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四讲 伊拉克战争及战后的伊拉克重建

  一、伊拉克战争及其后果

  2001年小布什政府上台以后,新保守主义在美国政界的影响上升,表现为单边主义倾向,强调以武力在国际上推行西方价值观。尤其是在“9·11”之后,美国轻视国际准则、条约和安全合作关系,提出先发制人,认为美国可以不遵守他国主权,直接和不受约束地打击恐怖主义。同时,美国在开始阿富汗战争之前,已经将伊拉克列为打击对象。

  在阿富汗战事基本结束后,美国开始将攻伊计划付诸实施。华盛顿攻伊的主要理由为:伊拉克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与基地组织联系密切,支持哈马斯等巴勒斯坦的“恐怖组织”;萨达姆是独裁者,对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但其真实目的包括:第一,攫取石油资源。这不但使一些美国政要从石油生意中受益,而且可以冲击国际油价,削弱欧佩克。第二,巩固在中东的影响,遏制伊朗、叙利亚等“邪恶轴心”国家,影响沙特、埃及等对美国日益疏远的国家。第三,在伊建立民主橱窗,推动中东的民主化和世俗化。第四,巩固小布什在国内的地位。第五,加强美国的世界霸权,分裂欧洲。第六,布什家族的萨达姆情结。战争可以最终清算布什家族对萨达姆的仇恨。

  2002年11月,联合国成立监核会,恢复对伊武器核查,但核查毫无结果。美国随后于2003年组成核查小组重返伊拉克,同样一无所获。然而,这并未消除美国的战争决心。2003年2月,布什总统在美国企业研究所发表讲话,提出了民主改造“大中东”的计划,伊拉克显然就是这一计划的首要目标。美国从军事和外交两个方面进行攻伊准备。在军事方面,早在开战前的几个月中,美英的飞机就大大加强了对伊防空设施等的打击力度。在外交方面,美国在各种场合不断披露伊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所谓证据。根据计划,攻伊的联军分南北两支。在北方,由于土耳其拒绝联军使用其领土,联军不得不以少量特种部队配合南线进攻,而将主力部队集结于南线伊科边境地区。

  伊拉克也在大力备战。外交上,伊宣布继续与联合国合作,表示“无条件允许联合国核查人员重返伊拉克”,同时积极与伊朗、科威特改善关系。在军事上,巴格达对军队做了重新部署,将全国划分为四个战区,分别由萨达姆本人及其兄弟、儿子坐镇。而且主力隐藏到洞穴、掩体等地下设施,重点防守巴格达等大中城市,努力延缓联军的进攻。然而,双方悬殊的力量对比和美国暗中进行的收买高级军官等等早已决定了战争的结局。

  在争取联合国授权攻伊决议失败的情况下,美国开始组建“志愿者联盟”。2003年3月18日,国务卿鲍威尔宣布该联盟已有45个国家,包括英国、波兰、澳大利亚、西班牙等,其中有不愿透露国名的15国,多数为穆斯林国家。同时,法、德、俄等国坚决反对美国的战争选择,前两国也反对北约卷入这一军事行动。

  伊拉克战争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3月20日至30日,其间联军展开了针对萨达姆及高级官员的“斩首”行动,针对伊首脑机关、指挥通讯系统和媒体的“震慑”行动及意在切断萨达姆与军队联系的“切断蛇头”行动。第二阶段为3月30日至4月5日,主要是打击包括共和国卫队在内的伊重要目标,支援巴格达地面作战。第三阶段为4月5日至5月1日,对南、北部城市进行空袭,打击伊军残余力量。在南部,联军在一些城市与伊军展开激战,如巴士拉、纳西里耶、库特等地,但总的看进展顺利。4月3日,联军进攻巴格达,于12日完全占领该城。4月9日,首都中心广场上萨达姆的雕像被推倒。在北部,联军在库尔德武装的配合下,也顺利地先后占领基尔库克、提克里特等地。5月1日,布什在林肯号航空母舰上宣布了伊拉克战争主要军事行动的结束。

  战后,有38国在美国的压力下,派兵参加了驻伊多国部队,或从事人道主义工作,如日本、韩国、洪都拉斯、萨尔瓦多、菲律宾、泰国等。驻伊美军有14万,加上英军1.2万,其他国家的军队1万,联军超过16万人,此外美国承包商还提供了大批安全服务人员。

