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一章心系天下兴亡的“义烈宦官”

  常言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没有人说太监不是匹夫,那么天下事自然也关系到太监身上。虽然说太监这一身份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没什么好名声。可是,凡事都有例外,在晚清就出现了一位心系国家前途命运的太监,这位太监,以自己的一腔热血在历史上空演出了一幕壮怀激烈的豪情故事。

  这位太监叫寇连材,原名寇成元,进宫以后被赐名“连材”,晚清北京昌平人。他出生在农村,小时读过几年私塾,15岁时结婚,有两男一女。寇连材23岁那年,家庭由于人口多,加上他的父亲因与财主打官司输了官司,含恨死去,生活越来越贫困,以至无法维持生计。寇连材只身到北京去寻找出路。在走投无路时,经一个太监的介绍,寇连材横下一条心自己动手净身进宫当了太监,以求“陪龙伴驾”,以报父仇。进了皇宫后,管事太监见他眉清目秀、谈吐文雅,将他派在西太后的梳头房当小太监。寇连材聪明能干,做事精细谨慎,颇得慈禧喜爱、信任,被慈禧视为心腹,还授予他首领太监才能享受的七品顶戴。

  慈禧打人成癖,宫中太监几乎全被他打骂过,而唯独寇连材没有被她打过。这一点,连李莲英都比不上他。慈禧对寇连材十分宠信,常派他去做一些重要的事情。他后来被派到光绪那儿侍奉当差,实际要他监视光绪的言论行动。《清朝野史大观》上说:“寇连材)侍西后久,太后深倚之。因派令伺候皇上,实则使之监督行止,侦探近事也。”

  这位寇连材为人耿直,很有正义感。对慈禧大权独揽,卖国求荣的可耻行为一直心存不满。本来他是慈禧派到光绪身边的“卧底”,是监视光绪的。但是,他通过和光绪的一段时间往来后,被光绪勤政为民、忧国忧民的言行所感动,他对光绪产生了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佩之情,开始同情光绪的不幸处境,有了支持光绪希望维新变法、图强求富、救民于火的想法。深明大义、忧国忧民的寇连材不仅没有把光绪的言行密报慈禧,反而常将慈禧胡作非为的事情告诉光绪。寇连材最终赢得了光绪皇上的信任,从此承担起了光绪与维新派之间穿针引线、传书递简的特殊使命。

  寇连材从光绪那回到慈禧会计房后,不久改派为司房太监。寇连材每目睹宫中的种种黑暗与慈禧的骄奢淫逸种种丑恶行为,他痛恨至极愤愤不平,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不在其位,亦谋其政”,他几次试着向慈禧劝谏,都遭到了慈禧的呵斥。

  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康有为、梁启超发起“公车上书”,反对将台湾、澎湖割让给日本,要求变法图强,得到光绪皇帝支持;但遭到以慈禧为首的“后党”的激烈反对。慈禧欲废光绪帝,下令封禁北京强学会。面对内忧外患,强烈的爱国心使寇连材整日唉声叹气愁眉不展,他琢磨着如何再向慈禧劝谏。

  光绪二十二年(1896)二月初十的早上,慈禧还在睡梦中,寇连材跪在慈禧的床前,涕泣痛哭。西太后慈禧被哭声惊醒,她满面怒容厉声喝问道:“怎么回事?哭的哪门子的丧?”寇连材流着泪说:“国家已如此危险,老佛爷即使不替祖宗打算,也该为自己想想,怎么还忍心玩耍,不怕发生变乱呢?”“国危至此,老佛爷既不为祖宗天下计,独不自为计乎?何忍更纵游乐而生内变也?”慈禧以为他又在胡言乱语说疯话,臭骂了他一顿,轰赶出去。

  面谏不成,寇连材横下一条心,决心以死书谏。他请了几天假,回到家乡与亲人们诀别,他将自己在宫中的一本记事册交给小弟弟保存。回到宫里后,又把平时的积蓄给了小太监们。

  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十五日(1896年3月28日),寇连材做出了一件在就是今天看来也绝对是一件惊世骇俗的事情:一个太监给慈禧太后上了一道关系到国家大政方针的折子。

  《甲午战争有关折奏史料》中记载有寇连材的这道奏折,题目是《太监寇连材死谏折》。谏折如下:

  奴才寇连材跪奏:为倭奴以来,奴才终日虑前者有例不准太监题奏。现今和约已成,赔军饷,割台湾,如若日后再有别国生事,当何如也?奴才深虑已久,实观市街()()太基,天下不平,恐其日久,成其大患,不能割治。奴才蠢愚,奏闻圣鉴十条,开列于后:

  一、以纸贯通天下,以兴利弊,能安天下,军民一心。何为现今天下各省地方非用银铸票不能通达?现今国亏,各项需用银款均不足用。宜撒各自钱铺,不准出票,收回再不许用。竟系国家京内设一官司票局,以为国实流通达市街,以为国用,各款均用此可也。如票旧坏,十年后许旧换新。

