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6章 漫漫香港回归路!七一了却故人愿(5)

  英国驻港陆、海、空三军总司令部就设在添马舰基地,这里不仅是英军的总指挥部,还驻有许多特殊部门,许多现代化的侦察手段、设备,都集中在这里。英国政府曾试图在“九七”后将这里改为总领事馆,还放出风进行过试探。中方没有同意,后来英方单方面决定将海军基地搬迁昂船州,又单方面宣布将于1997年以后把添马舰三军总部移交给中国。中方以总参谋部为主组成了一个专门小组,对香港进行了实地考察,未完全同意英方的军事安排。

  1996年1月16日,中英联合联络小组的工作取得进展,中英双方就香港军事用地交接事宜达成了共识。

  英国最后一任驻港三军司令邓守仁少将又致函刘镇武少将,欢迎他亲自来港考察军事设施,趁机敲定已在专家小组讨论过的防务交接细节。

  随着1997年的临近,香港的英国殖民地特征正在迅速消失。过去,香港的许多公共机构都喜欢冠以“皇家”字样,或者以英国皇家成员和历任总督的名字命名,连赛马会也要称英皇御准香港赛马会。到了英国女皇生日这天,还要放两天假。如今,很多机构忙着改换名称。有些企业家等不及香港回归,就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取消了英国女皇生日假期,而在“十一”放假庆祝自己的国庆节。

  过去,香港的公务员动不动就称“女王陛下”,更把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当成了有教养的标志。现在,他们一个个忙着学习普通话和汉语。

  过去,香港上流社会的很多人都以能获得由英国女皇颁发的荣誉头衔为炫耀的资本,现在令他们眼馋的是筹委会委员、港事顾问、区事顾问。如今这些头衔在香港享有极好的声望。在1994年9月结束的区议会选举中,63名港事顾问全部当选,74名区事顾问有56人当选,其比例高得让人羡慕。

  这一切都在告诉人们,大英帝国在香港的统治不用等到1997年实际上就已经结束了。经济界人士对这一点认识得更早更明确。香港太古集团负责人尼克?罗兹说:“对于我们来说,1997年是日历上的另一个时间,在1997年到来之前,中国的资金已经大量涌入这里,中国人正在对这里的一切进行全面投资,中国人正在提前接收香港。”

  到1994年底,中国已经排在日本、台湾之后成为香港地区的第三大投资者。在银行业,中国人控制了20%的存款;在商贸界,中国人占有20%的份额;在运输业,有15%的营业额属于中国。据德国外贸情报处的彼得?许森透露:“来自中国的企业已经控制了50%以上的在香港股票交易所登记的公司。”

  1994年4月29日,港英政府批准中国银行在香港发钞,成为继汇丰、渣打之后在香港获得发钞权的第三家银行机构。此举不会改变香港目前的发钞机制,但意义十分重大,在政治上它是主权的体现,在经济上它表明了中国银行在香港银行界的实力和声誉。

  随着1997年的临近,也使越来越多的英国人认识到香港回归已是大局已定,大势所趋,就连彭定康也终于公开承认这一点了。

  1994年11月16日,彭定康在美国旧金山出席一个午餐会,当有人问到香港的前途时,他带着满怀的伤感和无奈说:“越接近1997年6月30日,一个即将离任的英国总督所能做出的保证就越少。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去向中国官员做保证。我的保证只能持续到1997年6月30日午夜,即英国拥有香港的最后一刻。在此之后会发生些什么事,只有去问中国人了。”

  即将离任的外交大臣赫德则在伦敦告诉记者:“我们并不是抢劫后匆忙逃走的不受欢迎的外来者,也不是想在我们走后留下一片混乱的掠夺者,我们英国人要庄重而体面地离开。”

  由于来自英方的干扰越来越少,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各种会谈进行得越来越顺利。1994年11月4日,历时两年半之久的关于香港新机场财政问题的谈判终于达成了协议,参加谈判的中英官员举起香槟酒,庆祝这一来之不易的协议的签署。

  据透露,为了达成这一协议,双方都做了比较大的让步。中方过去只同意港英借债50亿港元,最后同意将这一限额增至231亿港元。

  1995年10月,钱其琛和英国新任外交大臣里夫金德在伦敦举行会谈,各自都表现出了以前未曾有过的务实态度和礼让精神。外电对此作出的评价之语是“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1996年1月9日,里夫金德与钱其琛在北京再次会谈,很快就签发1997年后香港特区护照的签发、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问题达成协议。至于争执了三年多的九号货柜码头问题,双方也达成了共识,中方同意在各个财团就经营权取得协议之后,再与英方共同确认有关的协议。

