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3章 中老年期的心理

  第一节 中年期的一般特征

  一、生理特征

  中年,是处于青年与老年之间的年龄阶段。人到中年,知识经验在日益丰富,而人体的生理功能却在不知不觉中下降。在我国古代,中年和青年的界限被定为30岁,现代社会把60岁以上才定义为老年,所以中年期是自30~60岁间漫长的30年。到了中年,人便已达全面成熟时期,一方面是身体机能的健全与完善,保持着机体的健康状态;另一方面是机体与环境的相互协调,在集体中能出色完成任务。因此,中年人体魄、精力、知识、经验方面逐步走入正轨,得到完善和提高,成为了社会的中坚力量。但又因为接触到的事物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他们也将承担更多方面的压力。比如,父母步入老年,需要赡养;儿女逐渐成长,需要抚育等。而伴随着年龄增长,生理机能也开始下降,精力不再旺盛,许多疾病开始接踵而至。有报道曾表明:年龄对人的重要影响是对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医学界把中年定义为“危险期”年龄阶段,疾病的发病率较高。

  心血管壁弹性因动脉逐渐硬化而降低,血管运动功能和血压调节能力减弱,血液胆固醇浓度常常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呼吸系统表现为肺组织弹性逐渐减小,抗病能力下降;其他器官系统功能也在减退,如肌肉萎缩,弹性降低;骨质密度降低,易引起冠心病、心肌梗死、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等。

  二、心理特征

  1.心理发展日趋成熟

  古人曾说“三十而立”,说的是人一般到了30岁左右,就已成家生儿育女,生活方式初步定型,思想也安定下来,不再像青年时期那样充满憧憬,而是满怀信心、脚踏实地创立事业。人到40岁,知识增多,见识日广,认识问题有了相当的广度、深度,不再为表面所迷惑,遇事冷静,即使遭遇复杂事物也不致摇摆不定,故也称“不惑”之年。至50岁,经验更丰富,学识愈深广,上知天文,下通地理,处事更加稳重妥善,故又称“知天命”之年。中年时期,就这样经历“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的过程。其心理成熟,知识经验日益丰富,是成就事业的黄金时期。有人统计,1900~1960年全世界的1249名杰出科学家和1228项重大科技成果中,科学发明者的最佳年龄是25~45岁,最佳峰值为37岁。

  2.智力发展到最佳状态和体力的逐渐衰减

  从科学理论上讲,世界上并不存在长生不老,人的生理机能到了中年以后,也将逐步下降,随年龄增高,老化的速度也必然会越来越快。唯有心理上的机能,在成年期仍随年龄的增加而上进,到60岁左右开始退化,80岁的时候将出现一泻千里的状态。这是史特拉兹氏(Stratz,C。H。)的生命曲线所揭示的规律。中年人的单项心理能力,虽也是处在逐渐下降的过程中,但其全部心理活动能力的总和即智力,仍然在继续发展和成熟。主要表现在能独立进行观察和思维,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感觉思维敏捷、判断力准确、智能高涨、注意力集中、记忆力旺盛、能适应和把握环境、善于联想等。情绪也趋于稳定,中年人较青年人更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较少冲动性,有能力延迟对刺激的反应,所以中年时期是最容易出成果和事业成功的主要阶段。

  3.意志坚定

  中年人的自我意识明确,了解自己的能力和所处的社会地位,善于决定自己的言行,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对既定目标勇往直前,遇到挫折不气馁。同时也有立志的目标并选择实现的途径。

  4.个性稳定

  中年人在几十年的社会实践中建立了自己自我意识,表现出稳定的个人风格、信念、兴趣、气质,性格存在明显特征。

  5.社会事业责任重、压力大

  中年人由于工作担子重,在各个单位是中坚,所以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这样,就容易导致持续紧张,周而复始地繁忙工作。从家庭来说,又经常为子女的教养、学业、道德品质及社会适应能力而担心。对年迈体弱的老年人,需要赡养,有时又无法做好,也常引起伤感。这些繁杂的家务劳动与社会工作的重任,在社会现实中都集中到中年人身上,都有可能造成持续、过度紧张。如不正确地对待和妥善处理,就会严重地影响身心健康。

  第二节 中年期的主要心理问题及调治

  中年既是建树成就的时期,又是人的生理和心理进入“多事之秋”的阶段。从生理上来说,中年人的体质状况已不如青年时那样健壮,多种生理机能缓慢地出现减退的现象,内脏的重要器官如心、肺、肾的功能也在不知不觉中减弱或慢慢老化,生命细胞的两重功能、免疫力和内分泌等都在下降。这些生理上的变化应该说是不能逆转的。与此同时,中年期又是心理负担、心理压力最重的时期。家庭是否安稳,事业是否有成,都会给中年人心理带来某些特有的心理变化。因此,如何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

  一、心理压力超负荷,出现心理疲劳

  人们常说身心疲劳,指的是疲劳的两个方面:身体疲劳和心理疲劳。心理疲劳的大部分症候,是通过身体疲劳表现出来的,所以往往被人忽视。中年人的心理疲劳是指由于长期的精神负重,在工作、事业开创、人际关系处理和家庭角色的扮演,以及对事业和家庭的不断权衡方面,总是处于一种思考、焦虑、烦闷、恐惧、抑郁的压力之中,使心理陷入“心力衰竭”的状态。一般表现为如下症状:

  (1)早晨起床后,浑身无力,四肢沉重,心情不好,甚至不愿和别人交谈。

  (2)学习、工作不起劲,什么都懒得做,工作中错误多、效率低。

  (3)容易感情冲动,神经过敏,稍遇不顺心的事便大动肝火。

  (4)眼睛易疲劳,视力迟钝,全身感到不舒服:晕眩、头痛、头重、背酸、恶心等。

  (5)困乏,但躺在床上又睡不着。

  (6)没有食欲,挑食,口味变化快等。

  对那些心理疲劳表现突出的中年人,似乎总在忍受着一种精神痛苦的折磨,心中积压着难以宣泄的抑郁之情,时常想让自己从繁重的工作中得以解脱。但现实生活的压力却只能由他们自己去承担,所以更加容易诱发心理上的疾病。

  [病案]

  朱某,男,42岁,某广告公司经理,家里有年迈硬朗的双亲、美丽动人的妻子和一双儿女。平时公司业务多,人际关系复杂,他总是疲于应对,而且常因工作问题与他人发生矛盾,弄得心力交瘁。回到家中,虽然妻子提供了一个安静的环境,然而儿子又特不争气,三天两头给他惹麻烦,不是学校通知他到校给孩子作“保证”,就是派出所打电话叫他去“取人”。3年时间下来,人变得憔悴、疲惫不堪,食不知味,连话都懒得和人说。同事都说他生病了,他去看了医生,吃了几副药,仍不见好转,于是向心理医生咨询。

  人到中年,身心承担的压力是巨大的。赡养父母、照顾老婆孩子都要拿出一定精力去疲于应对。而在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方面,面临升迁、人际关系处理、工作调动、新环境中的角色转换等,倘若对问题处理不当,就难免引起角色冲突,甚至引发角色危机。心理医生针对此患者的症状,建议他用以下的方法去缓解心理压力:

