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爱尔兰人》上映后人们对前工会领导人哈法(JimmyHoffa)的下落又开始新一轮的猜想,之前斯塔龙也拍过一部电影,他演哈法,最后被黑手党枪杀。
这几天在油管上偶然发现一个频道,主持人叫MichaelFranzese,他也是意大利裔,而且确实是黑手党的,其实他很象教父电影里的麦克,名字都一样,他自己也说他的经历跟那个麦克很象,他父亲是黑手党的一个队长(captain)[
阅读全文]
在NARA网上搜入境档案时,遇到一个姓Pao的,我不知为什么有个印象,韩素音的第一个丈夫姓鲍,所以上网搜了下,韩素音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比利时人,韩素音本名周光瑚,她丈夫姓唐,唐宝璜,曾任驻英国使馆武官。可能是因为韩素音的英文书中称他为Pao,所以留下他姓鲍的印象。于是用TangPaoHuang在Familysearch.org网上搜,因为NARA网的搜索功能不太理想,而且越晚近的档案[
阅读全文]
中国人说话会插入很多“这个,这个”,作为一种填充,过渡等,英语里也有类似的成分,现在听到最多的恐怕要数“like”,Iwasscared,他们可能会说:Iwaslike,reallyscared.或者:Iwasscaredlike,特别是学生,几乎每句话里面都会有like,当然,主要是平常跟人说话,如果比较正式场合,like会相对少些。成年人也会用like,但是主要也还是年轻人用得多。每个时代,会有每[
阅读全文]
前面发过张闻天到美国留学的入境档案,共产党最高层领导中,除了张闻天,董必武也到过美国,那是1945年,董必武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在旧金山举行的联合国大会。网上资料说,当时是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其它国家反对的情况下,立挺中国必须出席。本来蒋介石没有打算在中国代表团中包括共产党方面,周恩来提出抗议,并提出在周恩来、董必武和秦邦宪中选择,最[
阅读全文]
多伦多情况又恶化了,周五省长福特发表讲话,里面用了“tough”这个词,一方面形容形势严峻,一方面又说人们很坚强,能战胜病毒。听到这里的tough,一下想起学英语时遇到的成语:whenthegoinggetstough,thetoughgetgoing。当时觉得很有意思,后来问了老外,他们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形势变得严峻时(前面的tough,形容词),就会有坚强的人们(后面的thetough,名词)起来[
阅读全文]
百科说,1904年3月4日,贝子溥伦率清帝国代表团离京出席美国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主持“一切赴会事宜”。事实上溥伦除了参加世博会活动外,还在华盛顿、纽约、芝加哥等城市进行了许多考察和会见。本来美国想邀请慈禧太后参加,这显然不可能,最后决定由溥伦代表中国前往。移民局入境记录档案:July7,1903,SSPeking-October23,1905,SSSiberia(ID=102048912)。溥伦乘坐Gaelic号[
阅读全文]
1949后回国的科学家中,我最希望找到入境美国资料的是郭永怀,因为他是在工作中牺牲的,飞机失事后被发现与警卫员相抱护着有数据的包,而且他在社会上没有什么名气。
百科说郭永怀生于1909年,山东荣成人,1930年入读南开大学,遇顾静徽老师,顾老师非常欣赏其才华,为他单独开课,后指点他去北京大学,投奔曾在南开任教的饶毓泰学物理。1940年,郭永怀以庚款留[
阅读全文]
这张图片也偶尔会浮现在脑海中。
也是60年代文革刚开始的时候。具体时间没有印象,就是一个图像。
背景是一个球场或者运动场地,是我们住的部队院子里的空地上,有一道铁网,就象社区活动中心网球场或者蓝球场的围墙那种,靠着这个铁网,站着一个年轻人,肯定是军人,他穿着绿军裤,白衬衫系在裤子里,那个年代标准的军人热天非正式穿着,而且因为是在我们[
阅读全文]
汤飞凡是中国早期著名医学家,沙眼病毒衣原体的发明人,被称为衣原体之父,他是有可能获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可惜1958年在中国反右运动中自杀身亡。他在1920年代到美国留学,自西雅图入境,美国国家档案馆(NARA)官网上有文档:“#N/A”(ID=143734241),p336。船名是杰克逊总统号(PresidentJackson)邮轮,于1925年9月2日抵达西雅图港。与他同行的有很多学生,应该是一批[
阅读全文]
说过几次了,1912年和1913年的庚款留美学生没有发现集中的批发。可能有,只是没有在NARA官网上看到。另外民国初有一种稽勋留学生,主要是看了赖淑卿的一篇论文《民初稽勳局與稽勳留學生的派遣》,发表在国史馆馆刊的二十二期(2009年12月,57-96)上,大陆也有一些文章,但是网上看不到全文。里面提到民国建立后,政府想要奖励为建国作出贡献的人士,还有一些为革命中[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