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三月下枞阳 (2)

打印 (被阅读 次)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扬子江畔大别山下有一个地方,曾经名桐城,曾经名枞阳。今天她一个叫桐城,一个号枞阳。这地方北据雄关,南依大江。这地方曾经是大宥,曾经是南巢。曾经是宗子,曾经是桐乡。曾经是松阳,曾经是同安,曾经号盛唐。曾经是扬州之域,曾经是吴楚之疆......桐城是高山不择细土,枞阳是江海不择细流,共同成就了我们这一县邑的特色文化。

我小时候曾经在枞阳长河边上捡过一片瓦,上面有着远古人脸的造型(当时是小孩子,不懂这些,不知道这一片瓦后来丢到哪里去了)。近些年来读到王乐群先生等人(编者注:原枞阳县文物所所长,现枞阳县博物馆馆长)的文章,再联想到繁昌县人字洞遗址、和县猿人遗址、含山县凌家滩遗址和蚌埠大禹治水的涂山遗址等等离我们这里这么近,才明白我们这里的文化之根竟然是这么的古远深厚。才明白为什么秦始皇要浮江下,观籍柯。才明白为什么汉武帝要自寻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舳舻千里,薄枞阳而出,作《盛唐枞阳之歌》。因为这里也是中华民族生根成长的一个地方。

西晋以后,每逢中原战乱,衣冠南渡。也有很多世家大族眷恋故土,在我们这里聚族而居。因为守江必守淮,江淮之间的这里有着大别山和大江的屏障,可以积聚精神,为中华文化保留种子。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大江东去,在我们这里掉头而向北。天地正气,在我们这里无数次地回应着河岳和日星。

姚鼐在《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中说:“夫黄、舒之间,天下奇山水也,郁千余年,一方无数十人名于史传者。独浮屠之俊雄,自梁陈以来,不出二三百里,肩背交而声相应和也。其徒遍天下,奉之为宗。岂山川奇杰之气,有蕴而属之邪?”山川地理是如此独特,文化之根是如此深厚,我们这里的人们自古以来就是开放兼容的。张氏在六尺巷里传递礼让之风,方氏于浮渡山下演绎圆易之道......有人总结是八十八个以上的大家族共创了地域文化的辉煌。文学戏曲,武术美食,无一不是顶尖的水平。
 
羹脍赛湖新建的步道,鱼虾鲜美,是钓鱼的好地方。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票友们在唱戏。乐曲声飘荡在夜空里,让人有不知今夕是何年的感觉。
长江湿地,连城湖
渡江战役中线指挥部
开国将帅们的题词
凌晨,枞阳鱼市,人们将枞阳的水产批发到全国各地。
亲戚送的香椿头,天天都吃炒鸡蛋。
鳜鱼和长江魤鱼,枞阳好吃的太多了,每个乡每个镇都有好吃的。黑猪肉,春笋,土鸡,枞阳媒鸭,清明新茶等等等都来不及吃。
小黑猫 发表评论于
美食美景!我最喜欢香椿炒鸡蛋。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