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历史悠久的汤峪镇

  韩铃劳

  一、地理位置

  蓝田县位于秦岭北麓关中平原南部,是古城西安的东南门户,县城面积1969平方公里,辖22个乡镇,519个行政村,总人口63万。县域内农业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大,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汤峪镇是西安乃至西北地区著名的温泉旅游胜地,是蓝田县重点旅游开发区。位于西安市东南45公里,蓝田县西南20公里处。介于东经109°8′13″~109°17′19″和北纬33°6′05″~34°5′39″之间。北与长安县魏寨乡为邻,南与柞水县一岭之分,西接史家寨乡,东连焦岱镇。全镇地形南北狭长,直线距离约26公里,东西较窄,宽4公里,总面积132平方公里。

  二、自然条件

  汤峪地处渭河断陷盆地与秦岭山地接壤地带,跨秦岭山地和渭河盆地两大地貌单元。该区气候为暖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2.8℃,日照时数为2148小时,年总辐射量为118.5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雨量为731.5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七八九十月份。全年无霜期为210天。

  汤峪历史悠久,温泉驰名,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景观和革命历史遗迹遍布,更有很多古老的民间传说和历史古迹,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资源丰富,盛产林木、药材、山货、果木等。

  三、历史沿革

  汤峪温泉历史悠久,据《汉书》载“(汉昭帝)始元元年(前80)春,长公主共养劳苦,复以蓝田石门益长公主共养汤沐邑”。说明在昭帝之前已经建起了汤峪温泉。汤峪温泉自发掘以来,汤沐的人络绎不绝。唐玄宗李隆基曾赐名汤峪温泉为“大兴汤院”。建国后,国家、省、市曾先后投资开发,兴建“陕四省干部疗养院”、“陕西省汤峪矿泉疗养院”、“陕西省第三人民医院”等。1998年,蓝田县委、县政府将汤峪确定为全县唯一的旅游开发区,重点扶持发展,并成立蓝田县汤峪旅游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经过一年多建设,汤峪旅游开发区基础设施条件正不断优化,通讯设施完善,电力充足,交通网络已初具规模,这一切都吸引了众多客商前来投资洽谈。投资千万元以上的几个项目已经入区建设,部分项目已逐渐建成并已接待游客。镇政府所在地塘子街村,1999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陕西省小康示范村”,被市委命名为“西安市小康村先进党支部红旗单位”。

  四、丰富的资源

  1.自然资源

  汤峪镇位于秦岭北麓,环境优美,自然资源非常丰富。

  闻名遐迩的“汤峪温泉”。汤峪镇得名于“汤峪温泉”,古称“石门汤泉”,地处塘子街,属于渭水盆地断层线上的高温矿泉之一。与同类型温泉眉县西温泉、临潼东温泉相比,具有历史悠久、水温高、所含矿物质种类多、储量丰富等优势。据史载,汤峪温泉在昭帝(始元元年)之前就已建立。尤其到唐,已更具规模和影响力,远近闻名。据《长安志》、《蓝田县志》载: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来汤峪温泉浴后,给汤峪温泉赐名为“大兴汤院”,并扩建“玉女”、“融雪”、“涟珠”、“漱玉”、“濯缨”五塘,分别为官员、平民、军人、妇女沐浴。南宋郑樵《通志》记载:“(汤峪温泉)或曰病者浴之彻愈,或曰风湿者浴之多愈。”后并立有明大儒陈作霖洗病时辰碑,以戒其效。尤以皮肤病、关节炎、风湿病等浴之即愈,而每逢春季沐浴最佳,故有“功德水”、“桃花水”之称。汤峪温泉水温高,出口水温高达62℃,明显高于临潼和眉县温泉。所含有硫酸钠、镁、钙等20多种矿物质,适宜30多类105种疾病的水疗。而且其温泉水源足、水质良好,已开发的自流井每日可供沐浴热水600-700多吨。著名温泉医疗专家刘广汉教授在《陕西温泉与温泉治疗》一书中说:“许多弃疾健归的人称汤峪温泉为‘天下第一名池’。”

