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章 《白居易集》所涉佛寺辑考

  “头陀会里为逋客”(卷十九,《春忆二林寺旧游因寄郎满晦三上人》)本文所引白居易诗文均以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版为准;为节省篇幅,《白居易集笺校》均简称“白集”。如征引朱金城本人之校笺,则详细注出。“遇寺多题诗”(卷二十一,《自问行何迟》)、“兴发宵游寺”(卷三十二,《喜闲》)、“山寺每游多寄宿”(卷三十六,《游丰乐招提佛光三寺》)的白居易,寺游是其纾解精神、纯净心灵、宗教信仰、文学创作的重要一环,甚至可以说是其人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故诗中每每如是吟咏:“朝寻霞外寺,暮宿波上岛”(卷八,《除官去未闲》);“曾于太白峰前住,数到仙游寺里来”(卷十四,《送王十八归山寄题仙游寺》)。考白居易一生,足迹虽不出陕西、河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四川、湖北、湖南数省,但崇信佛禅的他,每到一处,必访当地名刹。通过《白居易集》全面辑考,白居易游历的佛寺禅院达九十来座,它们基本囊括了唐代核心文化圈中最为重要的佛教弘法道场。因此,考察白居易的寺游,不仅对了解唐代佛寺的地域分布及其宗派特征,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同时对理解白居易的佛禅信仰、精神心理及文学表现,亦有重要的意义。

  现将《白居易集》所涉佛寺辑考如下:

  1.云居寺

  据《全唐文》卷七五七何筹《唐云居寺故寺主律大德神道碑铭》“尽得南山之要,皆扬东塔之能”,知云居寺在长安城南终南山上。白集《云居寺孤桐》(卷一),《游云居寺赠穆三十六地主》(卷十二),均提到是寺。集中又有《寄王质夫》:“春寻仙游洞,秋上云居阁。”(卷十一)仙游洞在盩厔城南仙游山,云居寺当与之不远。温庭筠《月中宿云居寺上方》诗云:“虚阁披衣坐,寒阶踏叶行。”刘学锴注云:“虚阁,当即白诗所谓‘云居阁’。”刘学锴:《温庭筠全集校注》,中华书局,2007年7月,第783页。

  2.东林寺

  范成大《吴船录》卷下:“入山五里至东林寺,晋惠远师道场也。自晋以来为星居寺,数十年前始更十方。楼阁堂殿,奇巧巨丽,然皆非晋旧屋。”《清统志》九江府二:“东林寺在德化县南庐山麓。晋太元九年慧远创建。谢灵运为凿池种莲,号莲社。初为律寺,后改为禅寺。”白集《浔阳三题》其三《东林寺白莲》,卷七《岁暮》,卷十《宿东林寺》,卷十六《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沣州李十一舍人果州崔二十二使君开州韦大员外庾三十二补阙杜十四拾遗李二十助教员外窦七校书》《宿西林寺早赴东林满上人之会因寄崔二十二员外》《正月十五日夜东林寺学禅偶怀蓝田杨主簿因呈智禅师》《读灵彻诗》,卷十七《晚题东林寺双池》《与果上人殁时题此诀别兼简二林僧社》《雨中赴刘十九二林之期及到寺刘已先去因以四韵寄之》,卷十八《郡斋暇日忆庐山草堂兼寄二林僧社三十韵皆叙贬官以来出处之意》,卷十九《春忆二林寺旧游因寄郎满晦三上人》,卷三十五《寄题庐山旧草堂兼呈二林寺道侣》,卷三十六《送后集往庐山东林寺兼寄云皋上人》,卷四十一《唐抚州景云寺故律大德上弘和尚石塔碑铭》,卷四十三《江州司马厅记》《草堂记》《东林寺经藏西廊记》《游大林寺》,卷七十《东林寺白氏文集记》《苏州南禅院白氏文集记》等诗文,均提到是寺。又,“东林寺白莲”,《白香山诗集》汪立名云:“按:祝穆《方舆胜览》:晋慧远法师居庐山东林寺,有白莲池,与刘遗民等十八人同修净土之法,然远公招陶潜入社,终不能致。谢灵运求入社而以心杂不许。是三者中,白莲尤为旧物。”所谓“三者”,指庐山桂、湓浦竹、东林寺白莲。

  3.永寿寺

  《长安志》卷七:“景龙三年,中宗为永寿公主立。”在长安朱雀门街东第五街。白集卷二《和答诗十首》序云:“五年春,微之从东台来。不数日,又左转为江陵士曹掾。诏下日,会予下内直归,而微之已即路,邂逅相遇于街衢中。自永寿寺南,抵新昌里北,得马上话别,语不过相勉保方寸、外形骸而已。因不暇及他。是夕,足下次于山北寺,仆职役不得去,命季弟送行,且奉新诗一轴,致于执事。”

  4.山北寺

  《白集》出处见“永寿寺”条。《文苑英华》卷二三八载喻凫《游山北寺》诗(《文苑英华》注:集作北山)云:“蓝峰露秋院,灞水入春厨。”又:杜甫《崔氏东山草堂》诗钱注:“吴若本注云:王维时被张通儒禁在京城东山北寺,故云。”朱金城按:“长安志》等均未载此寺,据此当在长安城东蓝田县附近。”

  5.西明寺

  在长安朱雀门街西第三街延康坊西南隅,乃长安赏玩牡丹之地。《长安志》卷十:“西明寺,显庆元年高宗为孝敬太子病愈所立,大中六年改为福寿寺。”《唐语林》卷八:“西明寺、慈恩寺多古书。”《两京城坊考》卷四:“陈玄奘曾居此寺,寺有牡丹,见《白氏长庆集》。”《白集》卷四《牡丹芳(美天子忧农也)》,卷九《西明寺牡丹花时忆元九》,卷十四《重题西明寺牡丹(时元九在江陵)》,均提到是寺。

  6.仙游寺

  在盩厔城南仙游山,见《长安志》卷十八。盩厔,今陕西省周至县,据长安西南一百余华里,南倚终南山,北临渭水,仙游寺即在盩厔南三十余华里的黑水河畔,黑水河亦称“芒水”。又《关中胜迹图志》卷七:“仙游寺,在盩厔县南三十里仙游潭。明王九思《游南山记》:仙游寺榜曰普缘,盖此地故有仙游宫,因以名寺。”仙游寺内法王塔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1998年因建向古都西安供水的大型水库拆迁,发掘出大量文物,包括佛、高僧舍利及极精致的金属棺椁,宫廷赐剑、器皿等,可证仙游寺在唐时与皇家关系极其密切,地位非同寻常。晚唐懿宗李漼(859-872)在这里增建,以黑河南面为仙游寺(即原仙游宫),又称南寺。黑河北面为中兴寺,又称北寺。另一寺早为废墟,据说可能叫法源寺。苏轼《仙游潭五首》自注云:“潭上有寺二。一在潭北,循黑水而上,为东路,至南寺。渡黑水西里余,从马北上,为西路,至北寺。东路险,不可骑马,而西路隔潭,潭水深不可测,上以一木为桥,不敢过。故南寺有塔,望之可爱,而终不可到。”孔凡礼勘校:“有寺二一在潭北,集甲、集注、类本作‘有寺三二在潭北’。”(具体参见: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2月,第194页。)《白集》见于《仙游寺独宿》《禁中偶直梦游仙游寺》(卷五),《翰林院中感秋怀王质夫(王居仙游山)》(卷九),《哭王质夫》(卷十),附《长恨歌传》(卷十二),《送王十八归山寄题仙游寺》(卷十四)。

  7.悟真寺

  据白居易《游悟真寺诗(一百三十韵)》:“元和九年秋,八月月上弦。我游悟真寺,寺在王顺山。去山四五里,先闻水潺湲。自兹舍车马,始步蓝溪湾。……山下望山上,初疑不可攀。谁知中有路,盘折通岩巅。……回首寺门望,青崖夹朱轩。如擘山腹开,置寺于其间。入门无平地,地窄虚空宽。房廊与台殿,高下随峰峦。”(卷六)悟真寺在蓝田县东南王顺山险隘处,依山势而建。又《长安志》卷十六蓝田县:“崇法寺即唐悟真寺也,在县东南二十里王顺山,白居易有诗述其灵,及后改名。”《文苑英华》有王维《游悟真寺》诗(《又玄集》作王缙作)。《白集》见于《游蓝田山卜居》《游悟真寺》(卷六),《游悟真寺回山下别张殷衡》(卷十四)。

