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6节 准血缘的儿子

  本来,刘备与刘封的关系,不属于本集所要论述的内容——类血缘问题。联结刘备与刘封的缘,既不是血缘、姻缘、友缘,也不是刘备创造、由我命名的类血缘。

  什么缘?准血缘。

  这个“准”字,是“接近、即将成为”的意思,比如准将、准女婿;类血缘的“类”是“像、类比”的意思,意指不是这种东西而像这种东西,比如类人猿。说说刘封的事,是为了反证刘备的厉害之处,也是他的成功之处,在于他把自己周围的人际关系营造成类血缘。但最终他发现,准血缘要不得,便果断地挥刀断水。

  有历史记录的、有名有姓的,刘备有四位老婆:甘夫人、糜夫人、孙夫人、吴皇后。据《三国志·二主妃子传》记载,在纳甘夫人之前,“先主数丧嫡室,常摄内事”。意思是说,在糜夫人之前,刘备娶了好几任老婆,但相继丧亡,刘备不得不亲自管理家务事。糜夫人,是东海(今山东省郯县)巨富糜竺的妹妹。甘夫人被吕布掳掠后,糜夫人是糜竺(原为陶谦的部下)作为投靠刘备的见面礼,献给刘备的。

  几乎所有读三国的人都以为,刘备在刘禅之前没有子息。但仔细读《三国志》就会知道,其实,刘禅并不是刘备最长的子女。《三国志·先主传》多处记载,在徐州争夺战中,“布虏先主妻子,先主转军海西,(高顺)复虏先主妻子送(吕)布。”“曹公尽收其众,虏先主妻子,并擒关羽以归。”等等。

  在曹操南征荆州、赵云在长坂坡救阿斗(公元208年九月)之前,刘备妻眷被俘就达三次之多。古代汉语中,妻是妻,子是子(子包括子和女),并不像现代汉语,把合法配偶称为妻子。刘备争徐州,是二世纪九十年代的事,既然吕布和曹操都俘虏过刘备的“妻子”——妻和子,那么,刘备在生刘禅(公元207年,荆州)之前,应该育有儿女。但刘备及其夫人们的传记中都没有记载他们儿女的具体情况。

  刘备在刘禅之前生有子息,史书上的确切证据还是有的。《三国志·曹仁传》记载:“曹)仁弟(曹)纯,初以议郎参司空(指曹操,曹操208年自任丞相前,职务是中央政府的司空)军事……从(曹操)征荆州,追刘备于长坂,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卒。”

  既然曹纯抓到了刘备的两个女儿,就说明在刘禅之前,刘备至少生有两个女儿。这是刘备第四次家眷被虏。刘备的这两个女儿,是哪位夫人所出,被曹纯掳去之后的生死福祸,不得而知。

  依常理可以肯定,刘备被掳去的两个女儿,应该比刘禅年长。赤壁之战时,刘禅才一岁。如果两位姐妹比刘禅小,曹纯抢去干什么呢,总不至于从喂牛奶、换尿布开始,从婴儿期开始培养娃娃亲吧?

  做刘备的女人,应该是不幸的。刘备大半辈子狼奔豕突,经常把老婆弄丢。做刘备的老婆,至少不安定,不安全,甚至被俘受辱。

  但做刘备的儿子,应该是幸福的,亲爸爸死之前,已给他们找好了一个有责任感的情感上的、类血缘的爸爸——诸葛亮。此后,在诸葛爸爸的羽翼下,健康、平安、快乐地成长。

  作为刘备义子的刘封,却很是不幸。

  义子的“义”字,是“假”的意思,比如义眼,就是假眼。义子是民间说法,不是学名。义子与干儿子意义也不一样,干儿子是感情上的一种认定,而没有法律上的意义。义子的正式名称或法律名称,应该是养子。

  《三国志·刘封传》:“刘封者,本罗侯寇氏之子,长沙刘氏之甥也。先主至荆州,以未有继嗣,养封为子。”说明刘封是刘备的养子。现代法律只有养子而没有义子的概念。养子与养父之间,是一种法律上的、拟制的血缘,而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血缘。这种法律上的拟制的血缘,又叫做准血缘。