  1.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和谐的家庭关系,就是指夫妻双方的妥协和委曲求全。多抽出一定的时间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关爱,多留意孩子的行为和语言,从中发现隐患,从而减少其给家庭带来的矛盾。

  2.乐于交往,接纳他人

  做好本职工作,在人际交往中,乐于与人交往,做到以诚待人,不损害他人。

  3.量力而行,学会放松

  中年人要权衡自己的精力和时间,停止超负荷运转,对过重的任务,要学会说“不”。在工作之余或双休日,适当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松弛一下神经,锻炼锻炼筋骨,或者是带家人散散步,既能促进家庭关系融洽,又可达到休息的目的。

  二、更年期神经症

  更年期的疾病,多有明显的精神因素,如长期精神紧张或精神创伤。临床表现除失眠、头昏、头痛、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神经衰弱症状外,还突出表现在情绪不稳、激怒、烦躁、焦虑,同时伴有心悸、潮热、多汗等植物神经症状。有此症候的中年人时时处处总表现出紧迫感,对个人和家人的安危、健康格外关切,注意自己躯体的微小变化,担心会得什么严重疾病,常因躯体不适而四处求医,这类患者事无巨细都得操心。大到买房、购电器、儿女找工作,小到锅碗瓢盆、一针一线,都要过问。尽管如此,这些症状对日常生活或工作并无明显影响,即使迁延多年,自制力仍然良好。

  [病案]

  汪某,女,45岁,下岗职工。近两个月来自觉头昏、失眠,记忆力衰退,经常出虚汗、心悸,半夜盗汗等。总是担心丈夫和子女身体状况不好,怕他们会因什么原因遇到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要求丈夫每隔一小时打一次电话,如果丈夫不打电话,就会去单位找人,而且发脾气。同时要求念高中的小女儿隔三差五地给她写信,小女儿对此感到很烦,她就勃然大怒,骂小女儿不孝。偶尔和邻居吵了一架,就害怕其报复家人,对丈夫和小女儿总是千叮咛万嘱咐,甚至半夜三更突然从床上跳起来,要丈夫赶快躲藏起来,说邻居的儿子拿着刀要来杀他。家里人都叫她去看医生,她自己也怀疑自己可能得了什么心理疾病。

  汪某显然患有更年期神经症。这种病症常常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心悸、失眠等症状。而且,她对个人和家人的安危、健康格外关切,并十分注意自己身体的微小变化,担心会得什么严重疾病,还常因觉得身体不舒服而到厂卫生所找医生,但药物治疗往往不能使她恢复到良好的状态。

  如何应对更年期的神经症呢?

  (1)去医院进行系统检查,进行激素治疗。

  (2)要让她了解该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尤其是更年期可能遇到的各种心理疾病。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她才会有较好的状态去迎接生活的新挑战。

  (3)培养她具有豁达开朗的性格,对什么事都要往好的方面想,而不是总想其阴暗、狭窄的一面,毕竟世上美好的人事比丑的人事要多得多。

  (4)让她协调好人际关系,争取朋友、同事、邻居的帮助和支持,最重要的是依靠自己亲友情感系统的支持。最后这位女性在心理医生的协助下,对更年期的特点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和了解,而不再恐惧自己,不再幻想自己是不是得了什么可怕的疾病。同时,通过心理治疗,她有了乐观、开朗的性格,保持平静的心绪,对待事情也能一分为二。半年以后,她来复诊,其精神面貌和第一次见面简直判若两人。

  三、更年期忧郁症

  该病起病多隐渐,有一定的精神诱因。患者有持续性神情紧张、焦虑、全身不适、早醒,整日惶恐不安,有大祸临头感。经常长吁短叹,自责自罪,拒食。若出现疑病妄想,又会认为自己无可救药。对自己的过去自责,对现在觉得困难重重,对未来担心害怕。即使如此,病人对自己和家人依然关切,常表现出愁眉苦脸、坐卧不安、搓手顿足、流泪哭泣等。一些植物神经症状如心悸、潮热或发冷,出汗、肢端胀麻、头晕等亦很常见。严重时可出现自杀企图或行为。

  瑞典大科学家诺贝尔一生业绩卓著,但由于他理想爱情破灭,再加上经受不住弟弟在试验中炸死、无休止的经济谈判及专利诉讼等的打击,患上了忧郁症。关于他的死,人们评说道:“忧郁是腹中的剧毒,诺贝尔是因对生活和爱情都感到幻灭而死去的。”俄国外科学专家波罗戈夫经长期的研究后指出:“低沉的情绪是健康的大敌。”学者胡夫兰德也说:“一切不利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灭亡的,是不良的情绪和恶劣的心情,如忧虑、颓丧、惧怕、贪求、嫉妒和憎恨。”

  [病案]

  郑某,女,45岁,大学教师,平时身体健康,性格内向,与人交往少。近一个多月来自觉头晕、乏力、失眠、胃部不适、食欲减退、月经不调。到内科门诊求治,诊断为神经衰弱。服一般镇静止痛药不见效。详细询问病史,病人才说出与上述身体不适的同时,还感到脑力迟钝,工作效率减退,不知为什么心里总有一种沉闷、忧愁的感觉,对一切都缺乏兴趣。她和丈夫都认为可能和工作忙、累有关。再询问以往病史,病人回忆近几年来,已有同样症状数次,每次持续好几个月。勉强工作,不愿休息,但非常吃力。医生们曾下过不同诊断如神经官能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神经衰弱等等,治疗效果不大。这次发病后曾有过自杀念头。

  通过和这位女士的谈话,得知这位女士患此病症与其工作有密切联系。此女士所在的单位经常都有出国深造的机会,但每次名额都极为有限。前几年,这位老师的大学同学被送往国外深造,当时,她就觉得不公平,认为那位同学无论从哪方面都赶不上自己。但她并没就此灰心,而是加倍努力工作,以便争取出国深造的机会。但偏偏命运捉弄人,近几次出国名额都未落在她头上,无形中希望破灭了,因此人变得沉闷、忧愁、情绪低落,不知不觉就患上了忧郁症。

  医生采用认知领悟疗法,指导患者正确认识、对待现实,树立豁达开朗的健康心理。

  1.找认知盲点

  人们在生活中总有自己不知的地方,总有自己不理解的方面,总有自己忽视的东西。医生让患者细细思考自己在认识问题上有哪些不合理的信念,在什么地方存在歪曲认知。

  2.找自己的优点

  医生要求郑某摒弃低沉的情绪,保持乐观心情,每天写出自己的优点5个,每天要有新的内容。

  3.找生活的支点

  树立新的目标,不要将自己的追求目标定死在出国深造上。出国深造当然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但在现实很困难的情况下,何不退一步海阔天空呢?如潜心钻研一项新科技、潜心攻克前辈留下的科技难题等,只要是全心全意付出劳动,相信收获的果实会同样丰硕。再就是在身边找一个可以倾吐苦恼的知心朋友,不要什么都闷在心里。

