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非的明珠:摩洛哥-赭红色之城

走遍千山万水,只为寻找初心。
打印 (被阅读 次)

虽然马拉喀什只是摩洛哥四大皇城中的一个,但它却是摩洛哥最受欢迎的旅游城市,还曾被评为“世界最受欢迎的六大旅游城市”之一。自从1062年这座城市被建立后,它就染上了柏柏尔人、阿拉伯人和法国人的色彩。这些信奉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各色人种让马拉喀什呈现出了不同的风貌,使其博得了“敲响的鼓”、“沙漠的女儿”和“赭红色之城”的赞誉,还被称为“穆斯林城市的教科书”。而我们到达此城的第一站,是有着法国人印记的马若尔花园(Jardin Majorelle),它是马拉喀什最有人气的景点,没有之一。

马若尔花园

马若尔花园

马若尔花园

从大西洋海岸索维拉出来,我开上了免费的高速公路。这条路修得非常好,但路上车却很少。路旁是沙漠,可沙漠上很多地方都种着橄榄树。我们好奇水是从哪儿来的,原来树下铺着水管。因为在国外自驾拿过好几次超速罚单,因而我再也不敢超速,结果在穿过高速中间的隔离带时,我看见摩洛哥警察躲在那里用手动测速仪在测速,心中大呼:好险。从这时起,我们便在摩洛哥开始经历多如牛毛的警察,这是我们在去过的国家中见过警察最多的一个。

到达马若尔花园所在的法国人建的新城,还不到下午2点。整个新城很干净,也很漂亮,出租车是米黄色的。在摩洛哥,几乎每个城市的出租车颜色都不尽相同。我知道在这个热门的马若尔花园找停车位很难,于是停到了离花园几百米的地方。走到花园门口一看,所有人都得在网上购票,还得按进入时间买,最早的是4点半的,这也太热门了吧。门票一个人差不多8美元,我们买完票没事干,就去附近的餐馆品尝摩洛哥的经典美食塔吉锅(Tajine)。

去马拉喀什沿途

塔吉锅

马拉喀什老城外

马拉喀什老城外

塔吉锅是柏柏尔人的专利。由陶土制成的它有着三角圆锥的高盖帽,透气不透水,靠圆锥锅盖循环的蒸气,均匀地加温,能最大程度地保持食物的原味和营养。因而烹调时比一般锅更省水、省火、省时,是沙漠地区的最佳炊具。在蒸煮时,摩洛哥人会把鸡牛羊肉或海鲜跟土豆和胡萝卜等摆成锥状,肉在下面,青菜在上面,再加入最多由30多种原材料制作而成的摩洛哥特有香料,一道美味的塔吉锅便新鲜出炉了。不过,我们去的这家餐厅的塔吉锅是改良过的,油很大,里面放的是炸薯条、红枣和鸡蛋,还赠送沙拉,但鸡肉和牛肉都做得特别好吃,一共22美元,不包括小费,这是我们摩洛哥之行中唯一付小费的餐厅。从这顿塔吉锅后,我们在摩洛哥的两个多星期里,从家常风味小馆到高级餐厅,几乎顿顿都是塔吉锅。

吃饱喝足的我们看看时间,还有一个多小时,便走去了位于马拉喀什老城的民宿去考察地形,以防找不到停车位的尴尬。这一趟走得太值了,其原因是,我的车要想开进城里得费牛劲。临近赭红色的城墙边是一个汽车站,路边是人来人往的市场,摩托车和手推车到处都是,我若硬闯,真不知道会不会把车刮了,于是我们决定就把车停在原地,然后走1公里多去民宿。返回马若尔花园时,已经差不多到了我们该进入的时间。为什么这个花园如此受游客热捧呢?

