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二、开国宰相李善长

个人档案

姓名:李善长

字:百室

生卒:1314―1390

享年:77岁

著作:监修《元史》,编《祖训录》、《大明集礼》

名言:山川王气,公当受之,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李善长像

李善长,元末明初政治家。在追随明太祖朱元璋征战南北之时出谋划策,屡建奇功,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建国伊始,他被封为宰相,成为明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开国之相,并被晋封为“韩国公”。明朝的种种制度,大多由他拟定。他是朱元璋身边的萧何。然而他却居功自傲,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己,晚节不保,被朱元璋赐死,李氏九族70余口,统被灭门。

乱世难做陶朱公慧眼识主赴军营

元延?元年(1314),李善长出生在安徽省定远县李家庄的一户小康之家中。祖父原为南宋的一名伍长,南宋灭亡后,他不愿为元朝卖命,宁可回家种田。几十年下来,倒也攒了个富足之家。父亲李思远继承家业后,勤俭持家,不到十年,李氏就成为了李家庄中的小康之户。

李善长是李思远的长子,聪明伶俐,一表人才。李思远对其寄予厚望,从他五岁起即聘庄中老秀才为其授“四书”、“五经”。李善长天资聪颖,过目成诵,进入私塾之后,很快便成了乡里数百名学童中的佼佼者。

17岁时,李善长的学识已远超乡下的老秀才和私塾先生了。为了锻炼他的才能,李思远托人将他送到知县府内做幕僚,他成了县太爷的文牍官。在县衙的一年中,李善长真真切切地见识到了元朝统治的腐朽。蒙古县太爷天达可汗不学无术,判书满纸白字,“斩首”写作“战首”,“一命呜(?)呼”写成“一命鸟(?)呼”,真令李善长哭笑不得。而这位白字老爷的家中,却豪奢无比,细细一打听,才知道这老家伙是捐了10万两白银,买来了这顶七品乌纱。至顺二年(1331)秋,18岁的李善长再也无心给县太爷挑错别字,索性辞职回家了。

李善长回家后,父亲李思远的意思是让他刻苦攻读,以备来年科举。然而他却另有打算,决心弃文从商。重农抑商的政策,几乎贯穿了中国整个封建社会,那个时代,商人当然也备受歧视。李思远怒斥儿子道:“以你之才,定可考中,将来封妻荫子,亦光耀李家门楣,我送你至衙,实为让你通谙为官之道。而你一去经年,却欲从此九等之业,岂不辱我李氏一门?”李善长道:“如今朝廷,荒淫无度。官无官气,吏无吏风。但善于阿谀奉承,以银铺路,即可青云直上。”他将在衙门一年中的所见所闻,向父亲细述一番,又道:“父亲试想,此种情形,读书又有何用?不如安安乐乐做一个陶朱公(陶朱公是春秋时期的范蠡。他在帮助越王勾践灭掉吴国之后,为避免兔死狗烹的下场,隐居在陶地,从事商业,富甲一方,自称陶朱公。后人以此来指代富商)吧!”李思远转念一想,认为儿子所言不虚,遂不再逼他参加科举,转而支持他经商。

李善长的外祖父是茶商,家大业大,生意兴隆。老爷子听说外孙子不愿读书,想要经商,捋须一乐道:“外孙似我也!”于是就让李善长来滁州。老爷子正好缺一个管账先生,便让外孙来管理钱财。元统二年(1334),李善长来到滁州,走上了经商之路。

起初,他为两座茶庄和一个茶场管账,不仅账目十分清楚,而且常为扩大茶源、销路出谋献策,使生意更加兴隆。茶庄遂由原来的两座发展到四座,茶厂也发展到两个。老爷子见外孙是个经商的人才,便将其由管账的提升为场主,让他经营一个茶庄。李善长苦心钻研经营之道,将茶庄办得越来越红火,盈利超过其他三座,得到外祖父的夸奖。两年后,外祖父病逝。李善长离开滁州,回到定远县城,独自经销茶叶,开始办一个茶庄,名曰百室香茗店,加工、批发、零售各种茶叶。不到两年,他的茶店竟遍布怀远、蚌埠、濠州、长丰、来安等11个城镇。其中女儿红、思春绿、十里香等销至大江南北各地,甚至远销至安南(今越南)、朝鲜、日本等国。几年以后,在李善长的苦心经营下,李家成为定远县的首富,生意也日益兴隆,日进斗金。