  郑某在心理医生的指导和引导下,对过去那种“在一棵树上吊死”的想法和做法有了新的认识,逐渐形成了乐观的情绪,全身心扑在一项高新科技项目上。两个月后,她来复诊,喜滋滋地告诉我们,她已经摆脱了忧郁,她所从事的那个科技项目也有了很大的进展。

  四、疑病症和恐病感

  人到中年,是许多慢性疾病的高发期,提高警惕,注意早期病征极为必要。但有些中年人,过分担心疾病,往往将中年人身心衰退的某些征象也看成是大难临头的象征,总怀疑自己得了某种绝症,或血枯肌毁,或脑空肠烂,为此忧心忡忡,杯弓蛇影、草木皆兵。运动后脉搏加快一点就疑心得了心脏病,体瘦较易触到肝脏就认为是肝肿大,进而怀疑肝硬化、肝癌之类。这类疑病感,是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经常处于这种心理状态,必然影响生理机能,削弱机体的抗病力,从而给疾病的侵袭大开方便之门,使高血压、冠心病这些身心疾病更易发生。而一旦患病,特别在病痛发作时,又产生死亡将至的紧张感;结果越紧张,越感病情严重,疾病也越不易好转。

  [病案]

  张某,女,36岁,某纺织厂工人。近几周感觉胃部不舒服,开始时并未在意,偶从邻居的闲聊中,得知近段时间患胃癌死去的人很多,于是就很害怕自己是得了胃癌。翻了很多本医学书,都无所获。看到其中一本医书,上面写着气滞容易造成癌症,以后她就害怕胀气。听说口水能引起胀气,就怕咽口水。越怕咽,心里越紧张,就把牙咬紧想少出口水,口水反而越多。整天没别的事就想到咽口水,精神上极度紧张、恐惧。自述:“每天都摸到肚子胀,右边身子重。”为此,反复去医院做了无数次检查,喝了无数汤药,还觉得肚子胀,认为自己已经患了胃癌,是医生和家人瞒着她。每天在家里唉声叹气,安排后事。

  张某是典型的疑病症患者,她已人到中年,偶因胃部不适,又得知很多人患胃癌死去,就很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而越注意就越担心是患了胃癌,造成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导致神经紧张,以至于忧心忡忡、草木皆兵。而经常处于这种心理状态,必然影响生理机能,进一步造成身体不适,进而更怀疑是患了胃癌。

  医生采取直接交谈式的认知领悟疗法和暗示疗法,使张某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疾患有正确的认识;进而再建议她把注意力转移到工作中,使其心理得到调适。

  1.给予对方有关这方面知识的咨询并以放松训练法调整其情绪

  给予有关知识的咨询,即讲解有关理论与知识,使对方明确自己并非得了某种奇怪的病症,而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状态。

  2.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医生建议患者顺其自然,不去理会身体的不适反应,把一天工作安排得满满的,通过对工作的投入转移注意力,达到从外向内调整自己的身心。

  3.积极暗示

  积极暗示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请一个胃癌方面的专家,做出科学肯定的解释,甚至服用一些药物暗示;其次,要求病人积极自我暗示。

  这位女士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认识到她的病是来自自身的疑心与恐惧,于是整天忙着干活,把注意放到工作上,而不去注意所谓的“胀气”,不久,她就感觉身体好多了。3个月后,她来信告诉心理医生自述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轻松过,感觉什么病都没有了。

  五、病态固恋

  固恋,是指性心理的发展停滞在成熟过程的某一点上。中年人由于心理能力的继续发展和成熟,在恋爱与异性心理行为上,应该发展到与其生理特点相适应的爱与性的心理。但有些中年人并未发展到相应的年龄阶段,而是停滞在青年时代的性心理状态。其表现为:总是喜欢与异性青年在一起,行为做作、爱打扮,过分讲究穿戴,并对自己或他人年轻时的浪漫史特别感兴趣等。当中年男子出现病态固恋时,会发生不切实际的追求女青年的行为;当中年女子出现病态固恋时,表现在过分爱打扮,并且力求与青年人看齐,与自己的实际年龄和身份极不相称,以至“妖艳”。此外,男、女两性中年人的病态固恋还可表现为“钟情”和“相思病”,这是一种异常心理现象。为了纠正这种病态固恋,应该指导中年人发展符合其生理特点的爱与性的心理;培养他们互助互爱、互相体贴、共同担负家庭和社会重任的夫妻责任感;特别要注意教育他们,在与异性接触时须保持中年人应有的成熟和庄重。

  [病案]

  刘某,男,58岁,5年前因妻子生病而不能进行正常的性生活,后其妻去世。一年前爱上本单位一位21岁的姑娘张某,并疯狂追求。尽管张某多次告诉他,他们之间年龄相差太大,姑娘无法接受一位像自己父亲一样的男人的爱情。但刘某却痴心不改,学着20多岁的方式穿戴,像年轻人那样做新潮发型,穿流行服装,唱流行歌曲,行为做作,更变本加厉地纠缠张某。其家人认为他有病,于是劝他到心理医生处咨询。

  很明显,刘某患有某些老年人的病态固恋心理,在穿着打扮和行为上都向年轻人看齐,在对配偶的选择上,也一味追求比他小得多的女青年,发展到纠缠不清的地步。这种畸形的心理一方面可能因为患者中年丧妻,曾受过一定打击;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患者自身心理发展不成熟、不健康所致。对此,应采取心理治疗措施,以免造成对自己、对他人乃至对社会的危害。

  医生对此实施认知行为疗法。

  1.找出不合理信念与不合理辩论

  心理医生对刘某采取认知领悟疗法,让他自己在思想上认识到自己所处的年龄阶段及在生活中应有的处事方式,如果处事与行为与自己的实际年龄相脱轨,应及时注意纠正,否则是十分可笑、可鄙的。

  2.开导刘某去寻觅一位与自己年龄相差不大的女性为伴侣

  这样,既不会存在代沟问题,而且也可在互敬互爱的日常生活中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心态,使自己趋于正常。

  刘某按照我们交代的方法,首先花了一段时间认识到自己过去的不对,调整到老年人应有的心态,后经人介绍与另一单位48岁妇女李某(两年前离婚)结婚,二人婚后相敬如宾,刘某的心态也逐渐恢复正常。

  六、固定观念

  固定观念不是指一般的固执,而是指发生在某些中年人身上的一种病态的顽固执拗。表现为过分固执己见,如“坚信”某种经验是“真理”、对某件事做出决定后绝不再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而适当修改或采纳他人建议,从不听别人劝告或与之相反的意见。即使有足够的事实证明这种经验是错误的,内心也不得不承认其错,但在口头上绝不认错,甚至由于在心理上达不到平衡而不能自控,错误地坚持或一意孤行,我行我素,唯我独尊。对固定观念或病态顽固执拗采用一般的劝导斥责是难以纠正的,应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或酌情配合中西医药治疗方能奏效。

  [病案]