  二、伊拉克重建的第一阶段(2003.5-2004.6)

  美国占领伊拉克以后,为实现其战略目标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完全解散复兴党的国家机器。美国宣布取缔复兴党,解散伊拉克政府机关及军队、情报机关、治安部队和警察。一时间,伊拉克处于权力真空之中。

  第二,控制伊政府要害部门,同时听任对其他部门和机构的大哄抢。美军在进入巴格达后,立即控制了重要的石油部、国防部等政府部门。另一方面,却任凭大批社会闲杂人员对其他政府部门、博物馆和一些国家的使领馆进行公开抢劫,造成社会秩序的严重破坏。

  第三,设立美国对伊军事和民政事务的双重领导机构。军事方面由美军中央司令部司令总负责,由里卡多·桑切斯中将担任驻伊多国部队最高指挥官。联军把全国划为3个军事管制区:以巴格达为中心的北方区,美军控制;以巴士拉为中心的南方区,英军管辖;中部区,波兰将军任司令,由波、澳等国组成的联军负责。美国设置的文职管理机构最初为“伊拉克重建和人道主义援助办公室”,由退休中将杰伊·加纳负责;后由保罗·布雷默(5月6日)接管,其职务为总统特使、伊拉克最高文职行政长官。

  第四,成立完全听命于美国的、以海归派和反对派为主的伊拉克临时权力机构。美国扶持成立了临时管理委员会(简称“临管会”)作为伊临时政府。该委员会由25人组成,包括13名什叶派、5名逊尼派、5名库尔德人、1名基督徒和1名土库曼人,基本符合伊拉克的人口构成。临管会根据民族、教派人口比例构成实行“三人轮值主席制”(后增至9人),轮值主席任期1个月。9月3日,临管会推选出25名部长,其组成亦参照临管会。

  第五,为进攻和占领伊拉克寻找合法性。战争结束后,美国在伊展开了积极搜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活动,依然没有收获。2003年秋,布什为攻伊提出了新理由,认为伊拉克是反恐战争的“核心战线”,宣称一个自由民主的伊拉克将为中东其他国家树立楷模。

  第六,寻求国际社会对联军占领伊拉克的认可和支持。国际社会认为,伊拉克战后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加上改善对美关系的考虑,因而也愿意给予美国一定支持。2003年10月,在马德里召开的伊拉克重建募捐大会共筹款330亿美元,而有专家预计最初5年的重建资金需求将高达1800亿——2500亿美元。2003年5月,安理会通过了第1483号决议,解除对伊拉克长达13年的制裁,废除了制裁期间建立的一整套由联合国主导的监督机制,同时设立“伊拉克发展基金”。当年10月,安理会通过了第1511号决议,强调对伊占领只是暂时的,占领当局应根据实际情况尽快交权。决议要求临管会“不迟于”12月15日向安理会提出制定新宪法及举行选举的时间表。决议也授权组成一支由美国领导的驻伊多国部队。

  第七,由美国独占伊拉克重建的利益。美国石油公司垄断了伊拉克的重建项目,工程总金额达500亿美元。其他重建项目也基本由美国公司垄断。

  美国的上述举措终结了复兴党的一党政治,确立了战后伊拉克的基本政治经济框架,其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和西方式的民主政治,即建立一个“民主”、世俗、分权的伊拉克,阻止逊尼派力量的复苏和维持伊拉克政治的平衡。美国的占领受到了什叶派和库尔德人的欢迎。但是,美国完全没有考虑到伊拉克的复杂现实和历史传统,因而遭遇到严重的困难。

  首先,反美活动愈演愈烈。面对美国的占领,复兴党人、以基地为主的从国外进入的激进伊斯兰组织和不满于占领的伊民众纷纷展开反美活动,尤其是在逊尼派地区,而且联合国和国际救援组织也成为袭击对象。联军对简易的路边炸弹手足无措,伤亡不断,压力沉重。美军滥杀无辜、随意抓人、擅闯民宅等行为激起了民众进一步的愤怒和不满。战后驻扎在南方的是比较讲究统治策略的英军,因而什叶派地区相对平静。