至正十四年(1354)春,天下大乱,烽烟四起。徐寿辉、郭子兴、芝麻李、彭莹玉、张士诚、方国珍等纷纷举起义旗,都号称为红巾军,意欲推翻元朝的统治。战火很快便烧到了定远县李家庄。作为首富的李善长可遭了殃,三天两头,就有成百上千的红巾军到家中滋扰生事。李善长得罪不起这些“老爷”,只得破财免灾。几天下来,白白扔出去几万两银子不说,还闹得家中人心惶惶,终日难安。任李善长足智多谋,也是无计可施。

一日,庄丁来报,说有3000红巾军浩浩荡荡地向李家庄赶来。李善长慌了神,忙带领家人收拾金银细软,匆匆忙忙地逃到山中,只留下一个老管家应付这帮大爷。山中一躲,便是数日。李善长实在放心不下自己的家业,让一名家丁回去探探风声。家丁回来禀报,说正有一股红巾军驻扎在李家庄,但秋毫无犯。

张士诚像李善长不信,自己趁夜溜回了家中,见情形,果如家丁所言。老管家对他说,这股红巾军是濠州郭子兴元帅手下的将军朱元璋的队伍,纪律严明,凡是抢夺财物、奸淫妇女的士卒,轻则鞭笞,重则正法。李善长一听,才知道起义的红巾军中也有如此军纪严明的队伍,认为他们日后必成大器。他心中暗想:当前四方兵起,人心思变,朝廷腐败不堪,气数已尽,不若参加朱元璋的红巾军,一来可推翻腐败的元朝,二来可使家小不受其他红巾军的骚扰。主意拿定,李善长当夜就将全家老小接回了李家庄。第二天,他去了朱元璋的营帐。

朱元璋早就听说了这个淮西首富,如今不请自来,自然分外高兴,忙命摆酒设宴。酒过三巡,朱元璋问李善长:“如今群雄蜂拥,战火四起,以百室(李善长字百室)之见,当何日风静云止呢?”

李善长将面前酒杯向朱元璋轻轻一送,朱元璋会意,举杯一饮而尽。但听李善长从容不迫地答道:“秦朝末年,亦是乱世豪杰纷纭四起。汉高祖刘邦出身布衣,生性豁达,胸襟博大,广揽人才,因才适用,不嗜杀人,时过五载,即成就帝王霸业。而今大元朝纲紊乱,天下土崩瓦解。将军生于濠州,距汉高祖故里小沛不远。山川中所蕴涵之王气,主公自然承受。效仿汉高祖之所为,则天下不久将定于将军之手矣(山川王气,公当受之,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一席话连吹带捧,连叙带议,把个朱和尚说得心花怒放。

李善长趁机对朱元璋说道:“善长虽为一商,然心系天下黎民。如将军不弃,愿在将军帐下略尽微薄之力,待得他日,不仅苍生有幸,善长亦有出头之日矣。”

朱元璋闻言大喜,道:“吾有百室,犹汉高祖得萧何矣!”

这样,李善长就将家中产业赋予家人照看,自己在朱元璋身边做了个掌书记。

筹粮备饷兵马壮出谋划策定江山

初入军营,李善长就拿出了3万两银子作为见面礼,给红巾军将士置服购马,买粮备草,使本已很强大的队伍更如虎添翼。

朱元璋在定远整休后,便想攻打距此地80多里、有元军1万多兵马驻军的滁阳。他向李善长问计道:“我欲取滁阳,该用何计为上?”

李善长想了一会儿,道:“调虎离山!”朱元璋不解,又问:“怎讲?”

“滁阳南有重镇陆岗,系该城屯粮之处。将军可派重兵猛攻陆岗,守兵必然相救,然后从北门强攻,一攻即破,则滁阳唾手可得!”

朱元璋喜道:“百室妙计!”于是依计而行,果然大破滁阳,朱元璋从此不必再到处打游击,有了自己的一个落脚之处。此役后,李善长被升为参谋。

然而朱元璋的顶头上司郭子兴听信了流言,对朱元璋产生了戒备之心,以种种借口,削弱了他的兵权;他又听说朱元璋身边的李善长是个能人,便向朱元璋讨要,道:“吾有一事相求,将你身边之参谋李善长调至王府如何?”

