胜的信念,要对自己有充分的信心,对事态发展抱乐观态度。自信是消除自卑,促进成功的最有效的补偿方法。平时要注意及时抓住自信心的种子,清扫自卑的瓦砾,给它一片湿润的土壤,通过一次次微小的成功来增强自信心。

  3.正确认识自己

  要克服自卑心理,首先要学会客观、辩证地认知自己。在此基础上,积极调整自己:一是以勤补拙。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缺陷,不背思想包袱,以最大的决心和顽强的毅力去克服这些缺陷。二是扬长避短。例如苏格拉底其貌不扬,于是在思想上痛下工夫,最后在哲学领域大放异彩。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注意自我调节,“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扬长避短,克服自卑。

  4.自我激励

  自卑的人一般都比较敏感脆弱,经不起挫折的打击。因此应当注意,要善于自我满足,知足常乐。在学习上,目标不要定得太高。适宜的目标,可以使你获得成功,这对自己来说是一种最好的激励,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自信心。之后,可以适当调整目标,争取第二次、第三次成功。在不断成功的激励中,不断增强自信心。

  5.选准参照系

  自卑心理常常产生于比较当中。在与别人比较时,我们应该选择适当的参照系,要与自己各方面相类似的人、事比较。否则与自己悬殊太大,或者拿自己的弱点与别人的优点相比,总免不了自卑感,结果加重了自卑感。

  [病案]

  吴某,男,21岁,大学二年级学生。他性格内向,不善言谈,遇到事情总爱一个人苦苦思索。一年级第二学期,有一门课不及格,这次参加英语四级考试又没有通过。他认为自己的学习能力不强,无法适应大学的学习。觉得自己缺乏社交能力,两年的大学生活,没有知心朋友,有话无处讲,有事无处求。对自己就读的大学不满意,认为缺乏学术氛围,周围的同学都在混日子,自己也只能无所事事,随波逐流。因此,吴同学认定自己的前途一片黯淡,将来是注定没有出息的。吴某的情况是自卑心理。经了解,他并没有明显的生理缺陷,他的自卑主要是由挫折经历和内向的性格引起的。单单是挫折可能会引起一些负性情绪反应,而不恰当的归因则加快了一个人自卑心理形成的步伐。

  人的活动需要积极的反馈和成功的经验,它利于一个人的自我肯定。但有的人在活动中屡次失败,得到的尽是消极的反馈,挫伤了他们继续参与活动的锐气,使他们在冷淡和嘲笑中变得苍白无力,渐渐形成自卑。例如,尝试一种新的活动没有成功,应该说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可能是活动难度过大或外界条件不完善,也可能是缺少必需的技能或运气不佳,应该说各种原因都有一定的可能,可是有些人却抱定“缺乏能力”一项不放,不去做其他原因的解释。这样的归因会使得一个人从此不再相信自己能力,限制了原有能力和潜力的发挥,并且不再期望以后活动的成功。同时个人的性格也有一定影响。性格内向者多愁善感,见人害羞,敏感,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所以事事退缩、处处回避。这样下去,不敢交往、害怕交往,更容易形成自卑心理。

  所以,对吴某主要采用认知疗法结合支持疗法。用认知疗法帮助其改变不合理的归因,正确看待挫折与失败,以及加深自我认识,学会扬长避短。同时要多给予吴某一些信心和鼓励,使其能克服怯弱和害羞,敢于自信地生活和进行人际交往。通过认知的转变和行为的改进,势必会重塑自信,逐渐消除自卑。

  五、孤独心理

  孤独感是一种感到与世隔绝,与他人难以沟通,孤单寂寞的情绪反应。孤独感使青少年害怕交往,封闭内心,很难融入周遭生活,并且产生一系列的负性情绪,比如抑郁。那么,青少年产生孤独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1.独立意识的增长

  青少年处于人的生命发展过程中从不成熟走向完全成熟的过渡时期,在这个过渡期中,他们的实践范围逐步扩大,逻辑抽象思维能力迅速加强,于是开始积极地用自己的内心去体验世界,觉得自己长大了,不愿再盲目地依从父母。他们力图摆脱对成人的依赖和追随,但现实又让他们心生不安全感。为了走出这种困境,多数青少年积极与同龄人交往,但也有少部分人站在人群外观望,或不屑于与同龄人交往,唯我独尊;或害怕增加不安全感而紧张不适,从而转向自我内心的交流。

  2.自我意识的发展

  青少年智力的发展几近成熟,这有力地促进了其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已基本能正确进行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他们常会产生关于自己的许多独特的想法和憧憬,发现自己心灵中的美,也看到自己心灵中的丑。由于青少年自尊心的增强,个人隐私的范围逐渐扩大,往往担心自己的某些方面会被人耻笑,于是便小心地在心中构筑起一道篱墙,锁闭自己内心的秘密。

  独立意识是一种向外的力量,自我意识是一种向内的力量,它们与青少年生理、社会性发展的不平衡相互作用,导致青少年期特有的闭锁心理,并因此而产生孤独感。深沉的孤独感会产生挫折感、寂寞感和狂躁感等,严重的甚至厌世轻生。所以,青少年应学会打破心理闭锁,消除孤独感。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积极交往。交往利于人际的了解和情感交流。要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首先需要真诚相待。要主动亲近别人,关心别人,你对人真心,别人也会对你以诚相待。而其他的交往技巧都是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上的。不要自命清高,高高在上,也不自卑多虑,自怨自艾,要相信同龄人之间的交往是比较容易的,而且集体中肯定有你的一个位置。这样就能扩大社交面,融洽人际关系,孤独感自然就会消退了。