  有“小西湖”之称的石门汤泉湖。汤泉湖水,源于秦岭深山的汤峪河,水域辽阔,水源充足。《长安志》说:“石门谷自秦岭出,北流三十里入万年界。”《蓝田县志》:“系渭河一支流,源于汤峪南月亮石1.5里处。”汤峪河先后汇集水层沟、齐沟等13水至汤峪口,流域80%以上系石山区,故河水清澈,湖面如镜。

  云台山、紫云山。云台山位于镇南15公里处,雄、奇、险、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正是其最佳写照。山上自然景观遍布,宗教景点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更富有丰富的珍禽异兽、奇花异木等自然资源。山顶上的“三教堂”等道教遗址,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紫云山距云台山不远,因岱顶有铁瓦殿覆盖峰端,故又称铁冠山。这里是汤峪河的源头,南北水系的分水岭,自然景观变化万千,令人称奇,尤其是冬消夏冻的“六月冰洞”更是一自然奇观。云台山现已被省、市列为待开发的原始森林公园。

  镇域内山上植被较好,以针叶林和阔叶林为主。动、植物资源丰富,有野兔、野猪、熊、野山羊、野鹿、野鸡、松鼠、蛇等各种野生动物。物产多以小麦、玉米、水稻、豆类、薯类、瓜果为主。

  2.人文景观资源

  汤峪是古长安通衢巴蜀的重要关隘,人文景观得天独厚。东西峰山隔湖相望,东峰山上有佛家寺院,西峰山上有道家道观。自唐时,京兆一带的香客信徒多来此朝佛礼拜,寺院终年香烟袅袅,钟声悠扬。解放前被土匪所毁,现已逐渐恢复,共有32间庙宇,占地约24000平方米。每年三月三庙会、六月十九庙会,吸引了包括山西、河南、安康、甘肃等省市的众多香客前来朝拜,盛况空前;西峰山上原有道观一座,解放前山被土匪所毁。现在原址上修了简易的“神台”,与佛家同时接受信徒们的香火。在汤泉湖的尽头,山势收缩,有两座高山对峙而立,势如刀劈,狭窄处仅丈余,酷似两扇石门,这便是著名的“石门关”,是古代由关中通往商州、南阳、湖北、四川等地的交通要道之一,山是兵家必争的重要关隘,历史悠久。这里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长征的遗物遗迹,有农民义军黄巢、李自成扼守石门和大战石门关的栈道遗迹(《旧唐书·黄巢传》、《明史李自成传》),有唐昭宗李晔的佛宫行在圣寿寺(《明唐书·昭宗记》),有唐代著名诗人侍御史郑谷的“蓝田别业”,也有唐代著名诗人王维、贾岛、郑谷、张乔等为此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见《全唐诗》、《云台集》、《蓝田县志》)。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娓娓动听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广为人知的有汉光武帝刘秀称帝前为躲避王莽追兵至石门关,巧逢村姑殷丽华搭救的奇遇等。“刘秀避难石”、“刘秀窑”、“刘秀桥”还保留在石门关和汤峪河上,乃是这美丽传说的佐证。石门关内,一山一石,相传是陈抟老祖与众仙对弈的地方。

  五、汤峪历史文化与遗迹

  (一)红军在汤峪传播革命火种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先后向苏区发动了五次大规模的围剿,蒋介石亲自指挥对鄂豫皖苏区的围剿。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于1931年,在湖北省黄安县七里坪成立,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治委员。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苏区。1932年11月徐向前、陈昌浩率红四方面军16000余人,途经商县、柞水等地进入蓝田地区。11月25日,红四方面军从汤峪河出发,到达塘子街,立即张贴标语、进行演讲,宜传红军反对贪官污吏、打富济贫、取消苛捐杂税等革命主张。地下党员王力同志也写了欢迎红军的标语。红军夜宿塘子街,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当晚塘子街道房屋廊檐下和附近空场都睡满了红军,战士们用包谷秆搭了几个棚供主要干部休息办公。第二天黎明,红军把搭棚用的包谷秆放回原处,把睡觉用的门板也安好了,还给群众挑满了水瓮,才整队告别撤离了塘子街,向长安引镇出发。

