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中餐“走塑”与“限塑”:香港环保新政的内外矛盾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香港“走塑令”被外地媒体与网民称为“史上最严限塑令”,其起步绝非一帆风顺。

香港某墟市街头,一对年约40岁的夫妇刚从点心外卖店走出来,塑料袋中装着两盒广东经典“盅头饭”,还有一叠调羹——之所以说“一叠”,因为那是纸造的。

“我们拿回去也就是扔掉。反正我用家里的餐具。”先生说得淡然,但这句话暗示着,一件一次性(即用即弃)餐具,连被用上的机会都没有,就要走向垃圾桶。

“限塑令”已开始在世界各地逐漸普及,香港在4月22日乘世界地球日之际,实施“管制即弃胶餐具和其他塑胶产品”政策,更被称为“走塑令”。一些外地媒体或网红甚至形容这是“史上最严限塑令”。如今这项政策迎来了满月。

但塑料一次性用完即弃餐具换成纸质、木质,却引发网上一片哀鸿,也有食店餐馆趁实施首六个月是适应期而按兵不动。这中间都出了什么问题?

香港“走塑”政策内容有什么?

2023年10月,中国香港特区立法会通过了《2023年产品环保责任(修订)条例草案》。特区政府定于2024年4月22日实施第一阶段禁售。

首阶段被禁售或禁止商家免费提供的包括多种塑胶餐具,例如各类发泡胶——即发泡聚苯乙烯(PS),台湾惯称保丽龙——制造的盘碗饭盒等,以及饮管(吸管)、叉子、刀、汤匙等。酒店宾馆也被禁止免费提供一次性塑胶牙刷、剃须刀、沐浴露、洗发水和瓶装水等。

第二阶段暂定于2025年实施,届时将进一步禁用一次性塑料杯子、餐盒等。但港府称具体禁售时间“将取决于有关种类的非塑胶或可重用替代品的普及性和可负担性”。

港府将第一阶段禁售的首半年定为“适应期”,其后商家违反“走塑令”可被处以罚款,金额介乎2000港元至10万港元(1.28万美元;9.07万元人民币;41.2万元新台币)不等。但也有例外情况,例如给有医疗需要的人提供塑胶吸管等。

各家餐馆陆续在4月22日前后转用新外卖餐具,结果,像木汤匙喝不了汤、纸吸管溶化、纸叉子未用先断等情景,陆续被市民放到网上抱怨。

“我用自备餐具也有一、两年了。”拿着外卖“盅头饭”的那位先生对BBC中文记者说,自己其实也习惯了,“但是要是用回从前的塑胶餐具会方便一点。”

彭敬威在元朗锦田经营一家“两餸饭”外卖店,他的家族也在同区小镇洪水桥经营茶餐厅。他说放弃索要餐具的外卖顾客正在增加。

他对BBC中文记者说:“餐具套装变贵了……但最大原因是用家们——食客们——觉得这些新型外卖餐具帮不了他们进食,弄得还麻烦了,所以索性就不用了。”

特区政府强调有给业界提供采购替代餐具的支援,也有媒体称新的一次性外卖餐具跟塑胶餐具价钱相差无几,但彭敬威说,他店里采用的纸包餐具套装——内有一对竹筷子、一只纸调羹、一根牙签和一张餐纸——成本已是从前的一倍。限塑令前,一般常见的一次性中式餐具套装都是以塑料袋装载,调羹是塑胶的。

中国香港行政长官李家超4月30日曾说:“在措施推出的这段时期,整体来说,我看到是平稳有序的,而市民不论是外卖或是堂食用餐(内用),亦逐步适应新的‘走塑’要求。”

“我也看到很大部分市民——有报道指约60%、70%的人——在堂食或外卖时,很多时候都不要即弃用具,也看到购买可重用的个人用具的人增加了。”

香港“走塑”错了吗?

环境及生态局今年2月提交立法会的文件称,“‘减塑’、‘走塑’近年已成为国际间的共识。无论内地(中国大陆)、邻近的澳门,以至世界其他地方近年都相继推行减少使用塑胶的措施”,例如欧盟与澳大利亚。

2008年6月1日实施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被视为中国大陆第一道“限塑令”,2020年1月发表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要求“到2022年,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量明显减少,替代产品得到推广,塑料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利用比例大幅提升”。

2023年10月,多部门联合印发的《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定下了2025年大陆“以竹代塑”产业体系初步建立的目标,同时将“以竹代塑”产品纳入政府采购支持范围,加大政府采购力度。