  (2)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为自己安排好丰富有益的业余生活,把思想感情从孤独的小圈子中脱离出来,投入到有益的活动中去。而且在活动中可能会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这样也有消除孤独感的可能。

  (3)辩证看待孤独。应力求避免陷入孤独,但却无必要害怕孤独。对孤独要有辩证的看法。孤独并非孤立,也不一定是坏事。要学会享受孤独。在孤独中思考,在思考中升华。

  [病案]

  谢某,女,22岁。大学毕业被一家跨国大公司录用。新录用的职员来自天南海北,多数住在单身宿舍。经过一段时间接触,谢某与同宿舍的张某结为好友。平时,张某总是护着谢某,谢某觉着心里很踏实。可是两人由于某次矛盾,感情疏远。后来,谢某与人换了房间,新环境里她倍感孤单,经过一段时间后总算有了新的伙伴。对这位新伙伴,谢某从物质上接济她,精神上安慰她,生怕失去新的友谊。可是好景不长,两人因为借用物品而产生矛盾又分道扬镳。最近这半年,一到周末,谢某就像掉了魂一样,六神无主,特想有个人能与她作伴,安慰她关心她。但是自己感觉交往困难,搞不清如何与人相处,不知道与对方保持什么距离,心里充满矛盾。

  心理医生对谢某的家庭背景进行了了解,知道了谢某的父母离异,母亲把她带离了原来生活的城市,就再也没有见到父亲,而母亲本身性格不好,常常拿她出气。可以确定谢某有很强的孤独心理,还伴有一定的社交障碍。

  谢某的这种孤独感突出表现为“周末综合征”,一到周末情绪极为低落,惧怕过周末。其实这种孤独感是青少年时期孤独心理的延续。父爱母爱的缺失,正常家庭环境的缺乏,使她情绪的发展缺少必要的滋养,情绪发展产生障碍,形成“情结”。以后虽然生理年龄在成长,但这种“情结”埋藏在她的潜意识之中,不时提出对家庭关爱的强烈需求,周末时由于环境刺激更为强烈。渴望亲密伙伴是克服孤独感的代偿手段,因此她不惜以不平等的方式与他人交往。但同时,谢某又存在一定的社交障碍,这主要是因为她不幸的年少经历,父母是她最亲的人,但是父母之间、她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让她没有一个健康的学习人际关系的氛围,她把握不准对人际关系的判断,无法进行正常的交往活动,出现人际交往障碍。

  心理医生建议谢某从两方面努力:

  (1)正确定位自己的社会角色。人有儿童自我、成人自我和父母自我三种状态。成人自我状态是比较理智的、社会适应性较强的状态。谢某主要还是以儿童状态为主,应该逐渐调整为成人自我状态,才能改善人际交流。

  (2)情感宣泄和转移。通过合适的方法,如记日记,找个可以信任的人倾诉等,以达到宣泄情感的作用。另一方面,多参加集体活动,积极转移自己的情感,不在孤独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六、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青少年中常会发现个别人就是“不受教”、“不听话”,常与教育者“顶牛”、“对着干”。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都可能发生,但是以青春期少年的逆反心理最为突出,而且还伴有逆反的行为。如对正面宣传作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甚至根本否定;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情感,大喝其彩;对思想教育及守则遵纪则消极抵制、蔑视对抗等等。

  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1.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因素

  青少年处于心理“断乳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成熟”,就对任何事物倾向持批判态度。同时他们又担心外界无视他们的成熟和独立,便通过“标新立异”的行为和言语来确立这种地位。

  2.教育的方式方法

  教育者的不可信,教育形式、方法、地点的不适当,往往也会导致逆反心理。比如过多的、缺乏技巧的说教都会引起青少年极大的反感和不信任。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反常心理,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其后果是严重的,它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委靡等。逆反心理的深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或病态心理转化。所以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克服和防治其发生。

  1.重视社会因素的影响

  青少年的心理活动,会受到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文化、道德、法律等意识形态发展,善恶、美丑、是非、荣辱等观念更新等方面的影响。特别是现在社会变化日新月异,更要重视社会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要克服逆反心理,不能把青少年仅局限在学校这个小天地里,而要让他们与社会接触,把对他们的思想情操等各方面的培养同社会政治生活、经济文化活动以及社会道德风尚联系起来,以提高他们心理上的适应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不致迷失方向。

  2.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自己

  这里需提倡自我教育,就是要求青少年学会把自己作为教育对象,经常思考自己,主动设计自己,并自觉能动地以实际行为努力完善或造就自己。

  3.要改善教育方式

  教师要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掌握好青少年心理发展不平衡性这个规律,不失时机地帮助青少年克服消极心理,使其心理健康发展。同时在教育中,杜绝“假、大、空”的说教,努力与青少年建立充分信任的关系,要与他们交朋友,以诚相待,以身作则。而且要爱护和尊重青少年的自尊心,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和场合,注意正面教育和引导,坚决反对以简单、压制和粗暴的形式对待青少年。在某些时候可以合理地利用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来消除逆反心理。

  [病案]

  秦某,男,16岁,高一学生。

  自述:我的老师不喜欢我,我初中成绩好,是靠自己努力才考进这所重点高中的。只是刚进高一我稍微放松了一下,所以现在成绩确实不怎么好,但我正在努力调整改变。我觉得老师因为我成绩不好,对我心存偏见。我这个人比较直,如果我觉得不对或者没道理就会提意见,否则憋在心里很难受。上周老师让我们背诵历史年表,这些东西一查书就知道了,把它们全部背下来,有必要吗?我跟老师表示了我的想法,老师坚持说我在故意捣乱,他越是这样说,我就越要跟他争辩一下,何况同学们也很支持我。班主任没少跟我谈话,我最近几乎天天都要在老师办公室里呆上一段时间……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