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朽游记,剑桥一日 下

打印 (被阅读 次)
伦敦的主要景点都已经去过,旧地重游,时间富裕,不必像以往晨起动征铎,风雨夜归人,时间安排的紧紧张张,大拇指抠鼻子,一点空都没有。每天做梦数钱手抽筋,一觉睡到自然醒,然后闲庭信步去餐厅,回房间老婆还是不消停,出门的时候已经快到中午云淡风轻。
 
六月初的一天,早餐后才规划做什么,决定挤地铁换火车去剑桥大学游览, 伦敦的地铁非常便捷实用,因为不是高峰时段,车厢里只有寥寥数人。出火车站要辆出租车十分钟到剑桥游客中心。剑桥除了浓厚的学术风外,各学院古老雄伟的历史建筑,绿草如茵的一草一木,充满人文浪漫气息的花园小路,巨匠辈出的亮丽记录,使剑桥美不胜收盛名不负。
 
说说和中国相关的一位剑桥名人,李约瑟(Joseph Needham)。李大师本是搞生物化学的,是霍普金斯的学生,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在学术界叱咤风云,引领风骚。1924年,24岁时和29岁的李大斐(Dorothy Moyle)结婚,女大三抱金砖,女大五赛老母,两人都是英国皇家协会会员,志同道合,比翼双飞。不料在1937年,一位叫鲁桂珍的中国女子来到剑桥,师从他的老婆李大斐,从此引出一段风流韵事,千古佳话。不过,名人用过的东西叫文物,凡人用过的东西叫废物。名人酗酒称豪饮叫酒仙,凡人多喝叫贪杯称酒鬼。名人出轨叫爱-爱-爱-爱情,也不怕闪了舌头,凡人出轨叫偷情,见不得人。都是情欲,我没看出来爱情和偷情有啥区别,裤裆里那点事情,凡吃五谷杂粮者,无不色也!
 
李约瑟何许人也?既是一位思维严密、贡献卓越的科学家,又是一位风流成性,放浪形骸,才华横溢的浪漫才子,一度狂热追随“天体运动”(就是剥光猪晒太阳)。在剑桥以瘾君子出名,热衷于炼金术和房中术,据称那时候剑桥没有几位妇女能够逃过他猎色的目标,但他总是给妇女们留下一副玉树临风,道貌岸然,彬彬有礼、乐于助人的君子形象,所以说绅士就是一匹耐心的狼,衣冠禽兽。正所谓,饮酒不醉醉为高,好色不乱乃英豪。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王八看绿豆,对上眼了。结发原配无可奈何花落去,红粉情妇似曾相识燕归来,李约瑟大享齐人之福,一妻一妾。
 
俗话说,三十如狼,四十如虎,五十赛过金钱豹。李约瑟正直虎狼之年欲火喷张,鲁桂珍青春靓丽甘之如怡。在一个温馨浪漫之夜,原配一个闪失不在身边,两人得以勾搭成奸,渴龙得水,饿虎扑羊。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晌。莫道不销魂,芙蓉帐底卧鸳鸯。
 
云收雨散,身心具泰,李约瑟是个大烟鬼,炮后一颗烟,赛过活神仙。腾云驾雾之际,乘兴从鲁桂珍手里学会了平生最初两个汉字"香烟",也得到了自己的中文名字-李约瑟。没想到给了个棒槌居然认了针,“我一定要学会这门语言—而且非学会不可!”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爱屋及乌,从此和中国产生了不解之缘。一生中对中国一直都抱着友好的态度,即使在后来西方社会极力打压中国的情况下也不改初衷。
 
此时李约瑟作为世界领先的生物化学家,正处于事业的顶峰时期。1939年,他出版的一部巨著《生物化学与形态发生学》,有评论家称仅凭这部著作就足以将李约瑟载入科学史册。同年,李约瑟正式开始跟随剑桥的中文教授古斯塔夫·哈隆学习汉语。哈隆很快发现这个学生很有热情,而且很有语言天赋,于是让他帮忙一起翻译《管子》。说来真的汗颜,我俩原本学历史的,至今不知«管子»为何物,有辱师门。
 
李约瑟跑到中国待了很多年,回到剑桥之后跟学校说,我不想教生物化学了,我要写一套关于中国的书。没想到学校居然同意了,还照样给他发工资。于是他便撰写了影响巨大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最后一直扩展成为了二十几卷本的浩瀚巨作。因为他的工作,使得西方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在此同时,精力旺盛的李约瑟还热忱地参与政治运动,到英美各处发表演讲,号召大家关注中国正在遭受的日本侵略以及中国人民的苦难境况,很快便树立了一个铁杆中国卫士的形象,因此而声名大噪。1942年,李约瑟接受邱吉尔的亲自指示前往中国,担任中英科学合作馆的馆长,负责为战时的中国科学家在科研设备方面提供国际援助。
 
在重庆结识了周恩来,便与之建立了亲密的友情。他是被正式委派到国民党政府工作的,但他毫不掩饰他对共产主义的好感和支持,这也埋下了日后的隐患。1946年,李约瑟受到朱利安·赫胥黎邀请参与建立一个国际科学合作机构,这个机构后来被命名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而李约瑟被他们视为创建其自然科学部门的最佳人选。李约瑟再三考虑之后还是同意了,于是前往巴黎,开始了一项新的工作,为联合国服务。然而,美国的杜鲁门总统频繁收到警报,声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在被共产党渗透,并将罪魁祸首直指李约瑟,于是杜鲁门政府便开始拒绝批准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拨款,李约瑟立马辞职了。
 
