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地挥一挥手

居美国华盛顿, 就职政府部门, 花甲年岁,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个人资料
华府采菊人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博文
(2012-02-25 05:27:08)


开封某道观中,多么恬静,完全地倾入,我转眼往他的篮子里一看,原来道家也与时俱进了,一支颇为时髦的手机!
[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2-02-23 07:07:41)
不久前网上读到那篇《在美国年薪六万的生活》,文章的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现在的网上经常是跟帖的评论更有看头,就说六万一年在美国如何生活,这是个很正常的收入很正常的中产阶级(虽不能说是中上)的生活,跟帖中居然还有“这在XX怎么活呀”的感叹,心想如今的有钱人真多,晋惠帝古代有现在也有相信将来还会有。
其实,钱多有钱多的活法,钱少有钱少的活[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4)
(2012-02-19 12:07:37)

二十多年前到美国是来读书的,也就是说美国也有我的一个“母校”,从小学算起,前前后后也读过好些学校了,所以这个只能是我的母校之几(到底第几我一时也说不清)
看到这个站名,NEWYORKER就该知道是什么地方了吧:大名鼎鼎的哈林区,我就是在这个地区的一所学校里读了几年书得了个硕士。
哪所学校呢?CITYCOLLEGEOFNEWYORK中文应该翻译成纽约市立学院。
位于黑[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5)
(2012-02-16 14:55:51)

思南路从淮海路往南行,悠悠静静的,两旁小洋房幢幢,路边法国梧桐遮阳,好像还没什么商店,人走着都会使你感到懒洋洋,也会使人联想。
这条路上的“小”洋房实际都不是太小,只不过上海人口中的“独立花园洋房”都得带个小字。
这条路原本就是比较高级的住宅区,之所以名气越搞越高是沾了前总理周恩来的光,抗战胜利后的国共两党谈判,谈谈打打打打谈谈[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5)
1951年我们举家从宁波镇海农村迁居到了上海,住进了靠近南码头一条名叫“洗布浜”小路上的一个院子里。院子由一栋老旧的木结构的二层楼三面围成,里面密密麻麻的住了二十多户人家,估计人均面积就二平米多一点。可就是这个院子,绝对是这条蜿蜒曲折六七十米长的“洗布浜”小路上的“豪宅”了,周围更有数十间低矮的“草棚棚”。每天上下学至少四次路过这些“草[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7)
前些日子看了些电视连续剧,时不时看到北京的那种“大院文化”,就闲得无聊地想想为什么上海没有呢?
北京之所以有大院当然因为是首都,党政军(还有什么什么的)首脑机关在那儿,原先北京海真没有什么地方大得可以容纳这么些官员随员工作人员加老婆孩子的,有人也许会问“前清时代北京不也是首都么,不也有个中央皇家政府么?”比之1949年的政府那个政府算[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2012-02-02 15:55:23)


上海市长宁区某处的一条马路上,此处乃豪宅一幢
从西往东看过去,好幽静高雅的所在啊,想必“上只角”吧
回答是未必,甚至在一幢房子上,你都可以看到两个不同的天地,比如这栋楼,原始状态小洋楼一幢,可不知什么时候由什么人,原因则不用说了那是猜得出的,在房子的车库上加盖了这么一个难看破烂但可以解决几口人的居住问题的违章建筑,整体破坏了[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12-02-01 15:39:47)

我家还算好,旧东西保存得不错,叔叔姑姑家虽文革一个也没逃过,但总算受到的冲击不算是太急风暴雨,大概他(她)们所处环境的人物较为“蔫”,伟人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学得鸦鸦乌吧。晒晒这些照片绝不是想显摆我家以前多好,别说和下江的大户人家相必,与北京上海天津那些大户人家相比,就是在四川我们的老家,这只够算个“颇为殷实”而已,远远算不[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曾祖父清末摄于四川泸州,当时已是基督教徒,用句“革命”的话来说叫“二鬼子”。
曾祖母民国初期于四川泸州,这是一位极富远见的妇女,在1903年时,就极力支持儿子(即我祖父)到南京读洋学堂,甚至在船开走后,曾祖父舍不得儿子和大孙子离家远行,准备叫人骑马追回时,坚决阻挡住了曾祖父的行动,以致后续的二伯四伯五伯六姑等源源不断地从四川的大山沟里[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3)
中國的抗生素之濫用,的確已經到了有如1451期世界周刊所說的「吊瓶大國」地步了,但是這件是不能完全怪罪於醫生、醫院,患者也是有相當的責任。在那「缺醫少藥」的年代裡,人們心中對「貴藥好藥」的嚮往,而醫方則依靠著這權力大顯神威,加之按級別配藥的規矩(是公開而不是潛規則),13級以上用的藥和17級以下的價格差很多,造成了一般老百姓把「貴藥」和「好藥[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5)
[<<]
[276]
[277]
[278]
[279]
[280]
[>>]
[首页]
[尾页]