  红军临走时,还留下了一批重伤员,交给地下党组织与当地群众养护,至今汤峪地区还有落户的红军战士。红军撤离塘子街后,葛牌镇染房工人田银斗从葛牌镇赶来汤峪要求参加红军,可惜红军已经撤离汤峪,他只好回到葛牌镇。1935年2月初红25军到葛牌后,他当了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的主席,后来还升任五星县的苏维埃政府主席。红军北上后,他坚持与敌人斗争,保卫苏维埃政权。1936年在与郑孝仁民团作战中光荣地牺牲在虹门寺乡的甘家坪。红四方面军在塘子街虽然只有一夜之宿,但是它是继1928年刘志丹、谢子长、许权中等领导的陕北红军,在蓝田地下党领导的地方武装力量的积极配合下发动的渭华起义失败之后,又一次在蓝田播下了革命火种。

  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在中共鄂豫皖省委书记徐宝珊、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率领下,于1934年11月16日,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开始长征。1935年2月初突袭葛牌镇,建立了关中地区第一个红色政权——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后又多次粉碎敌人围剿,建立鄂豫陕革命根据地。1935年7月12日,从商县杨家斜出发,经蓝田县后更子、石嘴子,13日从西采峪出山,到达焦岱镇全歼敌民团,14日经汤峪洪家寨、聚庆村向长安子午镇挺进。红军所到之处,纪律严明,受到了当地劳苦农民的热烈欢迎,沿途有不少青年参加了红军,后来他们都成为革命的中坚力量。

  (二)黄巢称帝兵扼石门关

  石门山上有“黄巢营”。唐僖宗李儇广明二年(881),农民领袖黄巢攻克洛阳后,节节胜利,很快攻到潼关,唐僖宗被吓得逃往四川成都。黄巢为了防备敌人反攻,把东南防线主要设在潼关,同时在蓝关古道和石门关两个关口,部署了大量军队。石门关距长安很近,是防止唐军从河南、湖北、四川等地进攻的重要关隘。这一带攻可以主动出击,退可以入山作战。现在石门山上的唐代栈孔与石桩,就是黄巢驻军的遗迹。后来,唐僖宗中和四年(883),黄巢义军再与李克用、王重荣、杨复光等诸军作战中失败,同年4月黄巢收拾余部出蓝田走商洛,唐僖宗返京。

  (三)李自成练兵石门关

  崇祯七年(1634),李自成义军驻扎在石门汤峪一带,一方面扩充义军队伍,一方面在汤峪石门镇原君庙里办了一个专门打造兵器的工厂。最近,我们在石门村原君庙旧址发现了明代嘉靖二十三年竖立的一块“石门镇”碑石,碑石记载着石门镇原有很多手工业作坊,亦称石门坊,说明石门镇当时不但是个军事要地,而且商业也很繁荣。故刘宗敏为了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在这里设立兵工厂,并在石门山上扎营下寨,李自成与刘宗敏天天亲自指挥部队操练作战技术。人们把李自成住的地方叫“闯王寨”,现在石门谷口的闯王寨一带,还留有许多栈孔,就是农民义军准备行军作战的道路遗迹。在这里作战进攻时可依山作屏,居高临下,控制制高点,而且能够主动出击,退时可深入山中,拒敌于石门山外,闯王决心在这里与敌军大战一场。谁知明朝廷已知闯王用兵之计,调来了豫、楚、晋、蜀四路大军,并命令豫、楚两路军队从河南、湖北一带向义军围攻过来。义军虽在正面打败了敌军的进攻,杀得明军屁滚尿流,但敌人从四面包围的圈子越来越小,李自成与刘宗敏商量,认为应当作战略上的转移,于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连夜经白鹿塬攻克蓝田县城,立即补充了部队的给养,打击了土豪劣绅。待明军洪承畴部尾追部队到蓝田县城时,李自成带领义军已出七盘坡到达蓝田山与商洛一带深山地区。刘宗敏利用人熟地熟的有利条件,把在蓝田参加义军的人,组织了一个铁匠营,专门铸造兵器。他们铸造的兵器既锋利又得心应手,还特别总结了与敌军作战的经验,精心制造了火药,大大提高了义军的作战能力。随着蓝田商洛地区受苦受难贫苦农民积极参加义军,义军的队伍人数越来越多,迅速得到了扩展,在潼关大战中,打败了明军洪承畴部,大长了义军的威风,挫败了敌人妄图歼灭义军的图谋。