  一、国家用人,宜以利为先。现今天下文武各员,均系管河吃河,无一无弊利之员。如是为官不忠,竟系养廉甚薄之故。见仗不胜,()()不()。再者,旗民现有许多人入于耶苏,明言通商,暗安内地汉奸。如是旗民也,旗(竟)系粮薄贫寒,日不足用。民系各项官差甚多,入于()(),各差均不当也。孩童入于耶苏堂念堂,即省()(),故世取以入于耶苏旗民甚多。现今用文武官员、兵丁、官司役、匠役、民夫、官司以冲着(品)均用票项。天下地丁税务,各处出产均宜裁撤,各税官亦宜裁撤,各处厘金局宜裁撤。各省金银各矿及各处出产,均宜开采。金提三成,银提二成,余者不提。金银二矿宜添安官员、兵丁弹压。六部京官各满汉二员,以及外省督、抚、州、县、矿务、营务等官司,均宜用满汉二员。天下王公、文武各员,均按品级赏食,冲着品每官(一品)赏食银九百两,二品赏食银八百两,三品赏食银七百两,四品赏食银六百两,五品赏食银五百两,六品赏食银四百两,七品赏食银三百两,八品赏食银二百两,九品赏食银一百两,无品级官员、旗人赏食银一两,匠役赏食银一两,民夫赏食银五钱。为村中教习者,赏食银五十两;各员每遇教者,死外国一贼恩赏银一百两,打死本地贼恩赏银五十两,均系大众均分;()死阵前,赏食二十年本粮,设立专祠,立忠立(),勿论官弁兵丁均如是也。以此冲着(品)重代(待)各员,均无利弊,见仗决无不胜,修工决无不坚。如此办法,见了外国仇敌如见银元宝一样,舍命前往。此法即是人见利而不见害。

  一、练军宜每(之)庄()。按二户安一兵,四千户安一营,各营宜安炮台一座。京内宜各门一营,各海口宜安五营。沿海以上,宜按二十里安炮台一座,按炮台宜安一营。现今枪炮打硬不打软,宜牛皮极软之物能挡外国枪炮炸。宜用火枪、洋戟子,宜用藤盘、削刀。造()打二里半远,二里()准。练挡十人为一挡,分为二,四撤各用二撤;藤盘、削刀各一分。练时四人放炮,一人观阵,五从抬档,二刻一换。藤盘、削刀近交手方用,衣服头戴英雄帽,足登连袜鞋,袄裤宜瘦。行营食物宜用白发面火烧,凉热均可食。火宜用炭,即轻火。又令各营宜着马五百匹,所为平日运粮、行营火药、行粮之用,省以()来民人。各营炮台炮位宜坚;海内宜多练轻船,亦宜坚。各营所用枪炮子母、火药、军器等件,均宜一法制之。用兵宜挑()()之人,每月()六回。素日护营兵一千,各村安兵一千,均分二班清理地面,朝夕训练,不可一时率心为之。再者,天下官员、民等,准其京官代奏。如查出有品之员不法,赏银千两;无品级官员、兵丁、民等不法,赏银百两。有据实,照数赏;无据实,亦无处分。官查民,民查官,二处并查。就子不查父恶,余此均准,不法之人即少也。

  一、宜多修工,即养天下()民之法。现今京内三山、各处衙门、营盘、炮台,均宜修造。各处用人甚多。()民即少,贼盗人亦少也。

  一、天下各处宜设立官学教人院,不拘男女,均十岁入学,十五岁考等次一、二、三等。再习学五年再挑选。选差使,各处均由学中挑选,均系半日习文,半日习枪、藤盘、削刀。如男出兵,女可保护村庄。自后女不准踹脚,天下婚姻均按学中等次相配,一、二、三等之下不分。再者,天下官员人等,自一岁以上宜各赏给护命牌一件。自赏出后,如无牌者,各处不准存留,即交官衙究办。

  一、虑修铁路、洋药即是中国之大患,均宜裁撤。后(现)今我国所用洋军器宜暂用,自后不准再造。()前之军器造妥,洋军器宜撤。海内用战船宜用本国人,外国人宜撤之。

  一、天下各犯宜赦,亦宜各赏给命牌一件。赦前罪宽免,自后再有不法之事,从重治罪,决不宽恕。再者,观今之律,过乱又轻。自后,为人不敬天地君亲师,为兵不遵令()除不前,修工不用心,为奸犯盗()()()私钱,拾妙隐秘,()害人命,均宜斩之。若有钱财地工,说话失信,均宜重责。有理五百,无理一千以上,宜斩者,一次重责二千,二次理责四千,三次照章办理决不宽()。何用许多刑法?轻者打,重者斩之也。

  一、天(下)各处官员,均宜三年一任,不宜连任。京官调外官,外官调京官。京知外边情形,外知京内情形,内外一气,天下自平。现今有许多年不调,利弊已久。内外不知,天下能平?各差均由学中挑选,文武场宜撤。

