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一周(中)

打印 (被阅读 次)

伦敦一周(中)

第三天

早上先去登伦敦大火纪念碑(Monument to the Great Fire of London)。

伦敦有纪念碑无数,唯独这一座,人们通常简单地称之为Monument,因为1666年9月延烧了四天的那场大火实在令伦敦人铭心刻骨。那场大火毁了城中心一万三千栋住宅和八十七座教堂,造成八万多居民无家可归。死亡人数不清,一则因为火温最高达到一千二百多度,可能造成许多死者烟消灰灭;二则因为遭灾的区域里有大片的贫民窟,当局不怎么在意蜗居在那里的“低端人口”的死活。官方确认的遇难者只有六个。

大火纪念碑高六十二米,象征其位置距火灾的源头—一家面包房—的距离为六十二米。碑顶的观光平台前有细密的铁丝网挡着(在1788-1842年期间,有六个厌世者从那平台跳下自尽),加上碑本身不甚高,因此那里不是观景和摄影的上佳选择。

伦敦大火纪念碑。

伦敦大火纪念碑里共三百十一级的登顶阶梯。

下了纪念碑以后,我往北经过原来的皇家交易大厦(Royal Exchange,不是证卷交易所)和吉尔德大厅(Guildhall)广场,然后转西到了圣保罗大教堂。

早先的圣保罗大教堂毁于伦敦大火,如今的建筑完工于1711年。高一百十一米,加上位于城区的最高点,因而直到1964年,它是伦敦的最高建筑。

圣保罗大教堂见证过纳尔逊、惠灵顿、邱吉尔、撒切尔夫人等的葬礼以及查尔斯与戴安娜的婚礼大典。

从巨大圆拱下的观光平台俯瞰,伦敦的中心和泰晤士河尽在眼底。

吉尔德大厅广场,这幢楼与里面的大厅同名。这里在几百年里曾经是伦敦的市政厅。

从圣保罗大教堂顶远眺。

从圣保罗大教堂顶俯瞰金婚纪念桥。

圣保罗大教堂西边不远就是从前伦敦媒体的大本营舰队街(Fleet Street)。当然,那早已是过眼烟云了。

舰队街一景。

从舰队街往西南,我走过寺庙教堂(Temple Church)、内寺(Inner Temple)和中寺(Middle Temple),然后在中寺律师大院(Middle Temple Inns of Court)的草坪旁午餐休息。

伦敦有四个Inns of Court,那相当于律师协会,伦敦的每个律师都必须从属于其中之一。

我在中寺律师大院看到黑石(Blackstone)法律事务所的铜牌,上面列着的八十多个名字里,竟然有三十五个QC(Queen's Counsel,御用大律師)!

中寺。

中寺律师大院。

离开中寺律师大院,我沿着泰晤士河转到了国会大厦。

如今人们可以买票在星期六参观国会大厦了,但我去的那时还不行。

国会大厦:照片中的黑色马上雕像为曾被奥地利人囚禁在多瑙河上的迪恩施泰因(Durnstein)城堡的狮心王理查。

国会大厦: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1599-1658)像。

克伦威尔在英国内战(1642-51)期间率领国会派(又称“圆颅党”(Roundheads))军队多次击败保皇党。他参与处死国王查尔斯一世(Charles I)、废除君主制、建立(名义上的)共和、征服爱尔兰和苏格兰。从1653年起直至去世,克伦威尔担任英格兰、苏格兰暨爱尔兰联邦的护国公。

保皇党于1660年复辟后,反攻倒算,将克伦威尔的尸体从墓里挖出,吊在铁链上示众,并砍掉了他的脑袋。

克伦威尔是英国历史上最具争议性的人物之一。一些历史学家,如休谟(David Hume)等认为他是大逆不道的“弑君者”。他在苏格兰和爱尔兰残酷迫害天主教信徒的行为被普遍指责为种族灭绝。邱吉尔称他是个军事独裁者。而《失乐园》(Paradise Lost)的作者密尔顿(John Milton)则誉其为自由主义的英雄。苏俄革命的领袖之一托洛茨基(Leon Trotsky)也称赞他是革命的资产阶级分子。

介绍威斯敏斯特大教堂(Westminster Abbey)的文字汗牛充栋,不过我相信没有人会注意到下图所示的在一处走廊里的平淡无奇的石碑,碑是“献给所有在殖民地为皇室服务过的人”的,底下两行引自《圣经》里的《马修福音》(Mathew):“不管谁是你们中的首领,让他当你们的仆人”。

我不信教,不过《圣经》里精彩的警句真是不少。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一。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二。

街头女郎。

参观完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为领略水上风光,我找了条去格林威治(Greenwich)的游船(City Cruises)。

刚上船坐下,我觉得有点便意,就去上厕所。而我出来时却发现甲板上空空如也,一个游客也没了。在厕所里我肯定没有听到任何喇叭广播。吃惊之余,我立即想到必然是发生了什么情况,游船公司改变计划,把游客转去了另一艘船。那船长也看见了我,他一定也马上意识到是怎么回事了。他嘴里咕咕囔囔,多半在万分恶毒地诅咒我,不过他别无选择,不得不赶上正在另一个码头接客的那艘去格林威治的船,让我换了船。