  8.玉泉寺

  《白集》首见于卷六《题玉泉寺》。朱金城笺云:“咸淳临安志》卷三八玉泉载此诗,以《白集》编次先后考之,时间不合。长安之玉泉寺亦不详,疑为洛阳之玉泉寺。河南县东南玉泉山有玉泉寺,见《太平寰宇记》。白氏又有《独游玉泉寺》(卷二十八)、《玉泉寺南三里涧下多深红踯躅繁艳殊常感惜题诗以示游者》(卷三十一)、《夜题玉泉》(卷七十二补遗上)等诗中之玉泉寺均在洛阳。”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第355页。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三河南县:“玉泉山在县东南四十里,山内有玉泉寺。”谢思炜补注云:“以白诗编次考之,此诗与白诗在洛阳作《独游玉泉寺》诸诗亦无关。储光羲《苏十三瞻登玉泉寺峰入寺中见赠作》:‘朝灞水穷,暮瞩蓝田遍。百花照阡陌,万木森乡县。涧净绿萝深,岩暄新鸟啭。依然造华薄,豁尔开灵院。’此玉泉寺在蓝田,或即白居易所游。”然据《陕西通志》卷二十八《祠祀一(寺观附)》“西安府玉泉寺”条:“在城南四十里,初名涂山寺,唐开元时僧思恒建。明洪武十四年僧清敬镌瑶掘石,获洞内有诸佛罗汉一十九尊,又净桩一座,因名曰玉泉。成化、嘉靖间,屡经修葺。”涂山寺唐时是否别名玉泉寺,不得而知。

  9.西林寺

  据《白集》卷七《春游西林寺》:“二月匡庐北,冰雪始消释。……身闲易澹泊,官散无牵迫。缅彼十八人,古今同此适。(昔永、远、宗、雷等十八贤同隐于西林寺。)”西林寺在庐山北。又宋陈舜俞《庐山记》卷二:“由广泽下山,至太平兴国寺七里,寺前之水曰清溪,溪上有清溪亭。寺晋武帝太元九年置,旧名东林”;“乾明寺在凝寂塔之西百余步,旧名西林,兴国中赐今额,晋惠永禅师之道场也。”所谓“缅彼十八人,古今同此适”,据《庐山记》卷二:“远公与慧永、持昙、顺昙、恒竺、道生、慧叡、道敬、道昺、昙诜,白衣张野、宗炳、刘遗民、张诠、周续之、雷次宗,梵僧佛驮耶舍十八人者,同修净土之法,因号白莲社十八贤。”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十一章:“但今世俗相传,谓远公与十八高贤立白莲社,入社者百二十三人,外有不入社者三人。此类传说,各书所载互有不同(因繁杂不俱列),且亦不知始于何时,然要在中唐以后(此前似无言及者)。”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第203页。《白集》还见于卷十六《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沣州李十一舍人果州崔二十二使君开州韦大员外庾三十二补阙杜十四拾遗李二十助教员外窦七校书》《宿西林寺》《宿西林寺早赴东林满上人之会因寄崔二十二员外》,卷十七《与果上人殁时题此诀别兼简二林僧社》《雨中赴刘十九二林之期及到寺刘已先去因以四韵寄之》,卷十八《郡斋暇日忆庐山草堂兼寄二林僧社三十韵皆叙贬官以来出处之意》,卷十九《春忆二林寺旧游因寄郎满晦三上人》,卷三十五《寄题庐山旧草堂兼呈二林寺道侣》。

  10.慧远寺

  即东林寺。晋太元九年慧远所创。见《东林寺》条辑考。

  11.遗爱寺

  据白居易《草堂记》:“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卷四十三)故其诗《香炉峰下新置草堂即事咏怀题于石上》云:“香炉峰北面,遗爱寺西偏。白石何凿凿,清流亦潺潺。”(卷七)《白集》亦见于《香炉峰下新卜山居草堂初成偶题东壁五首》《遗爱寺》(卷十六),《题遗爱寺前溪松》(卷十七),《祭匡山文》《祭庐山文》(卷四十)。

  12.清源寺

  清源寺在长安蓝田县南辋谷内。宋宋敏求《长安志》卷十六:“清源寺在县南辋谷内,唐王维母奉佛山居,营草堂精舍,维表乞施为寺焉。”《新唐书》卷二〇二《文艺中》王维本传:“兄弟皆笃志奉佛,食不荤,衣不文彩。别墅在辋川,地奇胜,有华子冈、欹湖、竹里、柳浪、茱萸沜、辛夷坞,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丧妻不娶,孤居三十年。母亡,表辋川第为寺。”《陕西通志》卷九十八《拾遗一》:“王右丞尝于清源寺壁画辋川图,岩岫盘郁,水云飞动。自制诗曰:‘当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不能舍余习,偶被时人知。’”《白集》见于《宿清源寺》(卷八),《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卷十三)。

  13.紫霞精舍

  见于白集《过紫霞兰若》:“我爱此山头,及此三登历。紫霞旧精舍,寥落空泉石。朝市日喧隘,云林长悄寂。犹存住寺僧,肯有归山客。”(卷八)“兰若”,即阿兰若,佛教谓出家人修行之僻静场所。紫霞精舍确切信息已无可考。

  14.青龙寺

  在长安朱雀门街东第五街新昌坊。《长安志》卷九:“本隋灵感寺,开皇二年立。文帝移都,徙掘城中陵墓,葬之郊野,因置此寺,故以灵感为名。至武德四年废,龙朔二年城阳公主复奏立,为观音寺。初,公主疾甚,有苏州僧法朗诵《观音经》乞愿得愈,因名焉。景云二年,改为青龙寺。北枕高原,南望爽垲,为登眺之美。”宋张礼《游城南记》:“乐游之南,曲江之北,新昌坊有青龙寺。北枕高原,前对南山,为登眺之绝胜。贾岛所谓‘行坐见南山’是也。”其具体位置,见白居易《新昌新居书事四十韵因寄元郎中张博士》云:“丹凤楼当后,青龙寺在前。”(卷十九)《新雪二首(寄杨舍人)》其二亦云:“不思朱雀街东鼓,不忆青龙寺后钟。唯忆夜深新雪后,新昌台上七株松。”(卷二十八)又,《和钱员外青龙寺上方望旧山》云:“旧峰松雪旧溪云,怅望今朝遥属君。共道使臣非俗吏,南山莫动北山文。”(卷十四)《白集》还见于《青龙寺早夏》(卷九),《渭村退居寄礼部崔侍郎翰林钱舍人诗一百韵》(卷十五)。

  15.开元寺

  《白集》所涉开元寺,一在忠州,一在泗州,一在阆州(见“阆州西寺”条)。忠州开元寺,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十九《忠州》载:“东涧在治西,开元寺侧,亦乐天时凿。公有《东涧种柳》诗云:‘野性爱栽植,植柳水中坻。三年未离郡,可以见依依。’”见于《白集》《开元寺东池早春》(卷十一),《东涧种柳》诗亦见于《白集》卷十一。忠州开元寺乃白氏钟情之处,故卷十八《留题开元寺上方》诗云:“东寺台阁好,上方风景清。数来犹未厌,长别岂无情。恋水多临坐,辞花剩绕行。最怜新岸柳,手种未全成。”《白集》又有《大唐泗洲开元寺临坛律德徐泗濠三州僧正明远大师塔碑铭》,此开元寺在泗州,据明李贤等撰《明一统志》卷七《凤阳府》:“开元寺在旧府城东门内,又名庄台寺,唐开元间建。”朱金城笺云:“泗州开元寺,贞元间遭火焚,贞元十五年修复。见李翱《泗州开元寺钟铭》。此文谓‘旋属灾焚本寺’,当系又一次被烧。”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第3730页。李翱《李文公文集》卷十七《泗州开元寺钟铭》云:“泗州开元寺遭罹水火漂焚之余,僧澄观与其徒僧若干,复旧室居,作大钟,贞元十五年厥功成,于是陇西李翱书辞以纪之。”二寺名同而地异。