  2004年初以来,伊拉克形势有所好转,对联军袭击次数大大减少,但针对伊拉克军队、警察、平民及外国非军事“软目标”的袭击上升,袭击死亡人数增加。3月,什叶派清真寺在斋月期间遭系列袭击,271人死亡。这表明反美组织的策略发生变化。为6月即将来临的权力移交考虑,美军于2004年4月初向逊尼派抵抗的中心费卢杰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同时与萨德尔派发生两轮大规模冲突,直到10月后者才与政府达成停火协议,以交枪换取参加2005年1月伊拉克大选的权利。

  其次,社会治安混乱。美军占领后,大批刑事犯从监狱中获释,加上大量枪支流落民间,美军无力控制局面等原因,刑事犯罪活动迅速上升,包括抢劫、杀人、绑架、强奸等等。

  再次,经济重建步履维艰。反美武装对输油管频繁地进行袭击,使石油产量呈现波动。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水、电无法正常供应,水处理设施不能运作,国内2/3的居民面临温饱问题,人均收入仅为几美元,失业率高达50%,儿童死亡率持续上升。战争带来的贫铀弹还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严峻的治安局面和经济萧条造成大批人口外逃,形成难民潮。

  在库尔德地区,当地的库尔德民兵有效地维持了治安,库尔德人的两大政党爱国联盟和库尔德民主党维持了海湾战争后建立的自治政权,前者的领袖巴尔扎尼任自治区首脑。自治区成为伊拉克政治稳定、经济恢复的唯一地区。

  在南方,什叶派恢复了宗教活动,各类政治组织纷纷涌现,主要的什叶派力量包括:

  ①与联军合作的海归派。包括流亡海外多年的国民大会领导人沙拉比和流亡伦敦的胡伊。沙拉比是美英瞩意的领袖,在国内影响不大,归国后加入了临时管理委员会即临管会。胡伊家族过去在国内什叶派群众中颇有影响,而阿卜德·马吉德于2003年4月初回国后旋即遇刺。②温和的本土力量。均有代表参加临管会,包括西斯塔尼(伊拉克的什叶派精神领袖)派、号召党和伊斯兰革命最高委员会。其中最后一个组织拥有1万民兵,其领袖哈基姆于2003年8月在一次炸弹事件中遇难。③激进的本土反美力量,即萨德尔二世运动,掌握有名为“迈赫迪军”的5000名民兵。他们的势力迅速壮大,拒绝与当局合作,未参加临管会。美国指控萨德尔派是胡伊和哈基姆遇刺案的凶手。

  总之,什叶派激进派势力在战后急剧上升,与温和派的关系恶化。各派为在战后确立什叶派的政治地位及自身在什叶派中的影响而相互竞争。美国主要依靠库尔德人和什叶派确立其在伊的影响,但对什叶派的宗教倾向也持怀疑态度,尤其是对萨德尔。

  伊拉克的混乱局势迫使美国改变初衷,决定提前移交主权。2003年11月中旬,布雷默与临管会签署协议,规定在2004年6月底之前组建过渡政府,占领当局将向其移交政权。

  2004年3月8日,伊拉克各派签署了临时宪法,其要点如下:一是政治重建。在从2004年6月30日到最迟于2005年12月31日结束的“过渡期”内,由独立的伊过渡政府从美英当局接收政权,举行大选,再由选举产生的国民大会起草永久宪法草案,成立新政府。宪法草案应交付全民公决;3个省的否决即不能通过(此举意味着库尔德人可以否决宪法)。二是政治体制。实行联邦制;库尔德族有充分的自治权,库尔德语与阿拉伯语同为官方语言;总统为礼仪性的国家元首,总理掌握实权。三是公民权利。明确规定了公民各项权利;国民大会中至少要有1/4妇女代表。四是世俗体制。伊斯兰教为国教,是立法渊源之一。

  以联邦制为特点的新宪法是各派妥协的结果。对于未来的国家体制,什叶派希望确保自己的主导地位,并使国家具有明显的伊斯兰色彩。逊尼派对于失去以往的政治主导权十分不满,希望尽可能地扩大自己在新政权中的地位和影响。两派中的多数组织或信徒一致反对美国的占领,什叶派要求通过直选产生过渡政府,由联合国接手伊拉克事务;许多人也对美国提出的联邦制持保留态度,反对临时宪法中关于全民公决的规定;什叶派还要求宪法将伊斯兰教列为唯一的立法渊源。文件签字当天,临管会13名什叶派成员中的12人发表保留声明。

