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宁回忆录里提到,1970年10月13日,加拿大和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黄华被任命为第一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加拿大大使,RalphCollins则被任命为第一任加拿大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朗宁1922年北京上学时认识了RalphCollins,那时Collins还是个小屁孩。不久后,朗宁接到周恩来总理的邀请访问中国,这实际上是他收到的第四次访华邀请,但是在中加建交之前,他都没有接受。自朗宁[
阅读全文]
前面贴子里的加拿大外交官朗宁,有5个孩子,全是女儿,老四叫奥黛丽,跟赫本同名(Audrey)。1946年,一个刚从部队退伍的美国青年来到中国,到北京学中文,业余时间给国际新闻社(InternationalNewsServices)当记者,他叫SeymourTopping,西默托平,该年11月,托平跟着美国军事调停组去了延安,在那住了一个星期。1947年,托平在南京朗宁家第一次遇到了高挑的奥黛丽,她18岁,他25[
阅读全文]
前面一篇是照片,这篇是文字,朗宁生于湖北的襄州,后来回加拿大上学,结婚,1945年回到重庆,担任加拿大驻中国大使馆的临时代办。1946年初,国民政府还都南京,朗宁也来到南京,这篇就是他的回忆录《AMemoirofChinainRevolution》里有关他们刚到南京的经历:
1946年2月,朗宁来到南京,给加拿大使馆从重庆搬回南京作准备。第一件事是找房子。1945年12月,当时加拿大使馆武[
阅读全文]
切斯特郎宁(ChesterRonning)于1894年生于中国的襄州(那时叫Fancheng,应该是樊城,今属湖北襄阳)的加拿大传教士家庭,长大后1945起担任加拿大驻中国大使馆的临时代办。后来任加拿大驻挪威大使(朗宁父亲来自挪威),还在联合国任职,出席过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是国际知名的外交家。本文照片来自朗宁的回忆录《AMemoirofChinainRevolution,fromBoxerRebelliontothePeople'sRepublic》(Pan[
阅读全文]
近来迷上了小津安二郎,今天在某图书馆,突发奇想,拍了这张,据说有小津风格。
觉得右手这边的墩子出现的特别有小津的风格,打破平衡和单调。
电脑上掐了一张《秋日和》里面的镜头(有点变形了),对比一下:
偶然看到一部讲武士道的片子,居然也出现了小津镜头:
英文名是《HiddenBlade》,里面这个主人(倒地者)被一个刺客用暗器刺死的镜头,
[
阅读全文]
网友提到反思,确实,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慕尼黑,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动作片或惊恐片,他是给出了一个追杀者也是被追杀者的命题,让中国人很容易想到怨怨相报何时了。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死结,应该比中国人和日本人的结还要深重吧,很多美国人知道中国人恨日本人,记的一位美国老太太在英语班上的讨论中建议我去了解下亚美尼亚人和土耳其之间的恩怨,20世纪初(?[
阅读全文]
至此,被以色列暗杀的还全是巴勒斯坦黑九月的下层人员,他们名单上的前3名,阿布尤素服(AbuYoussef),卡木尔阿德万(KamelAdwan)和卡马尔那瑟(KamalNasser)居住在贝鲁特戒备森严的房屋中,被认为是无法接触到的。但是以色列政府决定要除掉这几个慕尼黑惨案的决策人物。考虑到行动的难度,已经超出了间谍特工的活动范围,而是一次不折不扣的军事行动,摩萨德决定请以[
阅读全文]
刺杀梅厄夫人
1972年慕尼黑惨案,当时以色列总理是果尔达梅厄夫人(GoldaMeir),梅厄夫人也是一位赫赫有名的铁娘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在一个智商最高的民族中,在一个即使是美国也不过处在妇女解放的初级阶段的1970年代初期,更何况是传统的保守势力根深蒂固的以色列,一个女子能站到领袖群雄的最高处,必定具备了超乎常人的能力。为了提升以色列的国际地位,[
阅读全文]
基本都是杀来杀去的,现在离开还来得及。
1972年奥运会,让人记忆犹新的不是其体育比赛,而是发生在那年9月慕尼黑奥运村的由巴勒斯坦的黑九月组织针对以色列运动员的恐怖活动。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慕尼黑》对此有描述。但是真实的事件,远远超出一部电影所能容纳的范围,本文是根据《OneDayinSeptember》(bySimonReeve,ArcadePublishing2000)一书,对惨案发生后以色列[
阅读全文]
刚看到,美国佛罗里达州一男孩自杀,向公众宣布此事的是当地警察的头,他叫DanSlaughter。Slaughter,屠杀。
记得好久以前在美国看电视,是一个律师在谈一个什么案件,说着说着,屏幕上打出他的名字,名是什么忘了,可我一直记得他的姓:Lawless,一个姓“无法”的人谈法律,太幽默了。这老兄可能自上学,尤其是读法学院以来就受了不少调侃吧。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