“王驾降旨调用即是,何谈相求二字!”朱元璋道。

第二天,朱元璋召李善长问道:“郭王欲调汝赴王府任职,可否?”“善长坚决不从。”“为何?”“此人胸无壮志,难成大器。”“如何婉言拒之?”“届时善长自有办法。”

过了数日,郭子兴召李善长至身边问道:“本王欲调汝至王府任参谋,即日上任。”李善长未言先涕泣有声,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郭子兴十分惊异,问道:“这是为何?”“善长无才无德,总兵参谋都难以胜任,王府参谋之职,吓得我不知如何是好。”郭子兴对男子汉动辄哭泣十分反感,觉得一位总兵的参谋,没等打仗就如此窝囊,不调也罢。于是,连连摆手,道:“速回原处,等候调遣!”这样,李善长又回到朱元璋手下。郭子兴再也没有提起要李善长之事。

攻占滁阳之后,朱元璋又继续征讨,拿下和州,随后又率军攻打鸡笼山,只留800人由李善长率领驻守和州。

朱元璋率重兵离开和州,前往鸡笼山时,鸡笼山元将陈野先派探马得知红巾军只有几百人守城,便派兵来偷袭和州。和州城较小,四周修有城墙,东南边是长江,通过江上的吊桥方可入城门。李善长用100士兵把守城门,在城墙上插满穿兵服的稻草人,用50人准备拉弓放箭,另50人擂鼓呐喊,虚张声势。夜幕降临时,李善长亲率600士兵,悄悄溜出城门,于五里外树丛中埋伏下来。夜半子时,鸡笼山的军队偷偷泅过江水,搭上云梯,爬上城墙。城上守军见敌人爬上来了,立刻拉弓放箭,将登上城墙者射死。随后,陈野先率兵又竖起几十架云梯,大批士兵迅速攀登城墙。守城红巾军,拼命放箭;登上城墙者,即遭砍杀。这时,其余红巾军立即擂鼓呐喊,有登墙逾半者,被吓得掉下云梯。

李善长听到擂鼓呐喊声,知道敌兵已来偷袭。便先命300士兵绕到敌兵之后,突然冲杀出来,杀敌无数。这时,一声炮响,从河南岸杀出一队元兵,约有2000多人,将红巾军包围。红巾军两面受敌,形势十分危急,便且战且退,消失在树丛中。这时,李善长率300士兵,从敌人援兵后又杀出,将追杀红巾军之元兵,杀得人仰马翻,鬼哭狼嚎。隐藏于树丛中之红巾军复又杀出,将2000余元军团团围住,用长枪、大刀奋力砍杀,元兵死伤大半。陈野先率几百人拼命逃窜,剩下攻城的元军以为大队红巾军来援,不敢恋战,纷纷投降。这样,李善长率800士兵击退了3000多元军的偷袭;用两队伏兵打败了敌人援兵,杀死敌兵1000余人,俘获1000余人。

朱元璋率兵攻占鸡笼山后,听探马报告敌兵偷袭和州城,大惊失色,迅速率兵返回和州城,在距城二里之遥,见城墙上仍是红旗招展。走近一看,见李善长仍与士卒站在城门楼上。李善长见总兵率大队归来,放下吊桥,将队伍迎进城内。

朱元璋落座,问明元兵偷袭经过,知道李善长用两队伏兵杀退陈野先的偷袭,大获全胜,异常高兴,道:“善长,吾之好谋士,能人也!”

朱元璋有了李善长的帮助,更加如鱼得水,东征西讨,无往不胜。而李善长也屡出奇谋,立下了赫赫功勋。

朱元璋收编了元巢湖水军以后,李善长劝说他渡江攻占集庆路(今南京),以之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据地。朱元璋接受了建议,先率军攻下采石,大军直逼太平。李善长事先书写好禁止军队掳掠的告示,攻下城池以后,马上张贴在大街小巷,因此朱元璋的军队纪律严明,深得民心。最后朱元璋终于攻占集庆路,改称应天,从而确定了自己的政权基础。在夺取镇江前,朱元璋担心众将不能约束部下,因此打算重重处罚以前违反军纪者,李善长出面极力营救才使其得免。占领镇江以后,朱军军纪严明,秋毫无犯。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吴王,以李善长为右相国。至此,李善长成为朱元璋军中的关键人物。此时的朱元璋已灭掉了陈友谅,占据和州、太平、应天、镇江、安丰、洪都(今南昌)等重要城镇,兵马号称百万之众。如何解决百万人马的后勤给养问题,是摆在李善长面前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李善长首先抓住两件大事:一个是粮食,一个是银子。有了这些,队伍就有了生命力。

