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冤到这来,老包给你作主
有情这儿好地方,金莲给你减压放松继续过那好时光。爽了又爽
有瘾此地一坐,幸福在招唤,来吧来吧亲爱的朋友我们欢迎你。如今别说景阳岗,长白深山老林你想也不会有大老虎啦,放心喝吧。
[
阅读全文]
黄泛区农场葡萄酒厂,当年在这儿混过,如今成了仓库,与别人家孩子合影于大门之外.
这个黄泛区农场,文革前是个副局级单位,可干部的配置则没有什么规律可循,最早叫做黄泛区复兴局,局长是省委书记吴芝甫就是那位大跃进时十分浪漫的主,其副手路XX行政九级,一直担任着农场场长书记的职务,明显的就是正局级的了,叫做副局级单位正局级干部配置.
二级单位,也就是各分[
阅读全文]
酒厂被我写上瘾了,再写酒厂唯一一个不在厂区内的车间.
生产酒,糠是必要的,高粱等粮食必须拌上糠,才能放进酒池发酵,糠从哪儿来呢?
北方种植水稻不多,但不是没有,因为少,所以碾米厂就更少,一个县恐怕就一家,我知道西华县城好像有一处,黄泛区农场的机械化程度为河南省第一,场部单为酒厂所需要的糠而建立了一个碾米房,日碾能力多大,俺是记不住了,但肯定比县城的大,[
阅读全文]
我的酒厂系列,一点一滴还得继续,滴干再换别的.
这家酒厂全部干活的人大约二百出头点,正式工人不足五十,行政干部只有十来个,知青倒有八九十近百人,临时工十余名(以后有机会专门说一说这类人等),家属工好像也就四五十,一些是职工的老婆,还有几个老头(当然是职工的老爸)也算家属工,吃大伙的--河南人把职工食堂说成”大伙”而不是食堂,把街上的小饭馆才叫做”[
阅读全文]
因本人家住上海的江南造船厂家属宿舍,有关造船的人和事就听得比较多,据说这位杨老先生解放后有好一阵自动不领工资--转载者
杨俊生,造船专家和实业家,长期从事船舶设计、建造和教育事业。抗日战争前,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创办了大中华造船机器厂。建国前相继承造了当时吨位最大、航速最高的"大达"号、"民俗"号江轮等大小船舶183艘和大容量气柜[
阅读全文]
上篇说到我们酒厂生产的白玉香营养丰富,特别适合于不喝酒的人,我第一次从河南回上海,自己掏钱买了几瓶带给老爸,家父虽说老家四川泸州,但自幼生长于成都及川北,则无泸州人士善饮老窖的习性,只能喝点葡萄之类的“甜酒”,这一回我带来的甜又香的白玉香,正中他的胃口,千叮咛万嘱咐,下次回来多带几瓶。
有个动词叫“拿”,涵义深刻,花[
阅读全文]
不但不是从大连调上海而是从上海调去大连筹备大连船厂的,而上海交大的造船系则是合并了吴淞商船学校而不是大连工学院而建立的。另有一段未经证实的逸事,叶老过世后不久其子仍住国家照顾叶老的房子里一段时候,但政府不为其付房贴了,于是其子很快自动搬出--转载者
叶在馥,造船专家。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创始人之一,川江轮设计的奠基人,尤以致力于设计改进[
阅读全文]
我没去过这家厂,但这个宁陵县是个很小很小的县,横卧在陇海铁路两旁,可县城那时居然在铁路北十余里的黎明镇,不过在河南,你随便去个啥地方,挑出个地名找历史,管他正史野史,一定能扯出一大堆真真假假的典故--转载者
商代,在葛伯国(今宁陵县)城南三十里处一古老村寨,村中有一勇士张弓,此人忠勇侠义。时值战乱,为报效国家,主动戍边御敌。家中新婚[
阅读全文]
在那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娱乐活动也不多,厚重的中原大地上那些憨厚的人们,本来就对京戏不太有兴趣,您叫梅兰芳唱贵妃醉酒给各农村老头听,他会觉得和柯湘“家住安源”一球样,别嫌俺老汉话糙,在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后,最大的收获就是....,俺不说了。
没嘛娱乐,喝酒不错,有菜没菜,有酒就中。
河南河南大河之南,虽说好像中国的酒祖宗是在河南的[
阅读全文]
在酒厂干过活(一定要避嫌要加个”活”字)的,都知道,酒的发酵靠的是麴,就是酵母,好比发面做馒头,现在大家都直接用发酵粉了,以前不是留下”面头”吗?
“麴”就是面头,其用量不小,所以酒厂得有个车间专事生产,这面头总得有个面头的头吧,这就是技术活了,厂里有那么一个老师傅,在”麴房”(也就是制麴车间)的最里头有个小房间,只有他一个可以进去,[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