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皇帝奥勒留的死亡观

打印 (被阅读 次)

最近读了罗马皇帝奥勒留的名著《沉思录》,深有感触。

作为罗马 “五贤帝” 之一的奥勒留,从小受到宫中的良好教育,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富有皇帝的责任感和哲学家的深邃。因《沉思录》这本传世名著而被誉为哲学皇帝。
 
此书没有完整的章节结构,而是以许多长短不一的独立段落组成。这种方式可能更方便他随时随地记录下他的思想火花。奥勒留可能是最早以这种方式写作的作家,后来的很多西方思想家、哲学家,都效仿了这一写作方式。如维特根斯坦、尼采、帕斯卡等人。
 
书中内容涉及哲学、伦理学、人生价值观等等许多方面。作者的思想深刻而理性。其中的许多观念,放到今天也绝对不落伍。下面摘录的是书中有关死亡的部分段落。
 
人对于死亡,普遍具有一种动物本能性的恐惧。几乎所有的宗教,都以“了生死”,化解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为大事。比如佛教,就讲究轮回,许人们以来生希望。死只是暂时的,无尽的轮回=无尽的来生=永生。佛教的广泛传播,证明这种永生的期许颇得人心。
 
但奥勒留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对待死亡。在他的眼中,死亡只是一种自然规律,不好也不坏,不值得恐惧。在几千年前的一个皇帝,对死亡能持有这样一种达观态度,实在难得。
 
我们可以看一下他在中国的同行对待死亡的态度。中国的皇帝们几乎无不达到痴迷对永生的追求。他们放不下手中的权力和眼前的荣华富贵,希望这一切都能永远持续。这他们虽然明白 “人生自古谁无死” 这个浅显的道理,但还是心存侥幸地梦想 “负有天命” 的自己是一个例外。从秦始皇遣徐福率童男童女东渡寻长生不老之药开始,后代有多少皇帝为了永生,前赴后继服“仙丹”,非死即伤。同样都是皇帝,在对待死亡的态度上,格局和理性高下立判。
 
从此事也可以看出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在历史上的不同高度。中国文明后来被西方文明征服,在几千年前就可以看出兆头。
 
《沉思录》摘选:
 
最重要的是,以愉快的心情等候死亡,须知一切生物都由几种原质组成,死亡不过是那几种原质的解体而已。如果每一件东西不断地变成为另一件东西,其间并没有什么可怕,那么一个人对于一切事物之变动与解体又何须恐惧?这是合于自然之道的,自然之道是没有恶的。
 
纵使你的生命可以延展三千年,甚至三万年,要知道一个人只能死一次,也只能活一回;所以,顶长的寿命和顶短的都是一个样。因为所谓“现在”,对大家是一样长的,我们所丧失的根本便不是我们的,所以我们所放弃的显然只是很短暂的一段时间而已。所以有两件事要记取:第一,自亘古以来一切事物都是在同一模型里铸造出来的,然后一遍一遍地重复翻演,所以一个人在一百年间或二百年间或永恒不变地看同样的事物演来演去,实在是没有差别的。再一件事便是:长寿的与夭折的人所放弃的是一样的多;因为一个人所能被剥夺的只有“现今”,事实上只有这个是他所有的,而他所没有的东西,他当然也不会失掉。
 
不要蔑视死,要迎受它,因为这是自然之道所决定的事物之一。解体乃是自然界的一个过程,与你一生中各个季节都是有关联的,诸如由年轻到年老,由逐渐成长而达到盛年,由生牙齿长胡须而头发灰白,由媾精而怀孕生产。一个人如果想通了这一番道理,便不该对死亡怀着冷漠、焦急或轻蔑的态度,应该把它当作为自然的过程之一来看待。静静地等待那个时间来临,你的灵魂将脱壳而去,恰似你等待着妻子把她怀着的婴儿分娩出来。但是如果你想要一点心灵上的普通慰藉,那么帮助你从容就死的方法,莫过于考察一下你所要遗弃的环境,以及你所谓无须再行厮混的那些人物。厌恶他们固然是不对的,应该眷顾他们、善待他们,但是如果能想起你所要抛弃的并非是与你同道的人,那究竟是个慰藉。“人生之值得留恋,只是与同道之人可以共居而已。”但是你现在可以看出,和那些人格格不入,却还要同居共处,是多么令人难以忍受,或许你会吼起来:“死亡啊!不必迁延!否则我也许要忘形而放肆了。”
 