马若尔花园

马若尔花园

马若尔花园

马若尔花园

因为这里超过300种的珍稀植物和一片紫罗兰色。20世纪初,法国著名画家马若尔买下了这块占地面积相当于17个足球场的棕榈地。痴迷于园艺的他除了在这里建造了别墅外,还打造出了伊斯兰风格和热带风情相融合的印象派花园。 很多年后,法国时尚大师伊夫圣罗兰(Yves Saint Laurent)买下了它,并开始重新设计花园。他把欧洲园艺与摩洛哥风情完美结合在一起,让里面的竹林和鱼塘、长廊和亭楼、喷泉和水塘,以及各种各样的热带仙人掌,跟紫罗兰色相映成彰,成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私人花园。那满园的紫罗兰色,在傍晚柔和的光影中,让充满着浓郁伊斯兰味道的花园呈现出静谧优雅的氛围,我们很难不爱上它。

马若尔花园

马若尔花园

马若尔花园

可是,我们的重点却不是被法国人赋予了文明因子的这里,而是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的老城麦地那。我们的民宿在麦地那旁,也是带天井的摩洛哥式建筑。但我们没想到,马拉喀什的昼夜温差特别大,白天21摄氏度,晚上几近0度,房间里的空调还没有热风。早晨在通天的天井底层吃早餐,穿着棉袄的我们被冻得哆哆嗦嗦。我们在这里住了两夜,直接埋在了我感冒的种子。不过,我们到民宿时还一脸兴奋,因为我们就要去参观马拉喀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麦地那。

这个麦地那由穆拉比特王朝建造,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从空中看,被10多公里赭红色围墙环绕的它像一个巨大的蜂巢。“蜂巢”里不但有宫殿和清真寺,还有迷宫似的市场,这个市场以前是世界上最大的手工艺商贩聚集的传统市场。可是,当我们走进近乎封闭的市场时,我们发现里面是可以走摩托车的,摩托车的大量尾气充斥在狭窄的街巷里,我们真知道其旁卖五花八门商品的小商小贩们每天呼吸着这些尾气是什么感觉,但我家惜命的先生走了几分钟就要打道回府。我也强忍着走了一段市场,买了些纪念品后才回到民宿,心想,影响力曾经遍及整个西部穆斯林世界的马拉喀什算是被摩托车的尾气毁了。

马拉喀什城墙

马拉喀什麦地那

杜卡拉门

库图比亚清真寺

第二天一早,我们没有从麦地那的市场中经过,而是沿着城墙边的小巷去了穆拉比特王朝于1126年建造的杜卡拉门 (Bab Doukkala),然后从这里走出老城,去看马拉喀什最重要建筑之一的库图比亚清真寺(Mosquée Koutoubia)。 这座可同时容纳2万名信徒的清真寺建于12世纪的穆瓦希德王朝,意为“书商清真寺”,因为清真寺的原址是一个纸张集市。整个清真寺的建筑材料也是赭红色的砂岩,这让清真寺和它77米的宣礼塔在晨光中呈现出玫瑰红的漂亮色彩,令人惊叹。更奇特的是,当年修建这座宣礼塔的建筑师,把近万袋名贵香料掺入了用于粘合石块的泥浆中,因而人们经过这里时,会闻到飘荡在空气中的悠悠清香,这让该清真寺有了“香塔”之称。

不过,我们并未闻到,也许是因为有着各种拱形图案和雕花及碑铭装饰的宣礼塔被隔了起来,离我们太远的缘故。在宣礼塔的前方,是一片宽阔的广场,广场上的鸽子腾空而起,给安安静静的清真寺带来了一丝生机。这个宣礼塔不仅是马拉喀什的地标和象征,而且为西班牙塞维利亚的吉拉达钟楼和拉巴特的哈桑塔提供了建筑模版。有意思的是,当年登上宣礼塔呼唤人们祈祷的宣礼员必须是盲人,以防止宣礼员偷窥附近王宫后院里的嫔妃。

