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1节 诸葛崇拜

  在中国,诸葛亮可谓是家喻户晓;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诸葛亮可谓是崇高伟大。大凡历史学家或文学作者评论诸葛亮,言必称善,言必颂美。有谁敢说诸葛亮的一点不是,必被人讥为狂妄,甚至被群起而攻之。就连一些治学严谨的历史学者对诸葛亮的历史功过、情长才短做一些不同于历史定论的分析、评论,也心怀忌惮,生怕冒犯了谁。

  为什么会如此呢?到底冒犯了谁?

  作为生命的个体,诸葛亮多少年前就化为一抔黄土,化为非生命的无机质,甚至这无机质也被植物的根系吸收殆尽,经历过N多个生命—非生命、有机质—无机质的轮回。

  实际上,中国人心目中所存在的、所珍惜的、所膜拜的、所捍卫的是一个形象,是一个由生命个体的诸葛亮延伸、升华而成的文化载体的诸葛亮。一代代中国人,尤其是那些敏感脆弱、患得患失的知识分子、士大夫,对历史上真实的、作为生命个体的诸葛亮到底是怎样一个样子,是不太在乎的。

  他们在乎的只是诸葛亮这个形象,只是把想象的、作为文化载体的诸葛亮当成情感的归依、理想的寄托、心灵的慰藉,把史书所载的、文学作品渲染的诸葛亮的所作所为当成自己的白日梦。

  在万恶的旧社会,中国的读书人没有思想独立,没有言论自由,习惯了人身依附和精神依附。心灵没有温暖,思想没有方向,便需要一个人造的太阳、一个人造的北斗星。在这个人造太阳虚幻的温暖中,让冷得瑟瑟发抖的心灵喘一口气;在这个人造北斗星微弱的光线下,让漂泊无依的思想蹒跚前行。

  一个读书人,失意落寞、壮志难酬的时候,脑海中浮想起“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情景,是何等的欣慰,何等的惬意,何等的畅快。至少,诸葛亮这个形象可以作为一把伞、一堵墙、一个旮旯,让挫败的理想有一个遮风挡雨的避难所,让失意的人生有一个扶助依靠的支撑点,让受伤的心灵有一个疗伤舔疤的门诊部。

  这也就难怪,谁要是对这个太阳吹冷风、泼冷水,谁要是对这个北斗星蒙黑布、下黑手,读书人、士大夫肯定是不答应的。诸葛亮碰不得,说些点点滴滴的不足和无关痛痒的缺点也不行。因为,说诸葛亮的“坏话”,是对同志们情感的伤害。

  诸葛亮的不能受批评,还有政治上的原因。

  在中国历代统治者的心目中,诸葛亮的政治品德,就是一个“忠”字。诸葛亮终身的理想是尊汉、护汉、复汉。诸葛亮不仅对前后两任君主忠贞不二,而且尽管后主终日吃喝嫖赌,自己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样的一个乖乖仔当然被历朝历代统治者树为忠君爱国的楷模。

  诸葛亮不仅是忠君爱国的楷模,还是国际上最著名的劳模——累死在北伐前线。如果哪位历史学家或文学作者对这样的一头老黄牛,唠唠叨叨地说些此长彼短,对模范本人不恭倒还罢了,其“险恶用心”肯定是把矛头对准树立模范的领导。对领导表示不满,是要承受压力的甚至是有危险的。

  年轻时,我也是很崇拜诸葛亮的。每次读诸葛亮的《出师表》,都五内翻滚,热血沸腾。那时候,饥荒连年,物质贫乏,生理上营养不良。好在我喜爱读书,算是退而求其次吧,经常喝些《出师表》这样的心灵鸡汤,弄得心理上倒是营养过剩,整天气昂昂的,想干几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人到中年以后,读的书多了,把书中这样那样的观点细细地咀嚼,便知什么叫人云亦云。人到中年以后,阅历的事多了,把世间这样那样的事理细细地品味,便知什么叫人生苦短。人到中年以后,雄心壮志渐渐消退,转而从容不迫地生活,不会再为理想和虚名焦躁不安。

  有人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原来还不知道什么意思。一个半老之人再读三国,再读诸葛亮,再读诸葛亮的《出师表》,咀嚼出来的滋味,除了凄惶还是凄惶。可能,这就是“老不读三国”了。尤其是诸葛亮的《后出师表》,如果反复揣摩,细细品味,总觉得有点像遗书、绝笔。

  如果《后出师表》是诸葛亮的遗书、绝笔的话,那么,在潜意识里,诸葛亮就在北伐途中自觉地走向死亡。诸葛亮的北伐不是黄金周里的家庭旅游,而是一次次劳师动众、劳民伤财的军事行动。一个统帅每次出征都亲临前线,而且出师时就做好了死亡的心理准备,怎么说,都不好怎么说。

  终于有一个夜晚,似睡非睡,似醒非醒之间,形容枯槁、神情憔悴的诸葛亮向我挥手(不是挥扇)告别,他举起的那只手,分明地,手腕处割破的桡动脉在汩汩流血。

  就在那一刻,我得出一个结论——一个把自己吓一跳的结论。一个把自己吓一跳的结论,应该说是一个“怪论”:诸葛亮死于自杀。只不过,这种自杀,表面上没有明显的自杀动机和理由。

  说诸葛亮死于自杀,肯定冒天下之大不韪。这里所说的自杀,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用自己的手,以物理方法(如上吊、跳楼,权且叫物理学自杀)或化学方法(如喝农药、砒霜,权且叫化学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而是以一种跟自己过不去的方式,慢慢地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种“跟自己过不去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形式,其中最隐蔽的,由我第一次发现的,是以实现理想的名义跟自己过不去,诸葛亮即属此类。我们暂且把这种自杀形式称作生物学自杀。

  我在前言中说过,本书不是严谨的历史著作,不在于严密地探讨三国的人与事,而在于借三国的人与事,探究人生生死荣辱、进退沉浮的机理和意义。“我自说自话,简单的想法”。各位听了这个奇怪的说法,不必暴跳如雷,听我慢慢道来。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