  一、天下风俗、银平、斗秤、地亩清目,各处均不相同,一处一样。再,使钱明一文钱,言之二十文,即是睁着眼睛说瞎话。自后即由忽起,十忽为一毫,十毫为一厘,十厘为一分,十分为一钱,十钱为一两;秤为钱起,十钱为一两,十两为一斤;斗由抄起,十抄为一勺,十勺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尺由分起,十分为一寸,十寸为一尺;地亩由厘起,一百丈长一寸宽为一厘,一(尺)宽为一分,十尺宽为一放。天下均宜一法制之。自后使钱不()一文()二。金一两买钱十两,银一两买制钱一贯,以为准价,永远不准增减。余者有便价。现今当十钱,主我国不旺,宜撤,随时收库,不准再夹造。

  一、我国现今无嗣,就此可选天下文武兼全、才学广大者过继,不可按亲友过继。天下之人均有天分,有才即有分。以此安民,即尊覃(?)之道。自后国家再嗣者,均按才袭,有才准袭,无才不准封为王位。如选国嗣之(?),宜各村按十户选一归营,营选一再归县,(县)选一再归省,(省)先一由省归京。圣上亲自目看,按选一人做嗣。天下人等,前有利之贪,后有天分之贪,天下国号“大清”二字万无一失,永享太平永世在。日后不拘何人坐皇帝之位,永是大清之后代也。各外国知其底细,天下内外……(以下残缺)。

  寇连材所奏十条,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四点:第一,加强国防,防范外患。第二,富国利民,安定人心。第三,整饬吏治,兴利除弊。第四,择贤为嗣,继承皇位,以使“国号‘大清’二字万无一失,永享太平”。

  寇连材的这道奏折涉及银票、用人、军事、教育、司法、婚姻等等诸多领域,有很多想当然的成分;通篇语法不通,错别字随处可见;很多想法也都迂腐可笑,没有什么真正有价值。相反倒是有很多荒诞不经的地方。例如,寇连材认为修铁路,使洋药治病是危害中国的大患,主张一律禁绝裁撤。更荒诞不经的是,寇连材竟然认为“洋枪打硬不打软”,他为清兵设计的武器是“火枪、洋戟子,藤盘、削刀”,建议战时的清兵“头戴英雄帽,足登连袜鞋,袄裤宜瘦”,建议清兵应该用“软牛皮”做甲胄用来抵挡洋人的子弹。等等。

  寇连材的这道奏折,说句实话,也就是当时百姓街谈巷议的水平,没有什么真知灼见。本来,对待这样一个荒诞不经滑稽可笑的折子,一笑了之扔在垃圾桶里就算了。寇连材的演出也就结束了。可是,历史往往是在决策者的思维下写就的。

  慈禧看过奏折后,连声咆哮,把寇连材抓来审问。这是因为:慈禧怀疑这份奏折是寇连材在别人指使下写的,这很可能是一个“政治阴谋”,寇连材不过是一个卒子,其背后一定隐藏着反对她的人。如果是这样的话,问题的性质可就严重了。

  慈禧亲自审问:“这折子是你自己写的,还是受人指使写的?”寇连材从容答道:“是奴才自己写的。”慈禧不信,叫他从头至尾背了出来。寇连材果然一字不差全背了出来。慈禧再看这个折子也觉得不像是出自富有政治经验的行家里手,再者折子上有不少错别字,内容多半不伦不类。慈禧说:“本朝成例,‘内监言事者斩’,你知道吗?”寇连材早将生死置之度外,抱定了一死的决心,他毫无惧色地说:“奴才知之甚详,若能拯救国家于水火,死而无憾。”慈禧下令将他关在内务府慎刑司,听候发落。

  慈禧召见内务大臣、工部尚书怀塔布,下谕旨将寇连材由内务府交刑部立即正法。怀塔布为寇连材求情。李莲英在一旁说:“寇连材私通宫外,泄露内宫的事,理应处斩。”这样寇连材又多了一项“私通宫外,泄露宫内事”的罪名。慈禧点头称是,指令从速将其正法,以儆效尤。

  慈禧杀寇连海的想法是:寇连材你只是一个奴才,奴才就应该死心塌地地做奴才,一个太监竟然敢于公开上书,竟然还想管什军国大事,心存僭越之心,这还了得啊?如果都这样做,那还不翻了天。所以一定要小题大做,杀一儆百。

  二月十七日,寇连材被押到北京菜市口刑场处决。临刑时,寇连材神色镇静从容,颇有几分英雄主义色彩。他整了整衣冠和襟领,朝宫殿拜了九拜,说:“如此足以千古了。”然后从容就义,年仅28岁。“神色不变,整衣冠,正襟领,望阕九拜,乃就义。”

  寇连材的事在清朝太监中可谓空前绝后。寇连材死后,光绪皇帝痛哭流涕,数日不思饮食。

  寇连材是中国太监史上一个少有的忠义之士。梁启超称寇连材为“义烈宦官”,并为其作《烈宦寇连材传》。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