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地挥一挥手

居美国华盛顿, 就职政府部门, 花甲年岁,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个人资料
华府采菊人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博文
无知无为兄提了个很好的为什么,如下
上海人是中国人钻研小聪明的高手,再过一代,本地精英差不多要被外地移民取代,本地人能胜任的只有去扫大街了。我在我的上海同学聚会上这样说,得到的居然是鸦雀无声。
你说为什么?
看来他以及他的上海籍同学还没有从户口那个圈圈里走出来,上海的精英,若无户口限制从来都是与是否上海人无关的,比如从清末开始[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徐家汇某店的上海点心,看到之后,一个字“买”!
带回美国后还是一个字“吃”!
否则干嘛辛辛苦苦吃力来兮地带来?![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上海人被挖苦的有好几项,半两粮票是小气,节约领是死要面子,君子动口不动手是没尿性,上面这张撒尿照片是什么呢?
的确,以前的上海,还不是很以前呢,相信直到九十年代初,很多弄堂里还有小便池,也就是靠墙一条一米左右的槽,两面有略高于半人的护墙,以挡住南来北往的行人,防止行人从“澈水”朋友的侧面偷窥,正前方则面对着墙不怕,而背后[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2)
(2014-08-22 11:21:21)

有位问起康平路,这不就是?几十年前,这儿深宅大院,气氛严肃,成份不好的,最好少来晃悠,但是那个"火红"的年代里,这儿可是发生过不平凡的事件:66年底的康平路事件和6年十月"春雷"后的轧闹猛,寂静的马路上人山人海,红旗招展,锣鼓喧天,落听之后,依然恢复平静,官民依旧两重天.
猜猜那时住这儿要查几代?
小时候这些地方对我们来说,相当的神秘.
倒回去四十[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一旦转载,肯定有人不爽,鼓胡一番,户口如何之好,或者习惯性地联系"美国也有社安驾照护照"等等,彼能有何以吾不得有之?笑话.转载者.
习近平中央最近推出城乡户口统一登记的改革规划,取消农业户口。我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虽隔重洋却也高兴。那道横在公民之间不公不义的隔离墙,终于要推倒了。 习近平上台以来,忽而发出几句清醒议论,接着又是一篇昏聩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4-08-21 13:17:40)

照相又曰摄影,其差异在于本事,能被称为艺术的,当然叫做摄影,否则只能被叫做照相,在下便是,不图高雅不求技巧,留下了形象还算清楚,够了.
街景,能说成是"扫街",不够格的我,就算是扫地把.
高安路,在上海赫赫有名,幽雅的别墅,静悄悄的马路,解放前的有钱人,解放后的高级干部,谁也不傻,挑中此地总有其道理.文革初期的保守派,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由红五类中学生带头,[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一直有人说改革开放之前看病是不要钱的,因为有公费医疗,其实说的人很多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公费医疗,什么是劳保制度,这两种是不一样的,跟着起哄,就真以为那时全国人民看病都是不要钱了,即便有公费医疗与劳保制度,哪种都和广大农村人口是没有任何关系的.而城市里,也未必是个个有份,一些大集体单位的职工好歹能混个本人医疗报销,家属没有,小集体则自己也得看病自掏腰包.[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说说那时的情形,不管好坏,有人不高兴,其实这不就是和当年的忆苦思甜差不多么?说说三十多年前的辛酸和尴尬,正是为了证明现在的甜美和顺畅,将来一定会比现在还好,信不信?不信的话买块豆腐撞死得了,人不要活得那么小心眼--转载者
那个时候粮食定量供应,一般每人每月27-31斤,当年全国只有上海发行过“半两”的粮票,因而被人嘲笑,“嘿,粮票还有半两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5)
以前我说过,在上海要一口饭非常容易,但要想借宿一夜?NOWAY!!--转载者
谈起那时的住房情况,上海大概算是全国最困难的了,三代人住一个12平方米的房间,吃喝拉撒全在里面并非罕见,穿得清清爽爽的大姑娘一边端着准备倾倒的屎盆子,一边和人打招呼的景象在弄堂里可谓是平常景象。一般情况,上海人多住在市区弄堂拥挤的“石库门”房子里,被戏称为72家[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4-08-20 14:30:15)

1938年夏天,当“飞虎队”指挥官陈纳德上校开始长达七年的云南生活时,昆明给他留下了奇异的印象。“一个沉睡、偏僻、四野莽莽的小城,并带有一丝法国风情”,后来他回忆道:在昆明的石头路上,马车、水牛、奶牛以及一群群肥猪,“混杂在法国窄轨火车的汽笛声,中国商贩的叫卖声和黄包车铃的叮当声中”(《陈纳德回忆录》)。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251]
[252]
[253]
[254]
[25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