因为连年战争,劳动力缺乏,农村粮食产量急剧下降。各地红巾军的供给,只好采取强征的办法,他们到处张贴大榜,让乡村百姓缴纳粮草,称为完粮。农民种的粮食被征走,生产的积极性也就低了,懒得深耕细作,粮食产量因之更加减少。军队征不到粮食,越发吃不饱肚皮。

明代武士复原图李善长认为,军队的给养,光靠向农民征粮不是办法,就向朱元璋建议,采取三国时曹孟德屯田的办法,军队且耕且战。不打仗时,一律开荒耕田。朱元璋认为这个建议很好,便任命元帅康茂才为都水营田使,要他专门负责兴修水利,分派诸将在各处开荒种田。李善长还为其立下规章,以粮食产量的多少给予奖惩。一年后,康茂才的屯区得谷15000石。在李善长的督促下,康茂才到处屯田,仓库装满了粮食,使百万大军有了足够的粮草。

队伍行军打仗,光吃饱肚皮还不够,还要有钱,用于支付队伍的各项开销。朱元璋原先的队伍只有两三万人,用打胜仗缴获的银两,就足够支付队伍的各项费用,如今队伍增加到百万,就需要大批的银两,除了用于队伍穿衣、兵器等花销外,还要给将士发饷,如果没有银钱,军队也会失去战斗力。

为了得到大批银两,李善长殚精竭虑,想尽各种办法。当时,两淮、浙江的盐场俱为张士诚的地面,李善长就派人化装成商人前去购盐,回来销售赚钱,又将余粮贩至沿海渔村赚取银两;在江州设茶运司,抽取茶税,规定三十取一,违者重罚;在应天等城镇,除了收取商号、酒肆、妓院的课税外,还在三山门外等地,盖了几十座大房子,租给各地来往客商存货,收取租金;还号召农民多种棉花、养蚕,织成粗布绸缎,销售至姑苏、杭州、广州、北平等地,赚取银两;鼓励沿海和各大湖的渔民打鱼、养鱼,收取税银;还号召百姓大量开采铁矿炼铁,同时也炼铜、铅、锡等,制成毛坯,由专人统一收购贩至张士诚、方国珍、陈友谅等所辖地盘,赚取银两。朱元璋称王后,李善长奏请朱元璋同意,开始铸造钱币,为大中通宝钱,以400文为一贯,40文为一两,4文为一钱。在应天设宝源局,凡攻占地区分设宝泉局,专管发行钱币事宜。

朱元璋率领几十员大将,攻占十多个城市,打下了江山。而李善长在管理这些城市、巩固江山上,显示了卓越的才能。他不仅为朱元璋出谋献策,运筹帷幄,使其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而且,为其搜罗、准备了充足的给养和银饷,使百万大军取得胜利有了充分的保障。

元末战乱纷起,社会动荡不安,饱受饥苦的流民为了口,不得不偷偷溜进城市,干一些抢劫、盗窃的勾当。而依照元朝的法律,这些流民犯法,要株连三族。于是,往往可以看到,前面一个犯人被五花大绑,后面跟着十多个男女老幼,穿糖葫芦似的被绑成一串,一并被送到刑场斩首示众。

朱元璋一直忙于征战,尚无暇顾及于此,所以一直沿用着元朝的酷刑峻法。李善长心中不是滋味,他找到朱元璋,道:“主公身为布衣之时,可曾为元朝所辱?”朱元璋一愣,不知道李善长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但这句话却勾起了他对讨饭、为僧时的贫苦生活的回忆,他不禁点了点头。

“元朝刑罚,极其苛刻,一人获罪,全家受诛。有罪者罪有应得,无罪者无辜受戮。蒙人生性剽悍,且对我汉人视若敝屣,任意宰割。如今主公称王,独霸一方,当以民心为重。否则,天亦不助也。”

朱元璋听了个一头雾水,问:“百室意欲何为?”

“主公圣明。善长欲修我汉人之法,以斥元之乱纲,慰天下苍生。孔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而无罪而杀谓之暴。主公若允请除此刑法,则民心所归,天下不久即定于主公之手矣!”

“百室所言甚善,即命你同中丞刘基(字伯温)裁定律令,颁示朝野!”