中国澳门特区政府透过“行政长官批示”形式立法,分阶段在2021年元旦、2022年元旦、2023年元旦和今年元旦禁止进口与转运发泡胶餐具器皿、一次性塑胶吸管、各式一次性塑胶餐具和一次性塑胶杯碟等。

英国在2021年元旦布鲁塞尔时间子夜完全脱欧后,仍局部遵从欧盟法规的北爱尔兰在2021年7月起禁用一次性塑胶餐具与器皿,苏格兰自2022年1月起实施同类禁令,英格兰、威尔士与英属曼岛则在2023年下半年相继实施。

联合国4月底在加拿大渥太华举行了第四轮治理塑料污染谈判(INC-4),这一系列谈判旨在于今年内达成一项具有国际法律约束力的全球协议,以终止塑料污染。这说明“限塑”已日益成为全球共识。

绿色和平谭颖琳:环保团体并不认同非塑胶一次性餐具能解决垃圾问题,长远主张“重用代替即弃”。

香港“走塑”政策起步比人晚,而且似乎是在“走样”中起跑。

“我记得从前这些连锁快餐店,要是我堂食的话,他们会给我不锈钢的调羹,现在可没有了,只有一根木棒。”某天在快餐店歇脚购买了一杯柠檬茶的香港浸会大学生物系高级讲师钟姗姗博士谈起这最近的经历。

钟姗姗博士同时是香港老牌环保组织长春社的理事会主席。她对BBC中文记者说:“要是大家仍然坚持说‘我要用即弃’,无论是堂食与否,他觉得这即弃餐具不是塑胶的便可以用,那其实我们没环保到哪里去。”

当然,“限塑令”在混乱中起步,或者上路后被批评走样的前车之鉴,确有存在。英格兰与威尔士的一次性塑胶餐具禁令实施迫在眉睫之际,餐饮业界中有不少人反映对新政策所知甚少。

获一些香港环团赞赏积极“走塑”的台湾在2019年7月1日实施内用一次性吸管禁令,预计在2025年限制外带供应吸管,政策最初公布之际便曾闹出环境保护署官员提出珍珠奶茶“可以用汤匙喝”、时任台北市市长柯文哲称“嘴巴张开就可以”等引起舆论热议的言论。2023年8月环保署即将升格为环境部之际,官员宣告2030年全面禁用一次性塑胶餐具“不再是唯一方向”,引来不少批评。结果今年4月环境部长薛富盛重申2030年禁限用塑胶产品的政策目标。

韩国也许是迄今最惨烈的一例:2022年11月实施的一次性纸杯与塑胶吸管禁令,过渡期首年快将度过之际,纸杯禁令被宣布废止,塑胶吸管则实际上无限期延长过渡期。当地媒体称,政策逆转是考虑到小商户面临经营困难。

绿色和平东亚分部项目主任谭颖琳认为,这次“走塑”政策的推行阵痛在所难免,“但是比预期大”。她对BBC中文记者说:“有些人误会了,说‘所有的外卖都不可以用塑胶’,连珍珠奶茶都不行。市民所接受到的信息有落差,许多人觉得,‘咦?到底都发生什么事了?’所以就很反对。”

据报道,韩国因经济理由撤回实施不足一年的一次性餐具管制政策。

而且替代品“新不如旧”之处,还不止于好用不好用。

钟姗姗博士说:“纸根本不可能防水,把纸弄得防水,肯定添加了东西。那添加了什么呢?那些防水剂、滑水剂,都有毒,对人的身体有害。”

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确曾在2023年5月发表论文称,许多纸饮管的“永久化学物”含氟表面活性剂(PFAS)含量比塑胶吸管还要高。科学界近年持续争论人体摄入PFAS会引致癌症的可能性,但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EPA)已在今年4月给饮用水中的PFAS含量订立安全上限。

香港特区立法会也有议员就此要求政府说明。环境及生态局局长谢展寰5月8日书面答复称:“根据报告的数据作推算,市民需要持续并大量摄取饮管内所有PFAS含量——约为每人每周300支——才会超出欧洲食品安全局订立的PFAS耐受摄取量,所以正常情况下都无须为此担心。”

谢展寰在此之前也曾说:“在‘走塑’开始后一星期左右,我们的同事视察时发现有超过一半的商店已转用非塑胶餐具,大型的连锁餐厅更是全部转换,我们认为速度是理想的。 ”

视频加注文字,在全世界300多个动物物种中发现的 “永远的化学物质” 是什么?