  为了进一步改善形势,联军当局于2004年4月宣布,取消对原复兴党官员担任公职的禁令。2004年5月,布什提出一项五阶段过渡计划,包括选举过渡国民议会,起草新宪法,并据此组建永久政府。他承诺帮助伊拉克重建民用基础设施。

  三、伊拉克重建的第二阶段(2004.6-2006.1)

  2004年6月1日,伊临时过渡政府宣告成立。6月28日,联军当局提前两天向伊拉克移交主权,从而在形式上结束了占领。过渡政府开始实施新的联邦制政治制度,出任临时过渡政府总统的是临管会提名的逊尼派穆斯林加齐·亚瓦尔,什叶派和库尔德人分别出任副总统。总理由与美国关系密切的海归派什叶派人士伊亚德·阿拉维出任,副总理为库尔德人。显然,什叶派在政权中占有优势,而伊拉克的教派政治由此固定化了。

  6月8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1546号决议,此决议是根据美英有关向伊移交主权的要求而制定。决议宣布结束联军对伊拉克的占领,认可伊临时过渡政府,并授权美国领导的多国部队继续留驻伊拉克。它为美国驻军提供了合法依据。

  为了加强主权移交的印象,6月30日,占领当局将萨达姆(他于2003年12月被捕)的“司法羁押权”移交临时政府,后者展开了审判萨达姆的准备工作。然而,过渡政府无论在行政、财政,还是在立法、司法等方面都不享有实权。美国新设置了一个监督委员会,它对过渡政府的行动享有监督权和否决权,另有一个新建立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为政府提供建议,同时设立一个有3000多人的驻伊大使馆全盘负责伊拉克事务,取代了联军占领当局,内格罗蓬特出任大使。同时,乔治·凯西接替桑切斯担任驻伊多国部队最高指挥官。美国对撤军含糊其辞,始终不提最终撤军时间。

  伊拉克人对临时过渡政府成立和其接管主权反应冷淡。西斯塔尼在临时过渡政府刚成立时就发表声明,指责新政府缺乏合法性。

  8月15日至18日,伊拉克举行千人国民政治会议,会议产生了由100名议员组成的临时议会,其主要使命是对临时政府进行监督,并负责筹备2005年1月过渡议会选举事宜。

  2005年1月30日,伊举行过渡国民议会选举。15万美军、3万英军和10多万政府军警参加了安保工作。来自全国75个党派、9个政治联盟以及27名独立候选人在内的共计7471名候选人参与了275个议席的角逐。许多逊尼派组织和群众进行抵制,而什叶派和库尔德人十分积极。大选能够相对顺利地举行,主要是因为伊拉克人民已经厌倦了一年多来的暴力冲突,包括反美武装的滥杀乱炸。

  根据公布的结果,有850万选民参加大选投票,占登记选民的58%。什叶派政党联盟“伊拉克团结联盟”获407万多张选票,得票率约为47%;其次是一个库尔德政党联盟,得票217万多张,得票率25%;阿拉维领导的什叶派组织获116万多张选票,得票率13%:逊尼派得票率仅为2%。4月,过渡国民议会选举逊尼派人士哈桑尼为议长,库尔德领导人塔拉巴尼为新总统。同时,总统委员会提名号召党总书记易卜拉欣·贾法里为过渡政府总理。尽管逊尼派抵制选举,但希望参与政权,因而直到5月3日才正式组成临时政府。而且,逊尼派十分不满,认为自己得到的均非要职。

  8月28日,过渡议会听取并接受了宪法起草委员会提交的宪法草案,伊战后首部正式宪法草案出台。9月18日,过渡议会批准了最终的宪法草案,并将其提交联合国。10月15日,伊拉克就新宪法草案举行全民公决,草案以78%的支持率勉强通过。事实上,宪法草案受到逊尼派代表抵制,结果全民公决中草案在两个逊尼派省份遭到彻底否决,从而严重加剧了各族群的对立局面。

  逊尼派始终反对实行联邦制,认为这将导致国家分裂。新宪法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各省的地方权力。各地区在国家重建初期可以保留其建立在政治势力或种族派别基础上的民兵武装。新宪法还规定保留地方议会的权力,由地方议会来规划各地区的日常事务。