  16.龙昌寺

  宋祝穆《方舆胜览》卷六十一(咸淳府):“龙昌寺在临江县,今为治平寺。白公尝于寺傍植柳,柳盛则寺兴,柳衰则寺废,僧爱此柳,比之甘棠。”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十九《忠州》:“龙昌有上寺、下寺,俱唐建。在西山顶者为上寺,即巴台寺也。与翠屏山相对,故云可以望江南。《志》谓之巴子台,巴子所筑也。唐、宋诗刻存焉。下寺即治平寺。《寰宇记》曰:‘龙昌寺在临江县东,今为治平寺。’”《清统志》卷三一六《忠州》:“龙昌寺在州东一里,唐建,名龙昌,宋改今名。”朱金城笺云:“白氏有《龙昌寺荷池》诗(卷十八),亦作于忠州。《方舆胜览》《清统志》所谓之治平寺,乃龙昌下寺也。”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第610页。白氏《登龙昌上寺望江南山怀钱舍人》《代州民问》“龙昌寺底开山路,巴子台前种柳林。官职家乡都忘却,谁人会得使君心。”(卷十八),亦提到是寺。此外,白居易自忠州返长安,于《发白狗峡次黄牛峡登高寺却望忠州》诗中云:“别僧山北寺,抛竹水西楼。”(卷十八)此处的“山北寺”,当指“龙昌寺”。回长安后,又有《中书夜直梦忠州》云:“阁下灯前梦,巴南城里游。觅花来渡口,寻寺下山头。”(卷十九)诗中提到的“寺”,亦当指“龙昌寺”。

  17.辋川寺

  即清源寺,在蓝田县西南辋谷内。李肇《国史补》卷上:“王维好释氏,故字摩诘。立性高致,得宋之问辋川别业,山水胜绝,今清源寺是也。”白居易《宿清源寺》云:“往谪浔阳去,夜憩朝溪曲。今为钱塘行,重经兹寺宿。”(卷八)

  18.石瓮寺

  在骊山华清宫。郑嵎《津阳门诗》“庆山污潴石瓮毁”注:“石瓮寺,开元中以创造华清宫余材修缮,佛殿中玉石像,皆幽州进来,与朝元阁道像同日而至,精妙无比,叩之如磬。余像并杨惠之手塑,肢空,像皆元伽儿之制,能妙纤丽,旷古无俦。”又同诗“石鱼岩底百寻井”注:“石鱼岩下有天丝石,其形如瓮,以贮飞泉,故上以石瓮为寺名。……寺既毁拆,石瓮今已埋没也。”(《全唐诗》卷五六七)《长安志》卷十五《临潼》:“福岩寺,《两京道里记》曰:在县东五里南山半腹,临石瓮谷,有悬泉激石成臼似瓮形,因以谷名,名石瓮寺。太平兴国七年改。”又见于《关中胜迹图志》卷七,《陕西通志》卷二十八《祠祀一(寺观附)》。《白集》卷十二《江南遇天宝乐叟》提到是寺。

  19.符离古寺

  白居易《醉后走笔酬刘五主簿长句之赠兼简张大贾二十四先辈昆季》诗云:“刘兄文高行孤立,十五年前名翕习。是时相遇在符离,我年二十君三十。得意忘年心迹亲,寓居同县日知闻。衡门寂寞朝寻我,古寺萧条暮访君。”(卷十二)据诗“是时相遇在符离,我年二十君三十”,白居易在符离寺游当在贞元七年(791)前后,然符离古寺已无可确考。

  20.天竺寺

  天竺寺在杭州,有三,上天竺寺创自石晋天福间,中天竺寺创自宋太平兴国元年,下天竺寺创自东晋咸和中。《浙江通志》卷二二六(寺观一):“下天竺寺,《咸淳临安志》:在县西一十七里。隋开皇十五年僧真观与道安建,号南天竺。唐永泰中,赐天竺灵山寺额。”所引与宋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八十(寺观六)略同:“下竺灵山教寺,在钱塘县西一十七里。随开皇十五年僧真观法师与道安禅师建,号南天竺。唐永泰中赐今额。”又,《明一统志》卷三十八(杭州府钱塘县)载:“下天竺寺,在府城西一十五里,晋咸和中建。寺前后有飞来、莲花诸峰,有合涧、跳珠诸泉,有梦谢、流杯、月桂诸亭,游人多至其间。中天竺寺,在府城西一十七里,宋太平兴国初建。上天竺寺,在府城西一十九里,晋天福中建。有乳窦、白云、狮子、双桂诸峰拱揖左右。”按,根据僧真观与道安生平行迹,当为东晋成帝司马衍咸和间建。朱金城据《咸淳临安志》云下天竺寺创自隋开皇中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第653页。失考。杭州天竺寺,《白集》见于《画竹歌》(卷十二),《天竺寺七叶堂避暑》(卷二十二),《答微之见寄(时在郡楼对雪)》《天竺寺送坚上人归庐山》《留题天竺灵隐两寺》(卷二十三),《东城桂三首》其二(卷二十四),《送姚杭州赴任因思旧游二首》(卷三十二),《翻经台》(指杭州天竺寺翻经台,据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天竺寺翻经台,谢灵运与僧于此将北本《涅盘经》翻为南本。)(外集卷上)《白集》中又有洛阳天竺寺,见后“天竺南院”条。

  21.江城山寺

  见于《白集》卷十二《醉后狂言酬赠萧殷二协律》:“余杭邑客多羁贫,其间甚者萧与殷。天寒身上犹衣葛,日高甄中未拂尘。江城山寺十一月,北风吹沙雪纷纷。”江城,指杭州;江城山寺,当泛指。

  22.慈恩寺

  在长安朱雀门街东第三街晋昌坊。《长安志》卷八《唐京城》二:“慈恩寺,隋无漏寺之地,武德初废。贞观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高宗在春宫,为文德皇后立为寺,故以慈恩为名。……会昌五年,诏天下废寺。上都每街各留寺两所,僧各三十人,左街留慈恩、荐福,右街留西明、庄严。”寺西院有浮屠,高三百尺,即大雁塔,为唐进士题名处。李肇《国史补》卷下:“进士为时所尚久矣。……既捷,列书其姓名于慈恩寺塔,谓之题名;会大燕于曲江亭子,谓之曲江会。”故白居易进士及第赋诗云:“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外集卷中)慈恩寺又以牡丹闻名。康骈《剧谈录》卷下“慈恩寺牡丹”条:“京国花卉之晨,尤以牡丹为上,至于佛宇道观,游览者罕不经历。慈恩浴堂院有花两丛,每开及五六百朵,繁艳芬馥,近少伦比。”《白集》见于《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三月三十日题慈恩寺》(卷十三),《酬元员外三月三十日慈恩寺相忆见寄》(卷十六),《赠昙禅师(梦中作)》(卷十七),《慈恩寺有感(时杓直初逝居敬方病)》(卷十九),外集卷中有断句“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也向慈恩寺里游”。

  23.流沟寺

  当在符离流沟山。《白集》卷十二《醉后走笔酬刘五主簿长句之赠兼简张大贾二十四先辈昆季》:“武里村花落复开,流沟山色应如故。”又有《题流沟寺古松》。又,《太平广记》卷二〇二“陈琡”条载:“陈琡,鸿之子也。鸿与白傅传长恨词,文格极高,盖良史也。咸通中,佐廉使郭常侍铨之幕于徐,性尤耿介,非其人不与之交。……在职之时,唯流沟寺长老与之款接。”可知到咸通年间,流沟寺犹存。