  刘封本姓寇,叫寇封,其父辈还是侯爵,舅舅是长沙人氏、汉室宗亲刘泌,也算是出身名门。《三国演义》的说法是,驻扎新野的刘备打败曹仁,占领樊城后(公元207年),县令刘泌迎接刘备进城,设家宴招待刘备。刘备看见刘泌身旁有个少年,气宇轩昂,了解其身世后,收为养子。

  刘备把刘封带回驻地,介绍给关、张二位兄弟。关羽老大不高兴,说:“兄长既有子,何必用螟蛉?后必生乱。”为襄樊之战时,刘封的不救关羽埋下伏笔。

  《三国志·刘封传》的记载是,“先主至荆州,以未有继嗣,养封为子”。意思是,刘备到荆州(公元201年)后,在生刘禅之前,就已收刘封为养子。就情理而言,如果刘备生了刘禅,应该不会再去收养子。恐怕,还是《三国志》的记载靠得住,《三国演义》的情节,仅仅是为故事情节需要的“演义”而已。

  刘备入川(公元211年)后,刘封随关羽、张飞、诸葛亮镇守荆州。公元214年,刘备自葭萌关还攻成都时,刘封随诸葛亮、张飞率兵入川。此时刘封才二十出头,却武艺过人,屡立战功。刘备定益州后,刘封被封为副军中郎将。

  公元219年,刘备在汉中称王后,令关羽在襄、樊展开军事行动,孟达在房陵(湖北省房县)、上庸(湖北省竹山县)策动配合。随后派刘封率军顺汉水东下,与孟达会攻上庸。关羽危急时,多次向近在咫尺的孟、刘求救,孟、刘以山郡初定、民心未附、不宜远离为由,拒不从命。

  关羽败亡后,孟达畏罪,又受刘封欺凌,怕诸葛亮报复(孟达在战斗中杀了诸葛亮的姐夫蒯祺),率所部降魏。西城县令申仪降而复叛,攻击刘封,刘封败回成都。

  刘备恨刘封不救关羽,逼反孟达,咬牙切齿。这是平常之心,寻常之理,刘备可能动了杀机。但促使刘备痛下杀手的,是诸葛亮。《三国志·刘封传》记载:“诸葛亮虑(刘)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于是赐(刘)封死,使自裁。”诸葛亮的意思是,刘封此人刚烈勇猛,怕刘备死后没人能驾驭他,不如趁此机会除掉他。言下之意,刘禅(此时已立为太子)只怕要吃他的亏。

  这个言下之意,正中要害。刘备对刘封本已愤恨难平,郁闷难消,诸葛亮一提醒,刘禅今后要吃亏,那还了得!诸葛亮及时地、准确地、不动声色地点上一把火,再浇上一瓢油,刘封在劫难逃了。

  类血缘的儿子诸葛亮,为了刘备亲血缘的儿子刘禅的未来着想,恳切地建议刘备除掉准血缘的儿子刘封,心思阴、残、狠、密,手段稳、准、快、辣。

  顺便一提,除刘封外,蜀中好几个有本事又桀骜不驯的人的或死或废,都与诸葛亮的进言有关。彭羕遭戮,廖立被废,黄元反叛被杀,都是诸葛亮促成的;李严的被废,尽管有狂妄自大、贻误军机之过,诸葛亮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刘备身后,蜀国人才凋零,除了蜀汉的人口基数、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状况有关,也与诸葛亮在刘备生前排除异己,在刘备死后大权独揽、使用庸才有关。

  诸葛亮的为人,说得好听点,是绵里藏针;说得难听点,就是笑里藏刀。

  毫无疑问,诸葛亮为日后的刘禅着想,同时也在为自己打算。刘封与刘备,是准血缘的关系;诸葛亮与刘备,是类血缘的关系。毕竟,类血缘比准血缘,是要疏远一个层次、一个等级的。刘备死后,刘封肯定是诸葛亮掌权的最大障碍。诸葛亮对刘封,终于在笑脸的掩盖下,悄悄地露出了尖刀。