  为了笼络人心,美国在伊拉克进行了一系列活动,包括开办电视台、发行报纸、恢复学校、修复油井和输油管、重新发行和印制货币等。另一方面,美国由于情报门、虐囚门等丑闻而遭受国际形象的重大挫折。2004年7月,参议院情报委员会公布了一份关于战前伊拉克情报的报告,宣称当时关于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情报“或者夸大其词,或者缺乏关键的情报报告的支持”,而基地与萨达姆之间也没有“正式关系”。同年4月,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率先披露了美军虐俘事件,引起国际社会震惊,伊拉克民众更是义愤填膺,推动了反美组织的报复。虐囚事件揭露了美国无视人权的真面目,进一步打击了美国所谓推动中东民主的目标,促进了“志愿者联盟”的解体。在此背景下,同年11月,布什又出台一项名为“为在伊拉克获胜的国家战略”的政策,但他没有为“获胜”列出一个时间表。

  2005年12月,伊拉克举行战争结束后第一届任期4年的正式议会的选举。

  四、伊拉克重建的第三阶段(2006.1至今)

  2006年1月,官方公布了议会选举的结果。名为“伊拉克和谐阵线”的逊尼派政党联盟获得44个议席,而什叶派的伊拉克团结联盟得票最多,但仍无法单独组阁。伊拉克团结联盟推出贾法里为总理人选,但逊尼派、库尔德党派和世俗派政党均表示反对,美国也担心他无法驾驭武装组织。直到4月下旬联合政府才告组成,另一位号召党领导人努里·马利基出任总理。

  2006年5月,新政府宣誓就职,6月布什飞往巴格达,参加新政府施政方案的发布会。这项新计划目的是改善国内安全,实现全国和解和经济改革。新方案名为“共同行动向前进”,计划增加在巴格达的伊拉克安全部队人数。计划施行6周后即告失败(原定12周)。

  2月,位于萨迈拉的什叶派圣地金顶清真寺被炸,爆炸对清真寺造成重大破坏,它标志着伊拉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更加血腥的以教派屠杀为特点的准内战时期。在随后的一个多月里,逊尼派与什叶派展开了相互的仇杀,死亡人数已达千人。教派屠杀加深了教派矛盾,使大批居民逃往本教派居住区。4月,伊拉克内政部副部长侯赛因·卡迈勒对英国广播公司记者说,“在过去的12个月中,伊拉克事实上已发生了未经宣布的内战”。根据联合国的统计,2006年平民死亡人数较上年增长77%。英国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刊文指出,死于战乱的伊拉克人超过10万,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开战以来死于战乱的伊拉克人已超过65万。此外,到2007年初,约有200万伊拉克人逃到邻国,逃到国内其他地方的难民有190万。

  2007年3月美国五角大楼公布的一份关于伊拉克安全与稳定的季度评估报告,也首次使用“内战”一词描述伊拉克境内的暴力活动。报告指出,2006年第四季度是伊战爆发以来驻伊联军、伊安全部队和平民伤亡最为惨重的一个季度,认为“伊拉克局势的某些因素完全可以称为内战,如教派隔阂加深、暴力活动性质转变以及大量人口流离失所。”2006年9月,一位西方政治学家指出,伊教派暴力的“烈度已超过1945年以来的大多数内战”。

  而且,无论是美军还是伊拉克军警对此都无能为力,部分警察甚至直接卷入仇杀,而逊尼派对以什叶派为主的警察也全然缺乏信任。美国对马利基政府感到失望,认为他无法摆脱与萨德尔的联系,从而对什叶派的暗杀小分队采取有力措施。

  但对美国也有好消息。2006年6月9日,伊拉克基地组织头目阿布·穆萨·扎卡维在美军对巴古拜发动空袭时被炸死,扎氏以对美军和伊平民发动血腥袭击而著称。2006年11月5日,伊拉克高等法庭对涉及杜贾尔村案的萨达姆作出判决。法官以反人类罪和故意杀人罪的控罪,判处萨达姆及其同母异父兄弟巴尔赞·提克里提绞刑。12月30日,萨达姆被执行绞刑。参与审理案件的许多法官和检察官都接受过联合国的培训,经费由美国提供,据说在美国使馆还集中了一批美国律师在幕后指导,这充分显示了美国对审判的影响。但这两件事均未对反美活动产生大的影响。2005年10月美国军方和情报部门的评估认为,伊境内反美武装的人数在5000人至2万人之间,伊情报部门则认为伊境内反美武装人数高达20万,其中至少有4万人是核心。