  24.景空寺

  在襄州。张说《张燕公集》卷八《襄州景空寺显融上人兰若》:“高名出汉阴,禅阁跨香岑。众山皆圆绕,长川复回临。”孟浩然《孟浩然集》卷三《游景空寺兰若》:“龙象经行处,山腰度石关。屡迷青嶂合,时爱绿罗闲。”《白集》见于卷十三《旅次景空寺宿幽上人院》,考之白居易生平行迹,当为早年旅泊襄州时所游历。

  25.感化寺

  在蓝田县。赞宁《宋高僧传》卷九《唐京兆慈恩寺义福传》:“释义福,姓姜氏,潞州铜鞮人也。幼慕空门,黍累世务,初止蓝田化感寺。”《旧唐书》卷一九一《方伎传》义福本传同。王维有《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游感化寺》,清赵殿成笺注:“感化寺,《文苑英华》作‘化感寺’。”《白集》见于《感化寺见元九刘三十二题名处》(卷十四)。

  26.安国寺

  在长安朱雀门街东第四街长乐坊。原为睿宗在藩旧宅,景龙元年立为寺,以本封“安国”为名。《陕西通志》卷二十八《祠祀一(寺观附)》“西安府”:“安国寺,在府东迎宣门内,唐睿宗旧宅,景云元年建。”《长安志》卷八《唐京城》二:“安国寺,睿宗在藩旧宅,景云元年立为寺,以本封‘安国’为名。宪宗时,吐突承璀盛营安国寺,欲使李绛为碑文,绛不肯撰。后浸摧圮,宣宗欲复修,未克而崩。”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五:“长乐坊安国寺红楼,睿宗在藩时舞榭。”《两京城坊考》卷三:“寺有红楼,睿宗在藩时舞榭。元和中,广宣上人住此院,有诗名,时号为‘红楼集’。”广宣上人与当时名士多有交游,详见拙文《白居易与僧人交游考论》。《白集》见于《广宣上人以应制诗见示因以赠之诏许上人居安国寺红楼院以诗供奉》(卷十五),《传法堂碑》(卷四十一),《三角论衡》(卷六十八)。

  27.头陀寺

  《文选》卷五九王巾《头陀寺碑》:“头陀寺者,沙门释慧宗之所立也。”《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七:“头陀寺在(江夏)县东南二里。”陆游《入蜀记》卷四:“二十六日,与统、纾同游头陀寺,寺在州城之东隅石城山。”《舆地纪胜》卷六六:“头陀寺在(鄂州)清远门外黄鹄山上。”《湖广通志》卷七十八(武昌府江夏县):“头陀寺在黄鹄矶,即今观音阁,一名竹林寺。”宋王得臣《麈史》卷二:“白傅自九江赴忠州,过江夏,有《与卢侍御于黄鹤楼宴罢同望》诗曰:‘白花浪溅头陀寺,红叶林笼鹦鹉洲。’句则美矣。然头陀寺在郡城之东绝顶处,西去大江最远,风涛虽恶,何由及之?或曰甚之之辞,如‘峻极于天’之谓也。予以谓世称子美为诗史,盖实录也。”朱金城笺云:“此诗系白氏元和十年赴江州时作,王氏谓赴忠州时作,非是。”又,清吴翌凤《逊志堂杂抄》辛集云:“余留武昌最久,求所谓头陀寺者,了不可得。或云城西观音寺是。观音寺在黄鹄矶下,背矶面江,地势卑下。案李太白《江夏赠韦南陵》诗曰:‘头陀云外多僧气。’黄山谷诗曰:‘头陀全盛时,宫殿梯空级。’似在山阜高处。城中大观音山缭绕如伏蛇(俗因名蛇山),自西亘东,寺或在其上。尝记陆放翁《入蜀记》言寺在州之东,则非今之观音寺可知矣。楚人不但不知其处,且多不能举其名。”朱金城笺云:“吴氏之言与《麈史》合。然白氏诗纯系诗人想象之辞,亦不可过泥也。”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第945-946页。

  28.大云寺

  此指江州大云寺。《旧唐书》卷《则天皇后纪》:“载初元年春正月,……有沙门十人伪撰《大云经》,盛言神皇受命之事。制颁于天下,令诸州各置大云寺,总度僧千余人。”《白集》见于《晚春登大云寺南楼赠常禅师》(卷十六)。

  29.宝称寺

  在庐山。宋陈思《宝刻丛编》卷十五(江南东路)《唐宝称大律师塔碑》:“唐秘书丞、史馆修撰刘轲撰,江州司户参军陈去疾书,前振武节度参谋李庭彦篆额。律师,江南讲僧也。名智满,陶靖节之九世孙,始出家于宝称寺,故以为号。碑以开成四年立,大中八年重建,在庐山。”又引《复斋碑录》云:“碑以开成四年四月二十七日建,武宗时废,大中八年七月二十三日重立。”刘轲《智满律师塔铭》:“曾孙潜,高尚不仕,……大师讳智满,先生九代孙也。……文曰:匡阜之下,庐山之北。有白马香象,甚奇特兮。……石塔巍巍,二林侧兮。”(《全唐文》卷七四二)又,刘轲《栖霞寺故大德玭律师碑》:“门人临坛者,……九江宝珍(按,当作宝称)寺智满,……今宝称领摩诃苾刍众,坛压庐岳,大江西南,卓然首出。若商那之后,继以掬多,得不谓释氏之雄乎?轲夙承宝称之知,见命叙述,且曰:‘吾得子铭,吾大师、吾无恨矣。’”(《全唐文》卷七四二)《白集》见于卷十六《游宝称寺》。白氏诗《百花亭》云:“山形如岘首,江色似桐庐。佛寺乘船入,人家枕水居。”所谓“佛寺乘船入”,此处的佛寺,据刘轲所述,当指宝称寺。

  30.大林寺

  在庐山之西。白居易《游大林寺序》云:“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如正二月天,梨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况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处觅,不知转入此中来。’”(卷四十三)《清统志》卷二四四(九江府)二:“上大林寺在庐山西大林峰南,晋建,元末毁,明宣德中重修。寺前有宝树二,曲干垂枝,圆旋如盖。又中大林寺在庐山锦涧桥北,下大林寺在桥西。”査慎行《庐山记游》考云:“上大林寺,乐天先生曾游此,于四月见桃花。集中有诗序,今犹称白司马花径。寺前一溪泠然,宝树二株,叶如刺杉而细,如璎珞柏而长,桑《纪》谓为娑罗木者,非也。”由上可知,白氏诗文所指,当系上大林寺。《白集》亦见于《大林寺桃花》(卷十六)。

  31.章敬寺

  在长安城东。《陕西通志》卷二十八《祠祀一(寺观附)》“西安府”:“章敬寺在通化门外赵村西,本鱼朝恩宅,为章敬皇后立寺,故名。”《长安志》卷十《唐京城》四:“章敬寺,大历元年,作章敬寺于长安之东门,总四千一百三十余间,四十八院。内侍鱼朝恩请以通化门外庄为章敬皇后立寺。故以‘章敬’为名。”《白集》见于《梦亡友刘太白同游章敬寺》(卷十七)。

  32.阆州西寺

  白居易《答微之(微之于阆州西寺手题予诗予又以微之百篇题此屏上各以绝句报答)》诗云:“君写我诗盈寺壁,我题君句满屏风。与君相遇知何处?两叶浮萍大海中。”所谓“阆州西寺”,当指阆州开元寺。元稹《阆州开元寺壁题乐天诗》云:“忆君无计写君诗,写尽千行说向谁?题在阆州东寺壁,几时知是见君时?”(《元稹集》卷二十)杨军注云:“开元寺,开元二十六年敕各州建开元寺,为国家祈祀会集之所。”杨军:《元稹集编年笺注(诗歌卷)》,三秦出版社,2002年6月,第744页。