  刘宗敏,蓝田孟村乡大王村人,自小当锻工,人称刘铁匠,参加义军后,作战骁勇,是一位农民义军中有战略思想的军事家。他在与敌人长期作战中,非常重视部队后勤工作的供给,他自在石门镇原君庙创办兵工厂之后,在商洛山中又组织铁匠营,保证了义军作战武器的供应。他在石门镇原君庙用火药制造非常简单的火炮,不仅在战争中发挥了杀伤敌人的作用,保证了义军在摧毁明王朝军队战争的胜利,而且在我国使用热兵器的历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刘宗敏向李自成建议,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主动从石门作战略转移。在快建攻克蓝田县城,抓紧部队给养供给之后,由七盘坡迅速转入蓝田山与商洛山区,与当地群众休养生息,以利再战。这种思想和战例,在我国农民战争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贡献。后来鱼腹山战斗中义军失利,投降敌人的甚多,闯王李自成要自杀。在这紧急关头,刘宗敏杀二妻对李自成说:“吾死从君矣!”这不仅表示了他对农民义军事业的忠诚,而且也影响到许多义军杀妻,誓从李自成继续起义事业,从而扭转了危局,也挽救了李自成本人。这种在危急时机的政治思想工作,对一个政治工作者来说,也应该有所启示。由于刘宗敏对义军事业的无限忠诚和他的显赫战绩,很自然地成为李自成农民义军不可缺少的战将和富有战略思想的军事家,成为李自成最信任最得力的助手。后来,他官拜为将军,位列文武百官之首。

  赞刘宗敏

  义军大将刘宗敏,蓝田铁匠受苦人。

  作战骁勇敢编阵,粗中有细谋深沉。

  朝廷声声骂流寇,义军针对锋对锋。

  东流西寇游击战,南撇北追歼官军。

  石门办起兵工厂,商洛又办铁匠营。

  改良兵器重后勤,辅制战略铸军魂。

  终灭朱明建大顺,农民战史万古存。

  将军不惧百战死,功罪凭说留后人。

  崇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攻破潼关,遂连破华县、渭南,临潼,同时复派一路军队经商县柞水从终南出石门关,由南路配合攻打西安,明守将王根子开城门投降闯王。在石门关作战中,明军纷纷投降,只有一人名叫陈永福,以前曾射坏李自成一只眼睛,他率领一支小部队,占据山顶不敢下来投降。李自成闻讯后,传谕并折箭为誓,只要陈永福投降,就不杀他。陈永福深受感动,冒死下山投降,后来闯王对他说:“你射坏我的眼睛,死有余辜,但两军作战各为其主,情有可原。”可见闯王气度非凡。崇祯十七年春,李自成称帝于西安,国号大顺,改元永昌,本人改名自晟,封侯拜相,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农民政权。是年义军攻克北京,崇祯皇帝吊死于煤山。而陪崇祯殉死的亲伺大监王承恩,却是汤峪镇聚庆村人,当时村人相聚以庆王承恩的“忠烈”,后将村名由渠坑村改为聚庆村。现在王承恩的故居共三进院落,五间宽大的宅院,后厅堂内原挂有王承恩的画像,后代族人四时祭祀,以怀念这位封建社会涌现出的“忠烈”君子。

  李自成义军从石门出发,很快攻下了县城。他是怎样攻下县城的呢?他感到用云梯攻法太伤兄弟,于是就命一帮小兄弟,神不知鬼不觉地从城墙下挖了一个小洞口,又从此穿穴入城。初仅能进一人,渐至数人,穴地挖土以山,并留以土柱,系以粗绳,挖毕,百八十人拽绳一呼,而柱折城崩,用此法攻下蓝田县城,以后用这种方法攻下了许多有名的大城大镇。

