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们笔下,3月美国鸡蛋价格达到每打6.23美元,约合人民币3.8元一个,顿时宛如山崩地裂,“蛋民”哀鸿遍野,美国人民的“蛋自由”瞬间沦陷。更离奇的是,“仓储超市限购”“超市鸡蛋惊现天价”,仿佛洛杉矶、纽约的超市门口排起了抢蛋长龙,人们哭着喊着:“求求你,我想吃个蛋!”
好家伙,这则“新闻”一出,朋友圈里群魔乱舞,微博评论区炸成了锅,“美国要完蛋了”“川普混蛋!害得美国人民连蛋都吃不起!”一时间,仿佛美国人民没蛋吃,只好啃包装盒了。只是,我们得先问一句:鸡蛋涨价,是个多么惊天动地的新闻吗?
鸡蛋涨了?是物价物价波动,这在市场经济国家是常态。就像我们大年初一,买把小青菜要二十块,谁会上新闻联播说:“上海菜价创历史新高,青菜自由沦陷”?
美国鸡蛋确实涨价了,但它既没稀缺,也没失控,更没到“举国为蛋发愁”的地步。 央视所谓的“限购”只是正常的仓储限制:比如一人限买一打或三打,避免有人批发转卖。这在美国超市相当常见,就像“每人限购一瓶洗手液”“每人限购五包卫生纸”,是为了平衡库存流通、避免囤积。哪来的“蛋荒”?
而且,就算蛋价真贵了一点,美国人真吃不起鸡蛋了吗?你倒是看看Costco、Target、Walmart这些美国主流连锁超市的货架,有的是鸡蛋,价钱也根据品牌、养殖方式不同从3.99到6.99美元不等,正常的很。偶尔贵一点,但大家该买买、该吃吃,哪来你央视说的“抢蛋风波”?这就像一个住着别墅开着宝马的人,大米涨了5毛钱,你就在旁边举着话筒高呼:“他们完蛋了!他们再也吃不起饭了!”请问这是不是彻头彻尾的“扯蛋”?

央视这条新闻最精彩的部分,不在数据,而在叙事。你看他们怎么铺陈:“有些超市鸡蛋价格高得惊人”,“消费者很难抢到”,“启动钞能力才能吃上蛋”。这简直是新时代宣传文学的高峰,语气里夹杂着既痛快又委屈的情绪,仿佛美国鸡蛋价格的每一次抖动,都是对中国宣传机构的羞辱——怎么可以他们还吃得起蛋?怎么可以他们不排队抢?怎么可以美国还有自由?
他们多希望美国因为一个鸡蛋就走向灭亡。多希望CNN发布一个“川普宣布全国进入鸡蛋紧急状态”。多希望华盛顿街头出现“蛋价大游行”,民众高举“我们要蛋”横幅,怒吼“Give me eggs or give me death!”然后中国社交媒体就可以大肆报道:“看,美国完了!连鸡蛋都吃不起了!这就是他们的自由民主?”
可惜,美国的鸡蛋不配合剧情,还是老老实实躺在货架上,不闹、不抢、不上热搜。于是,这就变成了一个现代奇观——我们国家的宣传机器,不惜动用全部感官,用放大镜、广角镜、显微镜来分析一个普通商品的价格波动,硬是要从鸡蛋里面挑骨头。
为什么一颗美国鸡蛋让央视如此激动?因为它是一种隐喻,一种“自由”的载体。“鸡蛋焦虑”和价格本身关系不大,而是关于“自由”的焦虑。而在中国,鸡蛋可能便宜,你可以买蛋吃蛋,但不能评“蛋”,更不能“捣蛋”,随时可能会被删帖禁评。如果评弹鸡蛋的“母亲”,则罪加一等。我们看到的,不是“蛋荒”,而是一场意识形态的心理投射,一场荒谬的“扯蛋”。
不是美国鸡蛋有问题,而是中国的宣传有病。他们对自由过敏,对市场敏感,对新闻过度解读。他们的心中,永远住着一个要崩溃的美国,因为只有这样,才显得中国“伟光正”的体制永远不败。可惜,“中国吃得起鸡蛋”,从不代表中国拥有“蛋自由”。你可以吃蛋,但你不能评论蛋价;你可以笑美国,但你不能质疑中国;你可以谈民生,但请别谈制度。这不是“蛋价新闻”,而是意识形态对自由的仇恨。
这场鸡蛋风波,不过是一场民族主义的“自嗨”。我们在电视机前,津津有味看着央视主播,严肃地念着“美国人吃不起鸡蛋”,像是在看一场心理疗愈剧——“我们也许没什么自由,但看,别人连鸡蛋都吃不起了!”“我们也许过得很压抑,但你看,美国的物价才叫离谱!”这是一种苦中作乐的方式,是宣传口反复咀嚼的“精神胜利法”。
只不过,这胜利也太廉价、太虚伪了点。一颗美国鸡蛋,让我们看到了宣传机器的底线,也让我们看清了,在“比惨”的道路上,我们已经从比军备、比制度,落魄到了比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