  英国人越来越务实了,他们小心地避开主权和政制之争,而在经济上多打主意,他们在特区护照上持合作态度,以换取中方同意由英资的怡和财团来承造九号货柜码头。

  中英联合联络小组的会议越来越频繁了,两国的官员和专家们越来越频繁地往返于北京、伦敦、香港三地之间。“九七”后土地基金的移交管理问题、港人出入境的自由问题、延续香港现有的社会福利制度问题等等,都在一一得到落实。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香港完璧归赵的时刻越来越近了。

  中方坚决不同意让彭定康出席移交仪式

  那个彭定康到哪里去了呢?

  他还是当他的港督,只不过出头露面的机会越来越少了,或者说人们都对他越来越不看重了。

  一位银行家带着不屑一顾的表情说:“在华人巨富和英、美、日大老板的眼里,彭定康不过是个光荣的看守人,他的任务就是监听香港这个赚钱机器出没出现危险的噪音。在香港,他顶多是第六位最有势力的人物,也许这已经是够抬举他了。”

  彭定康也觉得他在香港可做的事情越来越少了,于是频频出国访问。反正花的是香港纳税人的钱,不花白不花,花少了他还觉得不解恨呢!

  彭定康懒得管闲事,也懒得去过问港府中那些热心香港回归的华人官员张罗成立什么移交典礼统筹处。据说要由一名首长丙级政务官出任移交典礼统筹专员,下有十名辅助人员,统筹所有移交大典的工作,这个机构将工作18个月,估计一年开支为600多万港元。

  中英双方都表示希望把移交大典办得庄严、宏伟、体面,但在中英联合联络小组在就移交的具体事宜开会时就发生了争吵。中方坚决不让彭定康出席移交仪式,英方则坚持认为移交仪式绝不能少了港督。

  在彭定康听来,这实在是个好消息。他从心底希望这是真的,中国人和英国人打得越热闹越好。最近,中英联合联络小组的英方首席谈判代表休?戴维斯私下里向他透露说,两国外交官目前正在一系列关键问题上争吵不休,其中包括立法机构、文职人员的命运以及预算管理等问题。戴维斯还巧妙地暗示,设想中的中英两国在1997年共同举行的移交仪式很可能举行不了。

  彭定康心头一阵暗喜,他从心底希望这是真的。

  从戴维斯的暗示中,彭定康似乎又一次摸到了英国政府的脉搏。1996年5月,他出访北美,到处信口开河:“英国在1997年以后仍然会过问香港事务50年,中国人如果不明白这一点,那将是大错。”“不要让任何人都以为,一过了1997年6月30日,英国人就会‘金盆洗手’,丢下香港不管了。”

  5月11日,彭定康回到香港,一下飞机,就有200多名示威者向他涌上来,一幅大标语牌醒目地写着这样几个大字:

  “彭定康,闭上你的嘴巴!”

  示威者还向彭定康递上了表示不满的诉状。

  “有什么不满你们去找中国人说去吧!”彭定康虽然表面上不失港督的傲慢,但心里却感到一阵阵凄凉。四年前,他到任之初,曾经受到很多香港市民的盛情欢迎和敬仰,如今却是这般威信扫地,到处射来蔑视的目光。

  彭定康躲开示威人群,钻进港督的专用小汽车,一溜烟似地开走了。

  夜深人静,轻风徐来,海浪轻轻地拍打着梦一般安谧的香港,好像在诉说着一个古老而动人的童话……

  在这样一个夜晚里,让我们轻轻扯下一页日历,默默地把香港回归祖国的倒计时天数再减去一个数字……

  回归前的香港之夜

  灯火点点,璀璨一片。6月夜幕下的香港,繁华中透出雍容、恬静。

  从夜航飞机上下望,维多利亚湾像一条灿烂的云河,两岸的香港岛和九龙半岛透出一派静静的美丽:密密麻麻的摩天大厦,如同一个个五彩的盒;串串明亮的街灯,宛若一条条银色的线。银线和彩盒织成斑斓的网,覆盖着如梦的香港。