  闯王在石门镇屯兵,纪律严明,爱护贫苦农民,当地群众至今还传为佳话,原君庙兵工厂遗迹也被保存了下来。人们从这些轶事遗迹中,怀念闯王轰轰烈烈的一生,也为他们的失败而感到痛心。史书记载,闯王战死于湖北省通山县的九宫山。但又一传说李自成未死,兵败后他隐居湖北石门,在夹山灵泉寺为僧,名字叫“奉天玉和尚”,康熙十三年他病死于寺内。这大概也反映了人们头脑中的“英雄不死”的观念。

  (四)石门汤泉古诗拾遗

  石门汤泉历史悠久,人文景观遍布,古今文人骚客,作诗献赋何至百十。兹就手头资料选其主要列后,每首诗先介绍作者,后有注。

  王维:字摩诘,原籍山西祁县,父曾任蒲州司马,故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唐开元九年进士及第,历任左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吏部郎中、给事中,累官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居蓝田辋川别业20多年。他是在盛唐文化全面高涨的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在艺术上极见功夫,体物精细,写状传神。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先于李白、杜甫登上诗坛,其诗兼长众体,是山水田园诗的巨匠,又是言征戍、写边塞、话送别、歌应制的能手,被后世称为“诗佛”,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齐名。他又精通音乐,早年曾任大乐丞。书法上他兼长草隶各体,绘画尤为突出,后人推许他为南宗画派之祖,唐代宗景帝称王维为“一代文宗”。传世作品主要有《王摩诘文集》、《辋川集》、《辋川图》等。

  蓝田山石门精舍蓝田山:广义的蓝田由泛指秦岭山脉东侧蓝田境内之诸山,石门亦属蓝田山境。蓝田山东部亦有石门,此诗不知竟指何处,但所写与石门山景近似,故收录于册。精舍:指佛教僧人、道教道士修炼居住之所。这里的精舍指佛教精舍。

  王维

  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漾舟:浮泛舟船,亦指乘船。唐时蓝田诸河流水势较大,辋水、汤峪河水均可泛舟。

  探奇不觉远,因似缘源穷。

  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

  安知清流转,偶与前山通。

  舍舟理轻策,果然狭所适。

  老僧四五人,逍遥吟松柏。

  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

  遒心及牧童,世事问樵客。

  冥宿长林下,焚香卧瑶席。

  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

  再寻畏迷途,明发更登历。

  笑谢桃园人,花红复来觌觌(di):相见意。

  贾岛: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唐代著名诗人。初曾入佛门为僧,法名无本。来京时,洛阳县令禁止僧人午后不得出行,后还俗。曾于京师骑驴吟诗,有“僧敲月下门”之句。初欲作推字未决,引手作推敲势,不觉冲京兆尹韩愈导从,愈因教其为文,举进士,久不第,文宗时坐诽谤谪长江主簿,人称“贾长江”。其诗喜写荒凉苦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词,有《长江集》传世。

  石门谷留辞从叔暮

  贾岛

  幽鸟飞不远,此行千里间。

  寒衡陂水雾,醉下菊花山。

  有耻长为客,无成又入关。

  何时临涧柳,吾党共来攀。

  此诗写自己不得志,语甚苦寂,自问什么时候才能有柳树那样随风飘扬的精神而求上进。诗中“醉下菊花山”句,表明自己之性格。

  张乔:池州(今安徽贵池县)人,唐懿宗咸通时进士,与许裳、郑谷诸人号称十析。黄巢起义时罢举,隐居九华山(在今安徽省青阳县西)以终。其诗中描写山水之作,清新可读。

  在云台山建立森林公园时,如将“郑谷蓝田别业”作为人文景观置诸园内,定能丰富森林公园内涵,争取更多游人,故为郑谷作传,以供规划云台山森林公园时参考。

  寄赠蓝田韦少府先辈

  郑谷

  玉畿第一县玉畿:古代京城千里以内地域称京畿,畿内的县称畿县。蓝田因产玉故称玉畿,属京兆府第一县,故称“玉畿第一县”,县尉是词人。

  馆殿非初意,图书是旧贫。

  斫冰泉窦响,赛雪庙生春。

  自此升通籍日近身通籍:有入宫晋见皇帝的资格称通籍。进士初及第也称通籍,清华清华:清高显贵的第或官职。《北齐·袁聿修传》云:“聿修少年平和湿润,素流之中最有规检,以名家子历任清华。”。