皇家墓地

皇家墓地

该清真寺离赭红色的皇家墓地(Tombeaux Saadiens)不远,我们从不同的城门进入,又走进了老城。这个墓地由那个在“三王之战”中“渔翁得利”的艾哈迈德·曼苏尔于16世纪末期修建,安葬了萨阿德王朝包括曼苏尔在内的60多位皇室成员。据说,墓地由三座大厅组成,其中最为精致的是曼苏尔墓。里面穹顶是用雪松木雕刻的,而墓棺则来自意大利的大理石。我们走到的时候,墓地关闭,即使开放,我家先生也不会让我去这种阴气很重的地方。不过,我们却可以去离墓地咫尺之遥的巴迪皇宫(Palais El-Badi)。

这个皇宫也是曼苏尔建立的。因为他从葡萄牙王国赎回俘虏的赎金中得到了大量黄金,因而有财力建造这座奢华的皇宫。作为萨阿德王朝建筑的杰出代表,建于1578年的皇宫深受西班牙格拉纳达阿罕布拉宫建筑风格的影响。我们去过阿罕布拉宫,被那里美轮美奂的建筑装饰所折服,因而对阿拉伯语中意为“无与伦比皇宫”的巴迪皇宫充满了热切的期待。我们到皇宫的时候它刚开始售票,一个人差不多7美元,只收现金。可谁知道,这个皇宫是颓垣断壁。就这副“尊荣”,摩洛哥怎么好意思向游客索取这么贵的票价呢?

巴迪皇宫

巴迪皇宫

巴迪皇宫

巴迪皇宫

巴迪皇宫

巴迪皇宫

我们也想象不出巴迪皇宫当年的辉煌壮丽,只知道用了25年才建成的它有360间房、一个巨大的庭院和庭院中的一个水池。据介绍,皇宫的建筑材料和墙面装饰有来自意大利的大理石、中国的玉石,巴基斯坦的玛瑙等,甚至还加入了黄金。可惜奢华的皇宫建材和宝石让接替该王朝的阿拉维王朝苏丹一股脑儿地掠去,去建造他在梅克内斯的王宫。虽然今天的巴迪皇宫没什么可看的,但站在它宽阔的庭院,看着赭红色的墙面被柔和的阳光染成暖暖的玫瑰红色,我们还是觉得它挺好看的。

跟乏味的巴迪皇宫相比,建于19世纪末的巴伊亚王宫(Palais de la Bahia)就算有滋有味的了,门票也差不多7美元,只收现金。这个意为“美丽、明耀”的王宫是阿拉维王朝一个宰相的宫殿,他跟4位妻子和24位妃子及众多子女住在这里。这座宫殿占地数百公顷,包括五座建筑物和三个花园,建造宫殿的大理石来自意大利。屋顶的150个天花板由雪松木制成,而且式样没有一个相同的,木工装饰的颜色则从指甲花,藏红花和石榴皮等天然材料中提取。他自己的房间用白黄绿蓝黑五种颜色装饰,象征着伊斯兰教中的五个祈祷时间。每个房间都有三扇门,每扇门的设计和装饰分别采用柏柏尔风格、阿拉伯风格和安达卢西亚风格。一看它就是用重金堆砌成的宫殿,但跟阿尔罕布拉宫相比,还不在一个层次。

巴伊亚王宫

巴伊亚王宫

巴伊亚王宫

巴伊亚王宫

走出巴伊亚王宫不远,即是摩洛哥最著名公共广场的德吉玛广场(Jemaa el Fna Square)。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这个广场最初是穆拉比特王朝皇宫前的大广场,用以公开处决、阅兵、节日庆典等活动,之后演变成了打把势卖艺之地,以讲故事者、音乐家和各类表演者的传统活动而闻名。白天广场上是水果摊,晚上则变成了小吃摊。我们穿过这个广场,走入了人山人海的阿拉伯集市(Souks),那里隐藏着一家建于萨阿德王朝的高级餐厅(Dar Cherifa)。这家餐厅在深巷里,很不好找,我们在路口遇到带路的,他向我们要带路费,我看他可怜的眼神,给了他1美元。