  宋某,女,55岁。在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后,她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认为凡是外国的东西便是资本主义、修正主义,坚决不予接受。其女儿女婿为她买了一台日本产的松下电视机,她不但不要,还大骂女儿女婿走资本主义道路,拿外国货来刺激她、气她。她从来不用外国货,外国电影也不看,还常常埋怨某些中外合资企业的中方代表没有骨气,对外国人卑躬屈膝,委屈求和。家人束手无策,劝她前往心理医生处求治。

  “文革”中形成的观念侵蚀了当年许多人的头脑,使她(他)们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思维、行为模式,脑中仍深深印刻着“文革”思想,宋女士便是典型的例子,老是以“文革”中的标准要求自己,认为外国的东西都不是好东西,是想颠覆我们的社会主义,拒不接受外国的东西,一意孤行,我行我素。

  医生对宋女士主要应采用认知-行为疗法。

  1.重建认知结构

  使她认识到自己已经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年代,认识到自己的观念已落后,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应努力改正这种僵化观念,适应社会、时代的需要。当然,这需要一定的时间,也需要其家人的共同努力和耐心。多以电视新闻、报纸、杂志为依据打破她“不能用外国货”的固定观念。

  2.实践验证

  可让她到邻居、亲戚家四处走动,让她看看别人家里是否使用外国的产品,并亲自体验外国产品对生活带来的方便和乐趣。两个月后,宋女士开始逐渐接受外国的产品了。

  3.中药调理

  中药调理主要是在于调节身体平衡,控制情绪。

  七、婚姻适应不良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后多种文化意识的渗入,离婚率上升,是影响中年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诚然,离婚不能一概而论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坏事。但是,“第三者插足”、“包二奶”现象,困扰着事业上正待发展的中年人。主要原因是中年人在家庭生活中既要扮演丈夫或妻子的角色,又要扮演父亲或母亲的角色。有的人由于对婚姻的准备不够充分,婚后适应不够理想,甚至感到失望,以致矛盾迭出。即使婚前双方对家庭生活各方面都有所了解,并有充分的计划,但现实生活中往往会有未能预料的事情发生,使原定计划不能如意进行。一方面,对于理家的技术、子女的养育、婆媳的相处及家计安排等方面的知识较缺乏;另一方面从往昔的罗曼蒂克到婚后的锅碗瓢盆,极需适应能力和面对现实的勇气。诸如家庭住宅的更换、职业的改变、家庭经济恶化、子女的出生、成长或病痛死亡,以及其他家人的生离死别等。出现了有的夫妇事无巨细见面就争吵;有的恰好相反,无论什么事都不争吵,彼此客客气气,实际上貌合神离,同床异梦;有的夫妇婚姻关系只存有一纸结婚证,分居两处,互不往来,十分冷淡。这些不协调的夫妻关系的共同特点就是,缺乏真正的爱情和相同的志趣,思想格格不入,情感互不交流,认识上也存在差距,很少有灵肉交融的性生活,有的则干脆分居,至少有50%的夫妻离婚是从分居开始的。

  [病案]

  关某,女,46岁,工人。关某自述如下:

  丈夫结婚前十年,每天下班后就回家,全家过得十分开心,其乐融融。但是自从儿子长大后外出求学,丈夫在单位是领导也常常不在家。于是,我每天很晚才回家,觉得很空虚,常常感觉无事可做,每天细细思考自己的婚姻。认为丈夫不爱自己,儿子也不需要自己。怀疑丈夫有外遇,每天下班后都要去跟踪丈夫,为一些小事争吵不断,生闷气,到了晚上就一个人偷偷流泪。曾多次提出与丈夫离婚,可真去离婚又伤心难过。

  就其所述情况,可基本认定关某属于婚姻适应不良。医生采用认知疗法。在一个月里,心理医生与关某作了4次交谈,着重向她作了如下分析、开导:在人的情感生活中,往往有些令人难测或非意识所能理会到的情况,说出去别人不理解,自己问自己闹不明白,这就只能从你的潜意识里去探索了。现在在你面前的男性,有你父亲、你丈夫、你儿子。女性第一个接触的异性毫无疑问是自己的父亲。他伴随着女儿整个童年和少年,在女儿的人格形成和人际交往模式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说人成年后的行为都要受早年行为模式的影响。根据你的介绍,看来你存在着“恋父”情结。这种爱的潜能本该随着年龄增长而自然过渡到异性恋上,但你过渡得不太理想,保留了一些原始感情因素,使你情不自禁地在心理上回到童年情境里,去享受父女之爱。你应当清楚,“丈夫”不是“父亲”的缩影或“拷贝”。从意识上来说,你爱父亲、爱儿子是出于天伦和母性,因为天伦在维护你的恋父情结上最有说服力,最合理;而母性更不用赘言。其实,对像你这样的女性来说,儿子往往是丈夫的化身,因此,就把对丈夫的爱转移到儿子身上。此时的丈夫虽能感到妻子不如以前那样爱他了,但孩子毕竟是自己的,所以尚能心安理得地接受这一变化。还得补充说一句,似乎有这样一种规律:恋父的女性多恋子,因为与父与子不存在那种性的情感。但对丈夫则不然,从某种意义上说,丈夫是性伴侣,夫妇关系是建立在性基础上的关系。假如把对父亲的感情直接转移到丈夫身上,把他当做父亲,岂不有乱伦之虞?为此,那种爱的压抑感油然而生。这也许就是你对丈夫爱不起来的原因吧。

  心理医生在关某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一定认识之后,进一步开导她:“恋父”情结并未统治你的全部心理过程,所以你对丈夫仍能履行做妻子的义务,只是与父、与子的关系相较显得逊色一些而已。固然,让你扭转这种心理模式较难,但意识到这种心理的存在,你必须有意识地去改造这种爱的偏向。起初也许觉得是“违心”的,但对心理规律和自己的深层心理有了进一步认识后,你会渐渐扭转过来的。

  关女士经过心理医生的启发和开导,意识到她的心理是不正常的。在心理医生与家人的帮助下,她注意培养自己对丈夫的性爱感情,处理好与家庭成员的不同关系。最后,她逐渐正常地担当起女儿、妻子、母亲三重角色。

  八、职业适应问题

  个人从事某种职业,既可维持个人或家庭的物质生活,又可以使人感到生活充实而有意义,达到实现自我服务于社会的目的。事业成功是每个人的愿望,但要取得成功是件很艰难的事,失败和挫折却常常降临我们的身边。事业的成功会给人们带来喜悦,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但失败却容易使人失望沮丧。

  职业是个体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能快乐地从事一份职业对身心健康是大有裨益的。经心理学家们研究发现,有三大因素有助于从业人员的敬业乐业精神:

  1.客观的工作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物质环境)

  如领导者的才能、同事间的合作、对工作成绩赏罚标准的公平合理等社会环境,及工作场所的舒适、必要的设备工具、个人生活条件的方便等。若个人满意自己的工作环境,则能产生对工作的安全感,提高工作效率。