  33.黄牛山寺

  在黄牛山中,寺有千花塔。白居易《发白狗峡次黄牛峡登高寺却望忠州》云:“白狗次黄牛,滩如竹节稠。路穿天地险,人续古今愁。忽见千花塔,因停一叶舟。畏途常迫促,静境暂淹留。巴曲春全尽,巫阳雨半收。北归虽引领,南望亦回头。”(卷十八)“黄牛峡”:《清统志》(宜昌府):“黄牛山在东湖县西北八十里,亦称黄牛峡。”又,《水经注》卷四十八《江水》:“江水又东径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迭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江湍纡回,虽途径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云:‘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然黄牛山寺确切信息已无可考。

  34.龙花寺

  《两京城坊考》卷三:“在长安曲江之北。高宗立,寻废,景龙二年复置。”“花”本作“华”。清毛奇龄《毛西河文集诗话》八:“白乐天《赠龙华寺主家小尼》结句:‘应似仙人子,花宫未嫁时。’此是以本朝故实用入诗句,故注之。后见类书,有‘爱姬为尼’一条,注云:‘郭代公爱姬薛氏为尼,名仙人子。乐天尝赠以诗。’窃甚怪之。乐天安能与代公周旋耶?及见本集,则以此注注题下,不注诗下,遂疑此注是题中之注,遂以仙人子为即龙华小尼,故曰乐天会赠诗,误矣。且代公爱姬是初为尼而后为姬者,故曰‘花宫未嫁时’,谓此尼可以比未嫁代公时之仙人子耳。若云爱姬为尼,则先姬后尼矣,小尼安得作姬,过耶?”《白集》见于《龙花寺主家小尼》(卷十九)。

  35.吉祥寺

  《清统志》卷二六六(安陆府):“吉祥寺在钟祥县东三里,即唐灵济庵。”《白集》见于《吉祥寺见钱侍郎题名》(卷二十)。白诗作于长庆二年(822)由中书舍人外放杭州途中,然安陆府钟祥县之灵济庵,于唐时是否曾名吉祥寺,不得而知。

  36.萧寺

  《梁书》任孝恭本传:“孝恭少从萧寺云法师读经论,明佛理。”《太平广记》卷二四六《徐孝嗣》(出《谈薮》):“齐仆射东海徐孝嗣修辑高座寺,多在彼宴息。法云师亦萧寺日夕各游。二寺邻接,而不相往来。孝嗣尝谓法云曰:‘法师尝在高座,而不游高座寺。’答曰:‘檀越既事萧门,何不至萧寺?’”后“萧寺”泛指佛寺。然据白氏《重到江州感旧游题郡楼十一韵》“重过萧寺宿,再上庾楼行”(卷二十),此乃特指江州某座佛寺,不过白氏于江州朝夕接游的佛寺有东、西二林寺、遗爱寺等,仅凭诗意本身,已无法确指哪座。又卷二十七《有小白马乘驭多时奉使东行至稠桑驿溘然而毙足可惊伤不能忘情题二十韵》:“慢鞚游萧寺,闲驱醉习池。睡来乘作梦,兴发倚成诗。”此处“萧寺”乃泛指佛寺。

  37.孤山寺

  即永福寺,又名广花寺。遗址在西湖孤山。宋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二十三(山川二):“孤山在西湖中稍西,一屿耸立,旁无联附,为湖山胜绝处。旧有智果观音院、玛瑙宝胜院、报恩院、广化寺。中兴诏它徙,而即其地建延祥观。”同卷“白公竹阁”条云:“旧有广化寺柏堂之后,有小阁,多植竹,白公每偃息其间,仍有诗,遂以名,今与寺俱徙。”同书卷三十二“孤山路”条云:“在孤山之下,北有断桥,南有西林桥,其西为里湖。乐天诗‘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自注云:‘孤山寺路,在湖洲中,草绿时望如裙腰。’旧志云:‘不知所从始。’”卷七十九又云:“广化院在北山。旧在孤山。天嘉元年建,旧名永福。大中祥符改今额。”元稹《永福寺石壁法华经记》:“永福寺,一名孤山寺,在杭州钱塘湖心孤山上。”(《元稹集》卷五十一)《白集》见于《钱塘湖春行》《题孤山寺山石榴花示诸僧众》《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杭州春望》《孤山寺遇雨》(卷二十)。

  38.灵隐寺

  宋祝穆《方舆胜览》卷一(临安府):“灵隐寺在钱塘十二里。灵隐、天竺两山由一门而入。宋之问《游灵隐夜吟》云:‘鹫岭郁岧峣,龙宫隐寂寥。’久不能续。有老僧坐禅曰:何不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札木引泉遥’云云。迟明,僧不见,人以为骆宾王也。”《咸淳临安志》卷八十(寺观六):“景德灵隐寺在武林山东。晋咸和元年梵僧慧理建。旧名灵隐,景德四年改景德灵隐禅寺。灵隐、天竺两山由一门而入。”清汪立名《白香山诗集》补遗卷上对白居易诗《寄韬光禅师》注云:“立名按,《方舆胜览》:虔州有天竺寺,在水东三里。东坡《天竺寺诗香山居士留遗迹一首序》云:予年十二,先君自虔州归,谓予言:近城山中天竺寺有白乐天亲书‘一山门作两山门’诗,笔势奇逸,墨迹如新。今四十年,予来访之,则诗已亡,有刻石存耳!感涕不已,而作是诗。……但韬光禅师本住灵隐,故诗中有‘天香桂子’语。《咸淳临安志》:灵山之阴、北涧之阳即灵隐寺,灵山之南、南涧之阳即天竺寺,二涧流水号钱源,泉绕寺峰南北而下,至峰前合为一涧,有桥号合涧。又云:灵隐、天竺两山由一门而入。”《白集》见于《题灵隐寺红辛夷花戏酬光上人》(卷二十),《留题天竺灵隐两寺》(卷二十三),《华严经社石记》(卷六十八)。

  39.清头陀寺

  据白居易《题清头陀》“头陀独宿寺西峰,百尺禅庵半夜钟。烟月苍苍风瑟瑟,更无杂树对山松”(卷二十),清头陀寺在杭州,确切信息已无可考。因人命名,姑称之为“清头陀寺”。

  40.杭州水寺

  据白居易《晚兴》“草浅马翩翩,新晴薄暮天。柳条春拂面,衫袖醉垂鞭。立语花堤上,行吟水寺前。等闲消一日,不觉过三年”(卷二十),此“杭州水寺”亦无考。

  41.灵岩寺

  白居易《题灵岩寺》自注云:“寺即吴馆娃宫,鸣屟廊、砚池、采香径遗迹在焉。”据范成大《吴郡志》卷三十二《郭外寺》:“显亲崇报禅院在灵岩山顶,旧名秀峰寺,吴馆娃宫也。梁天监中始置寺。有智积菩萨旧迹,土人奉事甚谨,今为韩蕲王功德寺,改今名。”《方舆胜览》卷二(平江府):“灵岩寺在吴县西南三十里,旧名秀峰。”又,明王鏊《姑苏志》卷三十三(古迹):“馆娃宫,《吴越春秋》《吴地记》皆云阊阖城西有山号砚石,在吴县西三十里上有馆娃宫,今灵岩寺即其地也。”《白集》还见于《宿灵岩寺上院》(卷二十四)。刘禹锡亦有《馆娃宫在旧郡西南砚石山上前瞰姑苏台傍有采香径梁天监中置佛寺曰灵岩即故宫也信为绝境因赋二章》诗,见《刘禹锡集》(外集卷八)。

  42.普济寺

  在长安朱雀门街之东第五街曲江之南。《长安志》卷九:“贞元普济寺,贞元十三年敕曲江南弥勒阁赐名。”(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卷二十一《题道宗上人十韵》笺引)又,《唐会要》卷四十八《议释教下》:“贞元十三年四月敕:曲江南弥勒阁,宜赐名贞元普济寺。”《白集》见于《题道宗上人十韵》(卷二十一),《祭中书韦相公文》(卷六十九)。