  结果是,类血缘跟准血缘干一仗,准血缘大败输亏。有时候,胜败不是以亲疏论的。刘封之死再一次证明,诸葛亮此人,是多么的可怕。

  刘封死后,“先主为之流涕”,痛惜、内疚之情溢于言表。

  刘备的“流涕”,可能是鳄鱼眼泪;刘备未动杀机,诸葛亮劝说也是枉然。可以说,是刘备、诸葛亮这对类血缘的父子联手,除去刘封这个准血缘的儿子。

  刘封并未犯必死之罪,就算犯了死罪,也有减轻情节,可杀可不杀。孟达降魏后,攻打刘封前,曾给刘封去了一封言辞恳切的劝降信。信中为刘封剖析福祸因由,提醒刘封,“恐左右必有以间于汉中王”。意思是说,很可能刘备周围的人已经在刘备面前挑拨离间,您回去必然是死路一条。但刘封还是相信刘备,不投降,不叛逃,回到了成都。

  就凭败军之际不投降、不叛逃这一点,可以不杀。但刘封还是难逃一死。当刘备赐死令到达、逼他自尽时,刘封头发悔白了,肠子也悔青了:“恨不用孟子度(孟达字子度)之言!”

  陈寿著《三国志》,没有为孟达立传,却为刘封立传。但把刘封与彭羕、廖立、李严、刘琰、魏延、杨仪这些小人放在一起合做一传。其实,这些所谓的“小人”,有的死得不光彩(内讧),如魏延、杨仪;有的是诸葛亮的竞争者,如刘封、李严、廖立;有的是刘备权威的挑战者,如彭羕。后世之人,不应把这些人统统视为小人。尽管,他们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有如此如彼的过错。

  对于刘备而言,如果关、张是打不烂拆不散的兄弟,赵云是忠厚老实、勤恳听话的表哥,庞统像吊儿郎当的小舅子,法正像是横行霸道的大舅子,那么,诸葛亮则是聪慧乖巧的类儿子,刘封是桀骜不驯的准儿子。

  刘备可能是独苗。《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刘备的父亲是当过东郡范县县令的,但年纪轻轻就去世了。因为父亲死得早,刘备可能没有兄弟姐妹,史书也未见其兄弟姐妹的任何记载。

  关羽逃亡之人,老家有无兄弟姐妹,难以肯定。张飞是涿郡涿县人,与刘备是同乡,属于本地土著,如果有兄弟的话,应该会跟着张飞一起闯荡。关羽、张飞封侯拜将之后,也没有兄弟姐妹前来投奔的记录。

  可以肯定,刘、关、张都不是人丁兴旺、叶繁枝茂的大家族,他们的抱团结党,并且如此牢固、如此长久,是基于现实和利益的需要。

  在现代政党产生之前,封建国家是家天下的。所谓家天下,是指以血缘、姻缘为纽带,以家族或家族联合体的形式,组建利益集团和统治集团。姻缘有别于血缘,姻缘的其中一方,本身便是一个集团;但姻缘可以创造新的、共同的血缘(夫妻生出共同的孩子)。如果血缘是链条的话,姻缘就是链条上的连接点,这个连接点叫做环节。

  血缘与姻缘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又相互竞争,相互依存又相互利用,互惠互利又争权夺利。东汉末年宦官(衰弱的皇族依靠宦官,宦官代表皇族)、外戚相互倾轧和交替掌权,即是血缘、姻缘之间这种关系的体现。

  刘备想成就一番事业,要建立自己的政权,却无四世三公的身世,无父兄基业可以继承,也无三大姑四大姨、七大兄八小弟等一帮打手,怎么办?首先得找一帮人来。可是,这些人既无血缘,又无姻缘,找来后离心离德怎么办?

