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居住大不易,最最不易是这里,一进一出多要紧,梦里想的是独立。
那时形势倒很好,就是住房实在太脑火,尤其是厨房厕所,有厨厕是第一步,因为很多房子连厨厕都没有,待有了厨厕,做的梦就是“啥辰光有阿拉独用的灶间搭马桶间哟”。现在,合用的很少了,哪位不知高低地炫耀自家独用厨厕,一定会遭人白眼“迭只阿呜卵有毛病伐?”
[
阅读全文]
这土匪表现挺好汉的,一路还张着嘴喊着“砍头不要紧,脑袋掉了不过碗大的疤,二十年后老子还是好汉一条”!
听说有的在被枪毙前脚5看热闹的人“站远点,免得血溅你身上”,够江湖了吧。
[
阅读全文]
几个人的服装,商店的招牌,应该是抗战前,两个女人,很像太太和家里的娘姨,现在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这个词了,就是北京那时家里请的老妈子,少妇和娘姨都是大脚,少妇的年龄在上海可能已经是不缠脚了,因为上海开放得早些,而跟着的女人,不年轻了,那时那个年龄的穷人还真不一定开放到不缠脚的地步,但上海呢,就有一些,一是广东客家人,客家女人是不缠小脚[
阅读全文]
服饰打扮像是80年代,这么多人轧一道看啥西洋镜?
那小姑娘还在吃帮冰呢
[
阅读全文]
德元小学是上海徐家汇一个小学,出名的是足球,知道是大中华橡胶厂的子弟学校,我有中学同学是这所小学毕业的.上网查了查其见校时间,没找到具体结果,不过,从宁波人物介绍得知一定是在1941年之前,因为创建人逝世于1941年.---转载者.
余芝卿
余芝卿(1874—1941),号茂芳,祖籍鄞县,客居镇海庄市朱家桥。幼年父母双亡,由其姐姐带至庄市朱家桥,由其姐夫抚养长大。14[
阅读全文]
66年八月以前各中学时没有红卫兵的,那时只有党组织领导下的文化革命领导小组,学校有每个班也有,基本上还是文革前学生会团支部中那些成份好的人,教师中也相同,其功能是组织师生学习文件讲话社论等,组织师生参加市里区里组织的游行,按党支部的部署写大字报。
818后,毛主席挥手全国有了红卫兵,中学里的文革小组大多摇身一变,成了最初的红卫兵,后来市[
阅读全文]
说没有的很少,想象她或他是真的没感觉到,因为那种歧视并不是无时不刻地浮在表面上的,但骨头里,这种歧视的存在,是那么深地影响到了地富反坏右特别是他们的家人和子女。
歧视的浮现,主要得看时间,上面有要求,需要搞一搞阶级斗争了,队里不能不应景,那么把四类分子拿出来斗一斗吧,农村来的或下过乡的应该都记得,几乎每个村(每个生产队)总有那么一[
阅读全文]
网友MEIMEI总能挑起一段回忆,让大家参与,引起大家更多的回想,比如那个传呼电话,从价格说到服务,从服务又转到电话号码,在联系到前两天的狮子头,人的意识就这么流啊流啊流,就成了意识流.
突然想起70年代初(直到76年)饭店价格,当然指我记得的来说.
早先就说过,我父母乃四川人,虽到上海多年,老妈做菜也学会放点糖,但时不时那个想吃麻辣的四川胃又作祟了,自己做是一个选[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