李善长找到刘伯温,将元朝颁布的刑法,逐条核定,除了弑君等大逆不道的罪行留下株连九族的刑罚外,其余的犯罪一律废除连坐。

李善长和刘伯温一起拟定的新刑法一公布,便得到应天城百姓的热烈拥护,他们都高呼吴王为吴青天。

修史编律固国业恃傲难保晚节风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称帝,是为明太祖。国号大明,改元洪武。晋封李善长为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录军国重事、中书左丞相、宣国公。至此,李善长成为了大明王朝开国的第一任宰相。

是年四月,徐达率领的北伐大军占据山东、河南全境,形成了对元大都(今北京)的三面包围之势。太祖大喜,决定去汴梁(今河南开封)北巡,临行之时,将一切朝政之事,均托付于李善长。

朱元璋四月北巡,七月方回到应天府,在这三个多月期间,朝中大小事情皆由李善长一人处理。开国之初,百废待兴,百章待建,百业待举,每天都有近百件要事需要皇帝处理,而这些事都被扔给李善长。李善长确实是一位出色的丞相,他日夜操劳,每天几乎只睡一两个时辰的觉,醒来就处理奏章。这样,李善长把政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六部各项事务皆走上了正轨,使太祖的帝王统治机器,开始了高速运转。七月,太祖回到应天,李善长立即入殿见驾,将三个月来朝中重要事件,一一做了详奏。太祖听了龙颜大悦,道:“朕北巡之际,丞相主理朝中事务,调度有方,秩序井然,朕甚为满意。”

接着,太祖又命他负责监修《元史》,编《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

元朝灭亡后,将元朝的史实翔实地记载下来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太祖将此事委托给李善长后,李善长立即找到太子朱标的老师宋濂,请他组织一批文人撰写《元史》。从洪武二年(1369)到洪武三年(1370),完成210卷《元史》的撰修工作,将蒙古国和元朝的164年间,18代皇帝及其后妃、功臣等的事状详细地记载了下来。

太祖吸取了元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认为皇位继承是维持其皇朝安全的根本保障,必须有严格的法律规定,才不会引起家族间的纷争,造成宫廷政变。所以在立了皇太子以后,为了使诸王都拥护皇太子,不参与争权夺位,他命李善长撰写了一部《昭鉴录》,将汉唐以来藩王善恶事迹辑录下来,颁赐诸王,对其进行宗法教育。立皇太孙后,朱元璋害怕朱允?年龄太小,即位后,各位叔王不听从其统治,又命李善长编写了《永鉴录》,把历代皇帝、藩王和大臣应当遵守的、不该做的事,都详细列举出来,给诸王和大臣看,并立法说后代有人要更改祖训的,以奸臣论,杀无赦。另外,李善长又编写有《世臣总录》,是收辑历代大臣善恶可以劝诫的事迹,颁示群臣进行教育的书。三部书合称为《祖训录》。太祖又责成李善长制定各种礼法,编纂成集,称为《大明集礼》。

在李善长主持编写祖训、礼法等书籍的同时,太祖还命他召集文武官员,对太祖的儿子封藩进行商议。帮助太祖打江山的一些元帅、将军,皆缄口不语,认为这表示皇帝不相信大臣,而相信自己的儿子。在李善长的斡旋下,让太祖之子,如燕王、晋王等,手握兵权驻守北方;其他的,如周王、齐王等,驻于各城大邑,不掌兵权,只是起监督地方官吏的作用。这样,第一批分封的藩王得到了将帅的理解和支持。

洪武三年(1370),明朝大封功臣。太祖道:“百室丞相,虽无汗马战阵之劳,但事朕日久,供给军粮,功劳甚多,宜进封大国。”于是授李善长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给予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

战争结束,武将暂且退下,文臣开始大放异彩。李善长编律修史,给明朝历代统治者以可循之章,给中国史著留下了光辉的篇章。这份功绩,是不容忽视的。

但由于长期位高权重,李善长慢慢也有了骄横之心,对与自己意见相左的官员,经常进行排挤。如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等略略侵犯了李善长的权力,他便立即考察他们的过失,上奏免去了他们的官职。