  43.东寺

  当指长安新昌坊南门之东的青龙寺。《白集》卷二十二《和微之诗二十三首》之《和栉沐寄道友》云:“栉沐事朝谒,中门初动关。盛服去尚早,假寐须臾间。钟声发东寺,夜色藏南山。停骖待五漏,人马同时闲。”此“东寺”各本注阙,故辑补之。白居易此诗作于大和二年于长安担任刑部侍郎时,其所居之所为长安新昌坊白居易宅,购于长庆元年。新昌坊在长安朱雀门街东第五街。长安新昌坊宅与洛阳履道坊宅,同为白居易重视,故诗文每及之,如集中《思竹窗》“惟忆新昌堂,萧萧北窗竹”(卷八)、《初与元九别后忽梦见之及寤而书适至兼寄桐花诗怅然感怀因以此寄(元九初谪江陵)》“永寿寺中语,新昌坊北分”(卷九)、《竹窗》“今春二月初,卜居在新昌”(卷十一)、《醉后走笔酬刘五主簿长句之赠兼简张大贾二十四先辈昆季》“晩松寒竹新昌第,职居密近门多闭”(卷十二)、《题新昌所居》:“街东闲处住”(卷十九)、《新昌新居书事四十韵因寄元郎中张博士》“丹凤楼当后,青龙寺在前”(卷十九)、《闻崔十八宿于新昌弊宅时予亦宿崔家依仁新亭一宵偶同两兴暗合因而成咏聊以写怀》“陋巷掩弊庐,高居敞华屋。新昌七株松,依仁万茎竹”(卷二十二)、《吾庐》“新昌小院松当户,履道幽居竹绕池”(卷二十三)、《新昌闲居招杨郎中兄弟》“但有双松当砌下,更无一事到心中”(卷二十五)等,这样的吟咏达二十来处。又,卷二《和答诗十首》序云:“五年春,微之从东台来。不数日,又左转为江陵士曹掾。诏下日,会予下内直归,而微之已即路,邂逅相遇于街衢中。自永寿寺南,抵新昌里北,得马上话别。”根据上述诗歌描述,李健超考云:“微之宅在靖安里,永寿之南即靖安北街。乐天下直,每自朱雀街经靖安之北。集中有《靖安北街赠李二十》是也。微之盖东出延兴门或春明门,故经新昌之北。”[清]徐松撰、李健超增订:《增订唐两京城坊考》(修订本),三秦出版社,2006年8月,第160页。同时,据上述诗歌描述及《唐两京城坊考》相关记载,可知青龙寺在白居易宅东,故知诗中所谓“东寺”,即青龙寺。

  44.香山寺

  在洛阳城西南龙门山。《华严经传记》卷一载:“中天竺国三藏法师地婆呵罗,唐言日照……以永隆初岁,言届京师。……以垂拱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无疾而卒于神都魏国东寺,……圣母闻之,深加悲悼。……香花辇舆,瘗于龙门山之阳,伊水之左。门人修理灵弇,加饰重阁,因起精庐其侧,洒扫供养焉。后因粱王所奏,请置伽兰。敕内注名为‘香山寺’。危楼切汉,飞阁凌云,石象七弇,浮图八角,驾亲游幸,县题诗赞云尔。”这段记载,指出了香山寺兴建、修复和正式命名的时间;同时,也大致指出了它的方位和地点。据《河南通志》卷五十(河南府):“香山寺在府城西南二十五里龙山上,后魏时建。唐白居易与僧佛光结香火缘,尝写其文集留寺中,寺久废。”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卷一七四(僧寺):“香山寺在河南府城西南龙门,唐白居易记龙门十寺,游观之盛,香山为冠。”又,白居易《修香山寺记》云:“洛都四野,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香山之坏久矣,楼亭骞崩,佛僧暴露。士君子惜之,予亦惜之。佛弟子耻之,予亦耻之。顷予为庶子、宾客分司东都时,性好闲游,灵迹胜概,靡不周览。每至兹寺,慨然有葺完之愿焉。迨今七八年,幸为山水主,是偿初心复始愿之秋也。似有缘会,果成就之。噫!予早与故元相国微之定交于生死之间冥心于因果之际。去年秋,微之将薨,以墓志文见托。既而元氏之老,状其臧获舆马绫帛洎银鞍玉带之物,价当六七十万,为谢文之贽,来致于予。予念平生分,文不当辞,贽不当纳。自秦至洛,往返再三,讫不得已,回施兹寺。因请悲知僧清闲主张之,命谨干将士复掌治之。始自寺前亭一所,登寺桥一所,连桥廊七间。次至石楼一所,连廊六间。次东佛龛大屋十一间。次南宾院堂一所,大小屋共七间。凡支坏、补缺、垒、覆漏、朽墁之功必精,赭垩之饰必良。虽一日必葺,越三月而就。譬如长者坏宅,郁为导师化城。于是龛像无燥湿陊泐之危,寺僧有经行宴坐之安。游者得息肩,观者得寓目。阙塞之气色,龙潭之景象,香山之泉石,石楼之风月,与往来者耳目一时而新。士君子、佛弟子豁然如释憾刷耻之为者。清闲上人与予及微之皆夙旧也,交情愿力,尽得知之。感往念来,欢且赞曰:凡此利益,皆名功德。而是功德,应归微之。必有以灭宿殃,荐冥福也。予应曰:呜呼!乘此功德,安知他劫不与微之结后缘于兹土乎?因此行愿,安知他生不与微之复同游于兹寺乎?言及于斯,涟而涕下。唐大和六年八月一日,河南尹太原白居易记。”(卷六十八)《白集》亦见于《香山寺石楼潭夜浴》《舒员外游香山寺数日不归兼辱尺书大夸胜事时正值坐衙虑囚之际走笔题长句以赠之》(卷二十二),《晚归香山寺因咏所怀》(卷二十九),《菩提寺上方晚望香山寺寄舒员外》(卷三十),《重修香山寺毕题二十二韵以纪之》《香山寺二绝》(卷三十一),《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其日独游香山寺)》,《宿香山寺酬广陵牛相公见寄(来诗云:“唯羡东都白居士,月明香积问禅师。”时牛相三表乞退,有诏不许。)》(卷三十三),《五年秋病后独宿香山寺三绝句》《题香山新经堂招僧》(卷三十五),《香山居士写真诗》(卷三十六),《画弥勒上生帧记》《香山寺新修经藏堂记》《香山寺白氏洛中集记》(卷七十一)。

  45.天竺南院

  在东都洛阳天竺寺内,洛阳天竺寺在洛阳龙门山,后魏时作,为龙门十寺之一,见乾隆《河南府志》卷七十五,此与杭州天竺寺别。白居易晚年退居洛阳时所作《题天竺南院赠闲元珉清四上人》(卷三十),《宿天竺寺回》“野寺经三宿,都城复一还。家仍念婚嫁,身尚系朝班”(卷三十一),《奉酬侍中夏中雨后游城南庄见示八韵》“化成天竺寺,移得子陵滩”(卷三十二)等诗,均提到是寺。《晚起闲行》“西寺讲《楞伽》,闲行一随喜”(卷三十六)等诗可知。

  46.南寺

  白居易《远师》云:“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何处遥相见,心无一事时。”(卷二十三)“远禅师”,据《问远师》“笑问东林老,诗应不破斋”(卷二十三),知为江州庐山东林寺僧,故诗中“南寺”指江州庐山东林寺。

  47.武丘寺

  在苏州虎丘山,即虎丘寺,后改为武丘寺,因剑池分为东武丘寺、西武丘寺,白居易诗中均言之。如《白集》卷十二《真娘墓》题下注“墓在虎丘寺”、卷二十四《登阊门闲望》:“云埋虎寺山藏色,月耀娃宫水放光”,均言“虎丘寺”。然《白集》更多称为“武丘寺”,如卷二十四《自到郡斋仅经旬日方专公务未及宴游偷闲走笔题二十四韵兼寄常州贾舍人湖州崔郎中仍呈吴中诸客》云“武寺山如故(武丘寺也),王楼月自新(郡内东南楼名也)”,《题东武丘寺六韵》《夜游西武丘寺八韵》《武丘寺路(去年重开寺路桃李莲荷约种二千株)》《武丘寺路宴留别诸妓》等,均题为“武丘寺”。按,宋范成大《吴郡志》卷三十二(郭外寺):“云岩寺即虎丘山寺,晋司徒王珣及弟司空王珉之别业也。咸和二年舍以为寺。即剑池而分东西,今合为一。寺之胜闻天下,四方游客过吴者,未有不访焉。”同书卷三十九(塚墓)云:“真娘墓在虎丘寺侧。《云溪友议》云:吴门女郎真娘死,葬虎丘山,时人比之苏小小,行客题墓甚多。”又,《越绝书》卷二《外传记吴地传》:“阖庐塚在阊门外,名虎丘。下池广六十步,水深丈五尺,铜椁三重,坟池六尺,玉凫之流,扁诸之剑,三千方圆之口,三千时耗,鱼肠之剑在焉。千万人筑治之,取土临湖口,筑三日而白虎居上,故号虎丘。”《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之(苏州吴县):“虎丘山在县西北八里。”