  2006年7月,布什与马利基总理制订了一项新安全计划,旨在让更多美军专家协助培训伊安全部队,同时对巴格达周围的美军进行重新部署。10月,美军承认这一行动宣告失败。进入2007年以后,出现了有关伊反美武装与基地组织发生冲突及美国与逊尼派反美武装进行谈判的消息,但迄今为止尚没有明显结果。

  另外,伊拉克新军队目前的人数、纪律、装备和训练水平及后勤供应能力都很低,不足以完成维持治安和国防的任务,需要美军的支持。而且,军队中存在不同民族和教派,并受到反美武装的渗透。同时,各政党均有自己的民兵,包括海归派政党,这些民兵控制了他们所在地区的形势。2003年8月以后,联军正式授权各民兵组织负责维持地方治安,从而承认了他们的合法地位。这在事实上削弱了中央权威。

  各种情况妨碍了伊拉克的经济重建。伊石油官员透露,2005年全国各地发生了186起针对石油设施的破坏活动,造成的经济损失达62.5亿美元。战前,伊原油日产量为280万桶,而2006年仅有200万桶。到2006年9月,在2003年美国国会批准提供的伊拉克重建资金中,使用的仅有10亿美元(占6%)。同时,美军于2006年1月2日宣布,在本年最后一笔援助资金到位后,美国政府将不再追加对伊重建的援助。另一方面,已提供的援助经费也被大量挪用。据报道,在美国国会批准向伊提供的184亿美元紧急重建资金中,有56亿美元被挪用于治安等项目。许多完成的项目,因为勘测失败、电力不足、管理不善、公开掠夺和设备闲置而无法使用。此外,还存在着美国公司滥用资金的情况。2006年4月,美国特别总检察官对参与伊重建的公司展开了72项调查。

  由于局势持续动荡,民众的生活水平反而低于战前。《纽约时报》2006年2月援引美国参议院国际关系委员会的报告指出,伊拉克目前的石油生产、电力供应、供水和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比战前更差。目前,伊全国日平均供电不到12小时,住房、供水和医疗都无从保障,半数以上居民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2006年7月,国内的通货膨胀率接近70%。

  战争对伊拉克社会也产生了负面影响。由于恶劣的安全环境,学生上学和妇女外出都成问题,大批知识分子出逃,加上其他因素,教育医疗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同时,反美武装的兴起也使保守思想流行,并通过武装组织强加给社会。伊拉克的文物在战争中损失惨重,而战后什叶派控制的政府对前伊斯兰的上古文明缺乏兴趣,使情况更不容乐观。当然,新的环境也确实促进了思想的自由,战后出现了大批新报刊。

  正如许多观察家所指出的,伊战改变了地区格局,伊朗是战争最大的受益国。它为伊朗除去了萨达姆这个死敌,同时伊朗通过伊拉克的什叶派得以对伊拉克的局势进行控制,以致有人惊呼在战后中东出现了一个“什叶派新月”(包括黎巴嫩的真主党在内)。尽管美国一再指责伊朗和叙利亚在幕后支持伊拉克的反美活动,并进行公开的威胁,但收效不大。同时,沙特阿拉伯、埃及等逊尼派阿拉伯国家对伊朗在伊拉克的影响十分担忧,有媒体报道沙特曾向伊的逊尼派组织提供援助,而土耳其则对库尔德自治区未来的独立前景倍感警惕。因此,伊战使伊拉克成为危及地区稳定的重要因素。

  到2007年年中,美军阵亡人数达到3705人(CNN公布数据);受伤人数接近3万。据美联社报道,4年里美国在伊拉克的开销将近5000(一说为3250)亿美元,除去通货膨胀几乎接近在越南12年的花费。因此,布什和共和党在国内的威望日渐低落。早在2003年10月,反对布什对伊政策的人数已超过支持人数。民主党的支持率相应上升,后者在2006年11月的国会中期选举后一举控制了国会参众两院。

  面临巨大压力的布什不得不寻找出路。共和党中期选举失败后,伊战主要策划兼指挥者、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黯然下台,随后罗伯特·盖茨出任国防部长。此前,白宫成立了由前国务卿贝克和民主党议员汉密尔顿共同牵头的“伊拉克研究小组”,探讨摆脱困境的良策。12月6日,伊拉克研究小组经过数月调研后,提交了研究报告和政策建议。其主张是:伊政府应扩充军队,承担起保卫国家安全的责任;美国应向伊军大幅增派军事人员,而美军的主要任务将转变为向伊军提供支持。