这座建于16世纪末的建筑是马拉喀什为数不多,保存完好的萨阿德王朝时期的房屋之一。低矮的大铁门永远紧闭,只有拍打门上的铜陵主人才会开门,这是那个时代保留下来的传统。宅内的中庭是一个宽敞的天井“四合院”,四周墙壁上装饰着繁复的几何图案和阿拉伯花纹,看上去既典雅又庄重,我们很喜欢。这家餐厅说他们的饮食继承了柏柏尔人、犹太人和安达卢西亚的传统,可是它家的塔吉锅却没有马若尔花园旁边的好,羊肉都没烂,还收了我们50美元。不过,我们在这里却第一次品尝到了摩洛哥的一种特殊食材,口感像小米的古斯米(Couscous)。其实,古斯米是人工制作的面,口感松散,还有淡淡的麦香,是北非马格里布地区人们喜爱的主食,因而也叫“北非小米”。自从吃过这种“米”后,它就成了我们的最爱。

德吉玛广场

德吉玛广场

阿拉伯集市

马拉喀什餐厅

马拉喀什餐饮

让我们感到不值的,还有门票5美元左右的马拉喀什博物馆。里面展出的瓷器、首饰、服饰等一点也没惊艳我们的眼眸,只是因为它建于19世纪的行宫内,且顶着“马拉喀什”这个大名我们才进去一探究竟的。虽然这座典型的摩尔建筑装饰得很豪华,其巨大的庭院也挺吸睛,但馆藏实在配不上有着悠久历史的马拉喀什的美名。然而,本·优素福神学院 (Médersa Ben-Youssef)不仅配得上马拉喀什“穆斯林城市教科书”的大名,还给它镶了“金边”。

马拉喀什博物馆

马拉喀什博物馆

马拉喀什博物馆

该神学院由马林王朝的苏丹哈桑于14世纪上半叶创建,用为马拉喀什做出重要贡献的穆拉比特王朝的苏丹名字命名,门票也是5美元左右。这个隐藏在迷宫般小巷里的神学院结合了由西哥特人、阿拉伯草根和阿拉伯精英混合而成的安达卢西亚摩尔风格和摩洛哥风格,建筑构造极为对称。几百年来,学校大厅和祈祷室的圆顶、中央大理石庭院,以及天井和墙壁上奢华繁复的雕花与别致的马赛克花纹样式都在展示着这座神学院在摩洛哥历史上的神圣地位。它是北非规模最大的神学院,但面积却不大,入口刻着“进入吾门者,愿你不断超越自我”的箴言。两层楼的建筑里有132个房间,可容纳900名学生,据说成绩越好的学生,房间的位置也越好。因而,能拥有独立带窗户房间的学生都是学霸。

我们走进一个学霸的房间,在历史的气息里停住脚步,屏声静气倾听旧时光的声音,然后穿越时间之流,回到那个文风鼎盛的时代,情不自禁地说:与你相遇,是一场盛大的重逢!

本·优素福神学院

本·优素福神学院

本·优素福神学院

本·优素福神学院

本·优素福神学院

本·优素福神学院

本·优素福神学院

本·优素福神学院

马拉喀什路线

 
lily0824 发表评论于
回复 '世界在我心中' 的评论 : 很高兴能与你同去一个城市。谢谢喜欢。
世界在我心中 发表评论于
熟悉的景色,几年前我也去过这些景点。美图好文分享了。
lily0824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我爱丁二酸钠' 的评论 : 多谢美言。但愿你的美女同学不会介意你的言辞。
我爱丁二酸钠 发表评论于
拜读了!
我的美女本科生同学最近去摩洛哥游览了近半个月。她的游记可没有这么好看。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