  夜色中,港岛的“心脏”中环渐渐安静下来。售卖各国精品的店铺大多关门了,但展示时尚商品的巨大橱窗里依然灯火通明;街上没有了购物和观光的人流,只有一些刚刚下班的“白领”模样的人匆匆行过。此时的中环,显示出另外一番美丽,华贵却不张扬,一如平常。唯一的变化,是许多大厦挂起了“庆回归”、紫荆花图案的灯饰,街边多了些“安定繁荣”“明天会更好”的祝福标语。

  即使没有到过香港的人,也耳闻过香港是座“不夜城”;游历香港的人,感觉到晚上的香港充满魅力;生活在香港的人,知道夜幕下的香港可以消闲、娱乐,享受天伦、温馨,却也有不少人仍在通宵劳作。

  对于游港的过客来说,夜香港霓虹灯闪烁,购物休闲场所星罗棋布,各国美食荟萃,大街上少了行色匆匆的“上班族”,海滩边、食肆里多了“拍拖”的情侣、欢聚的家庭……紧张、喧闹了一天的香港、终于摆脱重重的商业氛围,弥漫起浓浓的东方情调。

  停泊在香港仔海面的珍宝海鲜舫是世界上最大的海上食府。每天晚上,这里灯光通明,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在这典型中式风格的食府里,边品尝风味地道的中式菜肴,边欣赏怡人的海湾夜景。

  夜色中,如果一众亲朋好友包租一辆游览电车,在百年未变的“叮当”声伴随下,沿着港岛北岸游览街景,把中环广场和中银大厦的巍峨,铜锣湾的喧闹,半山的静谧,游艇俱乐部的灯影,对岸九龙的华彩一一收入眼底,自然会留下一抹挥不去的记忆。

  但夜幕下的香港却不完全像游人想象中和感觉到的那样轻松妙曼。

  午夜时分,如果到港岛鱼则鱼涌、九龙观塘、“新界”大埔的工业区看一看,就可以发现不少工厂大厦仍然灯火通明,为了赶一批批即将到期的订单,工人们正在通宵加班。

  香港货柜码头24小时运作,深夜在葵涌的码头区,还可以看到大型吊机卸下一批批货柜,有的货柜直接被大型拖车拉走。有人测算,每年全球有21.9万艘船只抵港,平均每天600艘,可谓全世界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香港是世界第五大银行及金融中心,需要争分夺秒地进行外汇买卖的金融业务,更是不分昼夜,有的金融公司24小时运作,银行等金融机构还通过电话、电脑网络为客户提供全天服务……

  夜幕中,从尖沙嘴南望,港岛北岸海旁和临海的摩天高楼上,巨大的霓虹灯广告牌群十分触目。有心人粗粗数过,从港岛西的上环到港岛东的小西湾,十多公里的海岸边,光是几百平方米面积的巨型广告牌就有40多块,中小型的霓虹灯广告更难以计数。广告中,有日本的名牌电器,有欧美的著名商家,有香港的“李锦记”“生力啤”,还有近年竖起的“999胃泰”“华凌电器”等内地品牌,充分展示着万商云集香港的特色,也提示人们,这里时刻在进行着激烈的“商战”。

  走进香港一些比较大的商业区和居住区,还可以看到不少夜校的招牌。从商业推销到电脑技术,从英语到秘书,教授的内容非常广泛。最近两年新增加的“热门”课程是普通话。香港劳动市场本来就竞争激烈,加上近年香港经济转型,“打工仔”要想保住“饭碗”或者找到新的“饭碗”,只有不断学习,否则随时可能“无工开”。

  年收入几十万甚至数百万的“白领”和“打工贵族”,也有常人难以体会的紧迫感,所谓“工作不可取代,但位置随时可以替代”的社情,使这群人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习惯在晚上“加班”――不是老板要求,而是自己需要,好利用晚上这点宝贵的时间,搜集最新资料,联络海外同行,“给自己增加一点实力”。

  临近回归祖国的6月下旬,夜幕下的香港似乎没有太大变化,人们依然按自己原来的习惯和节律,该享受夜晚的继续享受,该劳作竟日的仍然劳作;只是增添了不少迎回归的灯光彩饰,凭添了许多庆祝活动的流光溢彩。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

  • 目击天安门-(二)

    作者:韩泰伦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选择了中国政治变迁的聚焦点--天安门这一独特的视角,完整系统地记述了天安门历经的沧桑巨变,挖掘出中国100多年,特别是建国50年来天安门地区发生的政治事件的内幕秘闻,是一部中国的近现代史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