  顺动顺动:即升迁调动。

  后蓝田初作

  郑谷

  小谏升大谏小谏升大谏:小谏指郑谷进士及第后为八品之右拾遗,大谏指后升迁之侍御史、都官郎中等谏官,三年侍玉除玉除:指皇帝宫廷的玉阶。

  直言无所补,浩叹欲何如。

  宫阙飞灰烬,嫔嫱落里闾嫔嫱:伺奉皇帝的宫廷女官。

  蓝峰秋更碧蓝峰:指蓝田汤峪、焦岱、小寨之间的云台山,沾洒望銮舆銮舆:同銮驾,天子之车,也代指天子。

  石门山泉

  郑谷

  一派清流何所之,萦莎漱薛入僧池。

  云边野客穷来处,石上寒猿见落时。

  聚沫绕崖残雪在,进流穿树坠花随。

  烟村晚雨闲吟去,不复远寻皇子陂。

  张琳:清代道光年间,邑儒学廪膳生员。

  汤峪温泉

  张琳

  神僧指点唐初年,幻出温泉自己煎。

  滚滚波心浴日月,蒸蒸水口飞炉烟。

  曾闻玉女人间降指神话中的玉女,可有火龙地里眠指地热。

  自是山灵能涤痼,由来奇迹今古传。

  浮游帝君降笔诗浮游帝君:神名,道家仙翁。《庄子·再宥》:“浮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何往。”《楚辞·屈原·离骚》:“欲远居而无所至兮,聊浮游以逍遥。”意为逍遥出尘之神,故其在诗中云:分明世事吾不管,生等心诚又被牵。

  两袖清风一笠烟,炼丹练性洞中仙。

  分明世事吾不管,生等心诚又被牵。

  碑石记载,明代监察御史邑人李东,明代秦藩王等,亦有为汤峪温泉所题之诗,惜已失传。

  (五)汤峪温泉历代碑石录

  汤峪温泉历史悠久,名驰内外,历朝碑石甚多,碑铭内容丰富,书法优异者也不少。由于天灾兵燹之破坏多已损坏,实堪惋惜。“文革”前文物普查中,尚有碑石五座,今存全碑一块,残碑两块,多漫漶不可逐读。今据有关资料,录其碑文,以传后世。

  1.改建蓝田汤峪疗养池碑记

  石门汤泉,为吾邑八景之一。在县西南四十里终南山麓。地居西京风景区内。本秦汉上林苑之东部,为隋唐石门关之北口。宋长安志谓泉掘于唐初,明皇赐名大兴汤院,昔辟塘五:曰玉女、曰融雪、曰连珠、曰漱玉、曰濯缨。自西而东,热以次减。清初,河水冲淹,改塘为四:改玉女为女塘,供妇女;改融雪为官塘,供官绅;改漱玉为五花塘,供病者;改濯缨为澡塘,供平民。终年洗沉痼者,络绎不绝。尤以春季为最多,故有桃花水之称;既浴即痊,又有功德水之誉,洵天然疗养池山。自唐以来,代有修葺陵夷,至今诸多简陋,抗战军兴之明年,西京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张公溥泉,履勘胜迹,叹息不置,始决定建作军民疗养池。呈明中枢拨国帑七万元,派专员技士测量设计,与本县官民合力督办。自庚辰冬兴工迄癸未春始成。事先后三载余,计改建新屋三座十一间,以澡塘三间,为民众浴池,以五花塘两间,为军人池;以官塘两间,为妇女浴池。创建新房四间,引故女塘水另砌单人塘八处,为售票池,盖以唐养塘意也。改故土地祠为工程管理处。因石门谷水逼近塘侧,移河身于南五丈,筑堤二道,以保障之外,堤内培作莲池稻田,内堤内环以花园艺圃,因工程浩大,投民工四万余,建筑器材,廉价取之当地,按其计划,乃第一步工程也。足役张公倡于前,主共事者为西京筹备会主任秘书龚贤明及王诚斋。监工者筹备会职员杨清轩、马学援。襄办者前任县长史直,佐理为邑绅周新亚,民工则吾邑汤峪、焦岱、鹿走、孟村四乡镇民众也。当地居民陈培基捐地八亩,以扩范围。故今日胜地之复兴,温泉之改进,乃国家公帑与民众血汗合铸而成者也。方今抗战胜利,百端待理,管、教、养、卫四者并重。则此天然疗病之温泉,其裨益于民众,何可限量。张委员长与在事诸公之功德,当与斯泉永垂不朽矣。去年七月奉令交县接管,县设主任专理其事。他日继续整修,踵事增华,完成二部工程,则后贤之责也,是为记。