  48.报恩寺

  白居易《题报恩寺》云:“好是清凉地,都无系绊身。晚晴宜野寺,秋景属闲人。净石堪敷坐,寒泉可濯巾。自惭容鬓上,犹带郡庭尘。”(卷二十四)诗题中的“报恩寺”,为苏州支硎山报恩寺。《吴郡志》卷三十三:“观音禅院在报恩山,亦曰支硎山寺,即古报恩寺基也。”朱金城笺云:“苏州虎丘寺亦名报恩寺,《桐桥倚櫂录》卷三云:‘虎丘山寺在虎丘山阜,唐避讳,改为武丘报恩寺。’《吴郡志》卷三一所载另一报恩寺,在长洲县西北,乃吴先主母吴夫人舍宅所建。两寺均非白氏诗中之‘报恩寺’。何义门亦云:‘寺在支硎之麓。’其说是也。刘禹锡《题报恩寺》诗云:‘云外支硎寺,名声敌虎丘。石文留马迹,峰势耸牛头。泉眼潜通海,松门预带秋。迟回好风景,王谢昔曾游。’系指支硎而言。《吴郡志》卷三二引元丰六年龙溪曾皎《记》云:‘宝历以后,州刺史白居易、刘禹锡亦有报恩寺诗。……今山下楞伽院有石刻,言院即报恩遗址。原田中有报恩惠敏律师塔碑,言建塔于寺之西南隅,当八隅泉池之上,中峰兰若之下,碑望楞伽,正在东北,而记所谓石室者,亦在楞伽,人犹谓之支遁庵。自庵前西向登山,可数百步,林中一径,入中峰院。自径前南行,其登弥高,又数百步,乃至天峰北,僧院共依一山,而道周有石,盘薄平广,泉流其上,清泚可爱。白居易诗云:’净石堪敷坐,清泉可濯巾。其谓是也。又《英华》卷八六三有释皎然《苏州支硎山报恩寺大和尚碑》。”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678-1679页。

  49.思益寺

  在苏州岝崿山。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卷下:“吴王僚墓在吴县西十二里岝崿山旁,在西下有思益寺。”明王鏊《姑苏志》卷九:“岝崿山在金山东,俗称狮子山,以形名。一名鹤阜山,又名苲雄山。《吴地记》云:‘王僚葬此山,傍有思益寺。’”《清统志》卷五十五(苏州府):“思益寺在吴县狮山。《吴地记》:‘岝崿山中有寺号思益,梁天监二年置。’《府志》:‘元季毁,明宣德间重建。’”《白集》见于《自思益寺次楞伽寺作》(卷二十四)。

  50.楞伽寺

  在苏州横山下。宋范成大《吴郡志》卷三十三(郭外寺):“宝积寺在横山下,亦名楞伽寺。”又,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卷中云:“楞伽寺在吴县西南横山下,其上有塔,据横山之巅,隋时所建,有石记存焉,白乐天及皮陆有诗载集中。寺旁有巨井,深不可测,井有石栏,栏侧有隋人记刻,盖杨素移郡横山下,尝居此地。又有宝积、治平二寺相连,皆近建也。”这到明时,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明王鏊《姑苏志》卷二十九(寺观上)考云:“治平教寺在上方山下,梁天监二年僧法镜建,旧名楞伽寺,宋治平元年改今名。”治平教寺归并寺一庵四,分别是宝积寺、真如庵、殊胜庵、华岩庵、圆觉庵。同卷又云:“楞伽讲寺在楞伽山上,俗云上方寺,寺有浮图七级,隋大业四年司户严德盛撰铭,司仓魏瑗书。按治平寺旧亦名楞伽,而《吴郡志》云宝积寺在横山下,亦名楞伽寺,山顶有塔,隋人书碑。今此寺自在楞伽山上,而宝积归并治平,盖不可考,岂皆一寺所分邪?今以塔观之,则此当为是。”楞伽讲寺归并庵二,分别是白龙庵、妙明庵。《白集》见于《自思益寺次楞伽寺作》(卷二十四)。

  51.栖灵寺

  扬州大明寺别名。《江南通志》卷四十六(扬州府):“大明寺在府西北五里,古栖灵寺也。寺枕蜀冈,旧有宝塔。”寺有栖灵塔,又谓西灵塔,为中国之尤峻特者,李白《秋日登扬州西灵塔》诗王琦注引《太平广记》云:“扬州西灵塔,中国之尤峻峙者。唐武宗末拆寺之前一年,……天火焚塔俱尽,白雨如泻,旁有草堂,一无所损。”又,《宋高僧传》卷十九《唐扬州西灵塔寺怀信传》:“会昌三年癸亥岁,武宗为赵归真排毁释门,将欲湮灭教法。……后数日天火焚塔俱尽。”李白外,有高适《登广陵栖灵寺塔》:“淮南富登临,兹塔信奇最”(《高适集》卷七)、刘禹锡《同乐天登栖灵寺塔》“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阑干”(《刘禹锡集》外集卷一),李翱《来南录》:“丁卯,至扬州。戊辰,上栖灵浮屠。”(《李文公文集》卷十八)。《白集》见于《与梦得同登栖灵塔》(卷二十四)。

  52.涂山寺

  在长安城南。宋张礼《游城南记》:“壬子,渡潏水而南,上原观乾湫,憩涂山寺,望翠微百塔。……《续注》曰:涂山寺在皇甫村神禾原之东南。”又,《陕西通志》卷二十八(西安府):“玉泉寺在城南四十里,初名涂山寺,唐开元时僧思恒建。”朱金城笺云:“明人多误此为蜀中之涂山寺,曹学佺《蜀中名胜记》卷十七重庆府:白乐天《涂山寺独游》诗云:‘野径行无伴,僧房宿有期。涂山来去熟,惟是马蹄知。’则今之觉林寺矣。又《四川通志》卷三九《舆地寺观》:‘觉林寺在(巴)县东五里,即涂山寺。白居易诗云。’以时间考之,均非是。”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718页。关于“涂山寺”与“玉泉寺”的关系,见上“玉泉寺”条所考。“涂山寺”,《白集》仅见于《涂山寺独游》(卷二十五),据白居易异名同用的情况,此涂山寺可能即陕西蓝田之玉泉寺。

  53.圆光寺

  在终南山,处观音台与灵应台之间。宋张礼《游城南记》:“南五台者:曰观音,曰灵应,曰文殊,曰普贤,曰现身,皆山峰卓立,故名五台。圆光寺,《王建集》为灵隐台寺,陆长源《辨疑志》为慧光寺,《韩渥集》为神光寺,今谓之圆光寺。”宋宋敏求《长安志》卷十一:“灵应台并下院共九处,去县六十里,并在终南山。”明陈耀文《天中记》卷十五载陆长源《辨疑志》曰:“长安城南四十里,有灵母谷,俗呼为炭谷。入谷五里,有惠炬寺(按,《游城南记》作慧光寺),寺西南涧水,缘崖侧一十八里至峰,谓之灵应台。台上置塔,塔中观世音菩萨铁像,像是六军散将安清铸造。”《白集》虽无直接吟咏圆光寺,然集中有《登观音台望城》(卷二十五)、《登灵应台北望》(卷二十五),此乃必经圆光寺,故特辑出。