泰晤士河上一:水族馆。

泰晤士河上二。

泰晤士河上三。

格林威治也是个自小耳熟能详的名字,因为格林威治天文台,因为那条本初子午线。不过我以前不知道格林威治大学,那里显然也值得徘徊,可惜我没有时间。

格林威治大学。

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

格林威治公园。

第四天

早上的第一个活动是去参观邱吉尔战时办公室(Churchill War Rooms)。那个地下设施原为英国政府在二战期间的作战指挥中心,现在是个小而精致的博物馆。

华盛顿之外,邱吉尔是我最欣赏的政治家。在我看来,邱吉尔的杰出主要有四:第一自然无疑是他在二战中领导英国从危难走向胜利的丰功伟绩。他是名副其实的中流砥柱。只要读到过,谁都不会忘记邱吉尔在敦克尔克撤退以后发表的掷地有声的演讲:“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上和大洋中作战,我们将具有愈来愈大的信心和愈来愈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任何代价保卫本土,我们将在海滩上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登陆的地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决不投降。”其次是他战后被民众在大选中撵下台时表现出的坦荡从容。选举结果公布那天,他的医生对他表示同情,抱怨老百姓太不知道感恩了,邱吉尔回答说:“我不这么认为。他们过得太苦了”。第三是他非凡的幽默感和睿智。他在国会辩论时跟南希·阿斯特的对话是一个例子。最后是他高度的文学艺术素养。一生著述超过一千二百万词,邱吉尔以词汇丰富出名(他的作品总共使用过六万多个词)。他写的回忆录、传记和历史著述为他赢得了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邱吉尔还是个公认的出色的业余风景画家。

邱吉尔战时办公室博物馆一:喜感盈盈的玩偶。

邱吉尔战时办公室博物馆二:

      英国国会第一位女议员南希·阿斯特与邱吉尔的对话:

      “温斯顿,如果我是你的太太,我会在你的咖啡里放毒药。”

      “如果我是你的丈夫,南希,我会把那咖啡喝下去。”

在距邱吉尔战时办公室博物馆不远的外交部大楼前,我意外地看到了巴厘恐怖袭击遇难者纪念碑(Bali Bombing Memorial)。

2002年10月22日晚上,一个伊斯兰极端主义组织在印尼巴厘岛一个外国游客尤其是澳大利亚游客喜欢光顾的夜总会引爆了一颗人肉炸弹和一个汽车炸弹,杀死二百零二人,伤二百零九人。死者来自二十多个国家,包括八十八个澳大利亚人、三十八个印尼人和二十八个英国人。

本·拉登在事后声称那是他们对美国及其盟国的反恐战争以及澳大利亚支持东帝汶(East Timor)独立的报复。

澳大利亚是巴厘恐袭的最大受害者,然而在堪培拉却没有像伦敦那样的纪念碑。据说在国会大厦的某个庭院里有块石头纪念那事件,不过那地方是“闲人莫入”的。

巴厘恐怖袭击遇难者纪念碑。

世界上第一家YMCA(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基督教男青年协会),初建于1844年。

从上午10:40到下午4:50,我在大英博物馆里呆了六个小时,匆匆走遍了里面每一个开放的展室(共七十来个)。

1759年正式问世的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第一个国立公共博物馆。迄今那里有藏品一千三百多万件。

是爱尔兰医生、博物学家斯隆(Hans Sloane)以二万英镑的价格卖给英国政府的七万一千件收藏品促使当局下了建馆的决心。

大英博物馆一次又一次的增建扩展在很长的时间里在很大程度上跟大英帝国疆域不断的扩张同步。还有就是越来越多的收藏家乐于将他们的毕生心血遗赠给博物馆以求造福万世。那些捐献者之一是美国大银行家摩根(J Pierpont Morgan)。

在二战前夕,英国人未雨绸缪,把大英博物馆里最珍贵的藏品转移到了城里那些特别安全的地下室和地铁车站,以及城外的乡间住宅甚至采石场。

现在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和大英图书馆都曾经是大英博物馆的组成部分。

大英博物馆一。

大英博物馆二。

大英博物馆三。前中为来自河北易县八佛洼睒子洞的辽代三彩等身罗汉。那山洞里原有十六尊罗汉,民国初年时还剩十三尊,村民盗运下山途中不慎又摔毁了三尊,其余十尊陆续被官民贩卖到国外,现分别为美、英、法、俄、加、日六国的十个博物馆收藏。

大英博物馆里最珍贵的中国文物是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的唐代募本。那图据说是一个随八国联军进入北京的英国军官以二十五英镑的价钱卖给博物馆的。

大英博物馆四。

大英博物馆五:比白纸更不值钱的津巴布韦货币。

大英博物馆六:用枪做成的椅子。

街景:歌剧院墙上的萨列里(Antonio Salieri 1750-1825)像。萨列里乃意大利作曲家、指挥家和音乐教师。他一生创作了三十七部歌剧。其学生包括贝多芬、舒伯特(Franz Schubert)和李斯特(Franz Liszt)。谣传萨列里因为嫉妒而毒死了莫扎特,其实他跟莫扎特始终是彼此尊重的同行和朋友。在莫扎特去世以后,他是莫扎特的儿子的音乐老师。

街景:最简单的把戏。

晚上跟一个在伦敦工作的驴友在唐人街吃饭叙旧,饭后去SOHO广场和附近的街上转了转。

唐人街餐馆。

BBC总部。

街景:服装店橱窗。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