  但布什反其道而行之。2007年1月10日,布什发表全国电视讲话,宣布了美国对伊拉克的新政策。内容包括将向伊拉克增派2.15万(后增至约3万)名军人,要求伊政府尽快承担起更多责任,以及寻求美国中东盟友的支持等。此外,美国还将斥资10亿多美元振兴伊拉克经济,重点为创造就业机会,并向海湾地区派遣一艘航母,以“警告叙利亚和伊朗”。布什也要求在2007年年底之前,伊政府必须能接管所有省份(目前仅有3省的安全控制权掌握在伊政府手中)。但是,许多美国议员对新政策持怀疑态度,其中包括共和党议员。另外,国会和一些学者开始讨论通过伊拉克三个地区自治实现安全的可能性。

  民主党人不断在国会里为布什的增兵计划设置障碍。众议院于7月通过两项法案,分别要求布什政府在2008年4月1日前从伊拉克撤出所有作战部队及禁止美军在伊拉克建立永久性基地。但民主党在参议院通过撤军法案的努力宣告失败。

  2007年1月,戴维·彼得雷乌斯出任新的驻伊美军最高指挥官。同时,美军的增兵开始,到6月结束。新增的美军主要加强巴格达的安全,他们从2月开始在巴格达实施新安全计划,投入了对反美武装的攻势。尽管伊拉克整体的安全形势没有改观,彼得雷乌斯在9月11日提交给国会的伊形势评估报告中却指出,增兵伊拉克的目标大部分已实现。9月13日,布什发表全国电视讲话,宣布在2008年7月前将驻伊美军兵力由目前的20个旅减为15个旅,使其恢复至增兵前的13万人。布什的计划显然旨在谋求共和党赢得2008年大选。

  2006年10月,马利基政府提出了一项法案,正式确立了国家实行联邦制的具体方案,立即遭到逊尼派和部分什叶派的反对,尽管法案在国会勉强获得通过。2007年4月,萨德尔集团的6名部长宣布退出马利基政府。8月,逊尼派的伊拉克和谐阵线的6名部长也挂冠而去。一周之后,阿拉维领导的跨教派政治联盟“伊拉克名单”的5名部长也宣布抵制政府。马利基政府已经陷入合法性危机之中。不过,7月政府通过的石油法草案得到了各派支持,该草案的目的据说在于以“公平原则”确定各省对油田的控制权和石油收入的分配、吸引外资,以及筹建一家国有石油公司。草案将为外国石油巨头提供30年的石油开采合同。

  在国际上,美国也被迫展开与叙利亚、伊朗的沟通。2007年3月,有上述三国和安理会五常任理事国等参加的伊拉克安全问题国际会议在巴格达举行。会议达成的一个共识是,实现伊拉克的安全与稳定符合各国利益。美国驻伊拉克大使与伊朗副外长第一次进行了直接交谈。

  美国的盟友也在逐渐离去。英国首相布莱尔于2007年2月宣布大幅削减驻伊英军人数,给予美国新的沉重打击。2004年以来,先后已有西班牙、荷兰、意大利、日本等14国撤军。

  总之,美国的伊拉克战争和重建基本上是失败的。从伊拉克国内的情况看,什叶派和库尔德人确实摆脱了萨达姆时期遭受的压迫,但最终形成一个民主、稳定、平等的多元政治结构还需要相当一个时期。战后伊拉克形势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五“化”:越南化,黎巴嫩化,波黑化,阿富汗化,伊拉克化。越南化,指美国在伊拉克驻军长期化,战争大量消耗美国的人力财力,从而使伊拉克成为陷阱;黎巴嫩化,指伊拉克新的政权结构是黎巴嫩式的教派政治,具有潜在危险,同时各教派之间存在尖锐矛盾,政党以教派为基础并拥有自己的武装,形成地方割据,并与外国建立密切联系;波黑化,指伊的教派矛盾已发展为教派清洗和大规模的强制人口迁移,造成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并危及国家认同;阿富汗化,指伊拉克像阿富汗那样成为为伊斯兰国际极端力量反美的重要基地;伊拉克化,指美国推动伊拉克军队和警察的扩编,实现战争“伊拉克化”,同时,它未来也可能指伊拉克在国际政治中的独特经历:在外来军事打击之下,一个主权国家发生政权更迭,陷入极端无政府状态,面临解体前景。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