  54.龙潭寺

  朱金城笺云:“在登封县东北,唐时创建。见乾隆《河南府志》卷七六引《李通志》。”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914页。《清统志》卷一六三(河南府):“龙潭寺在登封县东北二十五里,据太室左陲。相传唐武后时,曾建行宫于此。”《白集》见于《从龙潭寺至少林寺题赠同游者》《宿龙潭寺》(卷二十七)。

  55.少林寺

  《河南通志》卷五十(河南府):“少林寺在登封县城西,少室山北麓,后魏孝文帝时创建。梁时达摩居此,面壁九年。隋文帝改名陟岵,唐复名少林。”《清统志》卷一六三(河南府):“少林寺在登封县西北二十五里,少室山北麓,后魏太和二十年建。隋文帝改名陟岵,唐改名少林。内有唐武德初秦王告少林寺主教碑,开元中裴漼所书碑,沈佺期、宋之问皆有少林寺应制诗。寺东廊后有秦槐,相传秦时封为五品寺;右有面壁石,西北则有面壁庵,即达摩面壁九年处。”《白集》见于《从龙潭寺至少林寺题赠同游者》(卷二十七)。

  56.法王寺

  在登封嵩山南麓。汉明帝永平十四年建。《清统志》卷一六三(河南府):“法王寺在登封县北十里,嵩山南麓,汉永平十四年建。唐开元中改名功德,宋庆历中复改今名。寺背负嵩岳,左右高峰,如张两翼;俯瞰二熊诸山,排列如拱。”《白集》见于《夜从法王寺下归岳寺》(卷二十七)。

  57.岳寺

  即嵩岳寺,又名闲居寺。李邕《嵩岳寺碑》:“嵩岳寺者,后魏孝明帝之离宫也。……仁寿载,改题嵩岳寺。……时有远禅师,座必居山,行不出俗,四国是仰,百福攸归,明准帝庸,光启象设。南有辅山者,古之灵台也。中宗孝和皇帝诏于其顶,追为大通秀禅师,造十三级浮图,及有提灵庙,极地之峻,因山之雄,华夷闻传,时序瞻仰。……西域传,耆阇山,世尊成道于其间;南部洲,嵩岳寺,达摩传法于兹地。”(《李北海集》卷三,又见于《全唐文》卷二六三)《清统志》卷一六三(河南府):“嵩岳寺在登封县北,法王寺西,后汉永平二年建。初名闲居寺,隋开皇五年改今名。唐武后幸嵩山,以此为行宫,送镇国金佛贮焉。明洪武初重修。”《白集》见于《夜从法王寺下归岳寺》(卷二十七)。

  58.长寿寺

  洛阳长寿寺有二,一在洛阳长夏门之东第二街从南往北第四坊嘉善坊,据《增订唐两京城坊考》卷五“长寿寺”条:“唐会要》卷四十八:‘嘉善坊有长寿寺。长寿元年武后称齿生发变,大赦改元,乃置长寿寺。’按《两京城坊考》卷五,南市下有长寿寺。所引为《朝野佥载》:‘东都丰都市在长寿寺之东北……’恰证嘉善坊内有长寿寺。”[清]徐松撰、李健超增订:《增订唐两京城坊考》(修订本),三秦出版社,2006年8月,第339页。一在洛阳长夏门之东第四街第二坊履道坊,履道坊条下列长寿寺果园、源匡赞宅、高力牧宅、西门内刑部尚书白居易宅[清]徐松撰、李健超增订:《增订唐两京城坊考》(修订本),三秦出版社,2006年8月,第361页。白居易有《赠僧五首》之《清闲上人》诗,题下自注云:“自蜀入洛,于长寿寺说法度人。”(卷二十七)《白集》又有《秋游平泉赠韦处士闲禅师》云:“南村韦处士,西寺闲禅师。”(卷二十二)诗中的“闲禅师”,即僧清闲,为东都奉国寺长老神照弟子,后居洛阳长寿寺说法,与白居易相交很深(见“香山寺”条)。又,《画弥勒上生帧赞》序:“南赡部州大唐国东都城长寿寺大苾刍道嵩、存一、惠恭等六十人与优婆塞士良、惟俭等八十人,以大和八年夏受八戒,修十善,设法供,舍净财,画兜率陀天宫弥勒上生内众一铺。眷属围绕,相好庄严。……致敬无量而说赞曰:百四十心,合为一诚;百四十口,发同一声。仰慈氏形,仰慈氏名。愿我来世,一时上生。”(卷七十)据上所考及诗文之意,白居易所云“长寿寺”与“西寺”,当为履道坊之“长寿寺”。

  59.南龙兴寺

  即龙兴寺,在洛阳定鼎门街西第一街宁仁坊。寺有展子虔画八国三分舍利。穆员《东都龙兴寺镇国般舟道场均上人功德记》云:“大历五年,始居龙兴寺镇国般舟道场,尔来足不逾阈者,垂三十载。其为业也,形不住心,夜不息昼;外不舍百刻之一,中不迁万化之二;劳其形,与天健;精其志,与日新。……贞元十年五月二十五日前侍御史河南穆员记。”(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卷八二一)《增订两京城坊考》卷五“定鼎门街西从南第一曰宁仁坊”增订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队等,在对隋唐东都和五代至宋西京郭城南垣正中的定鼎门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时,对宁仁坊东侧坊墙进行发掘。……宁仁坊东面坊墙西侧建筑基址内的地面上清理出佛造像6件,多已残破。据文献记载宁仁坊中有龙兴寺,这个基址与佛教遗像是否与龙兴寺有关,待考。(《考古学报》2004年第1期。)”[清]徐松撰、李健超增订:《增订唐两京城坊考》(修订本),三秦出版社,2006年8月,第379页。按,“宁人坊”,本曰“宁民”,避太宗讳改。其后多曰“宁仁”。《白集》见于《南龙兴寺残雪》(卷二十八),本集又有洪州龙兴寺,其《唐抚州景云寺故律大德上弘和尚石塔碑铭》云:“大历中不去父母之邦,请隶于本州景云寺。修道应无所住,故贞元初离我我所,徙居洪州龙兴寺说法。”(卷四十一)

  60.菩提寺

  在洛阳城南,后魏时建。后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三(城南):“菩提寺,西域胡人所立也,在慕义里。”《白集》见于《菩提寺上方晚望香山寺寄舒员外》(卷三十),《菩提寺上方晚眺》(卷三十一)。

  61.草堂寺

  在长安终南山。宋张礼《游城南记》:“圭峰、紫阁在祠之西。圭峰下有草堂寺,唐僧宗密所居,因号圭峰禅师。紫阁之阴即渼陂,杜甫诗曰‘紫阁峰阴入渼陂’是也。”朱金城按:“李训于甘露事变后单骑走入终南山,投寺僧宗密。密与训素善,欲剃其发匿之,未果。仇士良以宗密容李训,遣人缚入左军,将杀之。赖中尉鱼弘志奏释之。见《旧书》卷一六九《李训传》。则似宗密亦同情甘露事变者。”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第2116页。《白集》见于《赠草堂宗密上人》(卷三十一)。

  62.天宫寺

  《增订唐两京城坊考》卷五洛阳定鼎门东第一街第六坊尚善坊:“天津桥天宫寺,注:《续玄怪录》:李愬天津桥,因入憩天宫寺。《原化记》:华严和尚在天宫寺,弟子三百人。《西京记》:洛阳天宫寺秀师,玄鉴默识,中若符契。《独异志》:天宫寺有吴道玄画。”增订云:“天宫寺,《续高僧传》卷二二《释明导传》:‘龙朔二年奉敕别住东都天宫寺。’同书同卷《释昙光传》:‘敕召住天宫寺。’《新唐书五行志》:‘长寿中东都天宫寺泥像皆流汗霡霂。’洛阳龙门藏《大唐东都弘圣寺故临坛大德释真坚经幢铭》:‘初准敕住天宫寺,后奉敕移住弘圣寺。大历中,充会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