  署理蓝田县县长房向离筹建

  本邑教育科科长阎茂三撰文

  前任洛南县县长魏恭书丹

  奉邑建设科科长王德甫监制

  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岁次丙戌正月吉日立石。

  注:此碑为汤峪温泉碑石中,保存最好最完整,尚可句读的碑石。其碑文书法亦可。现保存于陕西省汤峪疗养院内。建议该院妥为保护,以免风吹日晒或乱刻乱划。从此碑内容看对民国三十五年重修过程记叙其详细,对于建设设计筹款相助以及投工经办人员之功绩,备加宣扬。建国后,我们对汤峪温泉的建设和投资至少大于其十倍,乃至数十倍,其建设规模和形式亦较之更加宏伟。为了反映历史的真实面目,建议由省疗养院与蓝田县政府或汤峪镇政府,新立一块碑石,以彰后世,保存汤峪温泉建设历史之连续性。

  2.茂勋张公重修澡塘碑记

  岁在己亥秋八月

  议叙盐运司执事茂勋张公,乃重修澡塘一座,嘱余作文以记之。

  余闻蓝田志云:唐初有异僧见此地不铺雪而以为下有温泉。掘之果有热水涌出,嗣后有白鱼之瑞,玉女之祥。元宗望(皇)帝赐号曰大兴汤泉。本固李公、束易韦各有题咏,明人李秦藩永寿王赋诗,传为美谈。此汤泉之名胜前人之述备矣。若夫天有六气,遇则为疟;人有四时,偏则生疾,以故瘫痪之患,痿痹之苦;此天地不能平其憾者,孰意一浴斯水,则能勿药而有喜,无虑不治之将深,至若积染而瀚厥污,人惟时其剪雪之。除恶丽务须尽,人惟还于水鉴之,怡情适志之事,其不远乎!日新又新之功,亦犹是焉。比夫邺郡之釜水,天门之焦泉,荆州之汤谷,曲河之沸潭。温泉虽多,而皆不若此地之灵异,是石门汤泉之大,有造于斯人也。自唐代至今,创修重修者,不一而足。乃于道光元年六月问,忽遭水患,室材漂泊,墙壁倾圮,浴者大息,我本县茂勋张公,慨然有志复古,捐钱三百千有奇。纠合焦岱镇瞿宗楷、瞿宗铎、鸠工庀材,增其旧制。浴之者欢欣,闻之者鼓舞,莫不夸为胜事。余遂授笔撰记,以志不朽。因为之诗曰“神僧指点唐初年,幻出温泉自己煎。滚滚波心浴日月,蒸蒸水口飞炉烟,曾闻玉女人间降,可有火龙地里眠。自是山灵能涤痼,由来奇迹古今传。”