  刘备有办法,创造一种奇特的血缘——类血缘。对于关羽、张飞而言,朋友加战友,成为类血缘的兄弟;对于赵云而言,战友加同乡(都是北方边地人氏),成为类血缘的表兄弟;对于庞统、法正而言,战友加师友,成为类血缘的郎舅;对于诸葛亮而言,朋友加师友,成为类血缘的父子。

  这种类血缘是一种感情与另一种感情的杂交品种,具有杂交优势。这样,蜀汉帝国这座大厦的骨架、筋梁就搭起来了。

  我们可以把三国大战场比作今天的中国股市。股市是最波诡云谲的商场,不是有商场如战场的说法么。

  大家都知道,一个制度不健全的股市,是受大户操纵的。大户又分不同的等级,一等大户靠背景,二等大户靠钞票。那么,在三国大股市里,曹操就是一等大户,孙权是二等大户。散户炒股要赢,只能靠嗅觉,跟进推出,清仓满仓,而且时机把握得恰到好处。

  股市输赢的最终结果,是大户发大财,少数嗅觉灵敏的散户发小财,大多数跟着感觉走的散户血本无归。

  刘备这个散户,却逆转了这个股市规律。他用一种特殊的方法和手段,将一批才能各异、目标一致的散户团结在一起,凭自己散户的灵敏嗅觉,带领这帮散户,与一等大户、二等大户玩了一把,竟然平分秋色,几乎打了个平手。

  刘备赢在哪里?

  应了现今流行的一句套话:创新。

  所谓创新,就是使用从未有过的方法、手段、技术。

  可见,我们现在津津乐道的许多东西,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用不着自鸣得意,更不要期望名垂千古。

  创造类血缘,是刘备的理念,维护类血缘,就靠刘备的智慧和手段了。

  刘备天生有一种领袖的个性和气质。《三国志·先主传》载:“先主)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意思是说,刘备这个人不太爱说话,为人谦虚,尊重别人,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喜怒不形于色。这是天生的领袖气质。领袖的主要功能,是领导。通俗一点地说,所谓领导,就是带领大家前进,并修正方向,以达到组织目标。

  领导既然是带领,说明领导者与群众之间是有距离的,群众有掉队的危险。这就需要领导者有凝聚力,有激励措施。除了满足部属的利益和需要以外,领袖的凝聚力往往是天生的气质,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又实实在在的人格魅力,是对部属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一种诱惑力。要权没权、要钱没钱的刘备能笼住一帮铁杆在身边,这种人格魅力和诱惑能力是关键因素。

  与曹操集团和孙权集团不同,跟着刘备的,多是单枪匹马,少有世家子弟。刘备就用类血缘把这些“散户”凝聚在一起,成为一个家族。

  作为家长,刘备治家有方。刘备的治家有方,并不是守财奴似地敛财置产,而是散尽家财,与人共享。刘备的行为给周围人传递的信息是:这是一个家,长我是长,家是你们的家。大家能不高兴么?

  刘备用类血缘把“散户”凝成的家族,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在集团内部不能形成足以构成威胁的派系或团伙。这样,刘备就用不着镇压、杀戮,结果表现为刘备的仁慈、宽厚、诚信。很多历史学者把刘备的仁慈、宽厚、诚信当成刘备成功的原因。我则认为,仁慈、宽厚、诚信,是刘备成功的表现和结果。试想,如果刘备集团内部有一个或几个极具杀伤力的反对派,刘备会仁慈到不大开杀戒、夷人三族的程度么?

  世上没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刘备的成功源于他的智慧。什么叫智慧?察形势,识人性,通人情,懂人道,就是智慧。赤壁之战,刘备正确地察形势,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夷陵之战,刘备错误地察形势,决定了蜀汉的最先败亡。在识人性、通人情、懂人道方面,刘备是一以贯之的。这就是刘备之所以成就为刘备的根本原因。

  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刘备的成功,一是运气,二是做人。用情感杂交的办法创造类血缘,是他做人的具体方法。

  §§第6章 曹操——从西瓜籽到西瓜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