1948年,李约瑟回到剑桥,继续他的旷世之作-«中国的科学与文明»(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这是他的一项雄心勃勃的写作计划,意图一方面展示从古到今一部完整的中国科学史,一方面探讨中国在整个人类文明进程中为世界所作出的贡献。李约瑟认为这些贡献几乎完全被西方忽略了,他要做的事情,就是要让西方世界重新认识中国。
 
1954年,《中国的科学与文明》正式出版,但是,李约瑟却没有在英国躬逢其盛。7月下旬,他和李大斐前往巴黎与仍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的情人鲁桂珍会面,开香槟庆祝即将出版的著作。然后和原配来到法国小镇(Amboise),在达•芬奇度过生命最后三年的房子和墓地边上共度良宵。
 
《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的出版,也给李约瑟带来了巨大的荣誉。1963年,他的肖像挂上了学院的名人堂;1971年,他被选为英国科学院院士,是仅有的几位同时是英国科学院和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的科学家,名誉博士学位也纷至沓来。1992年,英国女王授予他国家最高荣誉——Companionship of Honour。
 
1964和1972年,李约瑟访问中国,并受到了太祖和周氏的接见。由于他一向的左翼趋向,以及对北京政府的支持,使得他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不断受到质疑。他协助建立的英中友好协会,亦备受争议。
 
1970年代中期,年已70多岁的李约瑟又迷上一位加拿大的华人女子时学颜。但是,李大斐与鲁桂珍两人联手以“妻妾同盟”(concert of the concubinage)击退了小三的猖狂进攻,保住了他们的三角关系。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一妻一妾,到底意难平。
 
1987年,原配李大斐去世,一日夫妻百日恩,百日夫妻似海深,五十几年夫妻按说难舍难分。两年后,二奶扶正,李约瑟与鲁桂珍正式完婚,而此时他们都已经是八,九十岁的老人了,李约瑟在婚宴上说,“迟到总比不到强”。鲁桂珍不仅让李约瑟爱上了中国,而且在他的整个写作过程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助手角色。可以不夸张的说,如果没有鲁桂珍,就不会有后来的李约瑟。然而,这份婚姻注定非常短暂,两年后鲁桂珍便去世了。这对于李约瑟而言无疑是裤裆里轮大锤,受到沉重打鸡!烈士暮年,壮心不已,1991年,李约瑟又写信给小三时女士和其他两位女士求婚,但都遭到拒绝。孑然一身,形单孤影。他的健康每况愈下,但仍然坚持每天去研究所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黄泉路近,凄凄惨惨。对闲窗畔,梦沉书远。停灯向晓,抱影无眠。念名利,追往事,芳华一瞬,过眼云烟。他轻轻叹了口气,终于去了,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1994年,94岁的李约瑟结束了非凡而精彩的一生,腾蛇乘雾,终为灰土。
 
至于徐志摩呢,大家是知道的,跑到剑桥做了两年交换生, 一首意境深远的"再见康桥"留给后世对剑桥无限的想象和憧憬,从而引起了无数中国人对剑桥的浪漫向往。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金庸后来也来了剑桥,在东亚系攻读历史。
 
走过游人如潮的古老校园,正直考试期间,多数学院对游客敬谢不敏。康河流水哗啦啦,河面上游船如过江之鲫,一块千人坐万人盖的脏糊糊破毯子看着就恶心,哪里有徐志摩笔下的浪漫!众里寻她千百度,暮然回首,一个妙龄女郎正对我不肖一顾。一摸背包,拉索已经被打开,好在早有防备,老一套,表层有大姨妈巾擦屁股纸伺候,跟我斗?你还嫩点! 轻轻的我走了,没能够带走一片云彩。
 
剑桥的中国学生和黄面孔游客相当多,有些地方有英文和中文两种文字。重提一下李约瑟牛逼之处,他在中文系没有职位,却俨然是中国问题的权威;他没有上过一个小时的历史课,却说服了大学最威严和最古老的出版社让他写科学史巨著,这就是剑桥!貌似国人偏爱剑桥胜过牛津,这辈子没指望了就指望下一代,如果您家里有个龙子凤女,孺子可教,何不计划着送来剑桥,或许出个牛顿第二。今日投石问路,明朝剑桥提名。莘莘学子,燕颔儒生,洋洋盈耳,荟萃精英,啼莺燕舞, 康河撑篙,小桥流水飞红。
 
 
登上教堂塔顶鸟瞰剑桥
 
 
 
校园一角
 
 
学生宿舍
 
 
国王学院,徐志摩在此就读
 
 
 
 
圣父,圣子,圣灵谓之三一学院,从这里走出三十几位诺贝尔奖得主
 
 
牛顿苹果树来自其家乡,移花接木,糊弄游客而已
 
 
金庸曾经就读圣约翰学院
 
 
仿造威尼斯的叹息桥,威尼斯的犯人从桥上走过,一声叹息,"哎,要砍头了。"
学生从这里走过,一声叹息,"哎,要挂科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老朽 发表评论于
多谢各位听侃。
无法弄 发表评论于
呵呵,故事好玩
房房房 发表评论于
妙趣横生!
安娜晴天 发表评论于
敢情老朽也喜欢八卦,我都不知道李约瑟这些风流韵事。
anla 发表评论于
笑死人不偿命吗?
happyhappy 发表评论于
写的太有趣了!第一次听说李约瑟其人其事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