  邑儒学廉膳生员张琳撰并书

  同办工人朱炳南余应可瞿宗立

  乡约辛世兴

  陈来法施东边一墙根地基

  道光十九年岁次己亥秋八月上浣

  3.重创蓝田县汤峪沮泉洗病日时碑记

  正面

  事不求其实据,而但炫于神工鬼匠,则近荒。理未观其会通而徒狙于流浴(俗)传盲,则邻妄,妄则荒,皆君子所不取也。我蓝田西南距城约四十里许有温泉,溢于界北之汤峪口。相传肇自唐时,有道长过此导而出者。后人引分为四,一曰女塘、二曰官塘、三曰五花塘、四曰澡塘。具热固以次而减,然至澡塘,犹手足不能遽入,迨五代得神女示以浴病目时,碑而表之,则负病来浴者辄无不效。至明碑毁,浴不知时,则有验有不验矣。莫为而为,亦莫致而致,非所谓神工鬼匠乎。然而考之史,史固不详,稽之乘,乘亦不载。而惟二三父老,皆啧啧称述弗置,则流俗之传言也,诳传相沿,洎我朝亦将三百年,而学士文人、卒无有考而证之者,光绪戊戌,咸属附学于生宗桂,因病而浴,因浴而效,而又不效而反剧者,方窃窃然异之也。会孟生兆霖,亦来浴病,其入水出水,则或早或暮,或久或暂,口每不同,而得效尤速,不尽怪而洁之,得所持石门汤泉一书以观,内载汤泉宜浴之病与按日宜用之时甚详,反然潜玩,虽非神女原本,而考病源,按水性,讲求日时之生克制扶,则深得其当日授示之遗意。爰约而商诸同志之刘生晴川、郭生建熏,出资而募书于版,以张挂共处,自是人知所忌,亦知所宜。而呻吟而来者,无不舞蹈而去矣,则事已求获实据也。于生尤复逐加推究,总六甲之年日月,以求十二时所宜忌辑编之,以便人之采择。而不使稍有弗于其本旨,是于理文观其会通也。详考既定,而乃跋涉不辞越境而来为余告,昔文正有育,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盖以医与相皆能济人也,今于生等虽不良于医,而于水之素以医为良者,犹不惮精详切究,以广行其济人之心于无穷。非深有契于文正之言之旨,安能若是哉。则余之承乏于兹而为之,给示谕,立规条,禁绝游闻,则重其任于乡保,清除积垢,则专其责于店家,皆事之所应尔者。乃碑成而于生等复来请记,以垂久远,因信笔而书以附之。所冀厚君子匡我不逮,其勿概以荒妄不经视之,则病者幸甚。即无病者亦莫不幸甚,是为记。知蓝田县事粤西周之济敬撰。

  窃思天下之事,皆有神司,世上之劳能无人任。书曰天工人其代之,故凡事无大小,虽借天力,全赖神工,心诚则灵,有感即应,古今所传,信不诬也。予于光绪戊戌,因病起意求神垂示立石。至辛丑冬,竟得温泉一书,百病洗忌之由,绪凡具备,惟无姓氏,验否英辨。故邀同仁于壬寅春初,在省扶乩五次。蒙浮佑君降笔诗曰:两袖清风一笠烟。炼丹炼性洞中天。分明世事吾不管,生等心诚又被牵。曰,不是原文,大意相同,洗忌日时,最宜可用。曰:俱可用,速送。此后,复蒙帝君降笔曰:“甲中一儒人,记录本较真,要知先生名,作霖原姓陈。”后遂与同志诸人,出资先悬木牌于庙后,复分启募赀,并于癸卯春正月二十一日,禀明蓝田县,蒙周邑候批准立案,附八县志。出示告谕,撰文勒石,以垂久远。今幸石碑告成,俾有遵循。夫君子有成人之美,是言也千古最足省身。于等募赀、创立石碑,本期永远。唯闻原碑被人有意毁坏,诚为今古罪魁。兹望仁人君子,珍重爱惜,善加保护,勿蹈前人有意之非。同襄今日无量之举,庶几不负五代神女指示,浮佑帝君降笔,亦不负明儒陈公苦心,邑候周公善意。愿世人却病延年,斯诚护惜石碑者,功同再造也,谨记。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8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9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

  • 建国以来刘志丹研究文集

    作者: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收录对刘志丹同志的研究文章,包括《论刘志丹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刘志丹在创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地位和作用》、《刘志丹对西北革命根据地党的建设的贡献》、《共产党人的楷模》、《刘志丹在黄埔军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