  2.主观的自我实现

  工作有深度,对个人能力是一种挑战,如个人全力以赴,可施展才能、发挥抱负、达到自我实现而获得成就感。

  3.职业的未来展望

  由工作中获得的经验、成就随工作表现而提高,责任随成就而加重,所得物质报酬及社会地位也随个人成就而迁升,如此可使工作觉得有希望有前途,才能兢兢业业工作。虽然我国保证了大部分人的就业机会,使人们都能参加一定的工作,但以上三因素全部具备的职业实难找到。

  自从机器代替人工和一切自动化后,工作益发呆板,个人的工作不过是整体工作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由于工作缺乏艺术,使得从业者缺乏情趣与成就感,这是物质文明进步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它使人们对工作的内在动力有所减弱;“大锅饭”阻碍了个人奋勇进取的事业心;职业选择尚不能做到学以致用、扬长避短,以及尚不能考虑个人的性格、气质、志趣、能力和体质的差别,中年人出现对职业、职位的心理上的不适应;工作中经常碰到的复杂的人际关系,如上下级的隔阂、同事的摩擦,均可使中年人心理稳定性受损;中年人在工作场所感受到的压力和挫折,有些源于自身的性格弱点,有些源于年轻一代的对立与威胁,有些是客观工作环境或组织功能的压力,常表现出沮丧与焦虑;还有成年累月的疲劳,常常出现身体生理状态的失调,易产生焦虑、抑郁和早期衰老等疾病。

  [病案]

  戚某,女,35岁。两年前离婚,半年前与另一离异男士结合后,被丈夫从原来的针织厂调到外贸局搞内勤。工作近3个月,仍感到不适应,老是觉得还是原来的工作好。她常抱怨:“现在就收收信,发发报纸,实在无聊,回家后吃饭也不香,觉也睡不好!”几次向丈夫提出要求调回原厂,丈夫认为她精神出了毛病,放着轻松的差事不干,却专捡重活累活干。因戚某始终闹着要回原单位,其丈夫与她发生了多次争吵。

  经分析,戚某属于职业适应不良。心理医生拟采用疏导疗法,使患者矫正心理偏差,适应新工作。心理医生着重向她作了如下分析、开导:一个人从出生到老,会遇到许多适应问题,适应不良者比比皆是,所以不必有太大的心理负担。一个人能否适应新的环境,有的因客观困难,有的因主观问题,更多的是主客观方面都有原因。而其能否适应,多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有关。

  你在针织厂工作多年,已有很深的感情和娴熟的技术,当你离开繁忙的工厂,突然到一个没什么事可干的工作岗位,你当然感到不能适应。不同的工作岗位都需要人,并不仅限于你原先所在的工厂。你走了,也为其他一些工人提供了就业或提升的机会。另一方面,现单位有了你做好内勤工作,单位上的人也可全心全意干好分内的事,对大家都有益处。

  患者经过为期三周、每周两次的开导,慢慢地适应了现在的工作环境。

  第三节 中年期的心理保健

  中年人是社会和家庭的中坚力量,既要承担事业上的重担,又要肩负赡养老人、抚育儿女的责任,同时生理上经历着从壮年到衰老的过渡,渐感力不从心;另外中年期复杂的性生理和性心理改变也会给其带来诸多苦恼。这使中年人成为心理压力最大的人群,心理卫生问题相当突出。所以,中年人保持心理健康,减少身心疾病,应从多方面入手,以保持良好的心境和充沛的精力。

  一、自我心理保健

  1.掌握科学的心理卫生知识

  要让中年人了解该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尤其是更年期可能遇到的各种心理疾病。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中年人才能有较好的状态去迎接生活的新挑战,这一点至关重要。

  2.学会调节不良情绪

  长期精神紧张和心情压抑都会损害健康,引起身心疾病。中年人心身负担很重,各种矛盾都可能引起心理上较大的波动。因此,中年人应保持乐观的情绪,及时进行心理调适。情绪带有主观的性质,每个人都能对自己的情绪施加影响。借助适当的学习和训练手段,可以正确认识和对待客观外界变化及自身变化,并积极地去适应它。不要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设立超出自身能力许可的目标,以免长期陷入紧张、焦虑和频频受挫的不利处境。万一遇到挫折要达观处之,如果没能力迅速摆脱,应寻求心理医生等专业人士帮助。

  (1)良好品行有助于保持心理平衡。要克己奉公、遵纪守法、表里如一、光明磊落,正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忧戚戚”。

  (2)要多从引起不良情绪的事件入手,客观归因,积极调整不合理的认知,从根源上来调节。

  (3)可以采取一些心理防御手段,暂时缓和有害情绪。下面简单介绍几种:

  第一种,迁怒。把自己的不良情绪转到其他事物上,比如发怒的时候可以去打沙袋等。

  第二种,投射。把不愉快情绪归因于其他人或事,以此削弱或消除不愉快情绪。如未评上职称,可归因于工作时间少等,以此减轻自责和痛苦。

  第三种,退避。直接避开或逃离使自己恐惧与痛苦的情境或人,以摆脱不良情绪。如夫妻争吵后,一方不妨暂时躲入学习或工作中,待风波稍停后再作调解。

  第四种,压抑。把引起不良情绪的事件尽可能移出意识之外,通过意志努力尽量不去想。

  第五种,否认。对实际存在的引起忧虑的事因加以否认,好像它们根本不存在,以此排除产生忧虑的根源而寻求解脱。这可以起到情绪缓冲的作用,从而保护个体的心理健康。

  第六种,补偿。在某方面失意,可以争取用其他方面的成绩来进行弥补。如著名指挥家日本的小泽征尔,原来专攻钢琴,可后来不幸伤了手指,十指的灵敏度受到影响,为此一度十分苦恼。但后改攻指挥,终于一举成名,摆脱了困境。

  3.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中年人涉世多年,在交往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络。该网络主要有职业关系网络、朋友网络和家庭关系网络。

  (1)在处理同事、上下级关系方面,应以大局为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一时难以解决的矛盾可放一放,勿操之过急。

  (2)与朋友交往,应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若待人刻薄、落井下石,将为世人所不齿。

  (3)家庭是中年人情感支持的主要源泉,在任何时候,你的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都是你最能获得力量和支持的人。所以,中年人平时一定要注意维护较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保持愉快的心境,在遭遇困境时,更可以把烦恼和痛苦减轻到最低限度。

  4.培养良好的个性

  中年阶段个性一般趋于成熟。但此时个性仍具有较高的可塑性。良好的个性应当保持巩固,而不良的个性也可通过适当的锻炼去改造。例如对一些人来说,必须克服虚荣、嫉妒、冲动,培养踏实、克制和有涵养的个性;对另一些人则必须改变软弱、孤僻、过分内倾,而培养勇敢、坚忍、热心公益的个性。不良的个性,常导致纷繁的心理冲突或加剧冲突,不利于正常的社会适应,易造成心身疾病和行为的偏差。进入中年往往性格由外向转向内倾,兴趣趋向单调,交往趋向收缩,这些都不利于心身健康。应结交新朋友,争取兴趣更广泛些。