香港“走塑”的理由

2023年12月,香港特区环境保护署发表2022年固体废物统计数字:香港人全年弃置都市固体废物406万公吨,平均每天1.11万公吨,其中废塑胶占21%;每日227公吨塑胶与发泡胶餐具、206吨塑料瓶、878吨塑料袋被弃置。

香港最常见的12米级双层巴士(公交车;公车)核载约130人,以香港特区运输署验车时假设每人重54公斤计算,香港一天丢弃的塑料垃圾需要187辆双层巴士才能运走,一年便是1.18万架次。

特区政府2021年2月公布的《香港资源循环蓝图2035》文件警告,香港仅有的三个垃圾堆填区将在“预计会在未来数年相继饱和”,垃圾无处填埋。

特区政府警告,香港三座堆填区(垃圾填埋场)容量快将饱和,源头减废刻不容缓。

另一方面,全球塑料回收率本来就很低,香港2022年的回收率也只是略高的12.27%。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芭芭拉分校(UC Santa Barbara)工业生态学教授罗兰·盖耶(Prof Roland Geyer)2017年7月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全球只有约9%塑胶垃圾得到回收,余下12%被焚烧,79%被掉进垃圾填埋场。

香港中文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城市研究课程主任伍美琴教授长期从城市规划角度研究香港环境保护议题。她认为在“走塑”问题上,市民必须意识到“垃圾很贵”这个现实。“这是一个需要思考与重整价值观的过程。”

贵,也存在于回收循环之上——浸会大学钟姗姗博士说,塑料产品回收,从收集、清洗到再造成新产品的过程,在在需财,却不一定能获得好的回报。

微塑料进入海洋生态引起科学家警惕,而塑胶回收再造过程也是微塑料来源。

人类食物链中的微塑料(microplastics)污染问题近年日益受到关注——已有研究指出这些塑料微粒能进入人体血液,淋巴系统以至于肝脏,而其健康影响仍待了解——塑料回收也是污染来源。

钟姗姗博士说:“等我们知道原来微塑胶对生物能产生哪些永久性的影响的时候,那已经太迟了。”

伍美琴教授也说:“越有钱的地方,承受后果的能力越强,那最终会引致公义问题:贫穷的地方没有那么多资源,当你用了那么多资源,引致诸多环境问题的时候,最受痛苦的就是那些没有资源去处理问题的人。”

香港“走塑”该如何走下去?

浸会大学钟姗姗博士认为,要是个人仍然坚持“我要用即弃”的执念,减废政策将难见实效。

实际上,“走塑”也只是整个香港源头减废政策的一部分。原定在差不多时间实施的按量垃圾征费措施——都市固体废物收费计划——年初被改成延至8月1日实施,并由政府部门与选定住宅大厦自4月1日起“先行先试”。香港媒体目前仍在观望垃圾征费措施能否如期上路。

不过,绿色和平的谭颖琳说:“我们不能光要消费者去环保,光要消费者去做回收,要求他们去自备。商家也该多走一步去提供。”而这牵涉到落实“生产者责任制”,包括商户“过度包装”问题——不同环保团体所提出的例子有超级市场大量包装蔬果出售,或网购使用多重邮递包装等。

浸会大学钟珊珊博士提起香港1970年代以前盛行的“包伙食”服务,又称“福食”,可以考虑重推。当时食店、小摊以传统餐具给商行、工厂送上午餐,饭后将餐具收回,不涉及任何一次性即弃产品。此外,循“污染者自付”原则增加索取一次性餐具的强制收费,也能降低消费者的使用意欲。

谭颖琳又说,绿色产业壮大将可带动香港经济的内循环发展:参考欧盟数据,在其2009年《生态设计指令》(Ecodesign Directive)下,单是2021年,欧盟消费者节省了1200亿欧元(1307亿美元;9445亿元人民币;4.21万亿新台币)的能源开销。

但要达致这些经济效益,还是得先处理眼前乱象。

谭颖琳说:“我其实觉得大家不停地给意见,是在共同挽救整个政策。试想想,20年来哪有发生过垃圾问题能上这么多天的新闻头条?”

伍美琴教授也希望为政者能好好了解民众反对的理由,对症下药。但她仍希望市民能明白推行“限塑”政策的重要性。

“不要意气,因为这真的关乎每一个人的长远福祉,这是大家都需要去明白的。”

香港特区政府在其《香港资源循环蓝图2035》中提出实施“玻璃饮料容器生产者责任计划”与“塑胶饮料容器生产者责任计划”,其中玻璃饮料容器管制已于2023年5月实施,塑胶饮料容器管制的立法草案则仍在草拟当中。这些行动与其他减废措施,均旨在配合《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50》,“力争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

能否实现此目标,众多环保团体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