每一事物有开始,有延续,亦有死亡,这都是被包括在自然界的目标之内的,犹如一个人掷起一只球一般。球被掷起,有什么好处?球落下来,最后落到地上,又有什么害处?水泡凝结着有什么好处,破碎又有什么害处?灯焰也是一样的道理。
 
尘世间生长的还归于尘世,泥土还原于泥土;上天生的很快地会回到天上去。这便是说,这或是密集的原子瓦解了,或是无知觉的元素散开了,意义是差不多的。
 
[引录柏拉图语:]“你以为一个人有了高尚的灵魂,对于时间与一切物质有了整体的看法,还会把人生当作很严重的事吗?‘不会的!’他说。那么他还把死当作一件可怕的事吗?‘一点也不!'”
 
我按照自然之道进行,等到有一天我便要倒下去,做长久的休息,把最后的一口气吐向我天天所从吸气的空中去,倒在父亲所从获得谷类、母亲所从获得血液、乳妈所从获得乳汁的大地上:那大地这许多年来给我以饮食;那大地任我践踏在脚底下,任我随意做各种的使用。
 
有一个帮助我们蔑视死亡的方法,虽不大合于哲学,却颇为有效——列举一下那些顽健而长寿的人。他们比起短命而死的人们又好了多少呢?他们终归是被埋葬了,如Cadicianus、Fabius、Julianus、Lepidus及其他,他们送了许多别人入葬,结果他们自己也入葬了。从任何方面看,寿命之长短其差异是很小的,生命即使熬到尽头,其间还要经历有多少烦恼,甚至要遇到什么样的伴侣,最后会秉有什么样的躯体?生命没有什么了不得。回顾一下,时间在你后面张着大嘴,向前展望,又是一个无穷的永恒。在这永恒之内,只活三天的婴孩的寿命和长达三世纪的一个Nestor的寿命是一样的。
 
随时要记住:多少位医生,于常常望着病人紧皱眉头之后而悄悄地死了;多少位星相家,于煞有其事地预告别人的死期之后而悄悄地死了;多少位哲学家,于长篇大论地讨论死亡与不朽之后而悄悄地死了;多少位伟大军人,于屠杀千千万万的人之后而悄悄地死了;多少位暴君,于骄横地行使生杀大权,好像自己永生不死之后而悄悄地死了;多少座整个的城池,或许我应该这样说,至今也都死了,如Helice、Pompeii 、Herculaneum及其他无数的地方。再看看你所亲自认识的,一个接着一个地也都死了。一个人刚给朋友送终,然后自己倒下去了,又一个朋友来给他送终,他又自己倒下去了;这一切都发生在短短的几年之间。总之,不要忘记:一切有生之伦,其生命是如何的短促,并且是如何的猥贱;昨天是一摊黏液,明天便成为一个木乃伊或是一堆灰。按照自然之道去排遣这短暂的时间吧,漂漂亮亮地走向这旅途的尽头,像一颗橄榄烂熟落地一般,赞美那在底下承托着的大地,感激那令它滋长的万物。
如果一位神祇告诉你说:“你明天就要死,无论如何总逃不过后天。”那么你究竟是明天死,还是后天死,你必定认为那没有什么重要性,除非你极度卑鄙,因为那分别实在是太小了!那么你究竟是若干年后死,还是明天死,你也同样地当作一件无关紧张的事去看待吧!
 
如果躯体死后而灵魂不灭,无数年后大气中如何能容得下那么多的灵魂?
 
死,和生一样,是自然的一项秘密,几种元素的组合,又离析成为那几种元素,绝不是什么可羞耻的事,完全合于理性动物的本质,与人生的法则亦无任何抵触。
水晶蓝 发表评论于
上智
bybybaby 发表评论于
谢谢,正在看英文版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