洪武四年(1371),太祖赐给他临濠的田地若干顷,设置守坟户150家,又给佃户1500家,仪仗户20家。任命他主持修建临濠的宫殿,迁徙江南的富有百姓14万到濠州种田,为此李善长留居濠州几年。洪武七年(1374)提升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做太仆寺丞,存义的儿子李伸、李佑都做了朝廷重要的官员。洪武九年(1376),太祖把长女临安公主下嫁给李善长的次子李祺,封李祺做驸马都尉。李善长一家光彩荣耀,显赫高贵,令满朝文武羡慕。

李祺娶公主以后一个月,御史大夫汪广洋上疏言道:“善长狎宠自恣,陛下病不视朝几及旬,不问候。驸马都尉祺六日不朝,宣至殿前,又不引罪,大不敬。”而此时,朱元璋对李善长的骄横也渐渐不满。因此,定罪削去李善长每年的俸禄1800石。但不久又任命他和曹国公李文忠掌管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共同议定军国大事,监督圜丘工程。

丞相胡惟庸,起初为宁国县知县。因为李善长的推荐提升为太常寺少卿,后来成为丞相,因此两人交往密切。而李善长弟弟李存义的儿子李佑,是胡惟庸的侄女婿。洪武十三年(1380),胡惟庸谋反被杀,牵连为胡党而判罪被杀的人非常多,李善长开始未受牵连。御史台缺中丞,太祖还让李善长治理御史台的事务。但到了洪武十八年(1385),有人告发李存义父子实际上勾结胡惟庸,太祖下诏书免去他们的死罪,安置到崇明。李善长没有为此感谢恩典,因此,太祖怀恨在心。

洪武二十三年(1390),李善长已经77岁,年老不能约束下面的人。他想建自己的住宅,就向信国公汤和借300名侍卫兵士,汤和秘密报告了太祖。

四月,京师有一批判罪应当迁徙到边地去的官员,李善长的亲信丁斌等人也在其内,李善长几次请求不要迁徙他们。太祖为此大为生气,审问丁斌。丁斌以前在胡惟庸家做事,因此说出李存义等人以前与胡惟庸交结的情况。太祖命令逮捕李存义父子审讯,他们供出的案情牵连到李善长,供词中写道:

惟庸有反谋,使存义阴说善长。善长惊叱曰:“尔言何为者!审尔,九族皆灭!”已,又使善长故人杨文裕说之云:“事成当以淮西地封为王。”善长惊不许,然颇心动。惟庸乃自往说善长,犹不许。居久之,惟庸复遣存义进说,善长叹曰:“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

又有人揭发李善长道:“将军蓝玉出塞,至捕鱼儿海,获惟庸通沙漠使者封绩,善长匿不以闻。”御史们一起上章弹劾李善长。而李善长的奴仆卢仲谦等,也揭发李善长与胡惟庸互赠财物,私下秘语。罪案于是成立:说李善长身为功臣元勋、皇亲国戚,知道谋反的阴谋而不告发,怀疑观望,心怀两端,真是大逆不道。正巧这时有人报告星象有异常变化,预示应当改换重臣应灾。于是李善长及其妻子、儿子、兄弟、侄子全家70多人都被诛杀。而吉安侯陆仲亨、延安侯唐胜宗、平凉侯费聚、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宜春侯黄彬、定南侯留聚等人,都同时作为胡惟庸同党被杀。已经死去而被追加定罪的人也有许多。

太祖亲手书写条列他们的罪状,附上狱中的供词,作为《昭示奸党三录》,布告天下。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和公主被迁徙到江浦,不久后死去,李祺的儿子李芳、李茂,因为公主的缘故没有定罪。

李善长商贾出身,本为豪家富室,却毅然跟随朱元璋东征西讨、创业护国。他的计策,让朱元璋在统一中原时如顺水行舟;他的才干,让大明王朝建国初期固若金汤。他主持修订的《元史》,是留给后人珍贵的史籍;他编撰的各项规章制度,为明朝的统治者一直沿用。可以说,他是明初一位杰出的政治家。然而,他晚年却居功自傲,让本就心胸狭隘的朱元璋陡生疑忌,终使李氏一门九族尽灭,可谓悲惨,难免令人扼腕叹息。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5西安事变实录
6汉武大帝
7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8大唐空华记
9红墙档案(二)
10红墙档案(三)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

  • 目击天安门-(二)

    作者:韩泰伦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选择了中国政治变迁的聚焦点--天安门这一独特的视角,完整系统地记述了天安门历经的沧桑巨变,挖掘出中国100多年,特别是建国50年来天安门地区发生的政治事件的内幕秘闻,是一部中国的近现代史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