  5.量力而行

  中年人正是各行各业的骨干,任务多,担子重,对工作往往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个人身体状况却逐渐衰退,渐感力不从心,最终必然导致心力交瘁。所以,中年人首先应该对自己的智力和体力有正确的估计和认识,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现实情况去接受任务或是安排工作,切不可凭匹夫之勇,急躁冒进,而应“有理、有利、有节”。这样就不会压力过大,而压垮自己,同时也可以切实地做出一些成绩来。

  6.学习适当的放松技巧

  工作中不免要出现紧张情绪,在处理一件棘手之事或持续劳累一天以后,应及时放松自己,不要让紧张情绪影响自己的休息和睡眠。因此,中年人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喜好,选择学习一至两种心理治疗中的放松训练技巧。如气功、太极拳、瑜伽训练或肌肉放松训练等等。如应用得当,可有效地保护身心健康。

  二、中年人的婚姻

  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年人的婚姻顺利,所组成的家庭也是美满的。中年的婚姻关系经历了新婚燕尔的狂热期,情感生活的持续调适期,养儿育女的移情期,终于进入夫妻相互眷恋而亲昵的深沉期。大多数夫妇的婚姻关系和睦而稳定,这对中年夫妇的健康和长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很多中年人的婚姻遭遇了“疲劳”。人到中年,对于毫无变化的婚姻生活也会产生“厌倦”心理。夫妻之间吸引力减少,夫妻关系不睦表现得越来越严重,思想上格格不入,无共同情趣,甚至貌合神离、同床异梦,进而分居,终以离婚而告终。导致中年人婚姻不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源于年轻时的恋爱动机带有功利性;有的只重外表;有的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在爱情和婚姻中附加了条件,诸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功名交易”、“金钱第一,买卖婚姻”等,再加之男女双方性格、气质、兴趣的差异和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影响;人到中年,由于性生理的改变,性魅力下降,夫妻性生活失谐等,也会致使爱情和婚姻出现许多难以美满的情况。

  夫妻关系失和危害极大,致使夫妻双方产生许多不良情绪,易遭疾病的袭击。同时,家庭内无休止的争吵与冲突,使得许多中年夫妇无暇顾及子女的抚养与教育,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那么,怎样才能维持美满的婚姻和理想的家庭呢?

  1.认真对待婚姻问题

  婚姻中最重要的是爱情,爱情是不能附加任何条件的,尊重和理解是爱情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恩爱夫妻,相敬如宾”。

  2.注意思想文化观念上的更新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已经呈现多元化趋势,由此形成了新的文化婚姻观念。这使我国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受到了冲击,它向我们传统的婚姻模式发起了挑战。作为婚姻主体的夫妻双方要注意在思想、价值和道德观念上保持一致,逐渐地接受现代的婚姻道德观念。人到中年,心理已经基本发育成熟,思想、价值体系已相对稳定,接受新鲜事物和认知观念上的改变都比较缓慢,这时一方不要做出突然、极端性的改变,要给对方一个适应的过程。

  3.建立一个必要的社会支持系统

  中年期是一个多事之秋,建立一个必要的自我支持系统是必要的。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永恒不变的,夫妻关系也是如此。我们都希望婚姻能天长地久、白头偕老,但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变化,给婚姻带来了很多不可知的因素,社会的变迁必然会导致家庭婚姻关系的改变。虽然,我们在努力地稳定家庭婚姻关系,但面临日渐提高的离婚率我们也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做好应变的准备,建立一个必要的社会支持系统。你的支持系统中首先要包括2~3位比较知心的同龄朋友,几位年长的可信赖的朋友,最好再有一位心理医生和一位律师。经常与他们联系,以确保在你需要的时候,他们能给你提供帮助和支持。

  4.多进行交流和沟通

  人的情感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婚姻关系发生一些变化是很正常的。但是,中年夫妻的婚姻模式已经定型,一方的突然改变往往使对方措手不及,从而引发婚姻危机。因此,我们建议中年夫妻不要急于修改旧的婚姻模式,不要做出突然或极端性的改变;对于婚姻中的问题,要多进行交流和沟通,坦陈彼此的想法,了解对方的需求,给大家一个适应和改变的过程,以修护为主,不要轻言“离婚”。

  5.正确面对生活中失落,把握好现实的生活

  人一生中会有很多的挫折和遗憾,回忆过去我们或许会为失去的感伤,甚至为自己当初的选择后悔。如何面对当初的选择和把握好现实生活是中年夫妻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首先我们应该无悔于自己的选择,任何选择都有它的两面性,我们不要总将注意力集中在它的消极面,要强调它积极的一面。其次,挫折和失落虽然给我们带来了痛苦和烦恼,但它也给我们带来了成长的契机和生活的动力,锻炼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成熟和成长,可以说没有这些人生中的挫折和失败,就不可能有我们今天的自我。最后,我们要认识到婚姻关系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社会的变化、生存的挑战、家庭环境的变化都在影响着婚姻生活,出现问题是必然的、正常的现象,我们应对自己的婚姻持有信心。

  6.婚姻“保鲜。”

  (1)应树立配偶第一的原则。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应优先考虑配偶的正当感情要求,只有把夫妻情感看得重要时,生活中的各方面关系才会平衡。

  (2)应尽量使家庭生活丰富多彩。可经常举办一些诸如结婚纪念、生日纪念之类的活动,可通过家宴、野餐、外出旅游等形式,回忆往事,加深了解,及时进行爱的滋润,这会燃起对爱情、对生活的新的追求。

  (3)不时赞美对方。不要认为配偶的长处是应该具有的,而缺点是不可容忍的。而应使对方感到他(她)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双方都是对方的精神支柱,都是对方获得幸福的源泉,因此又何必吝啬赞美之辞呢?

  (4)努力提高各自在各方面的修养。这是保持吸引力的重要手段。夫妻既是一个共同生活的整体,又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只有双方共同提高,才能使婚姻稳固和谐。

  (5)培养子女健康成长也是使家庭幸福、婚姻美满的条件。孩子的健康成长往往是父母双方共同心血的结晶,会让父母对孩子、对家庭、对自己都产生成就感,从而维系起美满的婚姻。

  三、更年期心理保健

  中年人不论男女,在更年期都有着一些共同或类似的生理反应。女人一般45~50岁停止月经,而男人则在50~60岁性荷尔蒙分泌减退,这是人生阶段中的必然过程,是生命周期中从中年向老年过渡的阶段。女性更年期是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到最后趋向消失的时期,在此时期,卵巢逐渐萎缩,月经逐渐停止,乳房萎缩,腋毛阴毛脱落,卵巢分泌雌二醇的量减少,黄体功能消失。通常引起三大症候:①头部、面部或胸部发红;②发红后出汗;③感到全身刺痛,极易导致心理上的不适应。这些就构成了更年期心理障碍的基础。一般说来,第一次月经来潮早的人,更年期的到来较晚;而初次月经晚的人,进入更年期的年龄反会早些。生育多的人绝经比较晚,未生育过的人绝经较早。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质的增强,妇女绝经期出现了向后延迟的趋势。而男性更年期的发生发展比女性缓慢,且常常表现不太明显,如出现失眠、多梦、遇事缺少主张、优柔寡断、对外界事物兴趣不浓、沉闷孤僻、性欲低下等。

  更年期的这些心理、生理变化常常容易引起夫妻之间发生矛盾,以致家庭失和。其实,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认识,消除不必要的思想顾虑,完全可以不治自愈。

  1.对自己的身心健康要有全面的了解和正确评价,对于战胜更年期的烦恼心理上要有所准备对更年期各种症状能泰然处之,消除不必要的紧张和疑虑,从而避免心理上的不平衡。即使出现更年期综合征,也不必过虑,这不是大病,更不是灾难临头,仅是一种自然反应,经过半年至两年左右的时间,机体会建立起新的平衡,而恢复正常的生理状态。

  2.全力纠正自身的一些不健康行为

  如吸烟酗酒,生活无规律等,以免影响身体健康状况,加重各种不适反应。

  3.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绪稳定

  尽量避免和减少不良刺激,排除紧张、焦虑、消极和恐惧心理;合理安排生活劳逸,根据个人的体力和脑力去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增进友谊和交往,勿使自己孤独;坚持体育锻炼,可减少衰老降临的恐慌;正确地面对过去,乐观地看待未来,把生活环境中的危机感降到最低程度。正确认识各种疾病和功能性不适的感觉,为了弄清机体功能失调的原因,应及时到医院检查,以防止器质性疾病的误诊,家中亲人也应多加关怀、谅解和照顾,让更年期的中年人安然度过这个“多事之秋”。

  四、中年人的卫生保健

  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中年人的身体由发展的顶峰开始逐渐衰退,所以卫生保健意义重大。首先,要加强身体锻炼,多参加体育活动,这样可以调节工作、生活的节奏,帮助驱除不良情绪。其次,在饮食上,注意补充足够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铁、钙等)的摄入,低钠,忌高脂食品,多食牛奶、新鲜蔬菜,防止肥胖等等。第三,要坚决戒烟,少饮酒。如果做到以上几点,你将轻松、愉悦地度过中年期。

  第四节 老年期的一般特征

  一、生理特征

  西方国家一般以65岁以上为老年期,1964年我国第一届老年学与老年医学会议明确规定,男女都以60岁以上为老年期。1980年亚太地区第一届老年学学术会议也规定,60岁以上为老年人,“年过花甲”即称为老年人。老年期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阶段划分。《周礼・曲礼》上曾将老年期分为5个阶段,“五十曰艾,六十曰耋,七十曰耆,八十、九十曰耄,百岁曰期颐。”《说文》上则从70岁算起,将老年期分为四个阶段:“七十曰老”、“八十曰耋”、“九十曰鲐背”,“百年曰期颐”。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这已成为人类的历史。从原始社会到现代文明时代,随着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的进步,人的平均寿命已从青铜器时代的18岁,一跃为72.5岁(1973年);从1900年人类平均寿命47岁至1974年已增高到男人平均68.2岁、女人平均75.9岁,短短74年,增加了27岁之多,这是人类历史的奇迹;进入20世纪90年代,某些发达国家的人均寿命已接近80岁。中国是世界上拥有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正以发展中国家人口老龄化最快的速度向老年型社会迈进。200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占总人口的11%。老龄问题将成为21世纪中国人口的主要问题,而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问题又是核心。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人的“健康”的定义:不仅没有躯体的残缺与疾病,还要具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可见只有在心理健康前提下的生理健康才是高水平的健康。讲究老年人的心理保健,是为了谋求老年人的高水平的、全面的健康,使老年人在辛劳一辈子后能愉悦舒畅、安享晚年。

  二、心理特征

  1.生理机能衰退、疾病增加,致使心理功能老化

  人到老年,生理机能急剧衰退。进入老年后,首先是体态和外型的变化:皱纹满面,头发、胡须变白,落发加剧,牙齿亦渐脱落。其次,内脏器官细胞数量的减少和脏器的萎缩等,会出现脑、运动、消化、内分泌功能等方面的生理机能老化,出现脑血管病症、骨质疏脆易折、慢性胃炎、肝病等。此外,还有全身各种细胞的不断损失与功能减退,贮备能力降低和适应能力减弱。这些生理变化,使得感官衰退,智力以不同速度下降,思维迟缓,学习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减退,记忆障碍(对近事的记忆尤甚),言语准确性低,心理平衡能力减弱,情绪不稳,易伤感易激怒,忧郁悲观,感叹自己在多方面力不从心等,哀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2.离岗后社会职能和生活环境的转变使老年人的心境面临着新的适应老年人离开数十年辛勤劳动的环境,往往产生诸多感慨,“退休综合征”表现突出。常因工作解除、生活清闲而感到空虚,因余力无处发挥而感惆怅,因离开了工作集体,而形成一种疏远感。家庭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变化,或子女的独立门户,或丧偶而成鳏夫寡妇,或老年丧子等产生的孤独感;老年人还因生活能力下降、社交圈缩小、失去同伴而产生沮丧感。新的生活,新的适应就摆在了老年人面前。

  3.长年积累使老年人的习惯心理、个性独具特点

  由于长年的生活习惯和工作习惯,使老年人的习惯心理十分巩固,几十年的社会实践,也使个性心理特征更加明显。他们的兴趣、爱好、脾气、性格具有突出的个性化,比中年人更具特点,更加定型。他们总是顽固地坚持自己的观点、习惯和爱好,不赞成别人的意见和看法,更无法轻易改变自己的意见和观点。由于习惯心理、定型个性而对一切变化和新事物总是惴惴不安、极力反对,哪怕别人是一分好意也决不领情,盲加排斥。由于不自觉地坚持自我中心、自我防卫态度,所以对什么都感到怀疑,固执地想保护自己而采取利己的态度和方法,办什么事都优先考虑自己。

  第五节 老年期的主要心理问题及调适

  生老病死是一种自然规律,任何人都无法避免。但当个体真到了老年时期,却不容易客观、公正地接受自我衰老的现象,往往不同程度地存在下列一些心理问题。

  一、衰老感

  衰老感是个体意识到自己已经老去的一种主观体验。首先老年人感觉到身心状态的变化,各方面能力的降低。如气力衰弱、步履艰难、头发花白、牙齿脱落、易疲劳而恢复缓慢、性欲减退、食量减少、工作效率低等。其次感觉到社会环境的改变。如退休、子女分居、老朋友或亲人死亡等。再者是别人把自己奉为老人,在生活上处处当老人对待,口口声声“老人家”、“老前辈”,极易产生迟暮之感。衰老感一旦产生,就意味着这个人的精神已经老化,失去了生活的意愿和积极性。由此可导致意志衰退,情绪消沉,进而加速生理上的衰老和心理功能的降低,导致旧病经久不愈,或是诱出新的疾病。

  [病案]

  李某,女,62岁,设计工作者,一生勤谨,多次获奖,受到领导器重和同事尊敬。两年前退休后,李某从操劳中得到缓歇,先是舒适自如,但不久便觉得无所适从了,顿感到空虚。不再有没完没了的设计项目,不再需要一年四季奔波于各地,宾客盈门的繁杂已渐渐逝去,电话铃声也安静了下来。她不知道怎样安排自己的生活。渐渐觉得自己已是一块朽木,老了,甚至觉得活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

  经分析,心理医生确定,李某的这些心理特征是衰老的感觉。她觉得以前的繁忙现在没有了,生活很无趣,没有意义,都是因为自己老了没用了,这是一种典型的衰老感觉。

  心理医生对李某采取了3项治疗,包括家庭治疗,扩大人际交往圈子,增加业余活动。

  1.家庭治疗

  将李某现在的情况告知与其同住的儿子及儿媳、孙儿,希望他们密切配合治疗。要求她儿子买一些老年人心理保健的书籍,自己看后,再与李某讨论。让她的儿媳不再包揽一切家务活动,可以让李某参与买菜做饭等事,使她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她的孙儿每天要奶奶给他讲一个故事,使她在讲述中觉得繁忙,并获得快乐。

  2.告诉她儿子及儿媳,不定期地请一些李某工作时的老朋友来家里走动李某可以在聚会中感到无穷的快乐,仿佛又回到了工作岗位,仿佛又看到了自己曾经创造的辉煌,以获得对生活的热情和信心。

  3.劝说李某积极参加老年活动

  如进老年大学,参加老年协会,时常和老年朋友一起跳舞、下棋、出游等,使李某的退休生活充实起来,开始习惯新的生活方式。

  这3种方案同时进行,3个月后,李某的儿子反映她现在生活得很愉快,心境极佳,已经不再有烦躁、衰老的感觉和情绪了。

  二、离退休综合征

  当老年人到了适当年龄,就要离开工作多年的职业岗位,卸下整日繁忙的生活工作,开始清净地安享晚年。但有的离退休老同志却由于适应不了所处环境和生活习性的突然改变,往往会出现情绪消沉和偏离常态的行为,甚至还由此而引发其他疾病,严重影响了健康。退休后抑郁伤感是导致这种综合征的主要原因,包括有:

  (一)一般心理反应

  1.失落感

  离开了工作岗位,老年人的生活圈一下缩小,朋友也减少,生活一下变得清闲,无所事事,感觉比较空虚,这些都会干扰情绪、影响心理平衡,从而产生老年人的失落感。

  2.空虚、寂寞感

  退休后的生活使他们从劳动和创造财富的火热的生活变为平淡的退休生活,往往使人感到不习惯。甚至会感到生活似乎变得无聊,没有意义了,容易产生孤单、空虚、寂寞的感觉。如果不能及时地调整心态,转移注意,寻找到合适的生活与工作方式来充实自己,就更会感到难以适应现时巨大的工作和生活上的转变,从此精神上产生烦闷、空虚、无所适从和情绪压抑。而且退休以后,部分老人跟随子女来到另外陌生的地方,其社会交往的空间更是缩小,没有熟悉的老朋友,没有熟悉的环境,因此他们更会感到寂寞,感到闭塞和生活空虚。

  3.怀旧

  退休后的空闲和失落,易使老年人沉湎于对往事的回忆,追忆过去美好时光,但反而易产生“无可奈何花落去”的遗憾。久而久之,则心情抑郁,性格孤僻。

  4.自我防护,希望进一步得到周围人的关心

  退休就意味着离开原来的工作岗位,意味着职权的丧失。而且,对大多数老年人来说,离退休既失去工作,也意味着经济收入的下降,从而可能影响在家庭中地位的变化。这样退休者自然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自我保护心理。比如希望单位能够一如既往地重视自己,喜欢别人用原职务来继续称呼自己,需要得到周围朋友、亲人的继续关注和关心。

  5.希望获得尊重

  一旦退休,意味着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发生变化。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也由“举足轻重”变为“无足轻重”,“人一走,茶就凉”的感觉也就容易产生。因此,有些退休同志经常主动向单位领导提各种工作建议,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引起领导重视。

  6.恋友

  退休后远离同事、朋友,子女不在身边的漠然,老朋友相继离世,配偶死亡等等,都会使老年人感到凄凉悲切,忧郁孤独。

  离退休综合征的主要表现为:坐卧不宁、行为重复、犹豫不决,不知干什么好;注意力不能集中,做事经常出错;性情变化明显,易急躁和发脾气,对任何事情都不满意,总是怀旧;易猜疑和产生偏见;情绪忧郁,失眠、多梦、心悸、阵发性全身燥热等。一般而言,事业心强、好胜而善争辩、严谨而偏激、固执的人发病率较高;无心理准备而突然退下来的人发病率高且症状偏重;平时活动范围大而爱好广泛的人很少患病。女性较男性适应快,较少出现离退休综合征。

  [病案]

  一位老干部,担任行政领导多年。工作上勤勤恳恳,具有极好的口碑。虽然劳累点,但精神饱满,吃得香、睡得好。63岁那年,他离职休养了。办完手续,心里想,这下该好好休息休息了。前两个月还好,感到心身轻松,如释重负,好像骤然离开喧嚣的城市到了一个清静的乡村别墅一样。从来不管家务的他,这时也帮助老伴买菜做事,日子过得挺好。两个月过去了,他渐渐地感到每天日子过得很慢,早上起床后没有大事可干,十分无聊。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感。常呆坐在那里叹气。虽然用不着起早贪黑地去上班了,但却觉得比上班时还累。老伴发现他不像以前那么开朗了,问他有什么烦心的事,他也说不出,劝他到公园走走,他也不感兴趣。饭量也小了,连他自己都怀疑哪方面出了毛病。

  由于社会交往的空间相对缩小,各种信息来源渠道的减少,才使他产生了寂寞和空虚心理。退休后,原有的生活规律被打破,使得他身心方面不适,感到无聊、焦灼、坐立不安。

  这都是因退休以后,未能找到合适的生活与工作方式来充实自己。同时,事实上,老人们应该懂得,社会责任应由一代一代年轻人担当,只有顺应社会的需要,离退休前做好心理准备,才能顺利度过退休初期的这段情感生活。一些研究也表明,离退休前曾做过妥善计划的老年人,离退休之后的生活适应较好。离退休计划一般包括经济上的收支、生活上的安排和对保健方面的预先策划,以及对老年配偶的生活照顾等。一般的老年人,在退休后6个月内即能适应新的生活方式,但仍有部分老人在离退休半年甚至更长时间内仍不能适应,离退休综合征表现明显。这种情形常发生在突然失去工作及社会职业的老人中,尤其是离退休后无伴侣的老人,更难适应离退休后的生活。

  对这位老干部进行心理护理与保健。首先使他认识到退休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生活现象,以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其次,让他尽快找到退休生活后的定位,及时调整情绪。另外,还要求他保持乐观、豁达的情绪和多做有规律的活动。

  一是要使这位老干部对退休这一现实树立正确认识。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他懂得了退休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生活阶段,是一种正常的生活现象;只有老同志退下来后,青年人才上得快,社会才会有发展;社会生活中的这种新陈代谢,是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一种反映。数次交谈后,他提高了心理承受力,从而减轻了因退休而产生的挫折感。

  二是心理医生要求他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尽量学会适应现在的环境。为克服这些现象,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